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机倒把

结婚不久,妻子的肚子一天天鼓了起来。按照当时的花销,那点工资是不够养孩子的。怎么办呢?当初真够犯愁的。不过我还算比较有办法,自从错失了认购证以后,就开始对金融方面进行了关注。在单位里聊天谈起国库券时,我会询问是不是有人要出让。那时普遍收入较少,职工购买国库券并不是自愿的:有的是摊派的,有时甚至就直接在工资里扣掉。国库券要过好几年才能兑换,有的生活比较紧张的,或是急需用钱的就会想方设法把国库券出手。记得当初黑市最低是6折回收,6折等于100元赚40元,还要加上利息,很划算。反正我不急等钱用,放到期限兑现就赚了。当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就开始收集。我出的价格要比黑市高一点,7折、8折都有,都是同事,很随意,只要双方满意就行。不过当时我的工资收入也就一点,没有收购到多少。尽管不能和倒卖国库券的专业户杨百万相比,但当时至少我也算是有点意识,也算是做过一次“投机倒把”了。按照上海人当时的称呼也就是“打桩模子”,不过我和“打桩模子”的级别实在差得太远。

此外,我每到发工资后便会到银行转转,看看有没有债券之类的发行。有一次发行的铁路建设债券非常划算,AAA级,3年期,年利率高达15%。现在想来,如果有那么高的利率,根本就不用做股票,每年拿这点利息就可以睡安稳觉。如果银行没有债券发行,那就选择3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超过12%,也划算。不过当时的保值储蓄我不参与的,觉得没意思。后来果真如此,没多久就取消了保值补贴。最有趣的一次是在邮政储蓄存了个定期,营业员给了我50元的回扣,简直把我乐坏了,马上在回家路上拉动了一下消费。

当时有很多人下海做生意,可我胆子小,不敢下海,总觉得在单位上班比较稳定,而且周围比较要好的同事和同学也基本没有下海的。但看着弄堂里的邻居做生意发财,听到某人下海赚钱,心里直痒痒。

女儿出生后,各种开销就大了,凭着我们两个人的收入仅能勉强支撑。钱多自然可以宽裕一点,钱少也有钱少的过法。此时,第二批股票认购证开始发行了,买还是不买,当然还要征求妻子的意见。不过那时真是没有闲钱购买,妻子依然如故建议不要买,也就只能再次放弃了。那时单位里有一些人开始有意识了,鉴于买入第一批认购证的人都大赚了一笔,这次买的人不少。记得在1993年8月的一天,下午5点全市的银行同时关门,这也就代表着1993年上海股票认购证第二批的发行宣告结束,也宣告了我再次与认购证失之交臂。

第一次发行的股票认购证全部中签,第二次还能这样吗?对此我表示怀疑,果然结果公布后很多都没有中签。单位里中签的几个同事跑来向我咨询,问该如何换股票、该如何抛掉。那时我还都不懂,只能和他们一起摸索,同时我收藏了几张没有中签的认购证,也算是做个留念。尽管再次错失,但心里那种失落的感觉没有第一次那么严重。

在单位安安稳稳做着自己的工作,收入涨得不多,但还是不断见涨的。手里稍微有点积蓄了,可花钱的事也来了。家里遇到拆迁,分到二室一厅的新房子,当时很高兴,终于可以独门独户,也终于可以有抽水马桶了。拿到新房的钥匙后就着手装修,于是那些国库券、债券和存款都换成了电线、瓷砖、壁橱、地板和窗帘。那段时间是我这辈子最穷的时候,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用,以至于我后来听到装修就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