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性情中人,豪放度此生
- 花间一壶酒:品味唐诗里的气度情怀
- 刘懿庭
- 13915字
- 2021-05-19 11:26:14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江上吟》 李白
唐朝诗人李白,性情豪放,敢爱敢恨,洒脱不羁。拥有这样性格的人,往往活得比较随性,将得失看得比较轻,不会让自己受到物质的束缚,也不会痴迷于追名逐利,闲暇时纵情山水,对酒当歌。在李白的世界里,喜怒哀乐都不需要掩饰,他习惯将自己内心中最真实的情感变成文字,以诗抒情,所以他的诗读起来,会让人感觉非常畅快。
李白的众多诗作中,有一首《江上吟》充分地展现了诗人藐视权贵、豪放不羁的性格,以及其在诗歌创作方面自由随性、雄奇奔放、变幻莫测的艺术特点。《唐诗直解》中对此诗的评价是:“太白气魄磊落,故词调豪放。此篇尤奇拔入神。常人语,自非常人语。”其中“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两句也被后人称为是李白最狂的诗句之一。
江上吟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有一只小船,以木兰为桨,沙棠为舟,在它的两端,有玉箫和金管在深情地演奏。船中的人,一边饮着杯中的千斛美酒,一边欣赏着美艳女子的歌舞,任由小船在江中顺水漂流。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黄鹤楼上的仙人等待着黄鹤接他离开,而我因为没有机巧之心,所以也不会期盼白鸥带我飞走。如今,屈原的词赋仍然与日月同辉,可那些楚王建下的台榭早已不在,只剩下光秃秃的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我诗兴大发之时,能写出让五岳都为之震撼的诗歌,那诗的气势磅礴得可凌驾于江海之上。功名富贵是不可能长存的,就像那汉水不可能向西北倒流。
一只小船,一名闲客,船上歌舞升平,船下江水悠悠。船上的人,饮着美酒,赏着美景,忆着往日,感叹现实,却又不为现实所困。他将一切看得清楚,明白这世上什么会转瞬即逝,什么才会万古流芳。所以,他才会不在意眼前的失意,不受其影响,还能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去享受生活。
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对自由充满了渴望,希望自己能尽情去做想做的事,放心去说想说的话,没有任何的约束,不受任何的牵绊。而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实现这样的自由。人们总是一边抱怨着自己的无可奈何,一边拼力地勉强着自己,一边忍受着内心的挣扎。
真正的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一种心态,能够安然接受生活中的起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得失,能够将生活中遇到的坎坷当做平常。这样的心态,就是我们平日里说的豪放豁达。做一个豪放豁达的人,少一些功利心,少一些算计,心上的包袱就会变轻,人也就不会感觉那么累了。
我们觉得累,是因为心理上背负了太多的包袱,而其中很多包袱其实是可以放下的。生活中,我们追求的名和利,都只能暂时给我们带来满足感,不成名不代表一事无成,不获利也不代表一无是处。太过在乎名和利,自然很容易被它们所钳制,成为它们的奴隶。一旦成为了它们的奴隶,哪里还会有自由可言?
