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让我们玩转“平台”

——名师工作室的运作机制

王灿明

名师工作室的建立,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这个平台想要充分地发挥作用,需要我们尽心尽力地对它。

一、名师工作室,教师专业成长新范式

1. 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1879 年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首先提出了共生的概念。现在,“共生”现象和理论研究已逐渐由生物学领域渗入和延伸到社会学、管理学等许多领域。犹太经典《塔木德》中,有一句名言: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学会嗥叫;和那些优秀的人接触,你就会受到良好的影响。1977 年的诺贝物理学奖获得者格拉肖和温伯格是布朗克斯理科中学的同学,又一起在康奈尔大学读书。谈到获奖原因,他们说,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关键看和谁一起上学。1968 年,保罗· 艾伦与比尔· 盖茨相遇于湖滨中学,艾伦比盖茨年长两岁,他丰富的学识令盖茨敬佩不已,而盖茨在计算机方面的天分又使艾伦倾慕不已。就这样,他们成了好朋友,随后一同迈入了计算机王国。比尔· 盖茨说:“有时决定你一生命运的在于你结交什么样的朋友。”换句话说,你与怎样的人交往决定了你的未来。

2.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美国学者丹尼斯· 斯帕克斯把教师专业发展分为五种类型:个人引导式、观察与评估式、参与发展或改进过程式、培训式和探究式。

这五种形式比较突出团队的价值。德国学者裴迪南· 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指出:共同体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是建立在有关人员的本能的中意或者习惯制约的适应或者与思想有关的共同的记忆之上的。20 世纪90 年代,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出现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模式,促进了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日本学者佐藤学作于21 世纪初的《静悄悄的革命》中专门有一节谈到“迈向相互探究、创造、表现的共同体”。我们国家于2000 年9 月8 日印发的《中共卢湾区教育局委员会卢湾区教育局关于建立“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的通知》,标志着“名师工作室”这一组织正式诞生,十几年来,名师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3. 教师专业成长新平台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名师工作室这样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形势超越了行政,改变了传统,超越了传统的学校集体备课、师傅带徒弟等教师成长模式。它充分实现了教师专业发展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充分激发了教师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发挥区域性名师所积累的资源优势,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范式,并将呈现越来越好的发展前景。英国学者齐格蒙特· 鲍曼在其专著《共同体》中说,“共同体总是好东西”,这个词“所传达出的所有含义都预示着快乐”。

二、名师工作室,准确定位方能成就品牌

沙龙:一组人在一起交流、研讨教学以及名师成长的一些话题。

这里特别主张思想要解放,言论自由是前提,观念碰撞是表征。如胡适所倡导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还有蔡元培在北大所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没有思想的自由,就没有研究的深入。

基地:美国教育家托马斯·J· 萨乔万尼说:“共同体是由于自然的意愿而结合的对一套共享的理念和理想富有义务的个人的集合体。这种团结和约束的紧密性足以把每个人从一种‘我’的集合体改造成为一种集体的‘我们’,作为‘我们’,共同体的成员们是紧密编织而成的富有意义的关系网络的一部分。”既然如此,基地就不仅是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研究,还需要领任务单,需要去研发自己的产品。

基地是干什么的?就是要不断出产品。

研究所:名师工作室由名师领衔,名师组成,是教师中的研究者的团队,需要出研究成果。它就教学风格、教育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教育教学的热点难点进行开发,是一个研究大平台。美国贝尔实验室之所以举世闻名,是因为它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不断创造奇迹——晶体管、激光器、太阳能电池、第一颗通讯卫星的研制成功,有声电影的问世,射电天文学的创立…… 85 年间近3 万项专利,11 位科学家问鼎7 项诺贝尔物理学奖,更有9 项美国国家科学奖、8 项美国国家科技奖等顶级科技奖项被收入囊中。这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工作室的长盛不衰,需要自己的产品支撑。

孵化器:名师工作室以主持人为领衔,想要团队成员共同成长,就不能老是主持人一枝独秀。一只母鸡孵化出一群小鸡,是一个成长共同体。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从1901 年至1982 年先后出现了2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个实验室就是典型的孵化器。王笑梅工作室成立以来,每届都诞生一个特级教师。李凤名师工作室,2016 年诞生了3个特级教师。这里要求对工作室成员要认真进行专业发展规划,也可实行滚动管理机制。作为领衔人,尤其要对成员充满期待。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当人们感到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一系列的期望回报时,他们将受到激励并创造出高的绩效。哈佛大学教授威廉· 詹姆斯指出,如果没有激励,人的能力只能发挥出20%~30%,得到激励则能发挥80%~90%。

辐射场:区域资源共享,影响和带动区域教师,促进区域良好教育生态的形成。美国学者帕克· 帕尔默说:“共同体是个体内部不可见的魅力的外部可见标志,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与世界联系的交融。”(《教学勇气——漫步教育心灵》)名师工作室每次活动,都要向周边辐射,它本身也要不断的向人们传达活动和成果的信息。

