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流行歌曲和明信片《鸭绿江节》的理念和情调

此处重点是对明信片《鸭绿江节》进行介绍和解析。但据推测,在明信片之前,促其突破地理、领土的限制,在朝鲜半岛、“满洲”、日本同时流行的媒介可能是日产唱片。探讨《鸭绿江节》唱片的各个方面,就会发现它传入朝鲜并流行的原因,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也会以更加立体的面貌得以展现。

目前在日本流传着大概5种《鸭绿江节》唱片图10的“日本留声机商会”(NIPPONNOPHONE)于1911年,“日东留声机”(NITTO)于1925年入驻朝鲜。两张唱片应是朝鲜收听、演唱、播出的《鸭绿江节》原版。实际“日本留声机商会”于1925年10月发售了都月色和金山月的日语《鸭绿江节》唱片;“日东留声机”通过在朝鲜设立的“燕子牌朝鲜唱片”(“日东”),于1927年7月发售了郑恩熙的《鸭绿江节》唱片。相关唱片广告参照本文第4章图22。,这一点从现存的唱片实物照片,介绍歌曲的起源、历史、歌词和曲调的博客https://blogs.yahoo.co.jp/furoa78/34511861.html~34212699.html(共5次),作者未显示。及可以收听这些歌曲的youtube中能轻易得到证实。虽然博客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并未脱离《小呗漫考》,但就剖析近来日本接受并传播《鸭绿江节》的时空现状而言,对相关的描述进行整理似乎也不错。

图10 日本留声机商会和日东留声机的《鸭绿江节》唱片

《鸭绿江节》和《长白山节》是在日本统治时期的朝鲜出现的俗谣,流行歌谣。一般被划分为民谣,但最近也经常被介绍为以殖民地为主题的歌谣。歌词有改编,和着民谣更换歌词演唱的情况也很常见。从大正时代开始,艺伎和艺人们就以各种形式予以演唱。也许正因为如此,也有很多与原主题毫不相干的改编歌词。

在这段描述中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鸭绿江节》原先的歌词之外,还存在不少与原主题无关的改编歌词。这意味着该曲不仅体现了鸭绿江和长白山、朝鲜和“满洲”边境的经历和情绪,同时从另一侧面表现出普通群众的爱情离别、对风景的礼赞和乡愁。实际上存在很多内容和曲调各异的《鸭绿江节》,这在《小呗漫考》收录的14篇中可以得到证实。就唱片而言,日产“东洋唱片”发售的《新鸭绿江节》根据韩国唱片存档研究所的“韩国留声机唱片”信息,日语朝鲜语并记的《新鸭绿江节》的1~5节歌词刊登在1929年京城时潮社发行的《新式流行二八青春唱歌集》中,由此可以看出在朝鲜流行的《鸭绿江节》类歌曲的受欢迎程度。和KOKKA发售的《鸭绿江节(炸弹三勇士替呗)》尤为如此。后者是为了美化日军1932年侵略中国挑起“一二八”淞沪之战时,自身充当炮弹以打开进攻通道的三位士兵,赞美其“忠义”的流行歌谣。笔者断言,将人气鼎盛的大众歌谣法西斯化、工具化,使其变成赞扬时局及战争动员的歌曲,这一事实给人的冲击力不亚于通过对虚幻的“五族协和”的启蒙和赞扬来歌颂日本对朝鲜、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和统治的“正当性”和“必要性”的明信片《长白山节》。

另一方面,上文中也强调了《鸭绿江节》源于《惠山镇节》。惠山镇是朝鲜时代的军事基地,日帝统治时期于1907年在此设置了营林厂,该地作为长白山一带总管木材产业的资源城市而名声赫赫。尽管如此,标题仍然有所改变,正如《小呗漫考》作者所言,“惠山镇”的历史性固然重要,但“鸭绿江”的特性超越了它。即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广泛宣传日俄战争以来“鸭绿江”的“国际名声”及身为“东方屈指可数的大江”这一点,亦可提高《鸭绿江节》的名声和价值。汤朝竹山人,《小呗漫考》,480—481页。那么《惠山镇节》是关于什么内容的歌谣呢?

