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
道德经(六则)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
“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时的状态;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本原的命名。因此,要永远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永远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非常奥妙、不易理解,是宇宙天地万物奥妙的总门。
******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老百姓就不会互相争夺;不追求难得的财物,老百姓就不会去偷窃;不炫耀足以引起贪心的财物,民心就不会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虚静民众的心志,填饱民众的肚子,削减民众的竞争意图,增强民众的筋骨体魄。永远要让百姓不用智慧、没有欲望。这样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胡作非为,如此而行,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
最好的善应该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人们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存身立世能卑微居下,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真诚友爱,说话恪守信用,为政能把国家治理好,做事能够发挥长处,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尤。
******
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一样。用“道”来治理天下,鬼神也起不了作用。并不是鬼神不起作用了,而是鬼怪的作用伤不了人。不仅仅鬼神伤害不了人,有道的圣人也不以繁苛之政伤害人。这样,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伤害人,因此,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
******
天下间再也没有东西比水更柔弱了,但是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比得上水,是凭借水的无形来改变它。柔软之物能够胜过坚硬之物,弱小之物能够胜过强大之物,天下没有人不知道此理,可是却没有人能实行。所以圣人说:“能够承担国家的屈辱,这就是一国之君;能够承担国家的祸灾,这就是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像是在反说一样。
******
国家小,民众稀少,即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尽管有船只车辆,却不必坐它;尽管有武器军队,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假使让民众再回到结绳记事的原始状态下生活,他们也会满足于自己的粗淡饮食而以为非常甘美,喜爱自己的兽皮草衣而以为特别华丽,安居于自己的石室草屋而无忧无虑,享乐于自己质朴的生活习俗而非常欢喜。邻国与邻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人们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以求得利益,更不用说攻城略地的战争。
敲黑板
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为“老庄”。在后世的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的始祖。有作品《道德经》一书传世。
《道德经》,又称《老子》,因全文五千字左右,又被称为《老子五千文》,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在老子看来,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泉。在哲学上,老子的核心思想是朴素的辩证法,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盛极必衰,这是万物演化的规律;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生事、不扰民、不折腾,后来成为汉朝初年的治国思想;在伦理上,他主张纯朴、无私、清静、淡泊,民众应该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承载老子思想的《道德经》是一本奇书,全篇虽然只有五千余字,却包罗万象,微言大义,具有惊人的艺术魅力。
一是句式整齐。《道德经》一书中的语句大多都能做到押韵,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字的音韵之美,吟诵它,你还可以在音韵之美中体味深刻的哲理,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二是讲究修辞手法。《道德经》一书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极富说理性和感染力,如对偶、排比、比喻的使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三是语言精辟。《道德经》一书语言极为精辟,大多都是至理名言,形成了许多成语和格言,也是后世人们常常放在案头的座右铭,如“上善若水”“天长地久”“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