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大连文化强市建设

杨锦峰 高松生 朱国平 邹 巍 黄 鑫 刘成立

科学文化素质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体现的是人口素质,反映的是综合国力,其总体水平制约着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发展,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价值的动力,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支撑。为此,大连市科学技术协会、大连市委宣传部、大连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大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共同组成了课题组,开展此项课题研究并形成报告如下。

一、科学文化素质的内涵、内容及一般特征

1.城市文化战略——大连城市文化建设目标

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将发展的基础仅仅建立在经济建设方面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局限性。将文化引入发展的概念并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全新的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适时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就是基于对社会发展的全新认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十八大将文化建设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使文化建设成为建成小康社会重要的基石。

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城市文化建设具有核心、引领、示范、影响作用。城市文化建设的状况直接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状况,因此,在各地的社会发展规划中,“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建设目标都被置于重要地位。中共大连市委提出了“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城市战略,同时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市的发展目标。为此,《大连市文化事业发展与改革“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大连城市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到2015年,形成文化强市的基本框架,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显著增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充分展现,文化总体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居东北领先地位。”这个目标的实现将对大连整个城市的建设面貌、城市居民精神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将会对大连未来的城市地位、城市形象发挥决定性作用。

2.城市文化建设的内涵

城市文化建设是一项浩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城市精神文化的发展,也包括作为精神生活载体的具体可见的文化设施、环境、产业等的建设。

(1)城市精神品格建设

城市精神品格建设包括全体社会成员正确、进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包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现代生活精神及大连城市性格相结合而形成的思想道德体系的建设,包括较全面、完备和水平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的建设,包括个人及全社会所蕴含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以及城市精神品格建设的培育体系——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普及体系等的建设。

(2)城市文化事业建设

城市文化事业建设包括作为社会有机结构和标志精神文化进步最高水准的专业文化事业的建设,包括满足全社会精神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事业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反映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显示人民文化自觉意愿和兴趣的群众文化活动建设,还包括作为上述各项事业运行的物质平台的文化设施建设。

(3)城市文化产业建设

城市文化产业建设包括以政策法规及相关机制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建设,包括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建设,包括文化产业格局及产业支柱、产业重点的形成。

(4)城市文化环境建设

城市文化环境建设包括有科学、自由、民主气息的精神文化生活环境建设,包括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作、生活、娱乐环境建设,包括涉及城市建设总体格局、风格、氛围的城市建筑艺术环境建设,包括体现城市文化历史、文化特征和文化传承的城市建设环境建设。

(5)城市文化交流空间建设

城市文化交流空间建设要有鲜明而强烈的文化开放意识和交流意识,包括重点突出、区域广泛的文化交流渠道建设,包括面向省内、国内、国际的文化交流能力、机构、机制的建设。

(6)城市文化人才建设

城市文化人才建设包括具有文化理想和文化远见的文化管理者、领军人物、专家队伍的建设,包括具有较高和较全面的思想、专业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文化专业队伍的建设,包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运行方面的经营机构和经营人才队伍的建设。

3.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对于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其中在要素投入上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科学文化素质是现代公民素质体系结构的核心,对于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城市的文化及文明发展程度的高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底蕴深厚与否,就在于其全体市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水平的高低。

城市文化战略和文化目标的实现以及支持其实现的城市文化内涵的最终体现,都要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可以说,以人为基础的城市人文环境是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的原动力,是精神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依托。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凝聚人心、激励创新的根基,是影响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因素。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那么,公民素质就是第一国力。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仅是人的主体意识,它体现的虽是人口素质,但反映出的则是综合国力,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其总体水平标志着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高低。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是科技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价值的动力,是促进科技进步和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支撑和基础。加强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对促进大连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核心地位,发挥龙头作用,加快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内涵和基本构成要素

公民素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道德素质;二是科学文化素质;三是社会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四是健康素质,包括心理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指人在处理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时应该具备的知识、精神要素(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它与思想道德素质、社会素质、健康素质等一起,构成民族的整体素质。它包括受教育程度、科学精神、科学水平、精神状态、文化修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表现为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以及应用科学来处理生存与发展问题、生活与工作问题,参与公共事务问题的能力。

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基本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基本文化素质是科学素质的基础,科学素质包括要素结构和功能结构。要素结构包括科学知识与文化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技术与社会。功能结构包括生存科学素质、生活科学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科学素质。这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符合公民对科学文化素质的分层次需求,同时也符合科学发展观,能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素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公民对科学的态度,不仅要崇尚,而且要学习,这种态度也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第二个层次是公民提高科学素质应达到的目的,即为了生活和工作,“文明”和“健康”是对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的要求;第三个层次是公民理解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本质,体现了科学素质的核心。

5.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今后的社会发展趋势

李长春同志指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与科技融合是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使文化成为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文化与科技紧密相关,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给文化的发展带来革命性变化。抓住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这一当今世界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新的趋势和新的形态,是我国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这也是文化产业新的、较大的增长点之一。