其实,名和利都是身外物,它们可以暂时为我们在这个世界的生活增添色彩,可是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它们就没有了任何作用。利,谁也带不走,至于名,也不过是给后人多一些谈资罢了。既然如此,又何必在它们离开自己时如临大敌,心中郁郁不得解呢?不如把名和利看得轻一些,如此,就不会在求而不得时痛苦,不会在失去时被愤怒的情绪蒙住了眼,忽略了身边还有那么多美好的风景。若是能豪放豁达如李白,我们眼中的世界,就会多了几分可爱和清新。
李白的豁达让他能够不受境遇的影响,无论何时何地,都能饶有兴致地欣赏美好的景色。除此之外,他还能够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营造出一方更广阔的天地。在那片天地里,他可以把一只平常的小船变成用珍贵木料打造的精美游船,置身于船上,纵情放歌,畅饮美酒,过自己理想中的生活。那乐器或许并非金玉所制,那美酒也或许并非取之不尽,但在想象的空间里,一切皆有可能。
心自由,人便自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其一) 李白
李白一共写过三首《行路难》。据推测,这些诗大约创作于唐天宝三年(744年)。当时李白遭高力士等人谗言诋毁,无奈之下被迫辞官离京。“行路难”三字,看似是在形容山中道路的艰险,实则是在表达诗人对世道艰难、前途莫测的感慨。
李白这样的性情中人本就与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只因唐玄宗仰慕他的才华,想让他为宫廷作诗,才特意将他召入宫为翰林供奉。然而,唐玄宗可以包容李白的豪放不羁,他身边的许多人却一直看李白不顺眼,对李白的言行颇有微词。总有官员私下讨论李白太过狂妄,失了体统,不配留在宫中。而这其中,最想将李白驱逐出宫的就是高力士。
高力士与李白一向不和,特别是李白在醉酒后命高力士为自己脱靴后,高力士对李白更加厌恶。对于高力士来说,为李白脱靴一事是他人生中极大的屈辱,于是他想让李白早日离宫的心思也就越来越强烈。
知道自古帝王皆多疑,高力士便想出一些罪名,在唐玄宗面前诋毁李白。唐玄宗听过之后,虽未尽信,却也对李白有了忌惮,态度大不如以前。仅仅两年的时间,李白就从唐玄宗最喜爱的文人变成了弃子,被“赐金放还”。
辞官还乡本是无奈之举,但李白并没有因为身处困境而放弃希望。他心中也曾有过苦闷,但这些苦闷只需畅饮一番,便能够消散得无影无踪了。在这首《行路难》(其一)中,李白用文字抒发了自己对现实的愤慨,却也表达了他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名贵的酒杯里盛着的美酒,一斗酒便能值十千。玉制的盘中盛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上万钱。这样好的酒菜摆在我面前,我却仍然无法下咽。我放下了筷子,拔出宝剑四下张望,心中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我想渡过那黄河,怎奈天寒地冻,黄河已变成了冰川。我想登上那太行山,却不想一场大雪铺天盖地,令我无法进山。我想起姜太公当年遇到周文王时,正在碧绿的溪边垂钓。我又想起伊尹在得到商汤王重用之前,曾经梦到自己乘坐小船行经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多艰难,行路太艰难,前面有太多的岔路,令我一时不知该走向哪边。但我相信总有那么一天,长风会载着我冲破巨浪,一行千里,那时我将挂起云帆,渡过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
人在成功之前,总会经历过许多挫折,只是太多时候,我们被别人身上成功的光环所迷惑。一本畅销小说的背后,有不知多少个通宵达旦的创作,有不知多少次让作者恨不得砸掉电脑的瓶颈期,有不知多少次因为出版社不满意而进行的修改。这些都是挫折,它们真实地存在过,只是我们看不到罢了。而对于作者来说,创作过程中经历的任何挫折都是平常事,只有扛过去,它们才会成为过去。
挫折易获,精彩难得。刚经历一次两次的挫折时,很多人都会故作轻松地说这不算什么,然后一笑而过。可是当挫折一而再,再而三地光临,人们的脸上就很难看到笑容了。有人会怀疑自己的选择,有人会悲叹自己的运气,还有人会暗自琢磨是不是有人在故意为难他。一连串的担忧和怀疑锉杀了士气,让原本距离成功已不远的人停下了脚步,犹豫着、彷徨着。
有的人因为害怕再次受挫,不但不敢尝试心中所想,甚至连想都不敢再想。刚刚冒出一个念头,就在心里自我质疑,自我否定。刚刚抬起脚,步子还没迈出就又将脚缩了回去。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在原地踏步,将自己困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一事无成。还有的人,索性就退缩了。
