第4章 儿童是成人之父——对话蒙台梭利
- 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
- 朱永新
- 23873字
- 2021-07-16 15:26:12
我们应更多地去关注儿童。如果我们遵循了这条原则,儿童就不会被看作一种负担,而会向我们展示自然的伟大与神奇。
1870年,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地区的一个军人家庭。作为独生女,她深得父母的宠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26岁时,她获得了罗马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成为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毕业以后,作为精神病临床医生,她对治愈身心有缺陷的儿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1898年的一次会议上,她明确提出了“儿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的论断,开始从医学领域走进教育领域。
为了提升自己的教育与人文素养,蒙台梭利31岁时再次进入罗马大学,学习哲学、教育学、实验心理学和人类学,并在著名人类学家塞吉的指导下从事教育人类学研究。
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的一个贫民窟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她每天与那些来自贫苦家庭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让他们学会了礼貌、独立、自尊,并且在智力活动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孩子被称为“神奇的儿童”。
1909年,蒙台梭利根据3年的探索实践写成的《运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正式出版。这本阐发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图书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奠定了她在幼儿教育研究领域的地位。许多国家纷纷以“儿童之家”为蓝本建立蒙台梭利学校。蒙台梭利一生著有许多著作,如《童年的秘密》《发现儿童》《家庭中的儿童》《有吸收力的心灵》《新世界的教育》等。她本人也于1949年、1950年和1951年连续三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
在教育史上,蒙台梭利是第一位真正走进儿童世界的教育家。此前,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等开创了自然教育的传统,提出尊重儿童个性的主张。福禄贝尔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并且提出了“让我们与儿童一起生活”的重要主张。但是,是蒙台梭利天才地发现了儿童具有完全不同于其生理胚胎的“心理胚胎”和身心发展的“敏感期”,提出教育必须激发和增强儿童内在的生命力量,必须“让我们的儿童自己生活”等一系列主张。她发明的一系列训练儿童感觉系统的教具,至今仍然在许多幼儿园里使用。她关于自由与纪律的理论,关于教师与父母角色的论述,也充满睿智与洞见。
人本身才是教育的中心
所有的教育改革都应该以人类的个性作为基础。人本身才是教育的中心,人类不只是在大学里获取知识,而是在一出生时就开始了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在出生后的最初3年里获取的知识最多、最密集。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应更多地去关注儿童。如果我们遵循了这条原则,儿童就不会被看作一种负担,而会向我们展示自然的伟大与神奇。
——蒙台梭利
人是大自然最神奇的创造,也是教育最神奇的创造。但是这里讲的教育,不完全是学校教育,而是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在内的大教育。在大教育的视野内,人是教育的中心,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人展开的。
在人的成长历程中,早期的经验具有特别的价值与意义。在这个时期,儿童们“凭借自己的天赋不知疲倦地学习着,而且严格地遵守时间,最后长成宇宙中最为神奇的作品——人”。身为父母和老师,我们要清晰地意识到,“我们面对的并不是只需要帮助的人,也不再是等待我们传授智慧的人”。
所谓以人类的个性作为基础,就是要我们认识、顺应并且尊重儿童的天性,帮助他们完成儿童时期特殊的成长使命。
“有吸收力的心灵”
儿童的学习经历了一种转型,知识不只是进入他们的大脑,同时还促进了儿童大脑的形成,成为大脑的一部分。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流,儿童建立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的这种心理类型就是我们所说的“有吸收力的心灵”。
——蒙台梭利
“有吸收力的心灵”是蒙台梭利创造的一个词,也是她的一本代表作的书名,由此可见它在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可以把儿童的大脑设想成一个强大的吸收器,外部世界的知识,儿童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其吸入大脑之中、心灵之中。
所以,蒙台梭利也情不自禁地说,如果我们具有婴儿那样的心灵吸收能力,该有多好呀!我们就能在嬉戏玩耍的同时,学会一种新语言;我们就能像吃饭、呼吸一样,轻轻松松地学习知识。“在这样的学习中,我们感觉不到发生了什么变化,但学习的东西就像星辰一样会突然出现在我们脑子里,然后让我们意识到新知识的存在。”她甚至设想,有这样一个星球,上面没有学校和老师,居民也不知道什么是学习。但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而且学会了许多东西。这不是浪漫的幻想,因为,这就是儿童的学习方式。
如果我们的孩子也能够在嬉戏玩耍中学习,学习就不再是孩子的负担和压力,该有多好啊!而我们的家庭,不正应该是这样的所在吗?
动作是儿童学习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动作是儿童学习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婴儿在出生之后,要先在襁褓中度过几个月的时间。但是很快,他们就能走动,而且能学着做一些事情了。他们整天快乐地玩耍,无忧无虑,同时慢慢地学会了各种动作。这时,他们的语言已经进一步发展完善。他们正以惊人的速度学习着很多其他的东西。
——蒙台梭利
儿童学习动作与学习语言不同的地方在于,前者更多是显性的。我们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儿童从抓握、翻身到坐立、行走的过程。蒙台梭利说,儿童学习动作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规律的,每一种动作的学习都有特定的时间。动作学习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手是智慧的工具,儿童在能够使用手的时候就开始了学习。这些经验最终对儿童和儿童性格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
在关注儿童语言学习的同时,请不要忽视他们动作的发展,不要忽视他们对手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要越俎代庖,而应该“合理地对待儿童的智慧,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从而延长他们具有吸收力心灵的学习阶段”。正如儿童在嬉戏玩耍中可以大量学习一样,儿童对动作的学习也会促进他们对语言及其他方面能力的学习。
让儿童做完自己的事情
我们在生命的整个过程中都在为将来做准备。我们可以发现,那些获得巨大成功的人在生命的这一阶段很少受到打扰。持之以恒的做事态度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精神上的准备。我们应该让儿童做完自己的事情。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经常会努力地完成一项活动,尽管这些活动成人可能会觉得有些可笑,尽管这些事情儿童要完成可能会有些力不从心,但这不会影响他们要完成这些事情的决心。因为,他们这样做是“源于内心的一种需求”。所以,儿童在做一项活动时,不要轻易地打断,否则他们的性格就会受到影响,做事就会失去目的性和积极性。
让儿童为自己要做的事做好准备,让儿童专心地完成他要做的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急于完成这件事而主动出手相助,甚至制止孩子完成这件事而直接代替孩子去完成,都会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因为,有时候并不是这件事情本身有多么重要,而是在独立完成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儿童学会了专心致志,学会了坚持不懈,这是他们为自己的未来在练习,在准备。
让儿童学会专注