6.科学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科学素质和基本文化素质两个方面。基本文化素质是科学素质的基础和核心。基本文化素质是指对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人类文化各种基本知识的认知程度和掌握与运用能力。科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科学素质是文化素质的理性力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进步的依靠及劳动者基本素质的外在体现。科学文化素质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开放、多元、公开、平等、自由与互动的文化体系,追求真理的科学价值目标,诚实守信的科学道德,整体和谐的文化修养,唯物辩证的科学思维,以及尊重科学、尊重创造、尊重劳动技能的科学文化意识,构成基本的科学文化价值观。

科学素质与基本文化素质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关系是目标一致下的和谐、共生共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及互为依赖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素质与基本文化素质的关系内含的五个原则是:①针对公民自身发展的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②满足我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③适应我国国情,包括现阶段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和科学素质水平的实际状况;④面向未来;⑤普及性、基础性相统一。

二、市民科学文化素质状况分析

1.国外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借鉴

提高公民文化素质是世界范围内关于发展的共同命题。在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公民文化素质的培育经历了较漫长的历史,形成了较完备的机制与措施体系。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取得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社会道德水平、行为规范、精神素质、精神能力等方面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公民综合文化素质普遍较高,推进了整个社会生活秩序、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提升了整个社会的生产能力、创造能力,也提升了个人的生活兴趣、生活能力和幸福指数。一些发展中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将公民文化素质的培育和提高列入国家战略,首先在文化教育上增加投入,为未来发展蓄积精神能力和创造能力。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世界各国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共识,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出台了相应的行动计划。美国科学促进会从1985年起组织几百名科技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制订了一项面向未来70多年、致力于提高全体美国人科学素质的长远计划——“2061计划”,提出了到2061年美国公民人人应具有的科学素质的目标。这一计划直接影响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制定,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为实现在2010年成为世界上最具知识活力和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实体的目标,欧盟在2003年分别实施了“欧洲研究区”和“科学与社会”两大战略计划。其中,“科学与社会”是一项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公民素质、推动科学与社会融洽的长远战略,内容包括科技、教育、公民参与欧洲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科技知识的应用等各个方面。

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重视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印度于1999年发布的报告《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关于科技政策的文献,都突出强调公民获得和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在《2003年科学技术政策》中,印度又进一步明确科技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确保科学信息可以传达给每一个印度公民,以便把科学推向前进,并使得每一个公民都可以参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人类福利方面的应用。

此外,加拿大、韩国等国政府在制定21世纪初期的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时,也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文化发展的互动。这些国家在推动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推动科技和公众交流互动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2.大连市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状况

基本科学素质主要考察三个方面:是否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是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是否具有一定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2010年,大连市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开展了第二次“大连市民科学素质基本状况调查”(首次科学素质调查时间为2003年)。此次调查采用分层的三阶段不等概率抽样及入户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对象为大连市10个区(市、县)户籍人口中18岁至69岁的成年公民,共发放调查问卷1960份,回收、审核并上报本地区问卷1960份(其中国家样本120份),入户接触表和调查实施过程追踪表112份,国家样本录音电子文件120个。

调查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大连市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大连市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的比例达到了6.0%(即每百人中有6人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2003年的3.4%提高了2.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3.27%和辽宁省3.8%的平均水平。综合测算结果显示,大连市了解必要科学知识的公民比例为22.1%,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公民的比例为25.3%,崇尚科学精神的公民的比例为66.1%。分析表明,大连市公民的科学意识普遍较强,说明对科学技术的认同度较高。

2010年,中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3.27%,落后发达国家20年,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大连市的基本指标略高于沈阳(5.2%),居全省首位;高于日本(1991年为3%)、加拿大(1989年为4%)和欧盟(1992年为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平均水平;略低于南京(7.1%)、杭州(7%)、宁波(6.55%)等我国东部经济先进发达地区城市。从总体发展状况来看,大连市公众科学素质的平均水平处于全国中游偏上位置,与京、沪、津、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差距较大,与青岛、南京、杭州、宁波接近,在省内与沈阳同处于一流水平。

大连城镇劳动者和农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提升速度较快。城镇劳动者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03年的3.9%提高到2010年的7.2%,农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03年的2.9%提高到2010年的3.2%,明显高于我国东部地区的水平(城镇居民为6.4%,农村居民为2.5%)。以上表明,大连市城区和农村科普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相关部门广泛开展的一系列扎实有效的科普活动,对于提高城镇劳动人口、社区居民和农民的科学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总体情况看,大连公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是相对比较高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4.3%,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已达51.2万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达7万余人。这些情况说明,大连市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状况良好,并且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

