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封的记忆:东北抗联教导旅揭秘
- 一鸿
- 2972字
- 2021-06-04 19:44:02
四、十二烈士山
1938年3月18日那天,在宝清、密山、勃利三地交界处的一个叫蓝棒槌山的地方(今双鸭山市宝清县西部),突然爆发了一场没有任何征兆的战斗。战斗主要在蓝棒槌山北麓的大顶子山南、宝石河上游河谷一片开阔平原上的一座百余米高、孤零零的小山包上进行。人喊、马嘶、枪声、炮声夹杂着大风的呼号,响了一整天。
尽管已经到了三月中,但这里还是白茫茫一片,方圆百里看不见人影。像是被风刮来的一样,一股有几百人的日军和伪兴安军组成的联合讨伐队突然出现在这里。关东军不说了,那兴安军都是由擅长骑射的蒙古人组成,穿着翻毛皮大衣、戴着狗皮帽子,骑着矮小长毛的蒙古马,不仅配备有马刀和马枪,还装备了滑雪板和套马杆,套马杆是草原牧民用来降服狂野的儿马的,套在人脖子上往往能把人活活勒死。
与兴安军这样一支凶蛮而彪悍的军队对阵的,是抗联五军三师八团一连的十六名战士。
本来一连的战士们是作为前哨部队,把守在大顶子山北慢坡山脚下的哨卡,因为距离他们身后30多里的高山密林中,有抗联第二路军的总部机关以及五军的密营。
早一天,连长李海峰和指导员班路遗接到了转移的命令,但他们为了接应携带重要文件的地下交通员,就让副连长带着大部分人先撤,李海峰和班路遗带着十几个人、一挺轻机枪留下来等着交通员。
凶残的伪兴安军
与伪满军一同作战的伪蒙军
18日那天清早,天刚蒙蒙亮,交通员终于回来了,他同时带来了一个坏消息,鬼子讨伐队和兴安军骑兵正在向这里兜过来。大敌当前,连长和指导员马上集合队伍,向山里转移。虽已是初春,但东北的大地上依然覆盖着厚厚的积雪,一步一滑,还经常一脚踩空掉进雪洼子里。
其实他们心里清楚,最致命的问题还是雪,敌人是骑兵,抗联是步兵,白茫茫的雪野中留下的脚印,像是留给敌人的路标。一连的战士们只有尽快跑进山里,才有可能把敌人甩开。
果然,很快李连长就发现在他们的侧翼,相隔几里远,有一群像蚂蚁一样的黑点在和他们同向而行。再往身后看,白茫茫的雪地中有一群穿黄呢子大衣的鬼子骑兵尾随而来。他们不开枪也不迫近,只是远远地跟着,看样子这次敌人是有阴谋的。
李连长也能大概猜透敌人的心思,他们想循着小部队的踪迹找到总部密营。
李连长观察了下地形,周围过于空旷,只有旁边一座孤零零的小山包突兀在雪野中,他下令上山。
李连长和班指导员把情况跟战士们说了,并决定就地坚守,等到黑夜再突围。这些久经沙场的战士们抬头望望刚刚升起的日头和几百个凶悍的敌人,心里明白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但他们都义无反顾地把子弹推上膛。
要说这些抗联战士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大多是从小钻林子的猎户炮手出身,枪法奇准不说,也是出生入死闯过来的。就说李海峰连长吧,尽管他只有一只眼睛,但两百米内的野兽只要露头就准跑不掉,何况是人呢?