惠山镇最高的是八幡山韩雪野的《国境情调》(《朝鲜日报》,1929.6.13)中可以看到如下句子:“惠山的名胜是葛弓亭,从名字看就是‘一声长啸’的意气风发之地,虽称之为‘亭’,但与世俗的亭子不同。虽被称为亭子,但却是一座能令人联想起南亚‘帖木儿山’的桌型圆山。很久以前这里应是有个山亭的,豪气十足的镇北武士在此布阵论战、讨论社稷之事。若将长白山比作大元帅的话,这里就是三台。但现在却被叫做八幡山。”“八幡山”是在日本随处可见的山,引文中可以感受到殖民地朝鲜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韩雪野对故土沦陷一针见血的批评及觉醒。

前有营林厂后有伐木班

对面看到的地方是“支那”的土地

穿行其间的鸭绿江

——《惠山镇节》(《小呗漫考》,483页)

曾被称为“葛弓亭”的惠山镇名胜,被随意改成了在日本随处可见的“八幡山”,为了本国的木材产业,将朝鲜人朝拜的圣山长白山作为经营山林之地,这种将其视为工具的态度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性质和统治手段,而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其与《国境二百里》中的《放排仪式之歌》之间存在血缘、理念上的关联。

了解了以上唱片情况和歌曲创作环境,一起来阅读一下明信片《鸭绿江节》。现笔者手中的明信片《鸭绿江节》包括乐谱(图1)在内共有6篇。考虑到一般情况下明信片由8张组成,应该还有2~3篇。即便如此,如果将《鸭绿江节》收录在内的《小呗漫考》《朝鲜情绪》《战争遗歌》等拼凑起来的话,大概有8~9篇,这实属万幸。当然,《鸭绿江节》并不仅限于明信片中收录的7~8篇。《小呗漫考》或《朝鲜情绪》中也存在着数篇互不重合的《鸭绿江节》。根据演唱者的不同和流通地区的特点变换歌词、改编曲调,演唱的多样性和发散性既是《鸭绿江节》流行的条件,也是其美学特点之一。考虑到这一点,笔者首先将5篇明信片《鸭绿江节》组合了起来,另外从《鸭绿江节》和《国境二百里》中选出两三篇与木排工相关的歌曲。

明信片《鸭绿江节》由“满铁铁道部”发行,规格为9×14cm左右,发行时间不详。明信片以素描画代替了真实的照片,在铅笔写生的基础上涂上天然色的颜料来描绘人物和风景,更增添了浪漫感和抒情感。据此推测,相较于“满洲”一带的居住者而言,其更像是针对从日本或朝鲜过来的游客而制作、销售的邮件或纪念品。日占时期朝鲜“满洲”游的游客途经朝鲜京釜线和京义线,踏上“满铁本线”,即旅顺——大连——奉天(今沈阳)——“新京”(今长春)——哈尔滨(往返皆可)的旅程。“满铁”铁道部与日本当地旅行社一道,在介绍日俄战争的历史及对胜利的回忆,帝国的“满洲”开拓及统治现状的同时,也在宣传伪满洲国“首都”“新京”和哈尔滨异国情调的旅行手册、海报、明信片等的发行上倾注了心血。更详细的内容请参考金白英·赵正宇,《日本帝国主义的鲜满官方观光路线及旅游指南》,《日本历史研究》39卷,日本史学会,2014。另外《鸭绿江节》根据话者、唱者、游客位置的不同,木排工和木排的到达之处时而被标记为朝鲜新义州,时而被标记为“满洲”安东。除此之外,无论在何处歌唱,几乎看不到内容上的差异。正是因为如此,与边防部队和土匪频繁出现的《长白山节》不同,《鸭绿江节》全面描述了长白山和鸭绿江一带的异国风情、辛勤劳作疲惫不堪的木排工、等待他们的家人和恋人的惋惜或思念之情。在明信片中究竟是如何描述这些场景,又是如何歌唱的呢?《鸭绿江节》1~3篇在《小呗漫考》和《朝鲜情绪》中也能得到查证。(《小呗漫考》,483页、484页、487页。《朝鲜情绪》,亦乐,2016,85页、87页)歌词翻译摘自《朝鲜情绪》,根据情况进行了部分修改。

