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改革超预期才能稳预期

在更少的选择之下,我们要走更正确的路。

文/李迅雷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过去2018年习惯于通过稳增长的方式,通过发展去解决或缓解问题,更多地把问题平滑了,对于发展中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始终没有触及其根源。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依靠发展去解决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唯有深化改革,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所以,我认为,只有改革超预期才能够稳预期,这一轮资本市场的好转,更多的是反映了各项改革举措正在逐步推进,有些改革举措应该超出了大家的预期。

我认为,改革的动力和压力来自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外部压力方面,中美贸易纷争目前和解概率很大,但是WTO的改革还是箭在弦上,美国也对WTO屡屡发难。WTO上诉机构作为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贸易争端解决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前上诉机构法官人数仅存3位法官,达到最低限度,对于有利益相关的案件已经无法处理,并且其中2位在2019年12月任期结束,届时如果仍旧没有新的法官继任,上诉机构将处于停摆状态。

这对中国整个外部环境来讲,也还需要引起重视。在全球经济增速下行的情况下,更要朝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分工合作这样一个目标去推进。中国作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一定会遵守国际标准和国际规则,在环保、食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出口补贴政策、关税等领域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积极推进改革。

就国内而言,改革的动力和压力来自国内存在的这些问题长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靠货币和财政政策治标不治本,而且问题越积越大,会倒逼改革,成为改革的压力和动力。

记得10年以前,在鼓励民间投资的 《新36条》中就讲到,国有经济要在竞争性领域里逐步退出,民企可以进入到很多国企垄断、民企无法进入的行业,现在重新继续提。过去提的时候,民企还有回旋余地,因为那个时候民营企业日子还比较好过,即便不让民营企业进入到一些限制进入的领域。比如金融服务领域、电信、油气开采等,还有别的地方可以去,民营企业才会成为制造业占比最高的企业。

现在制造业的产能过剩问题、环保问题、劳动成本过高等问题,都导致民营企业债务压力加大和投资意愿不足。所以,再不取消产业进入限制,民企问题会越来越严峻,最终触及金融安全。

过去3年改革,使得国有企业的日子好过了。过去民营企业本身不成大问题,现在成了大问题。当问题越来越严峻的时候,就要想怎么去改革才会见效。靠减税降费政策肯定是必要的,但还是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只有从改革最基本的制度出发,实行中性竞争原则,才是根本之策。

今年国家前2个月出台的很多政策文件,其中针对民营企业的文件居多,这说明今年的重心是怎么能够解决民营企业的问题。我认为,民企问题应该与国企改革同步推进,如减税降费可以有效减轻企业负担,增强民企投资意愿。但同时,也可以加快推进国有股权划拨社保的进程。

如企业的社保降费之后,全国社保长期存在巨大的缺口进一步扩大了。靠财政补贴社保,属于拆东墙补西墙,只有扩大国有股权划拨的比重,才能弥补缺口。这样其实是隐含了对国有股权的改革推进,所以,通过盘活国有资产,也有利于推进国资国企改革。


编 辑:彭 靖 liqing3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