面对挫折,越是悲观,越是软弱,越容易走不出来。心里总是想着灰暗的过去,眼里就只有灰暗的未来。如此恶性循环,成功的几率越来越低,距离成功也越来越远。而那些内心豁达的人,将挫折视为一种经历,一种成长。在他们看来,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失败,失败之后还可以重新再来,既然如此,挫折又有什么可怕的呢?于是,他们很快就从挫折中走了出来,最后走到了终点。
人生在世,越豁达就越坚强;越豁达,就越难被消极的思想所左右,越容易成功。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 李白
有人说,李白像是在诗国的天空中的一颗彗星,自在地从天空中划过,留下了一道耀眼的弧线。世人看到了他的闪耀,想要细一些观察,却被他的光芒阻挡,不可直视,只能看着他在天空中划出的那道美丽弧线,向往着,幻想着。他又像一位散仙,浑身散发着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自在地穿梭于人间,活跃于诗坛,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写着自己喜欢的诗,仿佛这世间没有什么能够困得住他。
仔细读过李白的诗,品过他的一生,发现上面的评价确实很有道理。不可否认,李白是一位令无数人羡慕的诗人,这不仅因为他有着无与伦比的才华,也因为他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李白的诗如他的人生一般释放着真性情,他的人生又如诗一般,纯粹、浪漫。那种逍遥自在,敢于释放情绪、自我的生活方式,那种豪放洒脱、轻视荣华的态度,都是人们的羡慕所在。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天分和努力,只不过有些人靠天分多一些,有些人靠努力多一些,李白显然属于前者。身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李白在诗坛上的出色成就是天分使然,那种与生俱来的对自然的超强感受力和想象力,让他创作出无数令人读时感到十分畅快,读过之后又回味无穷的诗歌。
李白诗中表达出的洒脱与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很大关系。浪漫主义情怀令他看得到世间的美好,乐观的心态令他始终对生活持积极的态度,丰富的想象力则赋予了他创造美好富足的精神世界的能力。
《把酒问月》一诗是李白应友人邀请而作的。在诗中,李白融入了浪漫而丰富的想象力,以明月为对象,表面上是在感叹人世的短暂、明月的永恒,以及月上嫦娥的孤单,实则暗示了自己虽然内心孤苦高洁,却不会沉湎于失落和沮丧之中,仍然愿意相信未来,也愿意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从何时起,青天之上有了明月?今天我暂且停下酒杯,问一问它。世上那么多人想要登上明月,可是没有人成功过。反观明月,却是那样自由,轻易便能跟着人行走。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明月高高地悬在天空中,像一面镜子,每天都照着红色的宫殿。待到云雾散尽之后,它那皎洁的光芒就会洒在大地上。我们每天只看到傍晚时分,月从海面缓缓升起,却不一定看到天亮时,它怎样被天空中的白云吞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一年又一年,广寒宫里的白兔不停地捣着药。嫦娥孤单地住在宫里,身边没有相伴的人。今天的人不可能见得到古时的明月,可此时的明月却也曾在过去的岁月里照耀着古人,像它今天照耀着我们一样。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无论古时的人还是今天的人,在历史的长河里,都只能像流水一般存在,一去不回头。可无论古时的人还是今天的人,看到的明月却始终是同一个。我并不求自己能活得多么长久,只希望每天饮酒当歌时,酒杯之中能够接得到明月的清冷光芒。
将岁月比作一条长河,每一个人的河中,都有过波涛汹涌,也有过波澜不惊。有人喜欢波涛汹涌的刺激,嫌弃波澜不惊的平淡;有人喜欢波澜不惊的安稳,害怕波涛汹涌的忐忑。可是,没有人能够一直只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总会有一些违背我们预期的事情时不时来打扰我们,也许是偶尔,也许是经常。
有的人总是患得患失,得到了想要的之后,虽然会感到欢欣,却只有那么短短的一瞬,紧随其后的就是无止境的担忧。如果得到的很快就会消失,怎么办?如果有人来将我的东西抢走,怎么办?如果我不小心把得到的弄丢了,怎么办?这样想着,心情自然就会变得沉重,再也体会不到应有的喜悦。这些人将对得失的计较当成了习惯,有时甚至还没有得到,就已经开始担心“会不会失去”,或者“如果失去了怎么办”了。
冷静下来想一想,患得其实并没有必要。面对已得到的东西,或者珍惜,或者放弃,只有这两个选择。若是不想放弃,不想失去,珍惜便好。对其爱护有加,时刻关注,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去享受,如此便好。若是因为担心那些未必真会发生的失去而错失了拥有的快乐,令自己毫无心情去体验,岂不是得不偿失?