图11 鸭绿江节①

图12 鸭绿江节②

①朝鲜和“支那”的分界线是鸭绿江

流淌的木排虽好

被雪或冰困住

明天难以抵达安东县

②朝鲜和“支那”的分界线是鸭绿江

架设的铁桥是东方第一

十字打开 满帆 半帆

来往的中国帆船熙熙攘攘

图13 鸭绿江节③

图14 鸭绿江节④

在品味明信片中的人物、风景对象、季节及时间的美感和浪漫的同时,吟诵一遍《鸭绿江节》如何?轻轻撩起窗帘的日本女人,漂浮的白云,涟漪起伏的鸭绿江河口的中国帆船,画面过分美丽安稳且不真实。当然,经过长时间的痛苦和隐忍,在河口安顿下来的木排工和怀着激动之情等待许久未见的恋人的心理理应会是如此。但是与欣赏美景、时不时想念家人和恋人相比,木排工需要战胜的困难遍布各处,需要经受的痛苦巨大不堪。因此,与面对著名景点“鸭绿江铁桥”发出的赞叹相比,担心被“雪”和“冰”困住的木排工和木排,祈愿安全的心情应被视为是更加现实、更加普遍的。

③唱着木排歌越过险滩

溪谷的树莺啼叫而来

木排如箭 越往下走

思念的安东县越来越近

④“满洲”的春日是熊岳城的梨花

夏日之景是星星浦

秋日是千山红叶

冬日是安奉县的雪景

这一曲(③)唱出了越过水流湍急的险滩,终于接近安东县或新义州的木排工的喜悦之情。明信片(图13)上描绘着的荫荫绿树表明了季节,绿树下是漂浮在广阔的鸭绿江下游的日式木排和木排工。这一场景与在熙熙攘攘的边境城市新义州和安东希冀他安全,等待他归来的恋人和家人的心境(①)相符。据说到了河口安全的地方,木排工和艺伎一起登上木排唱歌的壮观场面经常出现,而这可谓是这一欢快场面的再现。

如果要选出越过了长白山到鸭绿江一带,与《鸭绿江节》中的风景最不搭调的歌曲,要数蕴含“满洲”四季的小曲(④)。曲子中枫叶浸染,青春年少的恋爱场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为何称其最不搭调呢?因为歌词中的熊岳城、星星浦、天山、安奉县等旅游景点位于大连和奉天一带。这些地方与长白山到鸭绿江沿线相距甚远,对“满洲”内陆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更加亲切的场所。由此可见,《鸭绿江节》(④)是“满铁铁道部”在宣传“满洲”人民欣赏的四季美景,同时旨在向日本人推荐值得一游的名胜而选录的歌曲。果不其然,《鸭绿江节》(④)在朝鲜、“满洲”、日本的唱词并不一致,根据情况和场所的不同歌词得到了改编,仅在朝鲜就能找到两个版本。

京城的春景当数奖忠坛

夏日汉江泛舟清爽无比

秋日南山赏枫

冬日北汉山观雪

东莱的春天,桃花樱花漫山遍野

夏日小溪边捉香鱼

秋日枫叶浸染的梵鱼寺

冬日夫妇结伴而行的家庭池(1)

