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分封功臣(下)

分封是一件超负荷的工作。你以为是当事人说,怎么封,就能一锤定音。那就大错特错。

有的人功劳大,有的人功劳小。一旦,分封不均,就会留下很多祸端。项羽刚分封十八路诸侯,建立西楚霸王新秩序。因为分封不均,立马有人站出来挑战他的霸主地位。

进而,拉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所以,分封,这种事超级令人头疼。

张良主动降封,萧何和曹参谁第一有了结论。刘邦分封了前二十个大功臣,其他人日夜争功,不能分出高下。

刘邦头疼,就暂停分封,未对其他人进行分封。这种现象又引发了不安因素。

这夜,刘邦心情不错,就出来走走,看见一些将领坐在桥上议论,还有的窃窃私语。

对于这种现象,刘邦深感不安。

这种行为,刘邦经历过,他下意识问了一句:他们在说什么?

张良跟随刘邦一起出游,为了活跃气氛,用轻松又不得不让人重视的语气,反问了一句:陛下不知道?

刘邦摇头,表示不知道。他知道,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张良笑着说:他们在商量,如何造反?

刘邦听到造反两个字,心情很沉重,但,表面上如没事一般,问:天下已经安定,为什么还要造反?

刘邦看着张良,要一个理由。

张良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分封不均’,延伸了话题。

张良说话,总是很有水平,先发表了诸多问题:

陛下,以什么身份得天下?

陛下是依靠谁,得天下?

陛下得了天下,又是如何分封?

陛下分封的是什么人?诛杀的又是什么人?

陛下以军功封侯,有功不能得到封赏。他们会怎么想?

张良见刘邦答不出这些问题,给出一个结论:这些没能分封的人,他们聚在一起,商量如何造反,以乱天下。

刘邦听了,忧心匆匆。他从平民走到天子,这些人想的是什么,深有体会。刘邦发现问题,却不能解决问题。但,他知道,张良能发现问题,就一定有办法解决问题。

在刘邦眼中,张良学识渊博,没什么能够难住他。

于是,刘邦问:我该怎么办。

张良说了这样一句话:陛下最讨厌的人是谁?

刘邦讨厌的人,有很多,一时也想不起最讨厌的人是谁。

张良见状,又加了一个附加条件:陛下讨厌的人,又是群臣皆知。

刘邦脑海冒出一个人名:雍齿。

这个人给刘邦映像太深刻了。刘邦沛县起义,好不容易开拓新局面,打赢泗水郡郡守、泗水郡郡监。雍齿叛刘归魏,让刘邦一病不起。

刘邦对雍齿的恨,简直是咬牙切齿。

张良是刘邦信任的人,也不瞒他。刘邦说了想杀雍齿,却又没杀的原因。

想杀是因为有宿怨,曾多次使刘邦受窘受辱。

不能杀是因为他的功劳多,不忍心。

张良出了一个主意,让刘邦赏赐雍齿。

刘邦很疑惑,嘴没说话,那道眼神似乎再问:为什么?

张良说了这样一句话:群臣见雍齿都被封赏,那么,剩下的的人对自己能受封就坚信不疑。

对于这种现象,很多人表示不解。

讨厌的人,爱恨分明者,不会与之结交。如果又碍于某种原因,又不能不相处。不处罚也就算了,还要赏赐。

这种现象,普通人很难理解,也不能接受。但,厉害的人,是不会这样想。他们看到的也会不一样。

张良让刘邦封讨厌的人为侯,会让其他人看到一个现象:刘邦的为人。

刘邦连讨厌的人都以德报怨,是会公正对待每一个拥有大功的人。

刘邦是懂事的人,也听得进去别人的话,尤其是张良说的话。刘邦不仅会听,还付出行动。于是,出现了这样一慕:刘邦封讨厌的人,为侯。

刘邦爱演戏,也敢演,还精心为自己设计好剧本。他大张旗鼓,摆下酒宴,其目的只有一个:诸位,不要慌。你们的功劳,我,刘邦不会忘记。

刘邦在酒宴上,封雍齿为什邡侯,并催促丞相、御史评定功劳,施行封赏。

然后,这场酒宴,也达到了一个效果:诸将很满意。

那些密谋造反的人,说了这样一句话:雍齿尚且被封为侯,我们这些人就不担忧了。

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助你成事的人,有可能是你讨厌的人。

所以,遇到讨厌的人,不要急于下结论。他,有可能会成为你的垫脚石。

一场因为封侯,引发的内部骚动,被张良一席话成功化解。进而,又说明一个现象:张良,很厉害。

刘邦未分封的人,都在商量如何分封。连讨厌的人,都分封了。唯独有一个人,被彻底遗忘。

这个人就是随何。

别人忘了你做的事,可能是因为对方太忙。聪明人,他会想办法让忘记的人,记起他的功劳。

所以,如何提醒对方,既让对方记起你的功劳,又不让对方觉得你是邀功,也是一门极高的学问。

随何就是属于这样的人,他要刘邦记起曾经立下的功劳。然,刘邦不按套路出牌,他没有认可随何之功,反而处处贬低。

这下,随何不干了。刘邦说他没功劳,他就要证明自己有功劳。

别人的事,你不关注,还能想的通。毕竟,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但,自己的事都不关注,要你何用。

随何自己的事,不仅关注,还是高度关注。为了证明自己的功劳,随何用了一种手段:分析推理。

来看一下,随何是如何为自己争功。

随何有功,刘邦不认,说他是腐儒。还说了一句伤人自尊的话:治理天下,不需要这类人。(为天下安用腐儒)

一般人听到这句话,会出现一个自然反应,很生气。哪怕对方是上级,他也会用言语怼回去。

随何是文化人,懂得压住自己脾气。他明白一个道理:这样做不仅会得罪刘邦,还不能解决问题。

随何压住脾气,先委婉说了一件刘邦的伤心事:彭城惨败。

随何提这件事,不是为了让刘邦回忆起伤心事,而是让他记起,随何登场时,曾说过的话:如彼等者,无足与计天下事。(你们这些人,没有资格谈论天下事)

说这句目的只有一个:彭城惨败,我曾为你做过一件事,游说九江王英布叛楚。

接着,随何反问了一句话:陛下发步卒五万人,骑五千,能取淮南乎?

彭城惨败,刘邦听了张良下邳之谋,希望有人站出来,替他做九江王英布反楚的思想工作。

刘邦无力招架项羽的攻势,也没多余的军力用武力平定九江。在这种背景下,随何不仅闪亮登场,还毛遂自荐。

刘邦性子洒脱,打不赢就直说。他不会因为面子,故意逞能。刘邦记起那些不堪回首的岁月,还有在他困难的时候,随何替他做的那件事,说了两个字:不能。

随何得到这两个字,开始了反击,问了一句:陛下派我出使淮南,我一到,就实现了陛下心愿。我的功劳比步兵五万、骑兵五千还要大。陛下却说我是腐儒,这是什么意思?

刘邦知道刚才说话太重,委屈了他。所以,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来弥补:你别着急,我正在考虑你的功德。你为我做的那些事,我不会忘。

随何不仅提醒刘邦,他曾立下的战功。同时,也达成了自己的目的:为自己争功。

随着,天下稳定。刘邦分封功臣,建立天下新秩序。

刘邦遇到了项羽同样的问题:有人站出来挑战新秩序。

面对有人挑战新秩序,刘邦又会做什么。那么,刘邦又会如何守住汉家江山,维持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