当儿童开始专注于某件事情之后,他们所有的缺陷都会随之消失。对待这些孩子,我们的说教是没有用处的。当他们专注于某件事情时,他们的心里就好像突然长出了某些东西,被外界活动深深地吸引住了。这些活动抓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他们会不断地重复做一件事情。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建议,应该让儿童生活在一个丰富的、有趣的环境之中,父母不要为孩子提供不必要的帮助,尤其是在孩子开始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不要轻易打断他们。因为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专注是儿童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当儿童全神贯注地观察、研究某事物时,他就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探索者”和“发现者”。一旦孩子养成了专注的习惯,他就会迸发出无限的创造力,他身上那些不良的习惯就会随着烟消云散。所以,让孩子安静地阅读、思考、观察,是父母应该开展的最重要的家庭教育。而过多使用电视、电脑、iPad等电子产品,不利于孩子专注力的培养。同时,按照蒙台梭利的指导,父母还应该有目的地向孩子提供一些他们需要的各种用具来满足孩子的需要,让他们的注意力有所指向,帮助孩子形成专注做事的习惯。
好奇心是激发科学研究的动力
对知识充满好奇和获取的热情,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占有心理,儿童会在这种心理的引导下推开知识的大门。好奇心是激发科学研究的动力,而且这种对事物的好奇心还会影响他们对待相关的其他事物上面。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占有心理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从正面的效果来看,“被周围事物吸引的儿童充满着知识信息的强烈占用欲望”,能够使儿童小心翼翼、投入而专注地进行自己的活动。所以,呵护儿童的好奇心,答复孩子的各种问题,鼓励孩子进行自主探索,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好奇心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动力,更是孩子探索世界的精神力量源泉。我们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兴趣,耐心地解答孩子的各种问题,温柔地对待孩子对所感兴趣事物表现出的痴迷状态,精心引导孩子积极探索广大的世界。
错误会在进程中纠正
许多错误都会在成长的进程中得到纠正。比如,蹒跚学步的孩子,他们就是在成长中不断地获取经验最终学会走路的。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完美的,那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这是由于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也就无从改正了。错误是无处不在的,如果我们想追求完美,就必须首先注意自己所犯的错误,然后改正错误,这样我们才能完善自己。
——蒙台梭利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人是在犯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是在不断纠正过去的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对成人而言,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同样的错误。对儿童而言,犯错误不可怕,犯同样的错误也不可怕,因为儿童需要不断从所犯的错误中获取经验。所以,蒙台梭利主张,对待孩子犯错误的态度应该是:要看到孩子犯错误有益的一面,把孩子犯错误看作其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蒙台梭利把认识错误作为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只有认识错误,才能够改正错误。“每个人都应当反省自己,检查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
所以,不要怕你的孩子犯错误,也不要动不动就指责孩子犯了错误。天下没有不犯错误的孩子,关键是让他们拥有自己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能力,从中得到成长。
让儿童在活动中认识不足
让儿童自由地活动,并不是要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是完美的了,而是要让他们在自由的活动中认识自己能力的不足,这样才能激励儿童拥有一种努力工作的愿望。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认为,自我纠错能力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自己能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它们,才是最有效的方法”。这种能力对人的性格形成具有关键性作用。不具备自我纠错能力的人,往往容易“变得自卑、缺乏自信”。
面对犯错误的孩子,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孩子的行为和活动进行评价,给他们贴上勤劳或者懒惰、聪明或者愚蠢的标签,而是要在和他们探讨对错的过程中,教孩子学会自我反省与检查,及时了解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不要打击儿童的积极性
没有比在能力的形成期打击儿童的积极性更有害的了。如果儿童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他们连自己的意志都还不能服从,他们又怎么会去服从别人的意志呢?这就是儿童时而听话、时而不听话的原因。这个问题不仅会体现于儿童身上,在很多成人身上也会出现。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认为,对于三岁以下的儿童,如果命令不符合他们内心的需求,他们是不会服从的。三岁开始,儿童逐渐学会服从。但儿童在这一阶段的服从并不是绝对的,儿童无法真正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了解了这一点,对不同时期的儿童,就应特别注意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强制他们服从。对他们时而听话时而不听话的表现,要给予足够的耐心与宽容。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自我控制的能力会逐步加强。在孩子的行为出现反复时,父母一定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而应适当引导,这样才能促进孩子能力的提高。
纪律性是后天形成的
我们永远都要记住,内心深处的那种纪律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而为这种纪律性的形成指明方向就是我们的任务。儿童可以集中注意力关注对他们有吸引力的事物时,他们就已经具备这种纪律性。这些具有吸引力的物体可以给儿童非常有用的实践经验,而且有助于儿童对错误的控制。
——蒙台梭利
与服从能力一样,儿童的纪律性是逐渐加强,并伴随着他们的控制能力变强而逐渐加强的。正如蒙台梭利所说的那样,“儿童的智慧和纪律正等待我们的呼唤,它们会醒来”。而一旦儿童内心的这种纪律性被唤醒,他们就会表现得安静、快乐,甚至能够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学校和教师要给孩子们提供足够的精神空间,充分的发展机会,帮助他们排除各种各种影响他们发展的障碍。
专注力、纪律性、自我控制,都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和老师需要特别关注和培养的。当孩子专注地观察和学习、游戏时,不要轻易打扰他们;当孩子不能够做到专注时,父母和老师也要有足够的耐心,给他们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这些好的品质一旦形成,就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不要凭一时冲动帮助孩子
老师不要凭一时冲动去帮助孩子,一定要注意运用理智,把握分寸,因为施与者可能比接受者得到的快乐更多。我们应该在无形之中给儿童提供帮助。如果儿童发现了这种帮助,他们就不会认为那是帮助,而只把它当成自然而然的东西了。
——蒙台梭利
成人有帮助孩子的冲动。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总喜欢自觉不自觉地帮助孩子。其实,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这是他们感觉最为扫兴的事情,因为,“儿童的兴趣不只是在于动手,还在于克服他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假使老师要帮助他们来攻克难关,他们对这件事情的兴趣就没有了”。所以,“不打扰孩子”应该成为父母与老师的座右铭。蒙台梭利认为,这是一种非常高超的技巧,既要关心孩子,又要做到不打扰孩子;既要关注他们,又要尽可能不被孩子们察觉。她主张把“不打扰孩子”提高到心理学的高度来认识——“帮助有可能导致傲慢”。
请好好理解蒙台梭利的这段文字吧,即使要给孩子帮助,也应该于无形之中为他们提供帮助。尽可能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
不要强迫儿童放弃自己的愿望和行动