大连城市公民的文化热情相对较高,每年到图书馆读书、自学者达到170万人次,到博物馆参观者达到46万人次。同时,大连城市公民热心参加各种文艺活动,进剧场观看戏剧、歌舞等演出的观众每年达到16万人次,而且市民懂艺术,在观看演出时秩序好。全市各区(市、县)每年举办大量的群众文化活动,年参与各类文化活动者达到数十万人次。基于以上情况,在文化部开展的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命名工作中,大连有4个区(市)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其中,西岗区获“京剧之乡”称号,旅顺口区获“合唱之乡”称号,金州区获“民间绘画之乡”称号,庄河市获“民间绘画之乡”称号。另外大连市结合“打造文化大连”系列主题活动评选出了100个群众特色文化活动基地,为大连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活氛围。大连还多次在专业文化艺术和业余文化赛事中取得全国和省级奖项,为城市赢得了良好的文化声誉。

大连人普遍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追求浪漫,追求理想,崇尚高尚的文化艺术和有文化品质的日常生活。同时,大连人爱好广泛,具有多种多样的、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趣,在日常生活中除热爱文化艺术之外,还热爱体育,热爱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

3.大连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与提高工作现状

除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在职教育等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的渠道以外,大连市还具有其他丰富、有效的形式和措施,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和提高的活动形式十分丰富,基地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1)主要活动载体

大连市的许多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区、街道等都设计和实施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活动载体。除社会各层面的载体外,大连市科技局、大连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大连市委宣传部等部门组织的全市性科技普及活动遍及城乡,其中包括科技周、全国科普日活动、大连市农村科普视频惠农服务工程、“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以及科学技术协会年会、学术会议、企业“讲比”活动、“青年科学家奖”评比活动、“科普四季歌”活动、“科技专家建言献策”活动、“金桥工程”、星级科普社区和社区科普大学创建活动、青少年发明创新大赛等。年参与市级重大科普活动者达到10万人次以上,涉及全市的科技、文化、农业、宣传、教育、环保、卫生、气象等10余个部门和行业。城市社区、各级科普教育基地均参与其中,共同举办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数十项。随着大连城市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尤其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强市目标的提出,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活动的开展,公民文化素质提高活动的层次不断丰富,触角从城市延伸至边远乡村。

全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及各级文化馆(站)实现了免费向群众开放。群众文化设施中的剧场、活动室、多功能厅、电子阅览室、报告厅、自习室等场所免费开放;文献资源借阅、检索与咨询,讲座,展览,演出,阅读指导与欣赏,培训等服务项目均实行免费。近年来,大连市“打造文化大连”系列主题活动市民艺术素质培训工程每年都举办培训班,已培训百余名基层文化骨干,使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大连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市文联等每年都会组织面向社会、面向市民的多种文化活动,主要包括大连国际服装节、大连国际啤酒节、大连烟花爆竹节、大连艺术节暨新人新剧目展演、大连图书博览会、大连艺术博览会、“打造文化大连”系列主题活动(如“大连文化大讲堂”)等,以及结合节庆活动举行的大型文化活动。这些重要的文化活动展现了城市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一些文化机构还根据自己的行业、专业特点展开多种形式的文化惠民工程和活动,如大连图书馆的“一卡通”工程,数字图书馆、流动图书馆、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送戏下乡、送科技下乡活动,农村电影“2151工程”,高雅艺术进校园、高雅艺术进社区活动,文化遗产日活动,博物馆日活动,版权保护宣传周活动,促进了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各区(市、县)也都设有面向社会、面向市民的各类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如已经举办十余届的中山区棒棰岛艺术节、大连“西岗杯”全国相声新人新作征文推选活动、甘井子区的“春之鼓舞”广场文化展演活动、已经连续举办29届的金州“百花会”活动、旅顺口区的合唱节、“庄河之夏”广场系列文艺晚会、瓦房店的“迎春同乐百花会”活动、花园口的秧歌节、长海县的“渔家风情迎春会”、普兰店的“百花节”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得到了市民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参与,一些活动已成为全省的文化品牌。

(2)科普设施及文化阵地建设情况

科普设施状况:大连市现有科普宣传画廊近80处,分布在社区的科普宣传栏和橱窗近千处,城市居民院楼道科普宣传板千余块;各类科普基地(场馆型、气象台站、景区型、农业园区型、中小学科技活动中心、工业旅游型、林业生态园型、生命奥秘探究型、实验室型、动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等)有近50个。这些科普基地每年吸引和接纳公众(包括青少年学生)的能力达百万人次,成为大连市面向广大公众进行科普教育和开展科普活动的主阵地。

针对乡村地域广阔、人口相对分散、接受科普与文化知识相对较少的情况,市委、市政府加大对农村科普阵地及设施的建设,主要形式有科普惠农“一站一栏一员”和大连市农村科普视频服务工程。为建设农村科普惠农服务设施平台和主阵地,五年来,市、区(市、县)两级财政已累计拨专项建设和活动经费1500余万元,建立了市级科普视频服务中心16个、涉农县区乡镇级科普视频服务点近200个,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科技服务。

