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卷首·原病篇(3)

咳而衄,邪闭肺络,上行清道,汗出邪泄可生,不然则化源绝矣!髓热者,邪入至深至于肾部也。热而痉,邪入至深至于肝部也。

【解读】

如出现咳嗽和衄血,是因邪热闭阻于肺络,邪热迫血上出于呼吸道。这类病证,如能出汗使邪热外泄,还有可能治好,不然的话,就会导致化源欲绝。邪热从骨髓发出,是因病邪深入到肾造成的。发热而又有痉厥,是因邪热深入到肝所致。

以上九条,虽皆不可刺,后文亦间立治法,亦有可生者。太阳之脉色荣颧骨为热病者,按手太阳之脉,由目内眦斜络于颧,而与足太阳交,是颧者两太阳交处也。

【解读】

上面所说的9种情况,虽然都不能针刺,但本书对有些病证仍然列出治法,其中有的还是可以治好的。手足太阳两条经脉经过的颧骨部位发红是热病的表现,手太阳经脉从眼险内角斜向经过颧部,与足太阳经脉相交,所以颧部是手足两太阳经脉的交会处。

太阳属水,水受火沸,故色荣赤为热病也。与厥阴脉争见,厥阴,木也,水受火之反克,金不来生木反生火,水无容足之地,故死速也。

【解读】

太阳属于水,水在火的作用下就会沸腾,所以颧部发红是热病的表现。而厥阴属木,水可受到火的反克,如肺金不能生水,水少则火更旺,又进一步耗伤水液,导致阴液耗竭,所以易致死亡。

少阳之脉色荣颊前为热病者,按手少阳之脉,出耳前,过客主人前(足少阳穴),交颊至目锐眦而交足少阳,是颊前两少阳交处也。

【解读】

手少阳的经脉从耳前经过足少阳经的客主人穴,交会于颊部,并到眼外角而交于足少阳经脉,这是颊前手足两少阳经的交会之处。

少阳属相火,火色现于二经交会之处,故为热病也。与少阴脉争见,少阴属君火,二火相炽,水难为受,故亦不出三日而死也。

【解读】

少阳属于相火,火的红色出现在两条经脉交会的颊处,也是热病的重要表现。少阴属于召火,热病中如颊部见红色,表明少阴君火与少阳相火两火相互交结炽烈,会严重地耗伤阴液,所以一船不出3日就会死亡。

《评热病论》:帝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解读】

《评热病论》:黄帝说,有的温病患者出汗后热势稍退,但很快热势又上升,其脉象躁疾,病情没有在出汗后减轻,又出现语言狂乱,不能进食等症状,这是什么病呢?歧伯回答说:这种病名叫阴阳交,阴阳相交很容易导致死亡。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

【解读】

人体之所以会出汗,要依赖水谷进入胃后通过运化而生成的精气。邪气与体内精气互相交争于骨肉之处,如有汗出,是病邪退却而精气战胜病邪的表现。

今汗出而辄复热者,邪气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躁盛者死。

【解读】

但如汗出之后再度发热,就是病邪战胜人体精气的表现。病邪伤脾胃就不能进食,不进饮食则精气更得不到补充。

病邪久留不去,性命就难保了。况且《灵枢·热论》中说;出汗之后如脉仍躁疾盛大的,这是死证。

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此节语意自明,经谓必死之证,谁敢谓生?然药之得法,有可生之理,前所谓针药各异用也,详见后。

【解读】

现在出现了脉与出汗之后的表现不相符合的情况,表示精气不能战胜病邪,死亡的道理是很明白的。出现语言狂乱,是神志失常的反应,也容易导致死亡。以上论及汗出热势再盛、不能进食、神志狂乱3种情况,都是容易死亡的证候,无一线生机,尽管有时病情会暂时好转,最终还是会死亡。

这一节的意思很明白,《内经》中所说必死之证,谁敢说能够治愈呢”但是如用药得法,还是有冶好的希望,前面已说到针刺和药物各有不同的作用,这在以后还要详细讨论。

《刺热篇》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

【解读】

《刺热篇》说:肝热病患者先见小便发黄,腹部疼痛,多卧,身体发热。邪热与正气互相交争,可出现语言狂乱、惊慌不安,胁部胀满疼痛,手足躁动,睡眠不好。

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日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解读】

这种病证在庚辛日会加重,在甲乙日可能会大汗。如病情逆转到庚辛日可能会死亡。病情逆转的可见头痛、眩晕,

这是病邪循肝经上冲于头的缘故。治疗可取足厥阴和足少阳两经的穴位。

肝病小便先黄者,肝脉络阴器;又肝主疏泄,肝病则失其疏泄之职,故小便先黄也。腹痛多卧,木病克脾土也,热争,邪热甚而与正气相争也。狂言及惊,手厥阴心包病也,两厥阴同气,热争,则手厥阴亦病也。