源于儿童神奇内心世界并自然流露出来的自发性,长期以来都被成人的强势和不合时宜的干预死死地压制住了。成人认为每一件事情自己都能够做得比孩子好,想当然地把成人的那一套行为模式强加在儿童身上,强迫儿童放弃他们自己的愿望和行动、顺从成人的意志、服从成人的控制。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认为,成人总是自以为是地解释儿童的行为,用自以为正确的方式对待儿童,结果“不仅造成某些教育细节上的偏差和学校教育形式的不完善,更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完全错误的行动”。造成这一错误的原因,是我们从根本上低估了儿童。我们觉得儿童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虽然我们也是从儿童阶段发展而来,但我们并不能清楚地分辨与记得自己在儿童时期就拥有的能力;与此同时,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养育和教育我们的。所以,强迫儿童按照我们的意志去生活,几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
我们应该牢记:儿童的许多秘密还有待揭开,儿童的许多能力远远出乎我们的意料,儿童的独立倾向非常强烈。要尽可能跟从孩子,协助孩子,而不是拉扯孩子,逼迫孩子。
应该满足儿童的合理需求
一个在成人掌控的环境中成长的儿童,他的许多需求都没有办法得到满足。儿童的需求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心理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会直接影响儿童日后在智能和道德精神方面的发展。
——蒙台梭利
在一个由成人支配的社会中,成人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价值观来安排所有的活动,所以儿童的权利和要求经常被忽视。蒙台梭利批评说,我们差不多是用“近乎暴力”的方法来强迫儿童适应成人的世界。这种方法基本上要求儿童完全无条件地适应成人的世界。这么做等于否定了儿童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对于儿童而言是不公平的。
作为成人,我们考虑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的需要,是如何让儿童根据我们的想法成长,而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需要,很少会让儿童按照自己成长的生命节律去学习,去生活。儿童自己的需求,尤其是儿童心理上的需求应该得到及时的满足,这样他们才能够健康地成长。
不要以盛气凌人的方式对待儿童
成人以盛气凌人的态度对待儿童,这在家庭中十分普遍,即使是备受宠爱的儿童,也有可能被成人的权威压制住自己的个性。在学校的学习环境里,类似的强权教育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认为,学校教育经常会过早地让儿童适应成人的生活,提前让儿童接触成人的世界,这对儿童的成长是不利的。因为学校里“苛刻严格的课业标准和强制执行的校规校纪,都会将儿童原本烂漫美好的童年破坏殆尽”。所以,蒙台梭利主张创造一个公正、人道的环境,让儿童的心灵得到自由的成长。所以,不要盛气凌人地对待你的孩子,而应细心、温柔地发现并满足他的需要,让儿童在面对外部的规训时,逐渐学会自律而不是他律。
儿童必须自己塑造自己
教育家将婴儿和只有几岁大的幼儿定义为“软蜡”,意思是,对这个时期的儿童,可以用适当的方式加以塑造。“软蜡”的观念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教育家认为儿童必须由他们来塑造。事实上正相反,儿童必须自己塑造自己。
——蒙台梭利
毫无疑问,儿童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曾经说,给他一打健全的儿童,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把这些儿童培养成英雄或者罪犯。当然,这在肯定儿童具备很强的可塑性的同时,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蒙台梭利也赞成用“软蜡”来形容儿童的可塑性,但是她同时认为,儿童不是简单地由成人塑造,而是自己塑造了自己。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任何外部的影响必须通过儿童自己的吸收、认同才能成为儿童自觉的行动。强扭的瓜不甜,作为父母,尤其要注意不能“盲目、粗鲁又不适当地介入”儿童的生活,毁掉儿童自己在“软蜡”上画出的轮廓。
儿童有异常敏锐的观察力
儿童最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方,是他们异常敏锐的观察力。我们认为儿童观察不到的事物,儿童都看到了。既然如此,奇怪的是,为什么我们还相信一定要用鲜艳的颜色、夸张的手势和高分贝的声音,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呢?
——蒙台梭利
儿童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观察家。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所以会非常细致地“加工、整理感知到的影像”,会做许多事情来满足他的观察欲望。如成人和儿童说话的时候,儿童会非常认真地观察成人的嘴型。儿童对语言的敏感,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正是建立在这种认真观察的基础上。
既然儿童是伟大的观察家,既然儿童的观察对他们的成长具有特别的作用,那么,用“鲜艳的颜色、夸张的手势和高分贝的声音”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其实是在破坏他们对事物的细致观察与敏锐感觉。同时,我们更不能扼杀儿童观察事物的兴趣。
应该关心儿童的现在
每个人都只考虑儿童的将来,没有人关心儿童的现在。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的这一判断一针见血。是的,我们经常打着为儿童的未来着想的旗号,牺牲他们现在的幸福。孩子的幸福有四种可能的组合:现在幸福将来幸福,现在不幸福将来幸福,现在幸福将来不幸福,现在不幸福将来不幸福。人们在培养孩子时,恰恰经常选择第二种,认为只要他们将来幸福,牺牲他们现在的幸福不算什么。
人们近乎盲目地认为,只有现在过得不那么“幸福”,才能够实现将来的幸福。其实,幸福永远在当下。每个阶段的幸福体验都非常重要。人们在儿童时期所失去的快乐和幸福是无法通过后来的努力得到补偿的。
必须创造一个童年的世界
我们对儿童的关心照料应该是审慎的,是温柔亲切的,以此来支持和鼓励儿童的发展。此外,帮儿童准备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也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必须创造的是一个新世界——一个童年世界。
——蒙台梭利
在儿童的生活中,我们经常扮演交通警察的角色,专门发现孩子的“违章”行为并且给予惩罚。实际上,儿童需要的是一个“尽可能不受成人监督、不被成人的命令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环境”。这个环境越是符合儿童的需要,父母和教师就越需要清楚地知道、合理地掌握干预孩子的“度”。
给孩子多些自由吧,给他们审慎、温柔而亲切的爱吧,给他们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吧!儿童的世界,仅靠儿童自己是无法创造的,需要我们与他们一起用心搭建!
给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
对儿童来说,想要活动的意愿远比想要吃东西的意愿强烈得多,我们之所以很少看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在目前这种强制型的环境中,儿童缺乏活动的动力。如果我们能给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我们会发现原本一个个嘟着嘴的小麻烦,一下子都变成了活泼快乐的精灵。
——蒙台梭利
儿童活动的愿望、活动的能力、活动的精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只要给他们一个适合的环境,他们经常会表现得与平时相比判若两人。他们会疯狂地活动,变化之大令我们咋舌。这种变化,用蒙台梭利的话说,就是那些原来有“房子破坏狂”倾向的孩子可能会转变成小心爱护身边物品的守护者;那些平常总喜欢吵闹乱跑的小家伙,可能会转变成安静而又遵守秩序的好孩子。
我们与其责备孩子这做不对那做不好,不如尝试着了解孩子的需求,关注他们的需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符合他们需要的、能够让他们放开手脚活动的空间。
埋首工作的儿童拥有秘密世界
当儿童埋首于自己的工作时,一定是和周遭的一切人与事完全隔开来的。这种状态类似于“与世隔绝”,而身处其中的人将会发现他拥有一个如此神奇、丰富又完整的秘密世界。
——蒙台梭利
“与世隔绝”的状态,往往通过专注形成。蒙台梭利深刻地意识到“专注”这一品质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她敏锐地观察到,在儿童身上蕴藏着长时间关注和观察事物的兴趣与能力。这虽然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特质,但是只有少数人在长大以后仍然能够保持这种关注。因为,“如果有人干扰,这种状态就会被破坏”。这种专注的能力对于人类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是科学发现的重要前提。蒙台梭利指出:“促进人类进步的各项伟大发明的出现,除了科学家富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内涵以外,更有赖于他们投入在工作上的那种几乎与世隔绝的专注力。”所以,不要再把孩子放到色彩艳丽的电视机前,不要再把iPad和手机交给孩子,让孩子从这些电子产品中抽身出来,让他们去聆听故事、阅读故事,让孩子们学会沉静,学会安宁,学会专注吧!
