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 十四行:末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笔记
- 末之
- 1492字
- 2021-12-31 15:49:10
Sonnet 8
Music to hear, why hear'st thou music sadly?
Sweets with sweets war not, joy delights in joy;
Why lov'st thou that which thou receiv'st not gladly,
Or else receiv'st with pleasure thine annoy?
If the true concord of well-tuned sounds
By unions married, do offend thine ear,
They do but sweetly chide thee, who confounds
In singleness the parts that thou shouldst bear:
Mark how one string, sweet husband to another,
Strikes each in each by mutual ordering,
Resembling sire, and child, and happy mother,
Who all in one, one pleasing note do sing:
Whose speechless song being many, seeming one,
Sings this to thee: ‘Thou single wilt prove none.'
诗人在这首诗中开启了另一个比喻,即音乐。阅读时,我就想,这样的规劝,得构思多少比喻啊,通过各种比喻而形成的委婉却丰富的语意传达至对方耳中,即便对方不肯听取,也不至于太过直接地受伤。很多人猜测莎士比亚与这位美男子的关系,甚至有人猜疑他们是同性恋。不过,从他在各首诗歌中的表达来看,诗人似乎在性取向上十分传统。结婚生子,恩爱幸福,这样的普世图景让诗人显得中规中矩,道德规范,有礼有节有情义。
第1行最初的“music to hear”被权威版本注释为一种称呼,意思是“你的声音就像音乐”,或者简言之,“你就是音乐”。紧跟着是诗人问友人:“你为何听着音乐感到悲伤?”第2—4行是诗人的说理:“按说美好与美好是无法为敌的,欢乐与欢乐也是彼此开心的,可你为何对所爱的东西接受起来并不愉快,要不然,你会高兴地接受那些让你烦恼的东西?”
读到这里,总觉得这首诗的逻辑似乎不太简明,明明通顺的话语,诗人好像就得要拧着来表达。考虑到十四行诗严格的押韵规律,这其中自有诗人斟字酌句的用心。而且既然诗人用了音乐的比喻,他必然得顾及音乐在激发人情绪、影响人情感上的巨大作用。为何友人听到美妙的音乐会觉得悲伤,答案其实就在此后诗人的解释中,原来他将弦与弦之间的协作和配合比作婚姻,认为协同共鸣才能发出动听的乐音(第5行)。第6行中的“married”再明显不过,诗人将弦与弦的配合以“结婚”这个动词来表达,并猜测若是这样的音乐冒犯了友人的耳朵,那是因为弦之间如同婚姻般的和谐让友人想到了要缔结婚姻的责任。
第7—10行都是在进行类比,诗人通过音乐的比喻,巧妙地指责友人将所有的美好天赋都独守,不愿意参与琴瑟和鸣的演奏。其中第9行同样直白地出现了这样的表述:“一根弦就是另一根的好丈夫”,彼此配合而相互振动,这种配合宛若幸福的家庭画面,彼此和谐如同父亲、孩子和欢乐的母亲(第11行)。读到这里,我越发觉得诗歌坐实了劝婚的目的,意义明白无误了。这里甚至比之前的诗歌都更进了一步,诗人不止是劝说友人结婚生子,而是在展现美好家庭——家中所有人合唱着动人的歌曲。
结尾两行自然延续着音乐的比喻“:歌声自不同的人的嗓子里出来,却合成了统一的音乐,向着你唱着,独身会一无所有。”有趣的是,13行中明明说那是无词的歌,紧接着14行又唱出了重要的主题。我的理解是无词的旋律往往能传达更准确的意义。
这首诗中的许多押韵都具有音乐感,如“singing”“single”“seeming”等,而音乐确实需要和弦的调和才具有动人的旋律。我们都明白中文里琴瑟和鸣常常形容夫妻的恩爱互敬,也觉得音乐向来是表达情爱、倾诉衷肠的载体,诗人能用到它的丰富寓意,也确实让十四行诗显得更和谐动听,美好精致。
品味完这首诗,停留在我脑海里久久不去的画面竟然是:一根孤独的弦,它不愿意与其他的弦共鸣,而诗人的话就在耳畔回响“独身将一无所有”。和弦共鸣的音乐自然美好,而我却忽然想到了那部日本小说《独弦琴》,这种属于东方的音乐孤寂清高,也有其摄人心魄的魅力,显得格外具有意境。诗中的“你”似乎更钟意于独弦的自足,那或许也是一种选择,尽管诗人警示如此会一无所有,然则,本就自足的人是否会动心呢?
若继续之前所诠释的,将婚姻生子隐喻为艺术创作,留下不朽作品,那么此处的和弦共鸣似乎突出了创作中和谐合作的必要性。
尽管如此,那根孤独的琴弦的画面却更富有意境和诗意。我们在解读中拓展了诗歌的空间,也由此营造了另一个再现空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