【解读】

肝热病便先黄,是因为肝经环绕阴器,而肝主疏泄,肝有病就会失去疏泄的功能,从而使尿色先出现黄色。肝病出现腹部疼痛而多卧,是肝木有病而克脾土所致。邪热亢盛与正气相争,称为”热争”,言语狂乱和心中惊慌,提示手厥阴心包有病。手傲阴与足厥阴同属厥明,因出现了“热争”,所以足厥阴肝的邪热会影响到手厥阴心包经。

胁满痛,肝脉行身之两旁,胁其要路也。手足躁不得安卧,肝主风,风淫四末,又木病克土,脾主四肢,木病热,必吸少阴肾中真阴,阴伤,故骚扰不得安卧也。庚辛金日克木,故甚。

【解读】

胸胁满而疼痛,是由于肝经循行于身的两侧,胁部为肝经的通路”出现手足躁动,不能安睡,一是肝气与风相通,风气可影响到四肢,肝热会生风而引起四肢的抽搐。二是因为肝木有病会克脾土,脾主四肢,而肝木又依赖肾中真阴的滋养。肝热会耗竭肾中真阴而不能涵养肝木,就会发生手足躁动而不能安睡。庚辛日属金,主克木,所以在庚辛口肝病会加重。

甲乙肝木旺时,故汗出而愈。气逆谓病重而不顺其可愈之理,故逢其不胜之日而死也。刺足厥阴、少阳,厥阴系本脏,少阳,厥阴之腑也,并刺之者,病在脏,泻其腑也。逆则头痛以下,肝主升,病极而上升之故。

自庚辛日甚以下之理,余脏仿此。

【解读】

甲乙日属木,所以在甲乙日木气旺盛时,住注会汗出热退而病得愈。“气逆”是指病情危重而治疗又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如遇到肝木所不胜的日子,病情就会加重,甚至死亡。

治疗可针刺足厥阴、足少阳,是因为足厥阴是肝的本脏,足少阳胆则是与肝脏相应的腑。对肝热病者刺胆经穴位,是用泻胆腑的方法来清肝脏的邪热,即病在脏而泻其腑。这种病证团气逆而头疼,足因为肝木主升发,病重则气逆上升。

文中所说的庚辛之日病加重的道理,在以下论及其他各脏的病证时,都是一样的道理。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解读】

心热病患者可先出现情绪不快乐,数日后发热。如邪热亢盛而与正气相争时,可突然发生心疼疼,伴有烦躁,胸闷,时时呕吐,头痛,面部红赤,全身天汗。到壬癸水旺之日,病情会加重。而每到丙丁火旺之日,就可能出大汗而病情减轻。如出现“气逆”,到了壬癸日就可能死亡。可针刺手少阴和手太阳经的穴位。

心病先不乐者,心包名膻中,居心下代君用事,经谓膻中为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心病故不乐也。卒心痛,凡实痛,皆邪正相争,热争,故卒然心痛也;烦闷,心主火,故烦,膻中气不舒,故闷。

【解读】

心包又名膻中,在心的下面,可代心行使君主职责,所以《内经》说:膻中为臣使之官,管理人的喜乐等情绪。患心病后会先表现为不快乐。突然发生的心中疼痛,如属于实痛,都是由于邪正相互交争引起的,现在有邪热与正气相争的“热争”,所以会突然发生心痛。心主火,热扰于心就会心烦;如膻中的气机不畅,就会胸中闷塞。

呕,肝病也,两厥阴同气,膻中代心受病,故热甚而争之后,肝病亦见也,且邪居膈上,多善呕也。头痛,火升也。面赤,火色也。无汗,汗为心液,心病,故汗不得通也。

【解读】

呕吐是由于肝气上逆引起的,这是因为手厥阴心包和足厥阴肝同属厥阴,而心包代心爱病,在邪热亢盛而与正气相争后,手撅阴心包的邪热会影响到足厥阴肝的缘故。加上邪热位于隔上,更容易引起呕吐。头痛是肝火上升所致,面部红赤是火热的颜色。本病证没有汗出,是因为汗为心液,如邪热在心,所以往往没有汗出。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解读】

脾热病患者先有头部沉重,而颊部疼痛,心中烦,额部发青,想要呕吐,身发热。如邪热与正气相争则会腰痛,甚至不能前后俯仰,腹胀满而大便泄泻,两侧颌部作痛。到甲乙日主木旺时,病情会加重,而逢戊己日土旺时,就可能出大汗而病情减轻、如发生“气逆”,在甲乙日可能死亡。治疗可针刺足太阴和足阳明经的穴位。

