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先理解才会记得牢

心理学家萨拉·丁·巴塞得研究指出:那些在课堂上把握了历史事实意义的学生比起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学生来,记忆效果要好得多。可见,深刻理解是记忆力提高的催化剂。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就读的德国学校盛行死记硬背的读书方法,爱因斯坦非常厌恶,他不喜欢这种机械的读书方式,他喜欢采用深入理解的方法来读书,喜欢“自由行为和自我负责的教育”。

进入大学后,爱因斯坦更是坚持“深入理解”的读书方法,他从来不记那些所谓的知识点,而是通过对它们的理解把它们融入自己的脑海中。他在回忆自己的学习方法时曾说:“热衷于深入理解,但很少去背诵。”

理解是记忆的前提,经过理解的材料,往往比较好记忆,而且由于记忆较深刻,反过来又会促进理解,从而达到一个良性的循环。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材料呢?

第一,了解记忆材料的大意。

曾经有两位哲学讲师做过这样的比较,他们背诵了席勒的诗和洛克的哲学论文。结果,他们对于抽象的哲学论文的记忆效果反而比诗歌的记忆效果要好得多。原因就是他们是哲学讲师,对洛克的哲学论文有较好的理解,只读几遍就了解了记忆材料的大意,记忆的时候就比较快。

因此,记忆之前先要对记忆材料有个大概的了解,而不要从一开始就逐字逐句地记忆。

第二,对记忆材料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需要记忆的内容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同各种事物都有联系,而只有掌握和理解了记忆对象的本质,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思考,力争理解记忆材料的内容,并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记忆往往效果比较好。

理解的关键是思考、分析。对于书中的内容,要边读边思考,如果遇到一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要及时查找参考书,解决疑惑的地方,可以在每页加上批注、注解,进而加深理解效果。

比如,当你在读杜甫诗集的时候,可以找来杜甫的传记、其他人对杜甫的描写和评语、其他背景材料等,这样可以帮助自己理解诗中的境界,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第三,找到记忆材料的关键。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都有一定的含义。对于自己已经理解的知识,要概括知识的要点,还要找出与其他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其他相似的知识进行比较,这样,对记忆材料进行咀嚼消化,组织整理,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记忆就会比较轻松,而且比较牢固。

第四,知识需与实践相结合。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毕竟是肤浅的,要透彻地、深刻地了解某件事,非经过亲身实践不可。心理学也得出结论,对学过的知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多次运用,可以有效地增强记忆的准确性和持久性。

最后提醒你,并不是所有知识都可以通过理解来加深记忆的,有些暂时无法理解的知识,可以强迫自己先记住,或者记在本子上,经常有意识地去记,等碰到相似的问题时,再找找感觉,逐渐地去理解。

【记忆小常识】

婴幼儿的记忆与知觉密切相关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婴幼儿的记忆与知觉密切相关。

如婴儿正在吃奶时,把奶头突然拉开,他能够再认。当婴儿第一次打针时,针扎进去才哭,但第二次则看见针管就哭,第三次看见戴白口罩的人也哭。婴儿理解并记住了痛的感觉。吃药也是如此,多次吃药使他记住了苦的味道,所以又哭又闹不肯吃。

【学习小贴士】

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很多同学都为能学好一门外语而头痛不已,事实上,你可以经常收听英语广播或者收看英语影片,可以自己选择一些趣味性强的英语小说看看,可以请懂英语的人经常与自己一起对话,可以用英语来写日记和文章,还可以经常参加英语角、甚至到英语国家旅游等。这样,在不断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对英语的记忆就会越来越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