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理

跑“马”圈钱

文/本刊记者    蒋效妹

我朋友圈里有一位58岁的“潮人”,一个月内跑了5场马拉松,并戏称不在跑“马”,就在跑“马”的路上。朋友圈里更是大晒特晒各种周边产品,堪称大拇指收割机。

像他这样的马拉松爱好者现在可不在少数。2018年我国的马拉松参赛人数达到了583万,可以说,马拉松热早已从星火烧成燎原。


万人空巷  一票难求

先说广马,2018年广州马拉松赛首日报名人数就突破5万,刷新了历届广马首日报名人数的纪录。报名截止时,共计有99 330名跑友报名,与上年相比增幅达38%。

明显,跑者太多,马拉松不够用了!全国各地的马拉松赛事,最终只有由抽签确定最终参赛名单,但全国抽中率的均值不足30%,其中半程马拉松更是低到14%。这是想自虐都不给机会的节奏。


赛事如火如荼   各大主体跑马圈地

坐拥如此庞大的流量入口,运营方圈地吸金自然不会客气。

2010年马拉松注册赛事仅有13场,2018年却达到1 581场。短短8年,中国马拉松赛事数量实现了近121倍的井喷式增长。全民健身的马甲下,更藏着全产业链的经济号召力。

比如去年厦马的综合经济效益达2.91亿元,国外芝加哥马拉松也给芝城带去了约3.5亿美元的综合经济收入。在需求、政策、资本三大驱动因素作用下,相关机构预计,到2020年我国马拉松参赛人数有望突破1 000万人次,并由此催生出上千亿元的消费市场。


上千亿元的消费  市场如何构成?

赛事本体经济+赛事载体经济+赛事媒体经济+赛事衍生经济

①赛事本体经济:马拉松赛事本身产生的体育赞助、报名费等收入;

②赛事载体经济:城市参赛空间所获得的收入,如:主场馆、酒店、宾馆等收入;

③赛事媒体收入:电视转播权收入、新媒体营销收入等;

④赛事衍生收入:外延的装备、文化、旅游、消费等收入,涵盖“吃、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

以购买装备为例,美国权威杂志《跑者世界》估算,美国“节俭型”跑友一生的跑步花费为14 358美元,“普通型”为56 942美元,“奢华型”为212 872美元。中国跑友如法炮制,调查得出了“中国版”标准:“节俭型”要2 104美元,“普通型”36 269美元,“土豪型”要164 463美元。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马拉松的跑友池就是一个巨大的“高富帅聚集区”。


马拉松经济  未来跑向何方?

根据果动科技、爱燃烧、keep在2018年10月进行的“中国跑者大调查”,可以看出跑者年均消费里,包括交通住宿在内的报名参赛消费为支出的最大项,占据42%;装备支出占据41%;除此之外,日常训练消费占据16%,而知识付费方面仅占据1%,整体消费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

接下来,马拉松运营者需要关注的不应再是盲目扩张,而是如何做好跑者服务,培养好现有的马拉松市场。比如将“跑”与“玩”完美融合的The Color Run就是一个成功的创新范式。开办仅7年,在全球范围内已圈粉无数。

如果你是马拉松爱好者,又恰好没有报上名,没有关系,奔跑已经进入“无边界时代”了。现在众多马拉松赛事与线上机构互动,不论你在任何地点,只要完成赛事要求的跑步距离,均可以获得官方授权的完赛纪念奖牌或电子完赛证书。


编 辑:崔小花   4791487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