文化阵地建设情况:大连市逐年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不断提高设施设备水平。近年来,改造建设了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宏济大舞台、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大剧院、开发区大剧院等公共演出场所,并对大连现代博物馆进行改陈,新建了大连汉墓博物馆,扩建和改造了旅顺博物馆馆区等,形成了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基本格局,优化了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环境。近年来,各区(市、县)也都逐步建设和改造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大连现有出版物发行机构(网点)1412个。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五大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村电影“2131”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为农民更加方便、快捷地享受文化成果与文化服务提供了硬件基础。大连市115个乡镇实现了“一乡一站”,完善了市、区(市、县)、乡镇(街道)三级文化馆(站)网络。大连市农家书屋总计达987家,已实现“一村一书屋”的建设目标,每个农家书屋藏书量达到了1200册至1800册。2011年,大连的农村电影“2131”放映工程已升级为农村电影“2151工程”,并实现了数字放映,放映覆盖区由乡镇、自然村扩大到近百家农村敬老院和所有涉农区(市、县)的农民工集聚地。

4.大连市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变化趋势和特点

(1)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的途径与机会不断增多

调查显示,大连市民主要通过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然是大连市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与此同时,市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提高。2010年,大连市民获取科技知识及信息的渠道有电视(88.7%)、报纸(72.3%)、与人交谈(31.7%)、互联网(30.7%)、广播(27.3%)、图书(16.4%)、一般杂志(14.0%)和科学期刊(11.8%)。与2003年的调查结果相比,2010年大连市民利用互联网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提高,比2003年的2.2%提高了28.5个百分点。

此外,市民利用科普、文化设施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的机会增多。

市民参观各类科普场馆次数增多,依次为: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56.7%),自然博物馆(39.2%),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30.3%)。参观人文艺术类场馆的比例依次为:公共图书馆(37.7%)、美术馆或展览馆(19.8%)。参观身边科普场所的比例依次为:图书馆和阅览室(37.2%)、科普画廊或宣传栏(29.7%)。参观各种专业科技场所的比例依次为:科技示范点或科普活动站(25.9%)、工农业生产园区(23.5%)、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14.3%)。与2003年相比,大连去过科普场所的市民的比例明显提高,由于“本地没有”而未去过科普场所的比例明显降低。以科普画廊或宣传栏的参观情况为例,2010年经常参观的市民的比例为29.7%,比2003年的12.1%提高了17.6个百分点。2010年因“本地没有”而未参观的市民的比例仅为6.4%,比2003年的53.2%降低了46.8个百分点。到公共图书馆阅读的人逐渐增多,大连图书馆拥有持证读者11万,年接待读者160多万人次;拥有阅览座席1500余个,阅览面积1万余平方米,每周对外开放72小时,面向所有市民开放,一般性服务全部免费。大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建有40个分馆、50个流通站,拥有持证读者7.4万人,年接待读者98万人次,流通图书102万册次。旅顺博物馆年接待观众150万人次。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年举办各类演出及文化活动400场以上,观众达16万人次。大连图书博览会2012年有16万人参加。

参加科普、文化活动的机会增多。城市居民中,参加过科技周、科普日、环保日等大型群众性科普活动的人员的比例为35.7%。参加过各类经常性科普活动的人员的比例依次为:参加科普讲座(46.3%)、参加科技培训(35.4%)、进行科技咨询(34.2%)、参加科技展览(33.3%)和参加科普宣传车活动(19.2%)等。同时,对于上述科普活动“没有参加过但听说过”的人员比例均高于39%。其中,科普宣传车活动虽然参加过的人员比例较低,但听说过的人员比例却高达63.9%。2012年,大连专业艺术团体年演出1200余场,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组织演出722场。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所提供的文化服务已经涉及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各主要方面。

(2)公民对科学文化的态度趋于理性

调查显示,大连市公民对科学文化保持积极、理性的支持态度。2010年,大连市有32.1%的公民赞成“科学技术既给我们带来好处,也带来坏处,但是好处多于坏处”的观点。在对技术应用的看法上,大连市有75.1%的公民认为“技术对环境既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大连市有83.1%的公民认为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开发利用自然”。另外,对市民职业意愿的调查结果显示,科学技术职业的声望较高,教师(52.5%)、科学家(46.1%)、医生(41.7%)排在前三位。对期望子女从事的职业的调查显示,教师(54.8%)、医生(52.2%)、政府官员(36.5%)的排名领先。在市民群众最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中,前两位是教师、医生。

(3)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显示出向高层次发展的趋势

城市居民受教育层次不断提高。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升幅明显。大连市6岁及以上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重为18.05%,比2000年提高8.98个百分点。其中,接受大学专科教育人口的比重提高了3.02个百分点,接受大学本科教育人口的比重提高了5.26个百分点,接受研究生教育人口的比重提高了0.7个百分点。每10万人拥有的高等教育人口为1.74万人,比2000年增加0.88万人,增长1倍。受教育层次的提高为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市民的道德水平明显提高。大连作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市民的社会道德水平处于国内城市的前列。大连市政府为鼓励市民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特于2008年5月设立“大连五一巾帼奖”。

市民从事高层次科学文化工作的能力不断提升。随着城市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大连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为特色的新的产业格局。与之相适应的是,具有相应科学文化素质和行业能力的群体不断增大。据统计,到2011年动漫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38万人。

