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建构文化发展的理性思维

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文化始终是人类最为基本、普遍和恒久的社会活动方式。生产、社会和精神活动的现实性行为和留存的结果,也都以文化的方式伴随和保存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之中。甚至,当社会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之后,文化因其深度渗透于人类精神诉求之内、广泛影响于人类行为方式之中,演化为社会理想、生命理想和精神理想的承载方式和表述方式,进而成为人类社会行动的原动力和总目标。因此,从文化的视角看待社会发展,或是将社会发展的行动理解为文化观念和文化理想指引下的行动,是理解和研究社会与文化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

即便将文化界定在较为狭窄的范畴内,文化与社会发展紧密而独特的联系也不得不被愈加充分地重视起来。在经历了19世纪工业发展和20世纪科技发展的辉煌历程之后,人类开始深刻反省财富的积累、生活水平的提升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思精神现实的芜杂和精神家园的破损,焦虑地关注精神理想的重构与精神世界的重建。由此,人们发现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那就是社会发展必须重新拾起文化的旗帜,并将文化真正当作社会发展的精神指南和行为规范。

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期,文化作为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已经成为越来越广泛的共识,并取得了令人赞赏的业绩,显示出人类在寻求发展和自我完善之路上的智慧和自觉。无数成功的发展案例已经充分证实了文化在经济增长、社会建构和精神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无数可以比较的案例也不断证明着一个事实,那就是发展的差异最终不在于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和制度形式,而在于文化意识和文化方式。因此,将文化不但作为日常生活行为的约束和规范、日常生活状态的装点和调剂,更作为社会整体发展的动力、目标和理想,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民族和区域的选择。

当社会发展进入成熟形态之后,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显示出发展优势、示范作用、牵动作用和辐射能力不断提升的态势,城市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先导性、支配性地位不断增强。城市文化的建设和研究也随之成为关乎整个文化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重点之所在。文化发展不仅作为一种精神诉求,而且作为一种社会行动,被纳入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发展思维之内。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中国建构市场经济体系之初,一些学者和一些经济发展处于前沿的城市的建设者就开始了关于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思考,不仅形成了一批至今看来仍富于远见卓识的理论成果,而且出现了一批脚踏实地、操作性强的行动方案。稍加考察就可以发现,从那时起便关注、重视和实施文化战略的城市和区域走过了一条不断受助于文化、受益于文化的发展之路,也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平衡发展的现实状态,更蕴蓄着空间广大、动能强劲的发展态势。相反,一些单纯顾及经济发展或是仅仅把文化作为口号和标签装点一下门面、并未为文化发展确立战略目标和付诸实际行动的城市和区域,往往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人文环境培育等诸多方面愈发捉襟见肘、进退失据、前景不明。重视文化建设并以巨大的努力实施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必备的思维,也是以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发展行动中必有的举措。

正是基于上述思考,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们将研究的视角放到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方面,并随着城市建设进入不同阶段,持续进行这方面的关注和思考,形成了关于城市文化建设的一系列理论性研究和调研与规划类的研究成果。其中的部分成果后来辑为《文化建设论》出版。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连市艺术研究所开始明确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方向,并组建了专门的研究室,陆续形成了相关的研究成果,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亦成为本所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2008年以来,研究所重新恢复组建了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室,将地方文化史研究和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研究结合起来,从文化历史和文化现实两个角度,开展关于城市文化的研究工作。其间,受有关部门委托开展的课题、入选有关部门重点课题规划的个人研究课题、作为年度研究规划的调研课题陆续形成,并有很多成果被有关部门采用。本书所辑,就是从这些2008年以来获得的成果中筛选出来的篇章。

调研与规划类的研究——这里称之为研究,确实与一般的理论性研究和一般的工作调查、工作规划有着明显区别。对于这些区别,我们在长期从事此类工作的过程中也在注意把握和不断探讨。建立在关于文化问题的理论思考、关于文化发展的形势预判、关于城市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实际可能性、关于文化建设的具体操作方式等基础之上,形成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可操作性的成果,是这类研究工作应具备的品格和特点,也是开展这类研究工作需具备的基本意识和基本功。由此,本书所辑成果体现出这样一些特点:一是依据相应的文化理论思维所表现出的文化追求和前瞻性,二是依据具体的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所体现出的现实性和具体针对性,三是依据城市发展的不同进程所展现出的阶段性和时代(时期)性,四是依据实际可能性和具体操作需要所呈现出的取舍性。

本书所辑内容,是关于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调研、论证和规划研究成果,因此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部性。之所以名之以“文化现实与文化方略”,是因为从某些角度透视一座城市的文化发展经历和文化发展思维,映衬、折射着一定时期内关于城市文化发展的关注所在、思考所在和努力所在。

做调研与规划类的研究工作需要以强大的理论背景为支撑。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所谓调研和规划必然会方向缺失、取舍失据、杂乱无章。如果理论背景是短视的、破碎的或片面的、存在谬误的,所做的调研和规划则往往指向错误、决策失当,甚至贻误大局。做调研与规划类的研究工作还需要积累实践经验和倾听意见。没有对文化建设实践过程的充分把握和了解,缺乏文化实践的具体经验,所做的调研和规划就会无的放矢、纸上谈兵、似是而非。没有对不同层面、不同专业、不同局域意见的倾听和吸纳,所做的调研和规划也往往会自以为是、漏洞百出。因此,调研与规划类的研究是兼及学者与实践者的事业,是建立在相当完备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实践性工作,也是建立在充分、切实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的理论性工作。其中,对于理论诉求与实际可能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关系的把握,对于主观见解与不同意见、不同阶段、不同方式关系的把握,对于文化个性与共性、趋势、外部案例、他人经验关系的把握,是值得特别重视的问题。

调研与规划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在这类成果不被充分重视、被误以为不具备较高学术价值的情形下,许多人便不屑或无暇顾及。依照我的经验和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说,面向实践的研究工作——调研和规划对从业者更有学术要求、水准要求,是更有科学性、准确性和指导性的研究工作,也是更有实际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研究工作。值得欣慰的是,在这些年的研究实践中,已经有许多学术机构和学者加入,也不断有年轻学子加入对文化的调研和规划工作之中。本书所辑成果几乎都有中青年研究人员的参与和介入,其中一些人已经成为这方面研究工作中有一定造诣和牵头能力的人才。

文化调研、论证与规划研究的兴起、普遍发展和向着科学化、实践化迈进的趋势,既是文化建设与发展社会实践的质的飞跃,也是文化研究学术发展的重要步伐,是学术活动的重大进步。以文化研究为精神指引,建构文化发展的理性思维,建立文化进步的理想,描绘文化建设的蓝图,进而指引、指导文化前行的具体策略、方式、节奏、举措,是文化发展的必需状态,也是文化研究走向社会实践、走向价值实现的必由之路。

                                                                                                                                              杨锦峰

                                                                                                                                      2018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