至于患失,则更没有必要。面对没有得到的东西,或者争取,或者放弃,也只有两个选择。努力争取了,如果能得到,皆大欢喜;即使最终还是无法得到,至少不会感到后悔。若是时刻担忧着得到之后是不是会失去,因此放弃了努力,错过了机会,蹉跎了岁月,那才是真的可惜。
人生只有一次,越是喜欢计较得失,就越难得易失。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李白天性豁达,生活中的坎坷遭遇对他而言都不过是一些短暂的经历,虽然有悲愤之情,却并不会因此消沉,郁郁寡欢,终日不得其乐。被迫离京后,他选择了四处周游,一如他入宫之前,过着洒脱不羁的生活。
唐天宝十二年(753年)秋季,李白行至宣州,在此处停留了一段日子。刚刚住下不久,他的故友,唐朝著名散文家李云也来到了此处。李云虽在朝中为官,但性情刚正不阿,从未与朝中官员同流合污,且不畏权贵,李白对他十分欣赏。在异乡遇到故知,李白自然非常高兴,于是盛情相邀,两人相谈甚欢。然而李云在宣州只作了短暂停留,便马上又要离开了。李白心中稍有不舍,但很快便释怀了。
南朝诗人谢朓,擅作山水诗,且诗风清新,在当朝诗坛中成就颇高,李白对其极为欣赏和敬仰。当年,谢朓既不愿放弃官位,又渴望归隐后的清净,最后选择了“仕隐”的生活方式。在宣州任太守期间,他将理事起居的地方建在了郡治之北的陵阳峰上,因地处相对高远,于是取名为“高斋”。唐朝初期,此处被改建为楼,起初称为“北楼”,后又因此处曾是谢朓之所,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诗人,于是改名为谢朓楼。
李云离开前,李白陪他登上谢朓楼,设宴为其送行,并作诗为其饯别。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李白用精妙的文字将自己丰富的心理和感情表达出来,其中既有豪情逸兴,又有一丝淡淡的郁闷和不平。整首诗的感情一波三折,令人读时情绪也会随着诗人的情感变化而起伏。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昨天已弃我远去,过去了也就算了,没什么值得留恋的。最令我心神烦乱的,是今天正在经历的那些烦心事。秋雁从万里之外,乘着长风而来,这让我心神略感舒畅。有这样的美景相伴,我便可以放怀畅饮,醉在这高楼之上了。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先生您的文章既有建安文学的风骨,志向深远,反映现实,意境宏大,其中又不乏谢朓那种清新秀丽的句子。你我皆是那兴趣超然之人,有心飞上九霄云外的青天,将一轮明月揽在手中。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抽出刀来想要劈断那流水,而刀落之后,流水反而奔淌得更加肆意。举起酒杯想要借酒消愁,美酒入腹后,才发现这不过是为自己愁上添愁。既然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的事十之八九,谁也无法避免,倒不如明天一早披头散发地乘着小船在江中漂流。
人的一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且福祸相依。有时,只是一些小事,就好比买到了喜欢的衣服,却不小心丢失了钱包;和喜欢的人吃了一顿浪漫晚餐,回家的路上汽车却抛了锚;在山顶看到了美丽的日出,回家后却得了感冒。有时,也会是一些大事,比如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却承担不起昂贵的学费;事业上刚刚有了起色,家中却有人身患重病需要照料;刚刚收获了一份感情,却因为工作的调动不得不与对方分居两地。
不如意之事太多,若是每每因此纠结,时时为此烦心,生活就会变得一片灰暗,那些触手可及的幸福也会悄悄远离。所以,人们常常劝自己,也劝他人“别太计较”,“想开一点”。
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时想开一点,宽慰自己或许时机还没到,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要灰心,继续准备,总有一天理想会变成现实。总也遇不到对的人时想开一点,宽慰自己这只是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不要放弃,一定会有更好的在前方等着自己。因为被误解而失去在乎的人时想开一点,懂你的人早晚都会明白你的心意,不懂你的人即使失去了也不可惜。
一生之中,不如意只是寻常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因为不如意而产生的悲观、失望,甚至绝望的情绪。一旦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就难以找到活下去的意义,也不会再有面对困难的勇气。一旦习惯了消极、颓废,人就会越来越缺乏生机,得过且过、浑浑噩噩地度日。
感到情绪苦闷时,找一种方式发泄出来,或者唱歌,或者运动,或与人倾诉,或以文抒情。也可以饮酒,但不宜过多,毕竟酒醉会伤身。