脾病头先重者,脾属湿土,性重,经谓:湿之中人也,首如裹。故脾病头先重也。颊,少阳部也,土之与木,此负则彼胜,土病而木病亦见也。烦心,脾脉注心也。

【解读】

脾病患者先出现头部沉重的症状,是因为脾属湿土,湿属阴邪而性质重浊黏腻。《内经》说:“湿邪侵犯人体后,头部会沉重如物包裹状。”所以脾病后先出现头部沉重的症状。面颊部是少阳经循行之地,脾属土而少阳属木,两者一方胜则另一方负,所以脾有病,会影响列少阳胆经,脾脉有一条支脉过隔江人心中,所以脾病也可影响到心而出现心烦。

颜青欲呕,亦木病也。腰痛不可用俯仰,腰为肾之府,脾主制水,肾为司水之神,脾病不能制水,故腰痛;再脾病胃不能独治,阳明主约束而利机关,故痛而至于不可用俯仰也。腹满泄,脾经本病也。颔痛,亦木病也。

【解读】

额部发青和想要呕吐那是肝木克脾土的症状。腰痛不能俯仰是冈为腰为肾脏所在的部位,脾有统制水液的功能,而肾又主管水液,所以当脾有病而不能统制水液就会有腰部明显的疼痛:另外,脾病反胃的功能也必然会受到影响。胃主约束经脉和通利关节,所以脾病后,也会导致腰部的疼痛,甚至不能前后俯仰,至于腹部的疼痛和泄泻等症状是脾本身的病证。颌部为少阳胆经部位,出现疼痛是属于木克土的床状。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解读】

肺热病患者可先见浙浙然怕冷,皮肤毫毛耸起,怕风寒,舌上有黄苔,身发热。如邪热与正气相争,会出现喘息、咳嗽,疼痛走窜到脑背,不能做深呼吸。同时有难以忍受的剧烈头痛,有汗而畏寒。每到丙丁日主火旺时病情加重,而逢庚辛日金旺时可能大汗,如。气逆”在丙丁口就可能死亡。治疗可针刺手太阴和手阳明经的穴位,能刺出血如豆粒大,往往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肺病先恶风寒者,肺主气,又主皮毛,肺病则气贲郁不得捍卫皮毛也。舌上黄者,肺气不化则湿热聚而为黄苔也(按苔字,方书悉作胎。胎乃胎胞之胎,特以苔生舌上,故从肉旁。不知古人借用之字甚多。盖湿热蒸而生苔,或黄、或白、或青、或黑。皆因病之深浅、或寒、或热、或燥、或湿而然。如春夏间石上土之阴面生苔者然。故本论苔字。悉从草不从肉)。

【解读】

肺热病患者先出现怕风寒,是因为肺主气,又主人一身的皮毛,如肺有病,就会导致气的郁闭,不能使皮毛发挥卫外作用。舌有黄苔是因为肺气不能宣布津液而生成痰混,与邪热互结而形成黄苔。

(按:苔字在古医书中都写作胎。胎的原意是指胎胞的胎,而苔是生在舌上的,所以把苔写作肉旁的胎。古人用通假字很多,湿热熏蒸所形成的苔,有的黄,有的白,有的青,有的黑,都是由疾病病位的深浅、性质的寒热、或燥、或湿等因素而造成的,正如春夏季节时,石头或土丘背阳处所生的青苔一般。所以本书中凡提及苔字,都用草字头而不用肉旁。)

喘,气郁极也。咳,火克金也。胸膺背,肺之府也,皆天气主之。肺主天气,肺气郁极,故痛走胸膺背也。

【解读】

气喘是肺气郁闭到了极点所致,咳嗽则是火热犯于肺所致。胸膺和背部是肺脏所在部位,主呼吸,肺气郁闭加重,就可以影响到胸膺和背部而出现疼痛。

走者,不定之词。不得太息,气郁之极也。头痛不堪,亦天气贲郁之极也。汗出而寒,毛窍开,故汗出,汗出卫虚,故恶寒,又肺本恶寒也。

【解读】

“走“是走窜之意,即疼痛多游走不定,不能深呼吸是因肺气郁闭太甚,头痛剧烈,也是肺气郁闭,邪热上逆所致。因邪热内蒸于肺而使皮毛开泄,所以出汗,汗出之后卫表阳气耗伤,所以恶寒,加上肺本来就较伯冷,所以肺热病常见恶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