看到抗联小部队跑到一个小山包上,兴安军也停了下来。一名抗联战士端起三八大盖露一手,枪响了,兴安军走在最前面的旗手应声栽下马。
战斗就在小孤山打响了,当敌人发觉他们的计划无法实现时,就把仇恨都集中在这股十几个人的小部队身上,把他们团团包围。
一开始鬼子和兴安军真没把这十几个人放在眼里,以为枪一响,一个冲锋就把这股马胡子收拾了,他们还想着用套马杆套个活人玩耍一下呢。
骑着矮小的蒙古马的兴安军和骑着高头大马的鬼子骑兵,分几个方向嗷嗷叫着,挥着雪亮的马刀向山顶冲锋。
山顶一片寂静。当冲击的马队逼近到离山顶只有几十米的地方时,马匹上坡吃力,放慢了速度。这时抗联的排枪响了,一排七九步枪几乎同时开火,敌人的马队像同时被拉住了缰绳,戛然停住,跌倒。
战斗几乎在四个方向同时打响。
前排的战马嘶鸣一声倒下,后面的战马停不住,马蹄子直接踩到落马者的身上,顿时一片鬼哭狼嚎,这时反倒显得枪声过于稀疏了。这也是李连长他们事先制定的战术,最大程度发挥每一颗子弹的作用。
东北抗联队伍里不乏神枪手。那时候东北战场上武器种类很多,日造的、英造的、德造的、美造的等等,需要配备的弹药种类也很多。就拿步枪来说,有日军制式的步兵武器,口径是6.5毫米,而德国毛瑟步枪和奉军留下的七九式步枪口径是7.7毫米,美国造的和苏联造的多为7.62毫米。即使口径一致,枪弹还分长弹和中间弹。弹药的金贵使抗联战士练就了精准的枪法。
这下子敌人吃了亏也长了教训,纷纷跳下马、放下套马杆,沿慢坡匍匐下身子,远远地架起迫击炮和掷弹筒,咣咣地向山头轰击。不大的山头立刻被团团硝烟和雪雾笼罩,黑色的弹坑和周围飞溅的泥点,像一朵朵死亡之花。
打了一阵儿,抗联阵地上没有了动静,敌人小心翼翼地俯下身子向山顶爬去。
爬近了,山头上雪堆里跃起白色身影,枪声响起,敌人像受惊的羊群炸了窝,散了。
李连长和班指导员的驳壳枪像小机关枪,一阵风扫过去,穿黄呢子大衣的鬼子兵像镰刀下的谷子一样倒下去。
猎手出身的魏希林和夏魁武则把标尺盯到了几百米外的敌人机枪手,枪响之处,敌人的机枪哑了。
一名战士被敌人丢过来的手榴弹炸成重伤,他冷静地射出最后一颗子弹,然后把枪栓拆下,远远丢开,掂着两颗手榴弹等待敌人下一轮的冲锋。敌人冲过来,想要活捉他,手榴弹炸起一团血雾,敌人倒下一片。
鬼子讨伐队长恼羞成怒,不顾冲上山头的兴安军,命令集中炮火轰击,不少兴安军也在这通炮火下被炸得血肉横飞,最后还是败退下来。
把守东南方向的魏希林被弹片击中了胸口,鲜血染红了白雪。他强忍剧痛,举枪瞄准几百米外喷吐火舌的敌人机枪,稳稳地扣下扳机。突然一颗子弹飞来,魏希林颓然倒下,原来一个狡猾的鬼子装死,藏在尸体堆里打了黑枪。
临近黄昏,山头上的枪声有些稀疏,但每一枪响,都有一声哀号。
兴安军攻上去被打下来,鬼子官挥着战刀在后面督战,冲锋再次被打退。就这样你攻我挡,几番交手,战斗溜溜儿打了一天,阵地前丢下了数十具敌人的尸体。此时山顶上的抗联小队也仅存5名战士,负伤的李连长让战士们收集弹药,他自己则拖着受伤的身躯在阵地上移动,举枪瞄准射击。随着敌人的倒下,疯狂的机枪子弹像暴雨般扫过来。
天黑了下来,已身负重伤的李连长看着远处敌人燃起的篝火,告诉交通员带着文件和剩下的3名轻伤员突围,自己打掩护。
交通员和轻伤员们趁着夜色,从西南方向顺着雪坡滑下去,找了个雪洞隐藏起来。
夜深了,随着最后一颗手榴弹爆炸声响过,四周归于寂静。敌人攻上了小孤山,还没等他们清点战果,周围又响起了爆豆般的枪声,敌人只好撤下去。
原来是抗联五军派出的增援部队赶到了,由于天黑,敌情不明,他们采取敲山震虎的计策。鬼子也不明来的抗联到底有多少人,再说打了一天仗了,人困马乏,损兵折将,已经无心恋战。
天亮了,抗联战士来到已经冰冷的战场,共收殓12具抗联烈士残缺不全的遗体。据周保中将军战地日记记载,此战击毙日伪军48名,击伤30名。从此这个无名的小孤山有了名字——十二烈士山。记住这十二烈士吧,他们是:李海峰、班路遗、朱雨亭、魏希林、陈凤山、李芳邻、夏魁武、王仁志、张金富、杨德才、王发、李才。抗联第二路军总部为李海峰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决定将小孤山命名为“十二烈士山”。后任第五军政治委员、中共道南特委书记的季青饱蘸浓墨,写下了一篇《十二烈士山记》。在这篇文章后,附上了第二路军总司令周保中将军的诗句:
蓝棒山顶云雾重,
宝石河边雪花飞。
寇贼凶焰犹未尽,
十二烈士陷重围。
神枪纵横扫射处,
倭奴蒙狗血肉堆。
竟日鏖战惊天地,
胆壮气豪动鬼神。
不惜捐躯为革命,
但愿失土早回归。
他年民族全解放,
指点沙场吊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