三、名师工作室,好的运作机制是良性发展的保障

从起初的顶层设计,到运行过程中的不断完善,名师工作室建设要形成并逐步完善良好的工作机制。

1. 名师工作室建设规划机制

科学规划是确保名师工作室建设质量的先决条件。规划:远期与近期的有序呼应。一个团队,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既有远期目标,又有近期计划, 向着地平线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一是规范制定规划。

规划要注意“顶层设计”的高端,所谓“起点要高”。“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一般从学习、研究、拓展、联络、成果、影响等角度制定远期规划。二是有序分解计划。以规划为蓝本,分年度制定计划,有序落实。年度计划要兼顾规划涉及的方方面面,也要有所侧重,体现年度重点,一年一得,得得相连。三是强化流程监管。管理就是抓目标、过程、结果考核这三个核心环节,团队管理尤要如此。规划就是行动纲领,不能制定完了就束之高阁,管理周期内要实施对照。

2. 名师工作室个案发展机制

要做到全员与个体的统筹兼顾。团队的规划完成以后,从主持人到每一个成员,周期内要实现怎样的发展目标,要读哪些书,要研究哪些课题,要完成哪些作品,必须要有独立的“个案”。“个案”制定一要总体服从团队目标。比如工作室侧重于课堂建构、课例打造、课程开发、学生发展、教学质量某一个方面,大家都要在这一方面花力气;二要充分注重个性张扬。团队内的成员学术背景、兴趣爱好、业务专长肯定不同,在团队中担当的角色也会有所侧重,“个案”额制定必须充分兼顾到这些方面,确保每一个个体都获得应有的发展。

3. 名师工作室建设层级机制

探索名师工作室的层级机制,目的是让工作室不能“船到码头车到站”,“地平线”一直在前方,一直有更高的目标在招引着前行。就内部层级而言,可以将名师工作室分为一类、二类两个层次。一类层次各方面工作开展比较正常,所有参与者发展全面,获得的成绩比较显著;二类层次能基本完成相关工作,有发展不平衡的方面和人员存在。就外部发展而言,如果名师工作室成绩突出,尤其是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可以建“研究所”。如“李吉林情景教育研究所”“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研究所”。其领衔人是南通市“园丁奖”的后备力量,是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的后备力量。其教育教学成果将作为省、国家教学成果奖的首要考虑对象。至于工作室团队成员,在学术荣誉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特级教师”等的评选方面,给与特殊的关心。所以,名师工作室机制是一种动态的、灵活的机制,避免了可能出现的一潭死水,保持了名师培养的活力。

4. 名师工作室建设管理机制

名师工作室签订“任务书”,实施全程管理。这种管理,形式也比较灵活,主要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在岗管理,激发自主和自觉意识。制定《章程》,提出在岗研修、学习、影响带动的要求。包括读书有数量、研究有专题、写作有成果、辐射有活动。建立个人在岗研修、学习情况的月报制度,每位成员每月都必须按时填报月报表,并附上相关的资料。二是组织管理,强化督促和检查。对每一个主持人和团队成员而言,每学期都有“八个一”的要求:一堂公开课、一次学术报告、一次支教活动、一篇核心期刊论文、一次主题演讲、一次专题访谈、一组博文、一次全面展示。对培养团队或导师而言,则需对每一个工作室需完成的任务进行综合,统筹安排相关活动,并有序开展,确保各工作室在组织的管理下做好各项相关工作。

5. 名师工作室建设导师机制

导师团作为一个智力团队,它为名师工作室提供咨询、指导、诊断、评价等服务,营造良好的专业滋养环境。导师团主要有各学科专家、教科研机构专家、高校专家、著名媒体人、国内知名教育专家等组成,属兼职,不定期开展活动。导师团设团部,负责日常名师工作室指导工作。导师培养有两种模式。一是实行“一对一”对口培养。结成师徒,全位培养。二是按组别团体培养。分中学文科组、理科组,小学语文组、数学组。名师工作室的发展固然要立足于自身的专业实践,教学情境,但也需要一片开放的广阔的空间。调动全市教研机构、教育传媒单位,借力省内外高校和教研机构,利用并搭建各种平台,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提供学习、研修、课题研究、教学展示、专题报告等各种机会,为他们展现更为宽大的天地,在多种历练中提升,营造出一个专业伸展的空间环境。

6. 名师工作室建设考核机制

对名师工作室,实施严格的考核管理。包括年终考核、中期考核、任期考核。主要考核内容包括:名师工作室建立以来学习、工作与研究成果统计,名师工作室建立以来的获奖情况,领衔人及团队成员成绩简介等。针对工作室主持人,重点考核其目标达成情况、教学主张的形成情况、教学实践的探索与建构情况、教育教学风格形成的情况、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及成果推广情况、个人教育教学教研成果情况等等。结果给予综合等第评价。年终,每一个工作室都要接受考核。考核分书面和当面两种。书面是填写考核表,写好总结;当面是每人10 分钟,做好课件,当面向全体导师陈述,并接受导师质询。

