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曼殊室随笔
- 梁启勋著 段双喜标点
- 2字
- 2021-06-02 16:06:44
曲论
一
中国歌曲之大变化,略可画分为四个时期:曰汉、曰唐、曰元、曰明是也。语其小者,实无日不在变化中,但此四个时代,乃集其大成而已。古《诗》三百篇,皆周代列国之歌谣,宴飨朝聘,交相赋咏。又先秦之平调、清调、瑟调原是周之房中曲,汉初谓之“三调”。高帝悦楚声,故房中乐皆楚歌,谓之楚调。更有所谓侧调者,则生于楚调者也。合平调、清调、瑟调、楚调、侧调五者,总称为“相和调”。又巴渝歌亦汉高帝所作,乃高帝自蜀入关中时得自巴、渝二州者。惠帝即位,以夏侯宽为乐府令。武帝始立乐府,采赵、代、秦、楚之歌谣,被诸声乐。诏司马相如等造《郊祀歌》《安世歌》,荐之宗庙。明帝乃分乐为四品,总为两纲,即大予乐、雅颂乐是也。可见汉之乐乃集春秋战国朝野歌曲之大成者也。是为第一期。
相和三调(即平调、清调、瑟调),自东晋播迁,其音分散。苻坚得之于凉,传于二秦。及宋武定关中,因而入南,其后南朝文物称最盛。迨北魏孝文讨淮汉,宣武定寿春,收其声伎,得江左所传中原旧曲与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名之曰“清商曲”。开皇仁寿间,南北乐府同入于隋。当时管弦雅奏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琴曲则犹是楚汉旧声。唐高祖武德九年,命祖孝孙修定雅乐。计自南北朝以来,梁、陈尽吴楚之音,齐、周杂胡戎之伎,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为唐乐。贞观中,宴乐分为坐、立二部。堂上坐奏者谓之“坐部”,堂下立奏者谓之“立部”。开元中,舞曲又分为软舞与健舞。软舞皆女乐,而健舞则属诸梨园伶工。可见唐之乐乃集南北朝之大成,合中原、吴越、荆楚、巴蛮、鲜卑、匈奴、胡羯、羌氐诸俗之乐歌而冶于一炉者也。彼其所以声华灿烂,盖有由矣。是为第二期。
元承唐宋之后,斯时诗歌乐府,已结成异样之晶莹体。复杂以辽金之世所传入漠北之音而制为北曲,艺术上又放一异彩。计元曲之类别有三:一曰小令,二曰套数,三曰杂剧。小令只用一曲。套数则合诸曲为一套,但自首至尾,须同一宫调。杂剧则合四套而成一剧,谓之四折,每折易一宫调。套与折无甚差别,但套乃各自独立,折则前后蝉联而已。北剧乃一人司唱,科、白属于配角,与南剧之更番酬唱者不同。可见元之乐乃集中国本部及契丹、女真诸声乐之大成者也。是为第三期。
元中叶以后,以北曲无入声,不适于南腔,于是南曲乃应运而生。明之初叶,已渐普遍于民间。嘉靖以前,江南有所谓三腔者:即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是也。余姚腔出自会稽,而广被于常州、扬州、徐州等处。海盐腔出自嘉兴,而广被于湖州、温州、台州等处。弋阳腔出自江西,而广被于两湖、闽、广等处。余姚腔、海盐腔均以牙拍为节,其调静婉。弋阳腔以羯鼓为节,其调喧阗。嘉靖隆庆间,有昆山魏良辅者,创为昆腔,初行于吴中,万历以后,渐淹被大江南北,而戏曲又入一新纪元。计北曲之乐器以弦索为主要,南曲之乐器以箫管为主要。至于昆腔,则弦管与笙琶同奏,羯鼓与牙拍并用。此实魏良辅伟大之创作矣。可见明之曲乃集江、河两流域及塞北诸声之大成者也。是为第四期。
以时势推移而论,今应已入于第五期之酝酿变化中矣。但何日始告成熟,何人能集大成,尚未可知耳。其在深于昆曲而兼识皮簧之大文学家欤,在已谙五线谱之名票友欤,抑在曾漫游欧美之优伶欤?皆有可能性,成功当属于努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