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绚丽的中国丝绸,美若天上虹霓,几千年来,持续发展,不断外传,造福国人,惠及全球。真是“彩虹跨古今,光辉映寰宇”。

根据考古资料、文献记载和今人的研究成果,本书就“中国蚕桑、丝织的产生、发展和西传”论述了下列内容:

一、我国的蚕桑和丝织,起源甚早,发展迅速。早在五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下游已有蚕桑和丝织。至少在公元前1500年的殷商时代,丝绸生产已成为全国性产业。周代,蚕桑丝织全面发展。此后,经历了两汉、唐宋、明清三个发展高峰。

二、蚕桑、丝织技术的不断创新,是我国丝织业长盛不衰的基础。桑叶是蚕儿重要的饲料。中国早就摆脱了对野生桑的依赖而开始人工植桑。发明“髡顶法”将“乔木桑”变为“高干桑”“中干桑”“低干桑”,播种桑籽培育出名为“地桑”的“灌木桑”。采用多种嫁接法繁殖桑树,这既便于桑叶的采摘,又利于用不同的桑叶饲养不同阶段的蚕,保证了蚕的健康成长。

备好养蚕工具、建好保温蚕室,“浴种”以淘汰虚弱蚕卵,饲养过程中精心照料,以保证蚕茧的质量和数量。为防止蚕蛹蛾破茧,发明了“日晒”“盐浥”和“笼蒸”等有效的方法。用“冷盆”或“热釜”缫丝,保证了蚕丝的质量。

织机从腰机、立机、卧机发展到提花机,促进了丝织的进步。

我国的丝织品种,名目繁多。诸如绢、纱、罗、縠、缯、帛、缟、素、练、纨、䌷、缣、绨、绮、绫、锦、缎等。有的是异名同物,仅仅是组织结构的变化,但每一个细微变化,都会带来新的品种。绢的轻薄透明,绫的花纹繁多,锦的精美复杂,绣则锦上添花,加上湅染,中国丝织品更是百花齐放,艳丽非凡。

中国人民的创新智慧让世界赞赏、惊叹!

三、中国丝绸的外传,是中国人民贡献给世界人民的珍贵礼物,由此而形成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大体分为两路:一路是尼罗河、两河、印度河、黄河这四大文明发源地形成的文明古国间的商道;一路是经蒙古、南西伯利亚,越乌拉尔山,经南俄到西欧的草原之路。公元前1000年的埃及木乃伊头发上发现中国丝束,公元前550年的凯尔特贵族墓中出土中国丝绸,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墓中也出土了中国丝绸,说明自商周以来陆上丝路贸易从未间断,其时间远比公元前2世纪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早得多。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明代郑和率庞大舰队出使西洋,更达到高峰。通过海路,中国给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送去了精美的中国丝绸。

中国丝织的外传,不仅向西,也几乎同时东行。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教民田蚕”,中国的蚕桑丝织技术由此东传朝鲜,尔后又渡海传入日本。1565年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开辟了一条横渡太平洋去西属美洲(包括墨西哥、中美和南美)的新航路,中国丝绸更经马尼拉大量运往美洲。

总之,“丝绸之路”的受益者不限于亚非欧,还包含了美洲,名副其实地惠及全球。

四、公元552年,拜占庭皇帝派到新疆偷蚕种的人回到君士坦丁堡。公元751年,阿拉伯军在怛逻斯俘获中国丝织工匠押回阿拔斯朝当时的首都库法。从此,中国的蚕桑丝织技术传入此两地,并继续将之西传北非和欧洲。中国蚕桑丝织技术西传,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五、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乱不断,兵连祸结,中国的蚕桑丝织生产一落千丈。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国丝织业又获得了新生!

2013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倡议获得国际社会拥护并着手实施。2017年5月14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同志发表主旨演讲,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重现古老丝路辉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习近平同志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和谐繁荣地球村”的千秋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他运用古老的丝路精神,创造现实和未来伟大历史的光辉范例;是他以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伟大胸怀,心系天下安危和世界人民苦难的生动体现,其意义广泛、深远、重大。我衷心希望本书能作为引玉之砖,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一分力量。

本书篇幅不大,校诸浩瀚的中外史籍,不及九牛一毛。但是,本书吸收了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供读者品味。中国丝绸,是人类文明大花园中的美丽奇葩,是中国人民用辛勤劳动和创新精神献给世界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遗产。为中国人民赢得了国际的尊重和友谊。美国史学家希提说:“丝绸是中国赠给西方的最早的华丽礼物”,道出了世界人民的赞赏心声!

限于水平和精力,本书并不尽如人意!书中不足之处,尚祈读者指正。

杨群章

2018年10月修订

中国·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