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文,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博大而精深,历久且弥新,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没有之一。
中文,简单来说,分为古文和白话文。白话文,也就是现代汉语,距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民国初年,白话文运动正式兴起,古文也就成了众矢之的。它显得文绉绉的,不便于交流,老百姓亲近不了。那时的学者都认为,古文阻碍了社会进步,不融于现代文明,白话文就此应运而生。
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白话文取代古文当然是历史的进步。可谁曾想到,推动这项运动的胡适、陈独秀、鲁迅、刘半农等人,个个精通古文,都能深刻领会古文之美。
今天的人们更是懂得包容和吸纳,兼容并蓄,我们依然在学习着古文,传承着这份美感。
古文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深藏在每一个人的血液中。暮春时节,树木疯长,鸟儿飞起,我们总能想到“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故国情怀;而隆冬时节,天降大雪,我们口中也会吟出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去回望属于一位女子的不凡才情;当我们看水天一色,烟波浩渺,心头就会立刻浮现出“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妙语来。这就是中国人的本能,融入我们的基因中。
古文是历史文化的见证和记录,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厚重记忆。秦末时,统治者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代最强音;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民不堪命,百姓编出乐府歌谣“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唱出了那份属于自己的悲歌;北宋统一,南唐国被灭,后主李煜写出“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至今后人都能读出字里行间的那份悲伤。
古文是古代文学的载体,是民族优秀文化中那颗最璀璨的明珠。它语言精练而纯粹,韵味悠长,极具美感,它千姿百态,形式多样,一代又一代之文学便出现了。《诗经》与《楚辞》,汉赋与骈文,唐诗与宋词,元曲与明清小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等。这就是古文之美、中文之美,美得无与伦比,美得震撼心灵。
此外,古文还铭刻着古人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思。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无一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对于今天的中小学生来说,学好古文尤为重要,这不仅仅体现在学业考试上古文比例的增加,更在于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了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它能让你神游大江南北,与古人做心灵上的沟通,还可以让你体验古文之美,感受古代文学的璀璨夺目。那里有万紫千红,有杨柳依依,有明月千古,有一切的美好与不朽。这也正是我们出版这本书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