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刘邦斩蛇举义

秦朝

刘邦,字季,秦朝泗水郡沛县丰邑(今江苏沛县)人。公元前256年出生于沛县丰邑中阳里一农民家庭。其父刘太公,勤劳朴实,忠厚老实,颇受乡里人尊重。其母为家庭妇女。

刘邦生就身材高大,体格强壮,相貌堂堂。他自幼游手好闲、整日东游西逛,不事生产作业。然而,他却生性宽厚仁慈,待人大度豪爽,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在乡邻中小有名气。因其待人热情,被乡人推选为泗(sì)水亭长,负责维护地方治安、捉拿盗贼。刘邦任亭长后,与沛县衙署主吏萧何、狱掾(yuàn)曹参以及夏侯婴等人来往密切,结为至交,常聚一处饮酒交谈,议论天下大事。

刘邦任亭长后不久,奉命押送一批民夫到秦国都咸阳去修建骊山陵墓,进入咸阳后,恰逢秦始皇出巡,刘邦站在街头,望着秦始皇盛大威严的仪仗行列,不禁深有感触,长长地叹息说:“唉!大丈夫应当如此才威风啊!”站在刘邦左右的人们,闻听此言,感到此人与众不同。

沛县城郊有一富户吕公,家有钱财万贯,原籍山东单父,因躲避仇家,携妻子女儿来沛县居住。一日,吕公大摆筵席,款待地方官吏富豪。刘邦也来赴宴。吕公见刘邦美须飘洒,气度不凡,便有了将女儿吕雉(zhì)嫁与刘邦的意思。刘邦与吕雉成亲后,仍旧担任亭长,空闲之时,常返回家中帮助妻子料理农活,夫妻恩爱,几年间先后生下一男孩和一女孩,一家人生活倒也和美。然而好景不长,刘邦再次接到上方指令,命他押送一批刑徒往骊山服役。刘邦心中虽是不满,却又不能抗命不遵,只得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妻子、儿女,启程上路。

当时正值盛夏,骄阳当空,遍地似火。沛县至骊山路途遥远,行走艰难。刘邦押送大队刑徒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赶路,唯恐误了期限。众人疲惫不堪,怨声四起,沿途之中多有刑徒逃亡,刘邦心中也十分郁闷。

这天夜晚,夜色昏暗。刘邦心事重重,独自一人坐在篝火旁饮酒解愁。他一边喝着闷酒,一边望着蜷(quán)缩在篝火四周的刑徒们暗中思索,刑徒们逃亡日众,人数已不足额,如此下去,不出数日,刑徒们便会逃亡一空,待到了骊山,该怎样向官府交代。依当时秦朝法律,遣送刑徒抵达目的地时,刑徒人数不得缺少,否则将依法治罪。想到这里,刘邦不由得眉头紧锁,止不住长吁短叹,不知不觉之中已然半醉了。终于刘邦下了决心,他将周围沉睡的刑徒唤醒,对他们说:“诸位,我知道你们都不愿到骊山服刑,每人都盘算着逃走,与其如此,索性我现在就放了你们,大家各自逃生去吧!我从此也要远走他乡了。”说罢便将刑徒们一一释放。刑徒们见此情景,感激涕零,纷纷拜倒在刘邦脚下感谢救命之恩。刑徒中有十几位壮士,见刘邦如此仗义,敢作敢为,心中钦佩,不肯离去,愿与刘邦一同逃亡。

刘邦带领留下来的十几位壮士高一脚低一脚地在黑暗中行进。进入一片沼泽地时,走在前面的一位壮士突然高声惊叫着退了回来,惊慌失措地说:“前边有一条大蛇挡住了去路,我们退回去吧!”刘邦此时酒意正浓,闻听此言,不由勃然大怒道:“壮士行路,何惧虫蛇!”说罢,抽出随身佩带的长剑,趁着酒性冲上前去。借着朦胧的月色,果见一条巨大的白蛇昂头吐舌横卧在路中,刘邦大喝一声,奋力挥剑斩去,顿时血花飞溅,白蛇分为两段。站在后面的壮士们见刘邦如此勇敢,对他愈加钦佩了。

事后忠于刘邦的人士将他斩蛇之事加入迷信色彩,加工改编为一段神话故事,说刘邦斩杀白蛇离去之后,有人经过斩蛇地点,见一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坐在死去的白蛇旁,于黑暗中失声痛哭。行路人问老妇人为何哭泣。老妇人说,有人杀死了我的儿子,故此哭泣。行路人又问:“你的儿子为何人所杀?”老妇人回答说:“我儿子乃白帝之子,化作一条白蛇横挡在路中。如今被赤帝之子斩杀,我如何不痛苦哭泣呢?”老妇人说罢突然消失不见了。这个故事传入刘邦耳中,他表面不动声色,心中却暗暗欣喜。众人却认为刘邦乃赤帝之子下凡的真龙天子,对其愈加敬畏。

此后,刘邦率众人藏匿在芒、砀(dànɡ)山中,那里山高林密、杂草丛生,刘邦与众人借山泽岩石隐身,防备官府的搜捕。不久在刘邦身边便聚集了数百人。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天下响应,各地民众纷纷杀掉秦官吏响应起义。同年九月,刘邦在萧何、曹参等人拥戴下聚众起义,杀死秦沛县县令,占领县城,刘帮被起义民众拥立为县令,尊称他为“沛公”。此时,刘邦年已四十八岁了。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沛公刘邦在沛县县衙大堂举行了隆重的起兵仪式。他依照“赤帝之子斩白帝之子”的传说,以赤帝之子自居,命人制作了大批红色旗帜,上绣“刘”字,作为本军军旗,并派萧何、曹参等人分头招兵买马,起义军迅速扩展到两三千人。刘邦仍感兵力不足,便率部投奔另一支起义军首领项梁。项梁拨给刘邦人马五千、小将十员。此后,刘邦与项梁及其他起义军相互配合、协同作战,逐渐成为起义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