(4)特色文化素质突出

开放的文化意识。大连市民乐于接受现代文化思想和文化行为方式,文化思维活跃,文化多元意识较强,较少有文化保守和排外意识,初步具备现代化国际城市市民的基本素质。

自觉的理想精神。在按照现代科学文化方式进行日常工作、生活和从事其他社会行为时,大连市民表现出较为鲜明的理想精神,其创造意识逐步得到强化,表现出不甘为人后、勇于争先的精神素质。许多行业或具备了在省内、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争创一流的水平,或制定了类似的发展规划。

鲜明的浪漫情愫。在理想精神鼓舞下,大连市民更为喜爱表达美好意愿的文化活动,并显示出高涨的艺术热情和鲜明的浪漫情愫。大连的广场文化、环境文化、旅游文化、节日文化、足球文化等深入人心。从少年儿童到老龄群体,各类文化活动的参与群体相当稳定并不断扩大。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大连市民明显地表现出追求高雅、高尚、浪漫的趋势。与国内一些城市相比,国内外的高雅艺术演出在大连受到的欢迎程度明显较高。

普遍的城市自信。大连市民热爱自己的城市、为自己的城市感到骄傲和自豪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城市意识。他们喜欢在比较中发现大连的特色和优势,并以多种方式加以弘扬,这对整个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心理意义。

5.大连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存在的不足和成因

(1)大连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存在的不足

大连市民科学文化素质总体水平与先进发达地区仍有差距。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开展的第八次全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2010年我国具有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3.27%,其中,北京为10.0%,天津为8%,上海2009年为14.4%。大连市具有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的比例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低于东部先进发达地区,还远远跟不上大连经济发展的步伐。

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差异明显。调查显示,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城乡分布等方面来看,大连市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从年龄方面分析,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随年龄增加而降低。18—39岁年龄段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人员比例最高,为8.4%;40—54岁为6.1%;55—69岁为3.0%。男性公民为7.1%,女性公民为4.9%,男性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明显高于女性公民。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人员比例最高,为12.8%;高中(中专、技校)文化程度者为8.3%;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为3.2%,比例呈依次下降态势。另外,科学素质水平城乡差异非常大,北部县区农民的科学素质水平低于中心城区的居民。由此可见,市民受教育程度与其科学素质水平密切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人员比例也越大。

科学文化传播基础设施建设仍显不足。用于公共文化传播和科技知识传播的大型设施数量较少,现有设施水平偏低,尤其缺乏具有城市文化、科技发展标志意义的现代化、综合性场馆。调查发现,因“本地没有”没去过科普和文化场所的人占23.7%。同时,广播电视、报刊等社会传媒中文化科学类节目和栏目少,质量不高,大连市甚至没有一份以科学文化知识普及为主要任务的公开刊物或报纸。总的来说,现有科学文化普及设施的硬件水平不够理想,活动内容中高品质的科学文化宣传普及内容较少,力度不够。

科学文化宣传普及队伍阵容不整。据2009年统计,全国有科普人员180.84万人,即全国每万人口中仅拥有科普人员13.55人。大连与全国的情况类似。这样一种现实状况,自然无法满足广大公众对科普的需求。在大连的高校中,除大连理工大学设有与科普接近的专业外,其他院校几近空白。大连市科技、文化等部门中也较少有科学文化宣传普及专业岗位和人员设置,科普理论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未能形成阵容完整的队伍。

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存在缺陷。中小学校普遍缺乏综合性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除一些学校中设有适应艺术院校升学考试的特色类艺术技能教育外,中小学生接受科学文化艺术知识的机会较少。高等教育中人文知识教育弱化,哲学、美学、社会学等人文知识内容较少纳入系统教学计划。在社会各行业的在职教育中,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也缺乏系统化、常态化。

科学文化意识仍需完善、强化。在公民科学文化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文化意识需补齐的空白点仍然存在,许多人还没有建立起更为完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其社会行为和生活行为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理想仍需进一步强化。在一些群体中,科学文化知识匮乏的现象依然存在,生活方式不健康、不文明的情形依然存在,缺乏较为高远的科学文化理想的情形依然存在,缺乏创新意识、进取精神的情形依然存在,缺乏开阔视野、宏大构思的情形依然存在。

(2)主要成因

公民基本科学文化素质存在差异。公民接受基本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程度不同,普通市民和农民中还有相当数量的人没有接受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或高等教育的机会。生产一线的劳动群众缺乏知识提高和技术培训机会,难以实现知识更新,科学文化素质提高速度较慢。城乡之间科学文化知识普及的条件、幅度和力度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增长,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会聚大连,缺乏新的文化整合。

提升全体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规划和机制不健全。目前尚未形成旨在提高全体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具有指导性、规范性、约束性和可操作性的工作规划。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状况和水平未能与就业、任职、激励机制紧密挂钩。科学文化精神和知识宣传力度不够,未能形成强有力、全方位、日常化的精神引导和舆论氛围。