觉察学生珍贵的专注时刻
所有的教育方法都秉持同一个教育方针:学会觉察学生珍贵的专注时刻,以便应用于读、写、讲故事,随后进一步应用于语法、算术、外语等科目。此外,心理学家也一致同意,教学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使学生保持高度的兴趣和强烈、持续的注意力。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把学会觉察学生何时处于珍贵的专注时刻提升到“教育方针”的高度,这是她对儿童长期观察后得出来的结论。无论儿童学习什么学科,只要他们能够保持浓厚的兴趣和强烈、持续的注意力,就一定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专注”,是一个被我们的教育长期忽视了的品质。
在专注的状态下学习效率是最高的。为此,我们不但不能在孩子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时候去轻易打扰他,还应该努力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让他们学会持续地观察问题、研究问题,持续地读书、思考。
让儿童有发展的可能性
我们必须尽可能依据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让他们有发展的可能性,促进他们的发展,这样儿童才能茁壮成长,而一个发展健全、强大的儿童,日后的成就远比我们所期许的还要宏大。
——蒙台梭利
所谓“尽可能依据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就是尊重儿童自身“内在的生长法则”。按照蒙台梭利的观点,每个儿童都具有自我适应和成长的内在力量,这种力量不能够通过“揠苗助长”的方式激发出来,只能够由儿童“以他们的本能直觉和内在力量”来实现。儿童的这种内在力量能够发挥到怎样的程度,往往也意味着儿童能够发展到怎样的水平。
所以,我们该学会聆听儿童生命的声音,尊重儿童神奇的生命过程,满怀信心地等待儿童,让儿童成为自己的主人。“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引领儿童找到那条通往他内心世界的道路,而不是一再挫伤他的发展。”
让儿童拥有真正属于他们的地方
在一个真正属于儿童的地方,儿童会尽量好好表现,注意自己的举止,控制自己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儿童不需要外在激励就能够不断地自我完善。我们能从儿童的脸上看到全新的喜悦和骄傲,偶尔还会看到一种无法形容的得体礼仪,这些都说明了儿童天生就能够改进自己的行为,而且他们也喜欢如此。
——蒙台梭利
在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儿童是真正的主人。“儿童的每一个粗鲁动作,都会被椅子和桌子发出的噪声揭发出来,儿童最后就会变得非常注意自己的身体动作。”蒙台梭利甚至主张,在“儿童之家”应该尽可能地摆设一些易碎品,如玻璃杯、花瓶、盘子等,不要担心儿童打碎这些东西。因为,这些东西远远没有儿童的身体训练重要。
因此,即使我们不会尽可能地摆设易碎品让儿童打碎,起码也应该记住,儿童是最能够从自己的失误中学习的。在儿童打碎了物品的时候,在他们出现了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沉得住气,不要轻易责怪他们、批评他们。让孩子自己从错误中学习,比批评他们、强制他们学习更能促进孩子成长。
克制自己想要帮助儿童的冲动
我们已经努力给儿童提供一切所需了,现在必须做的只剩下克制自己想要帮助儿童的冲动,安静地在一旁观察,和儿童保持适当的距离,既不常去干扰,也不放任其自由。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介绍说,在她的学校里,“当老师被降为观察者的角色时,儿童反而能够自发地进行他们自己的活动,这一点和普通学校的教学正好相反”,因为在普通学校里老师一直扮演着主动的角色,儿童则处于被动的状态。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抱有帮助孩子的冲动,看见孩子艰难地拿饭勺吃饭,不如干脆喂他爽快;看见孩子磨磨蹭蹭穿衣服,不如三下五除二帮助他套上衣服便捷。但是你一定要记住,你可以帮助孩子一次两次十次八次,但你不可能帮助他一辈子。孩子总要自己面对他的世界,他所有的事情他自己都无法逃避。所以,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既不常去干扰,也不放任其自由”,是最得体最有效的帮助孩子的方式。
培养儿童独立的个性
我们必须尽可能支持儿童活动的意愿;但不是“服侍”儿童,而是培养儿童独立的个性,不让儿童养成依赖的习惯。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把“培养儿童独立的个性,不让儿童养成依赖的习惯”作为她家庭教育的第二条重要原则。她指出,儿童开口说的第一个字和他生命中迈出的第一步,是儿童发展过程中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儿童说的第一个字开启了他语言的发展,迈出的第一步则证明他拥有直立和行走的能力。但是,在这两件事发生的前后,儿童都有许多其他的、需要学习和探索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尽可能支持他们,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以吃饭为例,蒙台梭利说,大约在一岁前,儿童会努力尝试自己用汤勺吃东西,尽管这个时候他们的手还不灵活,会把身上弄得脏兮兮的,但是他们的脸上会“闪耀着愉悦、聪慧的神采”,这是因为他们自己动手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培养独立性,防止依赖性,是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但是,这个原则不是空洞的道理,而需要家长和老师真正放手,从每件小事情开始做起!
独立自发学习工作
在蒙台梭利教学法中,活动的主要部分由儿童主导。一旦儿童到了能够做出具有行为意义的举动的年龄,就可以主动地反复进行一些涉及推理过程的工作练习,儿童也能够以此继续他的自我教育。儿童用这样的方式,完全独立自发地完成学习工作,老师完全不介入。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教学法,会利用各种不同的教具对儿童进行感官的刺激从而唤醒儿童的安全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教材用具,简单示范、介绍教具的使用方法,“之后,就让儿童自己展开他的学习之路”。这一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唤醒和发展儿童的精神力量,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灌输给儿童。
为了让儿童能够全身心地参与活动,蒙台梭利不主张在儿童集中注意力工作时在一旁纠正他们的动作,或者突然给予他们赞美和表扬,因为这样反而会打扰他们。所以她提出了“静默游戏”的教学法,即老师不用言语鼓励,而是以沉静的神态肯定儿童的表现。有时候,沉默是金。
帮助儿童自己行动
儿童的确是经由活动而得以在环境中发展的,但是除了活动之外,儿童还需要材料的操作、学习上的指引和不可或缺的理解。这些对儿童发展至关重要的必需,都有赖于成人的提供。成人必须给儿童必要的、做儿童需要的,去帮助儿童自己行动。
——蒙台梭利
教育的效果如何,直接取决于我们用怎样的方式教育儿童。对儿童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帮助我自己行动”。儿童的发展有其内在的生命节奏和规律,但如果没有成人的帮助,儿童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因为儿童的身心发展不是自发的、自然的,而需要许多外部的刺激,需要成人的帮助。例如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就是如此。儿童虽然具有天然的学习语言的才能,但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环境的刺激,他也是无法真正地获得语言的能力的。
所以,不干预儿童不是不管儿童,而是尽可能懂得儿童真正的需要,在最关键的时候,给予最及时的帮助。
教具不能太多或太少
成人的干预、教具的使用和学习环境本身,都必须有所限制。教具提供得太多或者太少,都可能对儿童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教具的数量不够,可能导致儿童的学习停滞不前;教具过多则容易分散儿童的注意力,给儿童造成不必要的困扰,让他眼花缭乱,不知道选哪个好。
——蒙台梭利
教育的平衡点也体现在教具的应用上。按照蒙台梭利的说法,教具提供得太多或者太少,都可能对儿童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她举了一个和食物营养有关的例子来说明:食物营养的缺乏固然会导致营养不良,但吃得过多也会导致人体内毒素累积,从而患上各种疾病。“饱食并不会让人活力充沛,反而会让人觉得疲累。”同样,教具数量太少,会导致儿童学习停滞不前;教具数量过多,则会分散儿童的注意力,给儿童造成不必要的困扰,让他眼花缭乱。教具是如此,玩具也是如此。身体的“喂养”是如此,心智的“喂养”也是如此。把握分寸,掌握节奏,非常重要。
困难在于偏见
我深信,要捕捉儿童的行为表现并不难,真正的困难在于成人对儿童根深蒂固的偏见。这种深植于心的偏见,主要是由于理解的缺失,而转为一种专制的、自以为是的推理,不自觉的自我中心意识,以及作为征服者的傲慢。以此为基础织成的教育模式,如同重重帷幔,遮蔽了儿童智慧天性的价值。
——蒙台梭利