我们每个人一生之中都会遇到很多人,大多数人都只是生命中的过客,只有极少数人才会伴随我们一生。偶尔在我们身边停留的那些人,或许曾经带给我们欢乐,或许曾经令我们痛苦,可无论当时的感受多么真切,多么深刻,一旦他们离开,不再联络,久而久之,我们也就忘了。哪怕我们曾以为那人会是相伴一生的那一个,也会忘记。其实,人生中的不如意也如那些过客一般,来来去去,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不看重,不在乎,它们就不会一直影响我们的心情。反之,我们越是看重,越是在乎,越是时刻提醒着自己,就越容易一直被它们干扰心情。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侠客行》 李白
我们读李白的诗时会发现一个特点,他曾多次在诗作中提到“剑”,并多次直接提到干将、莫邪、龙泉、青萍等剑的名称。这令我们猜测,李白是否对剑有着独特的兴趣,如若不然,他又怎能多次在诗中提及,并对剑的名称如此熟悉?细读过他的文章,方知事实确实如此。李白不仅是一位文采斐然的诗人,还是一位剑术高明的剑客,他在写给韩朝宗的自荐信中便曾提及自己“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李白不仅性格豪放,还很喜欢行侠仗义,到处打抱不平。少年时的李白先是在家乡学习纵横术和兵法,之后为了学剑而游历于山东,还拜了中国史上唯一一位被朝廷册封的“剑圣”裴旻为师,向其学习剑术,可见其心之真切。25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由此可见,李白不仅只有侠士之心,还有侠士之实,这就难怪他一生都以侠客自居了。
在李白有关侠士的作品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侠客行》。此诗大约作于唐天宝三年(744年),诗中描写了一位剑术高明的侠客如何行侠仗义,如何深藏身名,如何有英雄气概,如何一诺千金。在李白心中,这样的侠士即使没能完成别人所托之事,单凭其仗义的气节,也可流芳千古了。
因为李白自称侠客,且剑术高明,于是有人猜测,李白的这首《侠客行》中那身手了得的侠客便是他自己。又因李白的身世一直带有传奇色彩,于是也有人猜测那位侠士是李白的父亲李客。无论诗中之人究竟是谁,此诗确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失为一首描写侠士的经典之作。
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赵国侠士的帽子上随意地点缀着胡缨,吴钩宝剑看起来如同寒冬里的霜雪一般明亮。白色的马儿身上配有银色的马鞍,飞奔起来英姿飒飒,好像夜空中的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侠士的剑法出色,十步之内便可夺一人性命。千里关隘,竟无一人能阻拦他前行。做完这一切,他轻拂衣襟转身离去,悄然隐匿,无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也无人知晓他的姓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侠士闲来无事时,步行路过信陵郡,摘下配剑横放于膝前。饮酒时,有朱亥、侯嬴主动上前与其交好,同坐一张桌,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相谈甚欢。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三杯酒下肚之后许下的重诺,五岳与之相比都显得轻了许多。美酒喝得眼睛有些花了,耳朵微微发热。侠士为二人的意气所感动,愿为知己赴汤蹈火。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朱亥挥舞着金槌救信陵君于水火,整个邯郸城的人闻之感到震惊。两位壮士的豪举令所有人佩服不已,多年之后仍在大梁城内留有英名。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这些人虽然身故已久,但他们的侠骨仍在世上留芳。谁人都说他们是盖世英雄,将他们的事迹在世间传唱。这便是最好的结局,好过那一介儒生扬雄,满头白发时还在阁中编著《太玄经》。
侠客,一类热衷于行侠仗义却少有人知道他们身份的人。他们来去自由,不受任何人约束;他们惩恶扬善,权力、地位都奈何不了他们。他们敢去杀那些大奸大恶之人,哪怕对方是势力庞大,他们也无所畏惧。他们敢去惩治那些恶贯满盈之人,哪怕对方是皇亲国戚,他们也无所顾忌。他们整日独来独往,无牵无挂。世人难以找到制衡他们的砝码,也难追寻到他们的踪迹。
曾以写武侠小说而闻名的梁羽生先生主张“宁可无武,不可无侠”,是因为侠的范围很广泛。一千个小说家心中可能有一千个侠客的样子,但无论他们看起来是彪形大汉或是文弱书生,无论他们武功盖世或者手无缚鸡之力,他们一定拥有着侠客的风骨,正直、仗义、豪气、爽快、诚信、快意恩仇、急人所急、言出必果。一个不懂武功的人或许不能成为武林至尊,却也可以成为一代侠客,只要他拥有侠义的风骨,他就是一名侠客。
