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技术可行性分析

在逻辑架构的设计阶段,我们对即将设计的软件系统进行需求分析。这是一个分析设计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记录用户需求。因此,这个阶段的输入是用户需求,但输出的是软件最终要为用户提供哪些功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将用户最初的需求进行落实与细化。

然而,在以往的许多项目中,这个过程没有架构师参与,而是直接由需求分析人员完成的。需求分析人员去做需求分析,理解用户需求,然后提交开发团队开始设计开发。这个过程看似流畅、各司其职,但潜藏着巨大的风险,也就是业务需求的技术不可行。

首先我们来看看用户是怎样提业务需求的。用户在提需求的时候,非常清楚他们的业务以及痛点。然而,用户对于软件研发是非专业的,他们只知道业务问题,但不知道软件如何解决这些业务问题,怎样解决会更优。因此,他们提出的业务需求,是用他们对软件知识有限的理解,想象软件如何解决他们的问题,而这样的需求必然是不专业的,它不能最优地解决问题,甚至很多时候是天马行空,技术上难以实现。因此,如果不能在逻辑架构设计这个阶段将这些不靠谱的需求识别出来,那么花费巨大的精力与成本所得到的结果并不会令用户满意。

因此,我们需要在逻辑架构设计阶段将那些不靠谱的需求及时识别出来,有效地去解决。那么,需求分析人员能够识别一个需求技术可不可行吗?不能,因为很多需求分析人员长期远离技术。需求可不可行的识别工作,是需要交给架构师去完成的。架构师都有很好的技术功底,又能够深刻地理解业务,所以能够很好地识别哪些需求技术可行,哪些不可行。但是,如果架构师在对需求确认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需求不可行,他能拒绝用户的需求吗?不能,他没有拒绝的权力。这时,架构师应该怎么办呢?

笔者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来了以下三个解决这类问题的步骤。

(1)跳出需求去分析需求相关的业务

用户需求只是整个业务流程中很小的一部分,而且是并不连续的一部分。如果把注意力仅仅停留在用户需求上,就不能把用户的各个业务流程打通,就不能深刻地真正理解业务,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就会浮于表面。最后落实到软件设计上,就会做出不专业的软件,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有经验的架构师在与用户探讨需求时,起初先闭口不谈当前的需求,而是与用户探讨相关的业务,包括业务流程、业务规则、业务痛点,等等。把这些理解清楚了后再回到业务需求,我们对业务需求的理解就完全不同了,就能够深刻理解用户为什么提这样的需求。

(2)分析需求背后的动机

对业务有了一定的深刻理解以后,就重新回到当前的需求,这时就开始去尝试理解每个需求背后的动机。用户在提需求的时候,每个需求都有它背后的动机,就是解决某个业务问题、业务痛点。用户提需求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业务问题,然而他不是软件专业的,提不出更加专业的解决方案。因此,对于我们,抓住了这个业务问题,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3)基于需求动机去制订可行的方案

抓住了需求的动机,即用户要解决的业务问题,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这时我们就围绕这个业务问题,运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制订出新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既可以有效地解决用户的业务问题,又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然后,我们拿着这个方案再去与用户沟通和探讨。当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适时地抛出解决方案,用户能够接受吗?用户不仅可以接受这个方案,而且还会觉得你非常专业,能懂他。这个方案既解决了他的问题,还能达到他意料之外的、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你逐渐就能在用户心目中树立威信,让用户觉得你很专业,特别靠谱。这种威信对于架构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一个团队中,用户特别喜欢与架构师聊天,因为用户提出问题后,架构师不仅能告诉他这个问题能解决,而且会告诉他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使用户感觉特别踏实。如果架构师能够在用户心目中树立威信,就能够在整个项目进展过程中去引导用户,告诉用户怎样做能够规避风险,就能保障项目顺利进行。如果架构师具有了这样的能力,就能在项目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体现出自己的价值,从而成长为一个顶级架构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