四、名师工作室,惟有创新才能蓄满发展后劲

1. 有自己独特的形象设计

学校有校徽,单位有胸牌,企业还有工作服,名师工作室也要有自己的符号系列,包括室徽等等。一要有自己的旗号主张。工作室之所以成立,主要是因为自己有对教育、对教学、对学科、对课程等的理解。二要有自己的组织章程。组织的内部机制很重要,共同遵守才能共同进步。三要有自己的特色活动。根据自己的理解,举办与众不同的活动。四要建立自己的网站。定期发布工作动态,交流工作信息,发布相关成果。五要编好自己的学术期刊。以杂志和报纸的形式都行。还要不断探索工作室活动的新形式。

2. 有自己守恒的运作方式

一是任务单机制。任务驱动是现代管理推崇的形式,工作室的管理同样需要这样一种机制。一段时间内,对读什么书、研究什么问题、开设什么课、完成多少文字材料等,进行任务分配。对任务的落实、完成情况要全程公开,要让大家知晓,互相监督,也相互激励,形成“清单”制度。每个人有个类似于“成长记录袋”的东西。二是间周活动机制。很多工作室之所以开始时轰轰烈烈,后来渐渐地销声匿迹,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这样一种固化的活动交流机制,所以间周制要成为铁律。有序安排间周活动,研究要成为活动的主题。不管是读书、课堂展示、演讲还是成果交流,都不能是应景式、完成任务式,或者大家在一起聊家常式,而是要有鲜明的研究主题,活动要呈现出强烈的争鸣、研究的氛围。三是轮流执政制。形成轮流执政的习惯。工作室成员要有分工,搞轮值制有利于锻炼大家,让大家都有表现的机会、成长的舞台。

3. 有自己研发的项目产品

一是科学确定开发项目。根据本工作室的实际,确定研发项目,组织项目开发,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破解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围绕本工作室的教学主张,开发相关的学科课程。二是形成系列产品链。确定好自己所要开发的产品,是课程,还是教学法,还是其他东西,统筹计划,然后每学年重点开发一个或系列中的某一个部分,或课例的优化设计,或教学探索的总结,或教学主张的系列论文。三是有丰富的产品呈现。教学展示、论坛、校本教材、专著、论文集、课堂实录、演讲集等均可。

4. 有自己工作室的品牌特色

工作室常规工作要做好,也要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某一个方面做得特别好。品牌打造可从三个方面思考:一是工作室的研究品质。研究水平特别高的团队可在产品开发,尤其是解决热点难点方面有自己的建树。比如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计算速度、写作灵感、发明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摸索出独特路径。二是工作室的组织形式。有的上下联动,形成县市省“三级联动”,像吉林省高中历史郑喜奎名师工作室;有的小初高跨学科联动,像吉林省高中语文孙立全名师工作室,小初高老师同台执教柳宗元的绝句《江雪》,小学抓诵读,理解情境,初中析意境析情感,体会“仕”与“隐”的选择,高中析禅意、析诗中有画、诗中有人、诗中有我。三是工作室的活动内容。有的构建共享共进的“送教下乡”新模式,像吉林初中语文沈艳春名师工作室。“苏语五人行”不仅组织形式很特别,是由江苏异地的五位名师组成,其活动形式也很特别,主要做公益,参加“新教育”的相关活动。还有一个“秦风四人组”。

5. 有自己开放的活动平台

工作室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也不可能孤立地发展,所以要有一个大的空间平台,创设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工作室要对外全方位展示。活动开放,网站开放。二是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学校内部的、主管部门的、学术机构的、媒体宣传的;三是建立学术型工作室联盟。选择切近的名师工作室,建立围绕学术深度互动的团队联盟,以研究探讨作为主要工作, 创建“名师工作室圈子”,交流互动,发表交流文章等。

6. 有自己别致的创意空间

有品味的人要诗意地栖居,工作室是高人的聚居地,更要诗意地生活。工作室是生活的又一个场域。“胡剑红名师工作室体验坊”,以“从容生活,诗意教育”为主题,14 位成员研究美食、茶艺、诗书、游戏、时尚、劲歌热舞,有娓娓道来的美好教育,有闲适优雅的美好生活。懂生活,才懂教育。有了从容的生活态度与方式,才有可能创造诗意的教育。让我们多几个生活的支点,在通融中激发创造的活力。林茶居说:“就我们做教师的来说,在职业支点之外,应该还有一个支点。”如深圳外国语学校语文老师苏拉是一位词作者,很多的流行歌曲由她作词,如毛宁的《晚秋》。

(王灿明 南通大学教授,《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