世人羡慕侠客,一方面是因为侠客武功高强,既可自保,又可抑强扶弱,另一方面则是羡慕侠客的自由自在。我们读小说,每每读到一位侠客洒脱不羁、仗剑江湖时,定会心生向往;而若是读到一些侠客因名震江湖而被推荐为盟主,身居高位,则会感到可惜。位高权重固然风光,可如此一来,就免不了被江湖事务所累,不能来去自由,不能只顾自我,侠骨纵使尚存,也少了几分侠客的自在。
站在分岔路口,总要做出选择。是选择做一名无拘无束的侠客,浪迹江湖?还是选择做权贵身边的侍卫,安稳度日?又或是选择名誉和地位,将自己置于高台之上,受世人敬仰?每个人都有他不同的选择,这选择取决于天性。天性洒脱之人,必然会放弃名和利,放弃唾手可得的荣华,选择一条自由自在的路。毕竟在他们眼中,没有什么比拥有自由,能做自己更快乐的了。
将人生看透,方能一生洒脱自在;将荣华看淡,方能“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李白
提及李白,人们眼前总会不自觉地浮现出这样的形象:一位狂放不羁的诗人,身穿一袭白衣,在一个深夜里微微仰头,举杯对月;又或是松了衣带,将身子随意地靠在船沿上,一手撑着身体,一手执着酒杯,望着远方,然后仰头将酒一饮而尽。
李白好饮酒,世人皆知。很多人饮酒只是为了借酒消愁,李白却不是,他心情不好时会饮酒,心情好时也会饮酒。酒于他而言,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生活的调剂。一杯酒,先入口,再入心,最后与他骨子里的那种侠士风范,那种超凡脱俗的气质,那种豪放的性格融为一体,便使他有了“酒仙”这一称号。
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敢将自己称作“酒中仙”,甚至连天子召他为诗作序都推脱不去,除了李白,怕是没有几人有这样的胆量了。
酒是李白创作诗歌的催化剂,也是李白诗中经常出现的物件。李白一生之中写过许多与酒有关的诗篇。《月下独酌》是一篇由四首五言古诗构成的组诗,其中,第一首最为出名,在世间流传也最广。该诗从另一个角度描写了诗人在寂寞环境中乐观洒脱、及时行乐的心态,将一人独酌这件原本孤独冷清的事写得非常热闹,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花丛之中,有一壶美酒散发着它的醇香。我独自斟酌着美酒,身边没有人与我共享。明月静静地挂在夜空,我举起酒杯邀请它与我共饮,再加上我的影子,刚好三个人。可明月不懂得如何与人共饮,我的影子也只会悄悄地跟在我身边,不懂得品尝美酒的芬芳。我只能暂时把它们当成我的伴侣,如此良辰美景之下,就应及时行乐,否则便等于是浪费了时光。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我放声歌唱时,明月在我上方幽幽地徘徊;我纵情舞蹈时,影子在我脚下零乱地转动;我尚未喝醉时,我们一同在夜色之中共享欢乐。一旦我醉了,它们就会悄然离开我,在我不知不觉中与我分散。愿明月、影子与我能够永远这样忘情地欢乐,纵使今日分离,也能在他日再次相见,重温美好的今天。
人是群居动物,所以害怕孤单。因为害怕孤单,所以寻找同伴。
形单影只是孤单。晴天时的孤单,会令人感到阳光异常刺眼,将双眼刺痛到流泪;阴天时的孤单,会令人感到空气异常沉闷,将胸口压得喘不过气;冬日里的孤单,会令人感到寒冷的天气越发寒冷,整个身体从内到外都是凉的;夏日里的孤单,会令人感到嘈杂声无处不在,心烦得无法安宁。
为了避免孤单,有些人不断地寻找,又不断舍弃,身边的人接连更换;有些人不断被身边的人弃而不顾,却仍然固执地不停寻找;有些人认为自己找到了期望中的人,却不想那人在自己身边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自己在分分合合中饱受折磨,却始终舍不得放手;有些人索性只往人多热闹的地方挤,将自己置身于高涨的热情氛围中,不在乎那种热情会像烟花般转瞬即逝,也不管那些人终究能不能成为自己的同伴。
有时,我们越是害怕一件事,就越是无法摆脱,也越容易被它所控制,最后只得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面对孤单也是一样,害怕孤单的人,一味地想要逃离孤单,却始终逃不出孤单。孤单就像一个怪兽,当我们害怕它,拼命想要用各种方式赶走它,或者四处逃避它时,它就越发地得意,一次又一次驱赶着我们,然后看着我们惊慌失措的样子开心地大笑,笑我们的软弱和无助,也笑我们的胆怯和无能。
几乎所有人都曾经历过孤单,却不是所有人都会因此惆怅低迷。内心充实的人不害怕孤单,因为他们知道,孤单只是一种表象,他们可以独享一段时光、一首歌曲、一篇散文、一处风景……等遇到知己时,再拿出来与那些人共享;性格洒脱的人不害怕孤单,因为他们知道,孤单是件平常事,人生漫长,起起伏伏的事太多,与其将大好的时光浪费在纠结这些小事上,不如及时行乐。
