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雄辩

孟子答梁惠王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1]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2]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1]安:乐意。梃:木棍。

[2]庖:厨房。

译文

梁惠王说:“我乐意接受您的教诲。”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杀人与用刀刃杀人,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人和施行暴政害死人,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厩里有壮实的马,可老百姓却面带饥色,荒野中有饿死的尸体,这就像是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身为老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能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么能算是老百姓的父母呢?孔子曾说过:‘最开始使用陪葬木偶的人,他应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土偶木俑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老百姓饿死呢?”

敲黑板

本文选自《孟子》一书。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又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为“孔孟”,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是一本语录体散文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讲述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以及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一共有七章,共计三万五千多字。

到了南宋时期,大学者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之为“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如同今天的教科书一样。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

《孟子·梁惠王》讲的是孟子与梁惠王之间的多次对话,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治国思想,即著名的仁政思想。在梁惠王面前,孟子侃侃而谈、口若悬河,通过生动鲜活的例子来劝谏梁惠王,时而怒斥,时而诱导,让他实施仁政,用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对老百姓好一点,让他们吃饱穿暖,这样国家才会有希望。

本篇中,孟子讥讽梁惠王,说他过着优哉游哉的好日子,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厩里有壮实的马,可老百姓却面带饥色,荒野中还有饿死的尸体,这跟用刀子杀人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孟子言辞激烈,进一步说道:“身为老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能避免老百姓被饿死,这又怎么能算是老百姓的父母呢?”梁惠王哑口无言。

从这一段文章我们不难发现,《孟子》这部书不但纯粹宏博,文辞也雄健优美,尤其是孟子的雄辩能力,堪称战国时代的最佳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