城市核心精神尚未明确。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将公民科学文化素质转换为城市综合创造力以及发展为城市总体精神取向、价值取向、道德取向、行为取向的核心要素,也是形成城市自信力、凝聚力、行动力的有力纽带。

用于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的投入不足。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是最大的软实力,而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却是最大的硬任务。这种提升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及公民自身进行综合的、有层次的投入。目前,政府对直接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硬件建设、队伍建设、活动平台建设等投入仍显不足。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对职工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的投入相对较少。乡镇、社区等群众文化活动普及有余、提高不足。城市居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支出比重与生活支出比重差距较大。

三、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1.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思想指针,以文化强国、文化强市、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为目标,以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质量和城市精神文化品格为追求,扎实、稳步、全面提升大连市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尊重科学、崇尚文化的社会心理和精神氛围,改善城市精神风貌,优化城市精神环境,提升城市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

2.总体目标

公民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普遍提高,运用科学文化知识进行工作、劳动、生产和从事各项社会事业的基本技能、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建立在科学文化基础上的社会公民意识、道德风尚水平明显提高,行为规范明显加强,使全体公民基本具备现代化国际城市和小康社会所需要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城市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水准。

3.主要任务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社会发展、城市发展的思想核心,也是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的思想原则,在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中具有基础性、指导性和旗帜性作用,是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精神导向。

(2)现代科学文化观念体系建设

现代科学文化观念体系是公民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也是公民确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基础,是支撑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骨干。

(3)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体系建设

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是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关系到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尺度及从事生产、生活和其他社会行为的能力和方法,也是科学文化素质转化为实际社会行动和物化的社会成果的重要凭借。

(4)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建设

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最高表现,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精神力量。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强化与整个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以及人们创造新生活的意愿的实现紧密相关。

(5)社会行为和生活规范建设

社会行为方式和生活规范状况是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城市精神氛围、生活氛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并且与公民的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与城市感受、城市自信息息相关,与城市形象、城市魅力息息相关。

四、全面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路径和对策

1.全面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1)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思想

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不断把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强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习型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健全理论宣讲体系,发挥以“大连讲坛”为龙头的三级理论宣讲体系的作用,开展形势政策宣讲,扩大宣讲教育覆盖面。深入开展全民读书活动,不断扩大全民读书月、公益文化讲座的影响。扎实推进理论研究和建设,创新理论研究和宣传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针对网民特点设置与实践密切相关的论题,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网上理论思潮。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引导干部群众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牢共同理想的基础。紧密结合各个时期形势特点,结合干部群众思想实际,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市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和国防教育,引导干部群众认清形势,澄清模糊认识,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加强和改进农村、企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大连市关于加强和改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以青少年素质教育“启明星行动”项目为载体,强化青少年的理想信念、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教育。巩固发展大讨论成果,使领导干部面对面联系群众形成常态,密切干群关系,营造凝心聚力建设美好家园的社会氛围。

(3)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广泛开展城市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深入挖掘、提炼城市精神内涵,充分利用媒体和各类社会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城市精神,弘扬城市精神,进一步增强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大连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城市凝聚力。深入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加大先进典型的选树和学习宣传工作力度,坚持典型培养的梯次化、典型宣传的常态化、典型管理的规范化,全面展示大连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扎实开展爱党、爱国、爱家乡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管理和使用,整合教育基地资源,发挥示范基地作用,使之成为弘扬城市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阵地。

(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大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创设“明德堂”,丰富道德教育内容,深入开展学习雷锋、郭明义、邵春亮活动,发挥道德模范示范作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和发展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创建成果,扎实推进“爱我家乡、建设大连”“树文明市风、做文明市民”活动,不断深化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和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切实提高活动实际效果和社会影响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深入开展“大连好人”评选、“万名模范进校园”活动,发挥先进人物对未成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诚信系统,深化“文明优质诚信服务窗口”、“十星级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道德信贷建设,打造“诚信大连”。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建立政府指导、媒体引导、社会力量开导的疏导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心态。

2.大力营造社会舆论氛围

(1)提高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强化新闻媒体和其他社会传媒自身的科学文化建设意识和宣传意识,将科学文化观念、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作为舆论宣传的重要责任和重要任务纳入宣传计划。策划、制作一批旨在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栏目、节目,打造以传播科学文化理论和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新媒体、新渠道。高度重视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对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的作用,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将科学文化知识、信息普及与传播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延伸到个人生活的空间。

(2)打造宣传平台和载体

组织全市性的、有影响力的科学文化宣传活动,通过宣传周、宣传月等形式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升公民科学文化普及、学习、提高的思想意识和积极性。组织专题性、主题性科学文化普及活动,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公民思想建设、道德建设、科学文化知识建设等的具体需要宣传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有特色、有趣味、有吸引力的科学文化知识竞赛吸引广大市民的关注和参与。不断增强城市建筑、公共设施、广场街道等的科学文化内涵宣传,通过宣传栏、画廊、提示牌乃至城市雕塑等手段,创造崇尚、学习、运用科学文化的环境氛围。宣传、推介、表彰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工作中的先进地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引导市民的精神追求。