其实,孤单并不可怕,当我们坦然面对它,接受它,它就在我们面前低下头来。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李白的诗大多是通过描写自然风光抒发自己的情感,或借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不事权贵的傲骨,又或是通过对情节、人物的描写来表达对民间疾苦的同情。他也喜欢引用神话传说中的素材,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理想中的世界。至于田园主题的诗,李白很少写,却并不是没有。《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就是一首以描写田园生活为主题的诗。
斛斯山人是一位居住在山中的隐士,斛斯为复姓,山人指隐士。一次,李白受他之邀去他家中做客,两人聊天喝酒直到深夜。深山之中,两人都将世间琐事抛却一旁,尽情饮酒,尽情欢唱,完全不用理会世俗的眼光,好不自在。最后,两人都陶醉了,既是因为喝了酒,也是因为心中的情感得到了宣泄,于是李白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加以渲染写成了诗,就是这首《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在陶渊明的影响下,唐朝的田园诗多以小村、田家、饮酒为题材,诗风平和舒缓,透着恬淡闲适的意境。李白的田园诗则在氛围和语气上与其他田园诗都有不同,诗意洒脱,并有意渲染,对感情的抒发比较明显,这也与李白浪漫、潇洒、豪放的天性有关。对于此诗的写作时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此诗作于李白在朝任翰林供奉时期,另一种观点认为此诗作于李白晚年隐居终南山时期。究竟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我们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李白在诗中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他十分乐于享受这种美景在眼前,知己在身边的隐居生活。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傍晚时分,我走下终南山,山中的明月随着我一步一停,仿佛想要送我回家一般。我驻足回望下山时走过的小路,路已看不清晰了,只看得一片苍茫的山林。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我遇到了斛斯山人,他邀请我去家中做客。我们走到他家门外时,有小孩子迎上来为我们打开柴门。通往他家的小路两旁是翠绿的竹林,显得此处格外幽静。我缓缓前行时,有青萝的枝叶拂过我的衣裳。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我们在他的家中相谈甚欢,轻松的氛围让我感到十分惬意,身心都得到了休息。此时此景自然少不了喝些美酒,我们一边聊着,一边频频举杯对饮。兴起之时,我们对酒唱起松风之歌,歌声随风飘进了幽密的松林。曲罢歌停时已是夜深,天上的银河已经星光稀微。斛斯山人见我醉了十分高兴,这恰好说明我们的欢乐非常真实,远离了世俗的心机。
孩童容易快乐,容易满足,容易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是因为他们内心单纯。他们活得真实,没有伪装,喜欢不喜欢都写在脸上,想要什么便大声说出。他们快乐了便笑,难过了便哭,对喜欢的人主动亲近,对不喜欢的人自动远离。他们能够很坦然、很自然地说出“我爱你”或者“我讨厌你”。他们对自己是坦诚的,对他人是坦诚的,对这个世界也是坦诚的。
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失去了快乐的能力?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失去了对美好的感知?或许,就是我们“长大了”的那一天吧。“长大了”之后,我们开始学会掩藏真实的心思,学会利用别人的感情,学会自欺欺人,学会虚伪,学会算计。我们一边学,一边告诉自己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所有人都是这样,不要单纯,不要坦诚,要有心机,会算计,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才能保护好自己。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当我们的心机越来越重,我们的心也越来越沉重。我们对身边的人心生怀疑,对这个世界心生怀疑,最后甚至对自己都心生怀疑,怀疑自己看到的一切都不是真的,怀疑自己一直追求的并不是真正想要的,怀疑自己的努力都没有任何意义。压抑感从心底生出来,令人呼吸困难,令人感到不安,心里苦闷,脸上却还硬撑着笑容。
心机太重,人就容易失去感受快乐的能力。太注重提防,就会顾不上留意身边的美好,那些细微但是美好的东西,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温暖人心的小事,那些一直存在的美丽的风景。心机太重,总是压抑着真实的想法和渴望,就没办法令内心情感得到释放。许多人在心机之中迷失,找不到出来的路,最后只能将错就错地走下去。偶尔也会听到那个真实的自己轻轻呼唤,却无法看清楚他的模样。