曲中依次列出了作为殖民地首府和港口的京城及釜山的各个季节代表性的游览胜地。因是前近代时期,应无按季节赏景游览观光的概念,但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造了一些公园、博物馆;将宫殿改为博览会场使用。由此可见,近代观光(旅游)及娱乐,与tourism一词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包含“游览、娱乐、休养、保养”等含义国史编纂委员会编,《旅游观光视角下的近代》,斗山东亚,2008,134页。。但需要注意的是,帝国殖民地时期的旅游业超越了“以旅行为媒介,加深对祖国的了解、陶冶情操、强身健体、促进身心健康”这一点,其旅游观光名胜地的指定、开发,空间布局及民众动员在内,所有原则及方法都彻底以“日式旅游”为范本。这两首歌谣分别描绘了京城和釜山东莱区秀美的自然风光。但这些旅游胜地“合并后,在当局(朝鲜总督府——引用者)英明的计划下,经过了悉心整顿改良后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京城指南》,京城府教育会,1926,31页。,它们正是在此背景下面向大众开放的。

据此不可避免的矛盾和讽刺之处是,日本帝国主义主导开发下的朝鲜境内的旅游业使原本的主人——朝鲜人边缘化、他者化,与之相反,那些占领了朝鲜,正向着“新日本”改造的天皇“忠诚的臣民”则实现了中心化、主体化。

面对不假思索地沉浸在日本《鸭绿江节》中的同胞,“热血记者”冷酷无情地将其斥为“怪相中之怪相”,通过这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热血记者”的愤怒在于他留意到:一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推进殖民主义,二则是对此一无所知的朝鲜(人)愚昧地接受了殖民化。

因此,讴歌“满洲”一带殖民地旅游业的明信片《鸭绿江节》(⑤)在多个方面具有象征性和启示性。朝鲜、“满洲”、日本权力关系所带来的内心情感和心态时而统一、时而分裂,这两种变化趋势反映在方方面面。

⑤从郑家屯往西便是白音太来

成群结队的牛群羊群徜徉在

在沃野千里的草原上

现在,一场火车之旅再次出发

ⓐ没意识到自己已跨越了边境

不知不觉这里已是“满洲”的安东

啊——请把我一起带到蒙古吧植田国境子,《长白山节》之一。明信片《长白山节》和《“满洲”小呗 国境鸭绿江》中流露出的关于“满洲”一带“乐土建设”的欲望,与构建旨在实现帝国主义领土扩张及统治的“日鲜满”区域有直接关系,崔玄植对此进行了说明。参考崔玄植,《长白山节、“五族协和”、“大东亚共荣论”——以明信片〈长白山节〉为中心》,《民族文化史研究》,第61期,民族文化史学会,2016,112—113页。

图15 鸭绿江节⑤

《鸭绿江节》(⑤)是描绘日据朝鲜时期闭塞的“满洲”一带固有的自然风景、生活场景及精神面貌的新民谣(流行歌曲)。在肥沃广阔的草原上吃草的牛群羊群,横贯“满洲”一带的“火车之旅”具有典型性,它们分别会使人联想起“农业满洲”及将整个“满洲”连成网的“满铁”线。将其用地名来表述便是沈阳附近的“郑家屯”和蒙古的“白音太来”。

然而,连接两地的殖民地旅游业却并不止于为满足日本人的异国喜好和对新领土的了解。很大程度上,这与殖民主义实施法西斯,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帝国主义暴力的美化有着直接关系。因为自日俄战争以来,与征服开发“满洲”相关的回忆及重现,为实现伪满洲国(1932)统治者日本天皇“福地万里”“五族协和”目标的“大东亚共荣”的野心和誓言悉数蕴含在这些地名之内。金白英、赵正宇曾将朝鲜“满洲”之旅的本质描述如下:“日本旅行协会的鲜满游是在帝国主义国家设定的旅行体验范围内,对帝国领土进行确认的‘帝国主义意识’的扩张过程。”(金白英、赵正宇,《日本帝国主义的鲜满官方观光路线及旅游指南》,59页)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帝国主义意识”的扩张几乎无一例外地被归结为对天皇克己奉公的“忠诚臣民”意识的深化。《鸭绿江节》(⑤)中提到“郑家屯”及“白音太来”,热衷于全力打造明信片的植田国境子在《长白山节》中提到“‘满洲’的安东”和“蒙古”,若将这二者重叠来看,这些场面中所蕴含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上的法西斯主义变得立体可见,无处可遁。