理解儿童是教育儿童、帮助儿童的前提。如果我们真正抛弃了成人的成见,那么,想了解儿童也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问题在于作为成人,我们经常会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以“征服者”的身份出现,以“洞察者”的角色自居,用“根深蒂固的偏见”去猜测儿童,为儿童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不是根据我们的眼睛观察,根据我们的大脑思考所得到的,而是根据我们的思维定式,根据我们先入为主的成见而产生的。去除偏见与成见,真正走进儿童世界,是教育的第一步。
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随着文化程度的提升,小学老师或中学老师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他们的角色与其说是灌输知识,倒不如说是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因为孩子一旦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便会长久地钻研或探讨,换句话说,即想要自己亲自获得这份经验。
——蒙台梭利
儿童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蒙台梭利观察到,在她的学校里,许多孩子热衷于“高水平的运算”,许多孩子能够“同时学习很多语言”,还有一些孩子能够连续几个小时专注于一件活动。这些活动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兴趣。
所以,不能忽视兴趣的作用。与其把知识灌输给孩子,不如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他们这样获得的知识不仅会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学习知识的过程也会充满乐趣。
在我们步入信息时代的当下,亲爱的父母,孩子掌握的知识,再多也是有限的,而孩子对知识的无尽渴望与向往,才会帮助孩子一直走在主动求知的道路上。因此,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教育孩子的重中之重。
儿童的需求并非只是身体的需求
儿童的需求并非只是身体的需求,心智与人格上的需求也同样重要,甚至更崇高。对人而言,愚昧比营养不足和贫困更致命。
——蒙台梭利
当下,中国家庭的物质条件较之前优越很多,孩子们很少会为温饱担忧。然而,一个个小胖墩的出现,又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我们过分重视儿童的物质生活。
的确,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对孩子身体成长的考虑远远超出了对他们心灵成长的考虑,对孩子身体需求的满足也远远超出了对他们心智与人格上的需求的满足。
正如蒙台梭利说的那样,孩子的身心发展同样重要,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讲,孩子心智与人格的发展更加重要。因为,真正的贫困是精神的贫困,愚昧比营养不足更可怕、更致命。
心智具有相当敏感性
心智如同柔软的蜡一样,它对某些刺激具有相当敏感性,等过了这一时期,这种敏感性就消失了……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当老师让学生从拼音字盒里挑出他刚刚读过的字母时,许多4岁的小娃只需要老师念一遍就能找到,而许多7岁甚至更大的孩子,反而需要老师重复念几次才能找到。由此她断定,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特殊敏感期”。在这个时期内,儿童的心智就像柔软的蜡一样,能够及时地印刻他们学习的东西。所以,在这个“特殊敏感期”内,学习特定的内容,一定事半功倍。
现代心理学尽管还没有成系统地发布关于“特殊敏感期”的研究成果,但已经证实了“特殊敏感期”(也称“关键期”)的存在。所以,老师和父母们应该努力去观察、积极去捕捉孩子学习语言、绘画、音乐、体操等内容的“特殊敏感期”,让孩子把握最好的学习时机。
单单模仿或强迫服从没有用
单单模仿或强迫服从是没有用的,必须先有内在的预备,服从才有可能。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一个“预备好的环境”,使他的心灵在其中得以自由施展。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认为:“造物者只是在胚胎期做了间接的预备,它在器官未成熟之前是不发出命令的。”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儿童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既不要揠苗助长,也不要亡羊补牢。比如,孩子没有发育到能够行走的阶段,你却拼命训练他,这没有意义,只是在揠苗助长。再比如,家长在孩子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没有提供学语言的条件,那之后再学就是亡羊补牢,只能事倍功半。
记住:老师和父母没有必要强迫孩子学习,而要注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样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只有当孩子产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时,真正的学习才能够发生。
进行创造的人应该是孩子
身为一个教育家,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途径,用我们的敏锐力去了解,什么样的行动才是帮助孩子发展所必需的。我们一定要控制自己的行为,以免造成破坏。创造的人应该是孩子,不是大人。然而这不是件容易让人清楚了解的事,一般人的想法还是认定大人才是创造者。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学家们把婴幼儿阶段的儿童作为“软蜡”,强调这个时期儿童的可塑性,这本身是对的,但问题是,究竟是父母和老师塑造孩子,还是孩子自己塑造自己?蒙台梭利的结论是:“孩子必须塑造他自己。”她指出,儿童是能够自动自发地塑造自己的,“而大人——这个孩子眼中无所不能的大师,却有可能盲目、粗鲁、又不适当地介入,把孩子在自己的‘软蜡’上画出的轮廓破坏掉”。
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学会观察,学会在孩子真正需要的时候助孩子一臂之力,不要越俎代庖,以免造成“好心的伤害”。
精神成长也必须从外部环境汲取养料
由于孩子的身体必须从外部环境中获取食物和氧气,所以,为了完成这一伟大的生理工程,即成长工程,精神也必须从外部环境汲取由它自身“成长规律”决定的发展所需要的养料。
——蒙台梭利
长期以来,儿童只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科学关注的更多的是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但是,孩子的成长不仅在身体上,更在精神上,所以父母和老师应该了解孩子的神秘的精神成长之旅。蒙台梭利认为,只有思想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类生活。所以,我们仅仅关注儿童的身体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在为儿童的身体发展提供必需的养分的同时,也要为他们的精神成长提供必需的养料。
孩子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纠正
孩子想要达到其预期目标的信念引导着他不断地进行自我纠正。不是哪个老师让他注意到自己的错误,而是孩子自己才智的复杂劳动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蒙台梭利
在蒙台梭利的工具箱里,有许多供孩子们动手的智力玩具。后来的许多智力测验内容,就是根据这些玩具的使用方法改进而来的,如给孩子一块木板,上面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孔,再给孩子许多不同尺寸的圆柱体,大小与板上的孔一一对应。老师可以先做示范,把不同尺寸的圆柱体放入大小与之匹配的孔中,再取出来,打乱圆柱体的顺序,让孩子们根据老师刚刚的示范动作操作。蒙台梭利通过观察发现,孩子们可以在一次次试错之后,完成这个任务;也就是说,孩子们是可以在目标的指引下,不断地进行自我纠正来实现目标的。
所以,父母和老师应该尊重孩子们这种自我纠正的能力,让孩子们在自我纠正的过程中增强信心,形成自己的智慧。
听力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听力之所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它与讲话的感觉器官相连。因此,训练孩子注意去听周围环境产生的各种声音及喧闹并辨别和区分它们,就是为孩子更清楚地聆听发音语言而做准备。
——蒙台梭利
听力在儿童习得和发展语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存在听力障碍的儿童往往无法开口说话,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思想。儿童语言的丰富性,与他们早期语言环境的丰富性密切相关。一个生活在双语地区的儿童,或者一个生活在多种语言家庭中的儿童,他们学习语言的能力会更强大,往往可以同时掌握两种以上语言。
父母和老师应该用标准、清晰的发音多与孩子交流,引导孩子区别不同的声音,这对于孩子语言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唱歌是锻炼准确发音的好方法
当老师跟孩子讲话时必须注意发音清晰,并且发音要到位,即使在她很小声地说话,好像是在讲什么秘密时也要注意这点。让孩子们唱歌,也是一个锻炼准确发音的好方法。
——蒙台梭利