(3)加强对城市科学文化形象的对外宣传力度

在对城市形象的对外宣传过程中,大力加强科学文化形象的宣传,将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宣传与城市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的宣传结合起来,在国内、国际塑造具有深厚、鲜明科学文化色彩的大连形象。

3.逐步加强设施阵地建设

(1)建设和完善面向广大市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场馆

提升、完善大连市科技馆设施、设备水平。在宣传普及科技知识的基础上纳入文化知识培养的内容。丰富和改善科学文化知识宣传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增强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举办多种形式的讲座、实验和学术交流活动,吸引广大市民。同时,形成市、区(市、县)、乡镇(街道)三级科学文化知识普及阵地网络。在有条件的区(市、县)建立规模适中的科技文化馆。在区(市、县)和乡镇文化馆(站)的工作和活动中增加科学知识普及内容。

(2)拓展公共文化设施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功能

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要增设和改造学术报告厅或科学文化知识展厅等设施,用于介绍、普及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各级文化馆(站)要设立科学文化普及室(角),集中展示科学文化成就、知识,开展普及讲座,有条件的可建设科技文化演示场所。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应通过多种方式营造由内至外的科学文化氛围,弘扬尊重科学、崇尚文化的社会风尚。

(3)强化青少年活动阵地科学文化普及功能

建设大连市青少年科技馆,主要面对在校学生展示科学文化历史、成果、发展趋势,使之具有较完善的科学实验和文化实践功能,成为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从青少年抓起的主阵地。青少年宫等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技能类教育的基础上,建立适于开展文化艺术展示和文化艺术基础知识普及的空间,同时建立青少年参与文化艺术创作、实践的场所。

(4)整合阵地资源,发挥综合效应

在不断强化科普设施、文化设施、传播媒介传播知识、激发思想、提升市民素质的功能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科普设施突显科学技术知识和理论普及教育功能及实验、实践功能。文化设施突显文化艺术成果展示和文化艺术知识普及、实践功能。科普设施、文化设施应相互协调、合作,力争向科普文化化、艺术化发展,使文化普及向科学化、技术化发展。在设施、设备建设、改造、提升的同时,要使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具有文化艺术的手段和方式,文化艺术知识普及显示科学技术的辅助和支撑作用。

4.广泛开展科学文化普及活动

(1)持续开展原有的活动

大连原有的各类科普活动、文化活动中,已有相当数量的活动组织有序,内容丰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有的正逐步发展为大连市的品牌活动。这些活动有的直接面向市民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普及,有的则通过其他方式达到普及和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

继续开展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活动、大连市农村科普视频惠农服务工程、“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以及科学技术协会年会、学术会议、企业“讲比”活动、“青年科学家奖”评比活动、“科普四季歌”活动、“科技专家建言献策”活动、“金桥工程”、星级科普社区和社区科普大学创建活动、青少年发明创新大赛等科普活动。继续开展好重大文化艺术节庆、赛事活动,专业艺术团体技术表演赛,“打造文化大连”系列主题活动,其他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已有的各类活动要逐渐渗透和强化科学文化知识普及的内容和功能。

(2)创新科学文化普及活动

在原有科学普及和文化普及基础上打造新的有影响、有魅力的活动。

组织全市科学文化素质年度大赛,通过全市系统、区域不同层次的比赛层层选拔,最后进行年度大赛。通过媒体和其他舆论手段大力宣传,使分级比赛和年度大赛家喻户晓、深入民心,进而培育和激发公民对科学文化的关注和热情,促进尊重科学、崇尚文化的社会心理和精神氛围的形成。

在机关、事业单位、学校等系统开展科学文化知识再教育工程。其中包括科学文化一般知识的提升和更新,包括科学文化进步成果的了解和掌握,包括与岗位能力相结合的专门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考评。在企业系统开展技术革新与技术竞赛活动,激发职工学习知识、革新技术、提升技能的热情,促进劳动者劳动素质的提高。

开展全民科学文化创造活动。建立面向城市全体公民的科学发明、专利发明、技术革新、科学文化理论研究、文化艺术成果创作吸纳机制,通过确立选题、遴选项目、经费支持、成果评奖、项目推介和扶植等方式调动全民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创造性,使整个城市形成科学文化成果不断涌现、更新的局面,进而推进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

5.不断完善社会机制

建立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部门的协调机制。打破行业界限,将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的共同任务分解纳入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部门的工作计划,并形成相互沟通、协调一致的工作机制。

打破部门界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等领域的科研机构、专业机构在完成本专业科研、创作任务的同时,发挥面向群众的科学文化普及与提高工作的职能。同时,不同专业部门在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的总任务中有分有合、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有机协调的工作机制。

建立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监测机制。将各行业、各部门乃至全体市民参与科学文化活动、创造科学文化成果等状况纳入信息监测系统。将科学文化素质普及与提高的诉求、问题、方法、效果纳入信息分析系统。将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状况纳入城市发展状况考察系统。