我们可以成熟,但是不要有太多心机。保持内心的单纯,像孩子般真性情,坦诚地面对自己,就会发现快乐其实很容易。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李白是自由的,他的心时时向往着自由,于是人也不拘小节,不受世俗的束缚,敢想敢做,敢爱敢恨。现在的人总说,想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却因为各种不得已,很少有人真的能做到。然而在一千多年前,李白做到了。他四处游历,说走就走,从不在意自己的离开是否会影响仕途,令他失去荣华富贵和地位。或者我们可以说,正是因为李白重视精神上的富有,轻视那些物质上的富有,所以才能够一直自由自在,过得洒脱快乐。
古代的帝王称自己为天子,认为自己所处的位置是至高无上的,所有人都应向自己低头称臣,卑躬屈膝,李白在宫中的那段日子,虽享受着帝王的优宠,却也始终居于人下,并不能像在宫外那样洒脱。唐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离开东鲁,去南方吴、越两地游历。临行前,他与东鲁的好友们话别,并写下了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诗的最后两句堪称传世经典,李白以此将他在宫中受到的屈辱一吐而快,并表达了他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屈奉于权贵的感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有从海上来的客人谈起那海中仙山瀛洲,说海上烟波迷茫,想要找到那里实在太困难。越国人谈起传说中的天姥山,说等到云霞忽明忽暗时或许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与天相连接,气势仿佛能够力压五岳,将赤城掩盖。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在此山面前也只能甘败下风,向东南方倾倒。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我因对天姥山心生向往,便在梦中前往吴越,一夜之间便飞过了月下的镜湖。湖中的明月照出我的影子,与我同行至剡溪。谢灵运当年的住处如今还在那里,看得到碧绿的水波,听得到凄清的猿啼。我穿上谢公曾经的木屐,登上那直入云霄的高梯。攀至中途,我看到了海面上升起的红日,听见了天宫中报晓的鸡鸣。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上山的路千回万转,我为那倚着岩石生长的奇花着迷,不知不觉天色已暗。熊的咆哮声和龙的吟叫声震荡着山泉,深林听了为之战栗,层层的峰峦也为之惊恐。阴云密布,大雨马上就要来临,水面上弥漫起的雾气像烟一样朦胧。电闪雷鸣劈开了山峰,也打开了仙人洞府的大门。洞中有浩荡苍茫的青天,一眼望不到边际。神仙居住的金银台沐浴着日月同辉的光芒。云中的神仙纷纷从天而降,他们骑着风做的骏马,穿着云霓做的衣裳。老虎演奏着琴瑟,凤鸟驱着长车。成群结队的仙人密密麻麻地降落。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忽然间我的魂魄悸动不已,恍然惊醒才发现刚才所见皆是梦境。梦中美丽的烟雾消失得无影无踪,只能看见熟悉的枕席,这让我不由得深深叹息。人世间的行乐皆是如此,自古以来,所有事都像流水一样东去不会回头。今日与你一别,我也不知何时才能再回来。就让我把白鹿寄放在青崖间吧,想要走访名山时,再将它骑走。我才不肯在权贵面前摧眉折腰地侍奉,令自己无法开心自在!
有不少人曾大声宣告,自己定会坚守本心,保持气节,最后却不得不为了一些目的而迎合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在比自己强的人面前阿谀奉承,卑躬屈膝。人前喜怒不形于色,人后独自叹气。也有不少人在利益面前失掉了自己的人格,最后竟成为了自己当初最不想成为的人,面对比自己弱的人,趾高气昂,盛气凌人。
人一生做到不卑不亢当真不易,特别是在权力和利益面前,很少有人能够一直保持坦然,不在意结果,只求问心无愧。哪怕不被人理解,哪怕会让自己遇到阻碍,也始终保留着那一份坦然和镇定。若是真能做到如此,世间怕是就没有什么能够让他感到沉重的事物了。
当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时,是屈服于现实,还是坚持理想,这是很多人都面临过,或者即将会面临的问题。不卑不亢不等于无欲无求,理想还是有的,只不过不会为了一时的安稳而屈服于自己不认同的人,屈服于有权有势者施加的压力,屈服于所谓的残酷现实。那份坚持,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愿每一个人都能够守护住自我,不卑不亢,在这世间坦然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