儿童需要儿歌,需要童谣。这不仅是儿童开发艺术能力的需要,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对于儿童来说,唱的确实比说的好听。在唱歌时,人的心情会更加愉悦,语速会更加缓慢,发音会更加清晰。同时,因为歌谣的韵律和节奏感很强,朗朗上口,容易记诵,所以对儿童学习语言非常有帮助。
许多传统歌谣至今仍被传唱,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它们中有不少正是脍炙人口的童谣。当然,我们不仅要传承经典,还应该以此为基础创造新的童谣,为儿童提供新的精神养料。
靠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
……我们会注意到孩子们有一种极力向外扩展的个性,他们有主动性,他们选择自己要做的事并坚持做下去,他们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来改变它。他们不逃避任何努力,相反是努力探索并满怀喜悦地靠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
——蒙台梭利
在蒙台梭利看来,保持孩子们的求知热情才是引导孩子学习的真正秘籍。这也不是什么难做的事情,只需要“老师能够尊重孩子,冷静和耐心地对待孩子,在孩子做练习或行动时任由其行事而不过多地干预他”即可。换言之,最好的办法就是“静观其变”,这也是教育者应该记住的教育箴言。
当然,这里说的“静观其变”,不是毫无作为,而是“随时准备分享孩子的快乐和他们所经历的困难。当他们需要我们同情时,我们应该积极而热情地回应他。让我们对他们的缓慢进步保持无尽的耐心,并对他们的成功显示出我们的热心和兴奋”。所以,老师要相信孩子的主动性,相信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学会为他们喝彩加油。
重视书写语言和数字
如果不通过书写语言和数字对所有这些帮助孩子理清了意识的初期收获加以巩固的话,它们就有可能被荒废。一旦它们借助语言和数字这两个工具确定和巩固下来,这些经验就能为未来教育展开一个无限广阔的前景。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非常重视语言和数字对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特殊意义。她认为,正是在学习语言和数字的过程中,孩子们实现了“一个人第一次致力于与世界进行智力对话的自然结果”。所以,蒙台梭利在教学过程中发明了大量相关的教具,如砂纸数字卡片、彩色计数木棒、记数盒串珠工具等,用来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和数字。
语言和数字既可以让孩子们获得认识世界的智力成果,又可以成为他们进一步认识世界的出发点。老师如果能掌握了这两个基本工具,就能为未来教育的广阔前景打下坚实的基础。
孩子是“正在进行式”
在旧式教育和一些较为人知的教育方式中,孩子并未被视为真正的人。在他们生命的最初几年,孩子往往被迫去适应大人的社会,因而完全背离了孩子的天性。在这些教育形式里,孩子只是一个“未来式”而非“正在进行式”。
——蒙台梭利
在传统的教育语境中,儿童还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成人也没有真正把儿童作为一个人来看待。所以,我们往往是用成人世界的价值观、成人世界的生活方式去要求儿童,让孩子被迫适应我们成人的生活世界。这里有一个根本的出发点,那就是我们只是把孩子作为一个未来式,即一个未来的人看待,而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正在进行式”,即正在形成中的人来看待。这也是孩子在成为大人之前往往“不会受到真正的重视”的原因所在。
儿童不仅是面向未来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儿童当下的感受、当下的成长过程,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没有人考虑到孩子的现在
每个人所想的都是孩子的将要怎么样,没有人考虑到孩子的现在,而孩子现在要存活所需要的是如此之多。
——蒙台梭利
这是一句人们经常引用的蒙台梭利的名言。这句话与蒙台梭利所说的错误的教育把孩子视为“未来式”而不是“现在进行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的确,我们经常是打着为了孩子的明天的旗号,干着牺牲孩子的今天的勾当。孩子的幸福,是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关心的;孩子未来的幸福,更是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期待的。但是我们经常选择让孩子现在不幸福以获得未来的幸福,选择把孩子未来的幸福建立在现在的不幸福的基础之上。我们总认为,现在苦一点儿、累一点儿、辛苦一点儿,以后就能获得真正幸福。有的学校甚至还张贴了“人生总要长眠,何必今日多睡”这样荒唐的标语。孩子不仅属于未来,他们同样属于今天。
不要扮演一个看守员的角色
我们必须停止在孩子生活中扮演一个看守员的角色,我们要做的是为孩子准备一个尽可能不受大人监督、不会被大人的命令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环境。
——蒙台梭利
我曾经说过,许多父母和老师喜欢当“教育警察”。他们很少关注孩子的优良表现,并为之欢呼雀跃,却专门盯着孩子的缺点与问题。这就是蒙台梭利在这段话里所说的“看守员”。其实,孩子们需要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需要自由地呼吸。我们不应该让孩子们时刻小心翼翼地担心大人们的监视、干扰和命令等。
值得注意的是,蒙台梭利也提出了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原则——“给孩子自由,并不表示对孩子放任自流,或是对孩子不闻不问”。她主张,对于孩子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我们应该用“细心和充满爱心的关注,来鼓励孩子的自我发展”。所以,我们应该警惕教育孩子的两个极端——过于严厉和不闻不问。
点燃孩子心灵的火花
身为一个老师,必须为全人类的福祉奉献。必须像献身给炉火的女神维斯特那般,保护别人点燃的小火花,不让它受到半点污染;老师必须将自己献身给孩子纯洁的内在心灵火花。如果孩子的心灵火花被忽略了,很可能就熄了,永远没有办法再点燃。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对老师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她主张,老师绝对不要影响孩子的自律,应该对孩子的潜力充满信心。她认为,做老师最忌讳的就是虚荣心作怪,在孩子面前显摆,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她指出,老师缺少一些经验没有关系,关键是要能随时守候在孩子的身旁,及时给予孩子爱与信心。
记住蒙台梭利的忠告:“心灵的火花如果熄灭,就可能永远无法再次点燃。小心地呵护孩子的心灵火花吧!”
尽可能慎用奖赏和惩罚制度
一旦我们接受并建立了科学教育学的规则,奖赏和惩罚制度就会自然地被取消。通过自由的权利而遵守自我约束纪律的人,开始追求那些从来不会贬值,或使他失望的真实价值——来自人类内在生命的自由和力量,只要具备了这些,就能激发出他的积极性。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明确提出了“废除奖赏和惩罚制度”的倡议。应该说,这个倡议虽然有点激进,但是蕴含着教育的合理性。儿童的行为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即功利性行为、习俗性行为和道德性行为。功利性行为往往是为了得到奖励和逃避惩罚;习俗性行为是为了得到社会好评和外界的肯定;道德性行为是出自自己的内心需要。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让孩子学会运用自我约束的力量,而不是为了获得外部奖励或是逃避惩罚。
生命本身会表现它自己
生命本身会表现它自己,生命会创造,生命会给予。反过来,生命会受到一些无法逾越的自然规律的限制和束缚。物种固有的特性不会改变,它们仅仅只会变异。
——蒙台梭利
生命的力量是值得敬畏的,生命的奇迹更是值得赞叹的。当然,生命也会因为环境等因素影响其正常的发展。蒙台梭利举例说,棕榈树在热带地区就能繁殖得很好,但是在寒冷地区就无法生存。所以,我们要记住:一方面,我们要充分相信生命的顽强力量;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尊重生命的客观规律,为生命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双管齐下,我们才能造就生命的奇迹。
孩子应通过自发教育而具有预见能力
孩子应该通过自发教育而具有预见能力。当他知道种子已经播种在土地里,植物要依靠他辛勤地浇水和施肥才能长得很好,不会干枯;那些动物,也需要他精心地喂养和呵护才不会遭受饥饿。孩子会变得警觉,他开始感觉到他的生命中有了一个使命,而且,有一个相当不同于他的妈妈和老师呼唤——他要尽职尽责的使命,他永远不会忘记现在正承担的责任。
——蒙台梭利
自然教育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孩子与动植物之间建立起一个“神秘的微妙关系”,然后通过这种主动的自发教育,让孩子逐渐有能力预见到接下去会发生什么。比如,我们让孩子种下一粒种子,然后观察它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的过程;让孩子给正在孵蛋的母鸡喂食,然后见证小鸡的诞生;让孩子观察兔笼里一对寂寞的大兔子,然后在某一天突然发现笼子里多出了一只活泼的小兔子;等等。这样,孩子们不仅能建立起自己与这些动植物的联系,也能初步掌握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这一过程能让孩子们产生强烈的自豪感,让他们内心的情感更加细腻,因为他们参与了这些生命的诞生与成长。
所以,亲爱的父母和老师,在你们的家里,在你们的教室里,不妨让孩子养一些小动物和植物吧,让孩子感受生命的成长,学会热爱生命吧!
