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

有记弈者之言曰:“弈无常胜法,而有常不负法,不弈则常不负矣。”此老氏之学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又曰:“天地之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生,故能长生。”即是此理。凡事作退一步想,不求得,自无所谓失。不求生,自无所谓死。消极的修养,应以此法为最善。

印度哲学之轮回,乃小乘法,大乘则不入轮回矣。死生流转,乃一切苦恼之所由起。释迦之所以发大愿以普度众生,其动机实缘于此。以不入轮回为究竟,故曰“不生不灭”,不生自无所谓灭矣。

是以欧洲学者,概括中国之老氏学及印度哲学,统名之曰“东方哲学”,以其相似也。相似之点,有如上述,可以名之曰“虚无哲学”。

然而释、道之根本精神实出发于两极端。佛以普度众生为出发点,是积极的。而老氏则以少管闲事为立脚点,是消极的。是以释、道相厄,史不绝书。窦太后崇尚黄老(公元八八),似是执政者有宗教色彩之始。其后东晋孝武时,道安弘佛法于长安(公元三七六),苻秦以鸠摩罗什为国师(公元四〇五),佛法称最盛。迨北魏道武帝之诛沙门、毁佛寺,迫缁流南迁(公元四四六),唐武宗之封赵归真为道门教授,尽毁国中佛寺,勒令僧尼还俗(公元八四四)。诸如此类,虽未若欧洲中世纪宗教战祸之可畏,但亦可称为宗教流血者矣。

至于孔子中庸之道则不然。不贪久生,不祈速死。不好博弈以希常胜,然亦不以不弈而取常不负。东坡观弈诗曰“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最能得中庸之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