在日本殖民主义背景下,上述“郑家屯”和“安东”,“白音太来”和“蒙古”的寓意相对明显。事实上从文明的角度来看,即使打着“协和”和“开发”的旗号,其外延和内涵也绝不容许原始、野蛮跻身,事实上日本帝国主义在日俄战争取得胜利之后,为加强对“关东州”和“南满”铁路的警戒,提出必须设立“关东都督府”。但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关东都督府”进行了战略性改编,改编为“关东军司令部”。其麾下的关东军,在侵华战争中对抗日力量进行了持续“围剿”,为扩大对华侵略及对苏作战进行了军事力量的大肆扩张。

回顾朝鲜的“满洲”农田开拓史与开展独立运动的历史,可以看出,其在西部的影响直至《鸭绿江节》(⑤)和《长白山节》(ⓐ)中所记录的“郑家屯”与“白音太来”地区。毛泽东基本革命战略中有一项“鱼永远离不开水”,这句话无疑也是抗日朝鲜独立军和革命军的金科玉律。但是,对于那些在“满”耕种日“满”地主农田,以及响应日本帝国主义“开拓满洲”号召的殖民地朝鲜人来说,“郑家屯”和“白音太来”分别象征“贫穷之感受”和“富饶之浪漫”貌似更贴近史实。

例如,关于“满洲”地区朝鲜人的贫穷,诗人白石曾这样描写道:“老王家里的马和驴,鸡和鸭都闷闷不乐/库房里豆子、土豆、粮食堆在那里/老王觉得种地太累,一整天都想听百灵鸟的叫声/把农田送给了我。”白石,《归农》,《朝光》1941年4月,白石从“村里富人”“地主老王”那里获得的农田在“南满”白拘屯一带。通过白石朴实的话语,我们不难发现,这更近乎一种难以轻易摆脱的厄运。但从当时的流行歌来看,在跨过新义州鸭绿江铁桥之前,陌生的“满洲”却是一片浪漫的新天地。越过“青大豆原野”,“翻过那座山丘”就打开了“新世界(《福地万里》)的大门”,“橘色的天空,姑娘的耳环摇曳晃动”,飘来“手风琴声”和“铃声(《花车》)”。此类“虚构的场所感”作为一个核心要素,很好地将盛行朝鲜的“满洲”流行歌曲及日制《鸭绿江节》中相同的内容及理念融为一体。

而据推测可能含在其他明信片中的3~4篇《鸭绿江节》又会如何呢?图16和图17是明信片《鸭绿江节》(共8张,大正写真公艺所)的第4张和第7张。该套明信片由一张乐谱和七张明信片组成。需要注意的是明信片的特殊构成,在七张明信片中,分别记录了“鸭绿江节②”(图12)的歌词,照片中可以看到朝鲜人搬运行李的新义州街头、中国苦力劳工搬运行李的安东大街、鸭绿江铁桥;在图画中看到的则是戴着纱帽的朝鲜人、中式马车、帆船,以及西装革履、头戴礼帽的绅士,在铁路上工作的工人等。这些歌曲通常吟唱的是长白山到鸭绿江沿岸时而秀美、时而粗犷的风光,表现了当地木排工或恋人悲伤焦急的情感。这些场景都聚焦于伐木和木排作业,因此,脱离了朝鲜、“满洲”、日本木排工间民族阶级上的差异和矛盾,集中表现共同作业的劳动者们彼此间感情和氛围的《鸭绿江节》本身就属于最有可能进行分享交流的部分。《小呗漫考》(484—488页)及《朝鲜情绪》收录了《鸭绿江节》⑥~⑨。(《朝鲜情绪》,亦乐,2016,86—87页)