五、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工作的基本保障措施

1.纳入城市发展总体战略

建立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文化强市,是大连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实现这个城市战略,必然要依靠全体市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因此,将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工作纳入城市发展总体战略具有关键性、决定性、战略性意义。

在以往对发展战略的构思中,公民素质的提高问题往往被作为一个软性指标提出来。在涉及公民素质的发展规划中,即便构思了公民发展规划,也都是从思想道德素质等传统意义上的精神文明角度提出来的。因此,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将科学文化素质纳入全体市民和整个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范畴之内,不但要建立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精神发展指标和任务,更要建立关于公民普遍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生产劳动工作技能,认识自然、生活、社会的方式和能力,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在这些素质基础上综合而成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指标和任务。其中,在可以量化的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状况方面要形成硬指标。

在建立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发展总目标和各项基本指标的基础上纳入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的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工作,还应包括一系列具体的规划和措施、方法。在重视城市教育系统的发展、提升和完善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市民适应城市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劳动能力和工作能力。在重视普通教育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在职教育,使市民在劳动、工作的整个人生过程中不断地适应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劳动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建立以科学文化知识普及、推广、提高为主的社会宣传教育机制,整合原有的科普、文化惠民等工作,逐渐提升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工作的水平,将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使全体市民不但拥有一般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逐步掌握更为专门化、专业化的知识,尤其是要掌握运用科学文化知识从事生产劳动工作实践的技术能力。

将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工作纳入城市发展总体战略的关键环节是制定《大连市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发展规划》,使之成为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子规划。而且,这个规划要拥有相应的行政效力,形成社会效应,使全社会都参与到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的宏大工程之中。还应研究出台《大连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条例》等可操作性强的工作制度,使有关部门、行业乃至公民个人明确责任、义务,形成考评办法。

2.建立工作机制

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必然要求社会各部门、行业等共同重视、密切协调和相互配合。因此,建立并逐步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所需建立的工作机制包括诸多方面,其核心和关键是分工负责制的建立。应建立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专门性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领导和指导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工作的研究、规划、实施等。同时,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与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关系密切的部门和行业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社会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行业也要通过工会、青年组织、妇女组织等实施职工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工程。

分工负责制不仅要落实到机构,而且要落实到人。要将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工作实施和完成的状况与地区、行业、部门乃至单位的领导机构和主要领导人的工作责任结合起来,使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任务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形成各社会单元共同努力、全区域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

3.完善政策体系

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是保证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工作顺利展开的关键性保障之一。

政策体系的主干应由工作政策、投资政策、人才政策、激励政策构成。工作政策主要是用于保障相应机构、部门积极顺利开展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工作的政策,其中包括体制机制、责任分工、监督促进、检查考核等方面的内容。投资政策主要用于保障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工作的物质支持,其中包括保障工作机构的正常运转,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运行,科学文化普及与提高的阵地建设,重要活动的开展,社会宣传及激励政策的实施等。人才政策用于保障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工作队伍的建设,包括人才队伍的质量和数量要求、相应待遇等方面的内容。激励政策主要用于激发全社会对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工作的热情,对从事这项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积极性的保护,包括对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工作中优秀公民的奖励,对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工作先进单位、人物的奖励,对有利于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的科研成果、创作成果、工作成果的奖励等。

4.加大投入力度

加大投入的方向主要在科普事业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和科技文化惠民三个方面。除相应工作和活动所需经费逐渐增加外,还应对公共科普事业、公共文化事业的设施和设备建设、阵地和园地建设、科技文化惠民工作补贴进行重点投入。

用于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的经费应纳入全市财政规划之中,作为城市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内容加以对待,按计划、按比例逐年增加,专款专用并实行效益考核。同时,采取相应措施动员全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建立用于职工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的专项经费,通过深造、继续教育、岗位教育等多种方式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

5.创新手段方法

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在相当重要的程度上依赖于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的创新。应在继续发展已有的科技下乡、文化下乡、科技文化惠民等类型活动的基础上,加倍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文化艺术手段基础上的创新,使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工作具有更大的普遍性、便利性乃至趣味性。

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中的应用,主要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手段,使科学文化知识、信息和成果实现全社会共享。同时,建立开放课堂,使学校教育、专业技术教育、文化艺术教育等基础性、专门性知识传播渠道全面向社会公开,使职业技术培训、岗位教育乃至社会精神文明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向全社会公开,进而形成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向公民提供教育资源、知识资源的新格局,使全社会形成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到劳动技术、生活技能全方位构架的大课堂。

在充分利用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手段的同时,还要注重方式的创新。除原有的课堂教育、专题讲座、科技文化咨询、舆论宣传等方式外,还要努力探索与市民工作需要、就业需要、创业需要乃至日常生活需要密切相关的新形式、新手段。比如专门、专责的项目跟踪、全程式服务,比如关键性环节的论证、分析、建议,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评估和建议等。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