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那些“蒙”出来的科学发现

溯因推理:对未知科学规律的反向推理

本节将介绍一种复杂的因果配对方法,即“溯因推理”。先举一个例子:牛顿坐在苹果树下面,突然被苹果砸了脑袋,他就想:今天苹果落下,明天梨子落下,这林林总总的现象背后应该有个共通的东西。于是他想啊想,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统一地解释各种力学现象——下至苹果落地,上至天体运动。这样的一个因果解释,和前文所讲的因果解释的差别在于:它所瞄向的解释,将落实为一些高度抽象的科学规律,而对于这些规律的表述,则将牵涉到一些很抽象的大词,比如说“力”“质量”“加速度”,等等。

那么,这些抽象的解释到底是怎么来的?这就需要“溯因推理”助上一臂之力了。

假设—演绎模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溯因推理”究竟该怎么展开呢?一个很典型的具体操作方法,就是所谓的“假设—演绎模型”。对于它的一个通俗化表达,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下面,我就把“假设—演绎模型”展开的四个步骤和大家讲一讲。

假设:遵从“奥卡姆剃刀原则”

既然讲到“假设—演绎模型”,首先就要说“假设”是什么。这里说的假设,就是对于事物之间最抽象的因果联系的猜测。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会让大家非常吃惊,它的来源就是靠一个字,“猜”,或者换一个字,“蒙”。

大家说,既然第一步是“猜”,那这怎么就是一个有用的方法论呢?但“猜”不等于胡猜。猜也是有条件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猜的大方向不能太离谱,比如,那些明显不合理的猜测,就要被率先过滤掉。

那么,哪些猜测是明显不合理的呢?除了那些违背逻辑原则的猜测(如犯下自相矛盾、循环论证等错误的猜测),一个很重要的鉴别原则,就是“奥卡姆剃刀原则”,其内容是:“若非必要,请不要随意增加你的理论对象的数目”——换言之,你的理论模型、你的猜测模型应该尽量简单。

举一个例子:张三突然失踪了,这就有了两个假设,一个假设是有仇家把他绑架了,另外一种假设是外星人跑到地球,把张三捉去做样本了。虽然这两个假设都有可能是真的,但是你要把第二个迅速排除掉,因为第二个假设太复杂了,它带有一堆复杂的预设。这些预设包括:不但存在着地外生命,而且地外生命的智慧与行动力已经达到了可以飞到地球旅行的地步。这个假设要验证起来太复杂,而且我们现在没有任何切实的证据证明我们身边有外星人,所以从方法论角度看,你就要把这个假设排除掉。

再小结一下:在猜测过程中,除非为了应付某些特殊的复杂现象,而不得不把假设弄得复杂一点,我们提出的假设要尽量简单。

演绎:在证据和猜测之间搭一座桥

我们现在来说第二步,“演绎”。为何要有这一步?因为你只有猜还不行,要给证据。但是证据往往是一个具体的、感性的事情,而猜测往往是很抽象的。这就会倒逼你造一座桥,以便联系证据和猜测。这座桥就是由演绎来搭建的。“演绎”的意思就是:从假设的前提出发,推演出某些结果。

这些被演绎出来的结果要具备两方面的性质。第一个性质是,它100%是从前提当中所获得的。第二个是,这样的一个推论要对实验的验证有用。比如,我现在做一个假设:“地球是圆的”,而我从中演绎出来的推论就是:“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我从现在的西班牙出发,绕一圈再回来,就能够重新回到西班牙”。请注意,后面一句话虽然还没有执行,但是这句话本身是可以兑现为一个行动的,我们可以通过该行动来倒过来验证地球是不是圆的。

验证和比对:找到足够大的样本空间

假设—演绎模型的第三步是“验证”。验证这事,说很容易,做往往很难,比如在前面那个例子里面,你真要验证地球是圆的,就得真派一艘船从西班牙出发,然后再绕地球一圈航行回来,这可太辛苦了。除了这些劳作方面的辛苦之外,在概念层面上,你还得把验证的结果和你假设演绎出来的推论相互比对,看看实验结果是不是验证了它。比如,你真的回到西班牙了,就证明地球是圆的;如果你没有回到西班牙,跑到别的地方去了,就证明该假设或许是不对的。

大家说了,那原先的假设没得到验证,该怎么办呢?那你只能够做另外一个假设了,直到你发现一个正确的假设为止。所以,有时候我们要通过溯因推理找到一个正确的因果解释,是非常麻烦的。为什么科学家有时候做研究也是靠运气?如果你一开始就猜到一个正确的假设,下面的工作就一气呵成了。所以猜功还是很重要的。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在我们通过实验手段对假设进行验证的时候,一定要多做实验,不能因为看到一个正面的例子,就认为你的假设成立了;也不能够因为看到一个反例,就认为你的假设不成立——而是要做大量的实验,看看正面证据和反面证据的比例,并由此形成一个足够大的关于证据的样本空间。毫无疑问,做此类研究,是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的投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