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今日见了故人,甚是心慰

杨钊必须得抓住这个机会。

他悄然挪动位置,靠近了他与杨花儿的距离,几乎是伏在杨花儿的耳根边轻声道:“在杨三心中,这世上所有的风光,都不及三娘子的刹那欢笑。”

杨花儿的嘴角微微扬起,似乎是沉浸在了此刻或过往的温存中……

她没有躲开杨钊靠近的身子。

却也没有迎合。

当她的嘴角恢复平和时,她装作没有听见杨钊刚才的话,直起身子来懒懒伸了一下腰肢。

随后在铺子里悠闲地逛了起来,一边若无其事地问道:“杨三哥现在改开铺子了?”

“杨三哥”这个称谓就客气多了,显示出杨花儿此刻的心里变化。

杨钊也不失落。

一段逝去了十年的感情,想要重拾起来,也不是片刻间能做到的。

他保持着距离跟在杨花儿的身后,回道:“这是朋友的铺子,我不过是过来帮忙照看几天。”

“是吗?”

杨花儿转过身来,靠在货柜上,问道:“那杨三哥现在干嘛呢?”

杨花儿修长的身形柔若无骨,这么随意的一靠,身子的曲线尽显,落在杨钊眼里,腹内的邪火腾地一下就冒了出来……

更别提她这个姿势,正方便了杨钊饱览她齐胸襦裙的上端……

杨钊生生地将那些邪念压了下去。

并尽量不显露出来。

他绅士地回道:“说来一言难尽。自蜀地一别后,这些年,我参过军,做过县尉……但折腾来折腾去,都没有什么进展,所以才来到京城中,看看能不能寻着机会。”

“三哥想要什么样的机会?”

“入仕为官,了解君王事,赢取身后名,古来好男儿都是这般的志向,我自然也不能免俗。”

“咯咯咯~”杨花儿突然捂住嘴笑了起来,“我记得杨三哥以前也是这样说的,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是老样子啊,没变。”

这句话,令杨钊不免多想。

杨花儿究竟是在说他不长进,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老样子,只会空喊口号,却半点没做出实绩来;

还是纯粹只在缅怀往日?

但不管杨花儿背后的意思是什么,杨钊却不能灭了自己的威风,他严肃回道:“待得长风起,我自会挂起云帆,划破前浪。”

杨花儿也收起了他脸上的笑意,认真回道:“难得杨三哥有这样的豪气,倒叫人好生佩服。”

“不敢。小生狂言,还望杨夫人听了后,不要取笑才是。”

“三郎见外了,我怎么会取笑你呢?你难道不知道嘛,我一直盼着你出人头地呢!”

杨花儿突然又换了亲昵的称谓。

而且她这句话背后,大有深意。

杨钊正待追问……

却不像杨花儿又是懒懒地伸了一下腰后,却是要告辞了:“今日见了故人,甚是心慰。”

说完便取过帷帽,放下罩纱,朝铺子外走了去。

“杨夫人慢走……”

杨钊只来得及在她身后招呼了一声。

待他想出门去送别时,却被铺子外走进来的两名强壮奴仆拦住了:“请留步。”

杨钊只听得铺子外又是一声娇呵,和一连串马蹄声扬起,杨花儿又骑着马离开了。

…………

杨花儿来铺子里的事情,铺子里的伙计肯定会告诉裴楚才。

但杨钊自己却没有去向裴楚才汇报。

因为他也吃不准杨花儿的态度。

一方面,杨花儿时而暧昧的态度,给他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杨花儿却并未对他做出任何承诺……

杨钊也只能继续等下去。

这一等,又是小半个月过去了。

期间,杨钊闲得无聊,又过不惯游手好闲的日子,便跟着杨铆等人一起去西市里帮衬生意。

西市可比东市热闹得多。

说是“人不得顾,车不得旋”,也一点不过分。

由于人太多,尤其是胡商遍地,西市的管理也比东市更麻烦。

为此,卖同类商品的“店”“肆”必须集中于一处,称之为“行”。

鲜于仲通的店铺是卖蜀锦的,因而归属于丝帛行,位于西市里的西南方位置。

这家店铺也比东市那家大得多,是前店后仓的模式,店铺后方有一个大型的仓库,堆积着各种从蜀地运来的锦缎,店铺和仓库的中间是店内伙计住宿的地方,旁边还设有几间织坊,可以随时根据客户的需求加工蜀锦。

这样的店铺,单是丝帛行的区域内,大大小小就有不下百家,全部面朝人行的街道,一眼望过去,直看得眼花缭乱。

西市的繁华,也由此可见一斑。

而除了丝帛行外,据杨钊了解,整个西市另有一百多行。

杨钊足足花了五天时间,才对这些行有了个大概印象。

西北方是口马行、鞍辔行、磨行、麸行等与马匹或畜力有关的行;下来的西方是屠行、肉行、五熟行、米行、酒肆、粳米行等与主粮有关的行;再下来的西南方是丝帛行、布行、绢行、染行等与人的穿着有关的行……

真可谓,天下财货皆汇于此。

西市里如此庞大的货物量,所提供的,就不仅仅长安城内百万居民的生活所需了。

用现代经济学术语来说,单凭长安城的市场需求(尽管这个需求量已经是全球城市之最),是支持不起西市庞大的供给的。

杨钊据此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长安城是一座国际性都市,而西市起到的是一个国际货物集散地的作用。

胡商们带来西方的商品,主要是珠宝、玉石、香料、马匹等,再换作大唐的丝绸、茶叶、瓷器等销往西方。

而流入西市的西方珠宝、香料等异域货物,又会被行商们运往长安城乃至全国销售、盈利。

单单通过双方交易的主要商品种类可以看出,胡商们提供的多为当地土产原材料,大唐的商人们提供的基本是经过加工后的产品,已经无需再参考价格便可以得出,大唐才是这场东西方贸易的受益方。

也就是说,帝国应当积极主导这些贸易。

事实上也似乎如此,帝国实行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长安城内胡汉杂居……

可再看帝国对西市采取的管理方式,又不足以支撑起这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