孩子的心中有一个财富小屋
在这个长期的纪律培养中,孩子们经历了兴奋、快乐和觉醒,这些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成为一种财富,在这个财富小屋中他们慢慢储藏喜悦和力量,这种财富也将是他们未来人格中正直的源泉。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所说的这个儿童心中的财富小屋,不仅储藏着孩子的喜悦与力量,还贮存着孩子成长中汲取的各种正能量。小屋里的财富就是孩子的人生财富,就是他们探索人生之路的力量源泉。
所以,我们要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不要轻易地责怪他们、批评他们,更不要动辄惩罚他们。如果他们的财富小屋不能聚集足够多的积极能量,那他们的生命就很难迸发出创造力,也无法迎来觉醒,会变得黯淡无光。
关注儿童的智力和道德
如果对身体的关注能够帮助孩子保持健康,那么对智力和道德的关注也会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最高的精神愉悦感,同时会把他们带入一个充满惊喜并正待发现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只涉及外部环境,更触及人的灵魂深处。
——蒙台梭利
所有美好的教育都是全人的教育,都是身体、智力和心灵和谐发展的教育。正如蒙台梭利所说:“一位好的老师会同等重视孩子们在生理、智力及道德上所取得的进步,所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我们的方法,孩子们的身体和心智都将会得到极大的发展。”
仅仅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是不够的,如果没有道德上的完善,孩子的成长终究是走不远的。没有触及灵魂深处的教育,就没有真正激动人心的快乐。正如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的那样:人类所有的奥秘都存在于孩子的灵魂里,而那里也正是人类生存的真正意义所在。
学校应该能让孩子们安心
蒙台梭利学校,是一个能够让孩子静心成长的地方。孩子被压抑的心灵可以在这儿获得释放,表达真正的自我。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人类“最敏感而且最微妙的群体”。儿童能否健康地成长,取决于他们能否有一个让他们安心的成长环境。所以,蒙台梭利把她倡导的蒙台梭利教学法,称之为“保护儿童的教学法”,这个教学法是针对当时儿童常常“不被了解,甚至连必要的需求也往往不能为成人社会所认可”的教育情况而设计的。其根本特征就是让儿童能够真正安心,释放出自己被压抑的心灵。
亲爱的老师们,你们能够为孩子们创造出一个让他们安心的地方吗?
让儿童得到一种理性的快乐
当儿童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满足及能够保护和控制周围的环境时,他的意识就得到了升华。在发展自己个性与意识的过程当中,儿童还培养了自己坚持履行任务的意志和品质,而在兢兢业业地完成任务的同时,他们会得到一种理性的快乐。
——蒙台梭利
儿童应该在最适合他们的环境中成长。这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她一直主张“为儿童提供可以自由活动的场所”,因为这样的场所有利于儿童的自我训练,有助于他们寻求自我的发展,这样的场所“是让一个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形成独特而又复杂个性的重要因素”。所以,她希望为儿童准备的各种设施和用具应该与他们的身体高度和力量大小相适应,如家具要轻便,易于搬动;脸盆的大小要正好适合儿童盛水和倒水;扫帚要用圆柄的,要轻巧;等等。她也曾经批评许多学校的课桌沉重得连搬运工人也难以搬动,虽然这样可以避免被孩子轻易弄坏,但也让孩子无法通过犯错察觉自身的缺点。
所以,不要害怕孩子打碎物品,不要害怕孩子做错事情,孩子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成长的,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承担责任的。他们在认认真真完成任务的过程之中,得到了“理性的快乐”。
让儿童进行自我纠正训练
儿童的用具、他们的桌子和椅子应当是轻便的,不仅使它易于搬动,同时更具教育性。出于同样的考虑,我们给儿童使用瓷碗、瓷板和玻璃杯、玻璃吸管,因为这些物体最易打破,它们本身就意味着对粗鲁和漫不经心行为的警告。这样,儿童被引导纠正自己,训练自己行动细心、准确,不碰撞、打翻、摔坏东西;使自己的行动变得越来越文明和有节奏,并逐渐地成为各种器皿、用具的完全自由和沉着的管理者和爱护者。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以孩子使用的桌子、椅子、饭碗等为例证,指出学校和家庭往往用各种手段防止孩子弄坏东西,但这其实是一种不利于孩子自我完善,阻碍孩子动作协调性、灵活性发展的做法。
蒙台梭利的劝告是值得重视的。当然,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这个问题。在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非常差、行动还非常不灵活的情况下,贵重的易碎品还是尽可能不要随意交给他们。可一旦我们把易碎物品交给孩子,就要耐心地指导他们如何使用,并且冷静地面对他们造成的破坏,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人最基本的权利就是自我“培养”的权利
我们的恳切的期望,总有一天会让人们认识到:人的最基本的权利,就是自我“培养”的权利。它不受压抑,不受奴役,能从环境中自由地选择自身发展的方法。总之,我们只有在教育中才能找到与“个性”相联系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不止一次地说,父母和老师不要把孩子当作“植物和花朵”,也不要简单地把自己当作园丁。因为孩子绝不可能成为一株我们所希望的“带着天使般花香的植物”,他们应该是智力活动的主体,应该成为“具有高度自觉自主的智力活动的人”。
成长是儿童的权利。自我培养,是儿童作为人的最基本的权利。所以,我们不应该限制这种权利,不应该压抑儿童、奴役儿童,而应该做他们自我培养的协助者。
学会等待
我们必须关心和爱护做出这样努力的孩子。如果创造性的想象力姗姗来迟,那说明孩子的智力还没有发育成熟。这时候,我们不能强迫孩子进行想象的创造,那样做就等于给孩子戴上了一副假胡子,而实际上,男孩到了20岁才会长出真正的胡子。
——蒙台梭利
我们常说,欲速不达。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也是一个基本的常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关注他们的敏感期,在孩子成长最关键的时候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也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操之过急,否则就等于“给孩子戴上一副假胡子”。蒙台梭利把孩子的成长比喻为一辆汽车,父母和老师经常想关掉他们的马达,然后用自己的力量推动汽车前行。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和老师只是沦为了苦力,而汽车也变成了毫无用处的机器。所以,父母和老师应该明白,马达才是最重要的,汽车前行的真正动力就源自内部的马达。我们无法代替孩子成长,也不能揠苗助长。
奖品会消磨神志、伤害智力
用奖品引诱学生,消磨他们的神志,伤害他们的智力,这值得吗?难道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好好做人,一切都是为了获奖吗?当他们为一种无法抗拒的自我保护本能所驱使,竭力避免这些危险时,我们却用惩罚来遏制他们,这行吗?众所周知,小学里的获奖者在高中都是些普普通通的学生;高中时的获奖者到大学时已江郎才尽;而那些在学校里经常获奖的学生正是那些在生活的角逐中最容易败北的人。
——蒙台梭利
儿童的行为动机往往有三种类型:一是为了得到外部的奖励和逃避外部的惩罚;二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誉,即“我要做个好孩子”“我要捍卫游戏规则”;三是为了自己的行为原则,即将心比心与惠泽天下。新教育实验把第一种类型称为自然功利阶段,第二种类型称为习俗规则阶段,第三种类型称为道德仁爱阶段。毫无疑问,奖励与惩罚是为了激发孩子的第一种行为动机。虽然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离不开奖励和惩罚,但奖励与惩罚不应该成为控制与改变孩子行为的最重要的措施。蒙台梭利的观察记录也清晰地表明,那些依靠表扬而努力成长的孩子,越往上成长效果越差。
请父母和老师千万记住,奖励和惩罚应该是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少用的办法。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激发儿童自己向上的力量,引导孩子的行为动机从自然功利阶段向习俗规则阶段和道德仁爱阶段转变。
孩子们积极塑造自己的个性
我们发现,孩子们积极塑造自己个性的历程跟我们熟悉的天才们所经过的历程是相同的。他们全心投入、全神贯注,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而且他们努力的程度和坚持的时间跟精神活动的发展是一致的。
——蒙台梭利
在蒙台梭利看来,所谓天才,就是那些“挣脱了自身发展的锁链的人,是使自己获得自由的人”,是在众人面前仍然坚持认定的“人性标准”的人。这种人往往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我行我素,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这种专心致志的品质,恰恰是人的智力发展的源泉,是人的思维能力快速提高的源泉。
孩子的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正是他们在建构自己精神世界的表现。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吧,也许一个天才正在诞生之中!