图16 鸭绿江大铁桥全长3096英尺

图17 铁桥打开时的交通

⑥最高的长白山

山顶的雪该融化了

但却并没有融化啊,我的心里

每晚 都只有关于你的梦

⑦远离俗世,长于长白山的我

如今被砍断 木排 船

顺着湍急的江水漂流 困至浅滩

鸭绿江奔流不息

朝鲜总督府发行的《朝鲜语读本》中这样介绍“长白山”:“朝鲜、‘满洲’境内的最高峰,鸭绿江、图们江、松花江的发源地;林业资源丰富的山岳地带。”与之不同的是,在介绍金刚山时,主要描述的是它的“美丽”,而非“自然属性”。但相同的是,在介绍时金刚山时经常把它和象征男性的富士山作为一对相提并论,尤其强调其“女性感”和“美感”,而这其中也蕴含着男根主义的殖民主义。

从这一点来看,《国境二百里》中对长白山与金刚山所进行的比较及内涵设定颇耐人寻味。长白山兼具“曲线美”和“幽玄深邃”感,是“无穷无尽的木材供应地”;金刚山则兼具“直线美”和“秋霜烈日”感,是钨资源的宝库。植田郡治,《国境二百里》,47页。归根结底,这一表述体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最终目的在于掠夺木材和钨资源,但难以否认的是,这也鲜明地体现了帝国主义眼中的长白山和金刚山的“美”及“个性”。

若植田国境子的描述可靠的话,白雪皑皑的山峰,参天的森林,深邃的江水,悠悠流淌的鸭绿江,可以充分展现出“曲线美”和“幽玄深邃感”。然而讽刺的是,文中“我”对“你”的爱和眷恋,被砍伐制成木排顺江远去的“我”,这两大特点使我们联想到无法逾越的深渊和难以摆脱的幽谷,我们对“树木”的爱恨所产生的共鸣和同情也因此更为深刻。下文描述的唯恐被遗弃的“鸟”,即身为恋人的他们与白雪中的“我”、被砍伐成木排的“我”有着相似的悲剧性的原因应该也蕴含在此处。

图18 在鸭绿江冰面上运输木材

图19 鸭绿江木排汇集

⑧远远望去貌似无忧无虑的木排工

在汹涌的江面上,手中握着小小的木桨,

瞻前顾后,调整方向

稍不留神,便会触碰到礁石

⑨我若是一只鸟便会飞起来 在那个屋檐上

吃着树果和榧树果子

让他听到我迫切的啼鸣

应该不会抛弃我吧

《鸭绿江节》在朝鲜、“满洲”、日本的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留声机、明信片、歌谣集的大量生产和消费。但人们普遍认为《鸭绿江节》“极为盛行”的第一枪是由以艺伎和妓女为代表的“烟花场所”女性所打响的。这种看法应是因为她们用娴熟的技艺,即用歌舞生动再现了木排工与恋人间的情感。不过这里应该添加上社会最底层的她们从木排工的人生中体会到自己人生悲欢的共情力。果不其然,无论是在日本还是朝鲜,艺伎和妓女出身的歌女最先录制了《鸭绿江节》并在当时广为传唱。这一点,可以从当时留声机唱片里记录的她们的名字和声音中得以明确印证。

枫叶红了,木排工该归乡了

屋檐下的燕子归来之时

啊!希望能将你一起带来

长白山下山时登上木排

流淌吧,敲打着岩石的罗暖堡

啊!波浪的泡沫浸湿了衣袖

——《长白山节》(2)

与之相比,《国境二百里》中的《长白山节》所塑造的木排工及恋人的形象比《鸭绿江节》中的更加浪漫明朗。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植田国境子的政治理念:即遍布“国境二百里”的木材产业和消灭不逞之徒的最终目标在于帝国的扩张和展现对天皇的忠诚。以权力的视角旁观、批评底层阶级木排工的态度,只能成为无视木排工所经历的痛苦和危险,将它们歪曲为迎合帝国品味取向及态度的跳板,暴力地将视线转移到当地的美丽风景。在如此疯狂的殖民主义扩张中,首先,《长白山节》作为一个赞扬天皇与督促全力奋战的战歌,用文字及图画来宣传的明信片无疑存在被军事化的问题;其次,在朝鲜发售的《鸭绿江节》有多种版本,但难以找到《长白山节》发售痕迹的原因,也许一并蕴含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