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求是(精修案例版)
- 陈亦人 周春祥
- 1892字
- 2021-06-09 17:02:58
(三)《伤寒论》的价值
《伤寒论》的价值怎样?历来看法极不一致:有的认为《伤寒论》理论不容易联系临床实际,价值不大;有的认为《伤寒论》是外感病专著,与杂病无涉;有的认为其理论只适用于风寒性质的外感病;有的认为其辨证论治的理论对临床各科均有指导意义等。就原书内容来看,虽然书名“伤寒”,实际上不是专论伤寒,而是伤寒与杂病合论。方有执说:“论病以明伤寒,非谓论伤寒一病也。”柯韵伯说:“自王叔和编次,伤寒杂病分为两书,于本论削去杂病,然论中杂病留而未去者尚多,是叔和有《伤寒论》之专名,终不失伤寒杂病合论之根蒂也……世谓治伤寒,即能治杂病,岂知仲景杂病论即在《伤寒论》中,且伤寒又最多杂病夹杂其间,故伤寒与杂病合论,则伤寒杂病之证治井然,今伤寒与杂病分门而头绪不清,必将以杂病混伤寒而妄治之矣。”(《伤寒论翼·自序》)方柯二氏的论证是正确的。《伤寒论》中虽无杂病名称,但是许多误治变证,实际属于杂病。外感与杂病的最大区别是有没有表证,当表证已罢,邪已传里,则外感、杂病并无多大差异,既可发生于外感病程中,也可出现于杂病中。论中的许多方证,如苓桂术甘汤证、茯苓甘草汤证、五苓散证、小青龙汤证、黄连汤证、五泻心汤证、吴茱萸汤证、真武汤证、当归四逆汤证、白头翁汤证等,都是杂病中常见的证候,而这些方剂以及其他大多数方剂,也都是治疗杂病的常用方,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至于六经与八纲辨证,皆是对疾病共性的概括,六经辨病之所在,八纲辨病之性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于临床辨证具有普遍意义。六经可统诸病,决非仅限于外感风寒。柯韵伯说:“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六经各有伤寒,非伤寒中独有六经也。治伤寒者,但拘伤寒,不究其中有杂病之理;治杂病者,以《伤寒论》为无关于杂病而置之不问,将参赞化育之书,悉归狐疑之域,愚甚为斯道忧之。”这一分析极有理致,切中时弊。当前,对《伤寒论》仍然存在这种片面的看法,把六经辨证专属之外感热病,甚至专属之风寒性质的外感病,与温病学对立起来,与内科杂病对立起来,显然是不恰当的。八纲是《伤寒论》辨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重点突出,有些同志把八纲排除于《伤寒论》之外,肯定是不对的。现代的《伤寒论讲义》,虽然在概论中提到八纲,但仅是在“六经与八纲关系”段落里作一般论述,而没有强调八纲辨证为《伤寒论》的重点,这对全面认识《伤寒论》的辨证理论是不利的。《伤寒论》理论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揭示了辨证论治的规律。后世医学尽管有许多流派,有很大发展,但是,并没有离开仲景所奠立的理论体系。方有执说:“昔人论医,谓前乎仲景,有法无方;后乎仲景,有方无法;方法具备,惟仲景此书。然则此书者,尽斯道体用之全,得圣人之经而时出者也。后有作者,终莫能比德焉!是故继往开来,莫善于此。”方说似乎褒扬过甚,近于厚古薄今,但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竟能总结出这样一部富有规律性的伟大医学著作,并且经得起长期的实践检验,张氏的贡献确实是了不起的。正由于《伤寒论》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医学方面的客观规律,所以后世医学只在它的基础上充实、发展,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改变。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伤寒论》理论的科学性,必将得到愈来愈多的印证,也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扬与发展。
【医案选录】某男,60岁,1990年9月28日初诊。有胃痛病史10余年,每至秋季则发作。近4日来阵发性无规律性上腹疼痛,遇风寒或进冷食诱发或加重,伴恶心,饮食正常,每至睡前及晨起必呕吐酸水,每次250~300mL,舌淡苔薄白,脉沉滑。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显示,在胃窦部小弯侧近角切迹处可见0.6cm乳头状龛影突出于腔外,十二指肠壶腹变形,基底小弯侧可见约0.8cm龛影。报告:①胃、十二指肠复合性溃疡,②胃窦炎。患者拒绝手术,要求中药治疗。投小青龙汤原方:麻黄12g,干姜12g,桂枝12g,白芍12g,炙甘草12g,细辛3g,半夏12g,五味子12g。6剂,每剂水煎300mL,早晚分服。10月5日二诊,诸症消失,惟感乏力,无其他不适,原方加黄芪30g、白术30g、白及20g,连服24剂,10月31日上消化道钡餐透视示胃及十二指肠龛影消失,病告痊愈,至今未复发。{张岐山.小青龙汤治胃病探析[J].山东中医药杂志,1999,18(9):405.}
按:正如上述所言外感与杂病的最大区别是有没有表证,小青龙汤在伤寒论中本是针对外感表证兼水饮射肺之证,可以说是治疗外感病的。但若表证已除或邪在于里,则外感、杂病并无多大差异,本例小青龙汤治疗胃痛正是治疗内伤杂病的证明,并不拘泥于外感病。因此将《伤寒论》定位为外感病专著是片面的,其价值核心在于其示范的辨证方法与思路等,这对内伤杂病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