帮助孩子避免再犯错误
真正对孩子好不是去包容孩子所有的错误,而是要找到方法帮助孩子避免再犯错误。
——蒙台梭利
孩子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断犯同样的错误。人不是在犯错中成长,而是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父母和老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对待孩子的错误呢?自然不是批评指责,拳打脚踢;也不是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更不是包庇纵容,推诿责任;而应该是帮助他们了解错误形成的真正原因,分析如何有效地避免下次再犯类似的错误。
让我们记住蒙台梭利的教导吧:用爱原谅孩子犯过的错误,用智慧帮助孩子不犯同样的错误。
不必在孩子面前扮演完美无缺的人
我们不必在孩子面前扮演完美无缺的人,也不必要求自己每件事都做得十全十美。相反,我们需要的是审视自己的缺点,虚心地接受孩子公正批评。有了这样的认识,当我们在孩子面前做了不正确、不适当的事时,他们就能够原谅我们了。
——蒙台梭利
父母和老师不是“圣人”,更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尽管年幼的孩童经常把我们视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超人”,但是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普普通通的“凡人”,我们会犯错,我们也会做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我们会错怪我们的孩子,我们也会做出让自己痛心疾首的事情。
但是,这一切其实都非常正常。父母与老师没必要在孩子面前扮演“完美无缺”的人,没必要强求自己把每件事都做得天衣无缝、十全十美。当我们出现错误的时候,坦然承认错误,是最好的办法。当然,我们虽然会不可避免地犯错误,但我们不应该经常犯同样的错误。
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不会丢脸,也不会失去他们的信任,相反,会让孩子觉得老爸老妈也是普通人,也会犯错误,并通过学习父母改正错误的方式,从而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
孩子的道德力量
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纯真、勇气和自信,皆出于道德的力量,也是孩子倾向于融入社会的表征。另一方面,孩子的缺点,例如行为缺失、破坏力、说谎、害羞、惧怕以及所有那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抗争方法,一下子会完全消失无踪。
——蒙台梭利
父母和老师应该明白,与其努力改正孩子的缺点,不如尽可能培养孩子更多的优点。孩子形成优点的过程,就是他们克服自身缺点的过程。
孩子身上的“潜意识心智”,不仅是他们智慧形成的基础,也是他们道德形成的基石。这种“道德的力量”,能帮助孩子形成诸如纯真、勇敢、自信等良好的品质,同时也让说谎、害羞、恐惧、破坏等不良的品质消失得无影无踪。
努力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质吧!当孩子的眼睛里充满了美好,阴暗的事物就会自然失去生存空间。
担任观察者的角色
在我们的学校中,老师们都担任观察者的角色,孩子能自觉主动地进行自己的活动。而且,越希望孩子成长发展得更好,成人就越应该只在旁边观察。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一再强调,在她的学校里,老师们应该扮演观察者而不是指挥者,甚至不要扮演参与者的角色。她注意到,在她的时代,一般的学校中的“老师通常在活动中占据主动的位置,孩子则被动地参与”,而这样做,会逐渐剥夺孩子们自觉成长的意愿。
亲爱的父母和老师,我们要学会观察,学会欣赏。孩子终究要靠自己长大,我们无法代替他们成长。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学、懂得如何欣赏孩子,是我们进行正确教育的前提。
自我学习是人最基本的权利
自我学习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权利。作为一个人,只有实现这一点,我们才不会受到压制和奴役,才能在所处的环境中自由地选择自身发展的方式。
——蒙台梭利
自我学习不仅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也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成长路径。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不应该只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孩子,而是应该让他们学会像科学家发现知识一样去寻求知识;不应该只是告诉孩子要认可何种价值、拥有何种情怀,而是应该让他们自己通过阅读、游戏等活动去体验、去感悟。正如蒙台梭利说的那样,人只有依靠其“内在力量”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简单地依靠外部的“社会约束力”,是永远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
让孩子自己教育自己,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要做孩子成长的欣赏者、协助者,而不要做强迫者、压制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象力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想象力,也具有用自己的头脑去创造美的本能……这些用心灵世界创造的多样化世界将像彩虹色贝壳内嵌的软肉一样包裹着人类,保护着人们的精神需求。
——蒙台梭利
想象创造奇迹。正如许多思想家说的那样,想象推动着人类的发明与创造。蒙台梭利也认为,人类的智慧在不断地创造出梦想,也不断地把梦想变成现实。“当我们的想象与现实相结合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就开始进行工作并改变着外部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一种伟大的力量——创造力驱动着人的思想,使其有如神助,去创造世界。”
所以,我们要珍惜孩子的想象力,不要把孩子的异想天开视为无稽之谈。也许,孩子今天的一个幻想,就是明天的一个发现。
创造,其实是一种组合
人类不可能凭空创造出艺术品。以我们的观点,所谓创造,实际上是一种组合,一种在大脑中基于各种原始材料所进行的构造。
——蒙台梭利
人类不仅能够认识世界,而且能够改造世界,但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蒙台梭利非常认同一句古老的谚语——我们所有的才智无不先存在于感官之中。也就是说,对于那些没有呈现在我们感官面前的东西,我们是无法“想象”出来的。因为我们的意识总是限制在我们的经验范围之内。她举例说,即使是想象力非凡的米开朗琪罗,也只能够把上帝画成一位威严的胡须老人。
所以,让孩子学会观察生活,给孩子丰富的经验,对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