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循循然善诱人

太宰①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②。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③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注释】

①太宰:官名,掌握国君宫廷事务。

②鄙事:卑贱的事情。

③之:指孔子之道,也指孔子其人。

【解释】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真正的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的。”

颜渊叹着气说:“老师的学问和道德,抬头仰望,越看越觉得高;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看看他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老师善于有步骤地一步一步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们的行动,使我们想停止学习也是不可能的。直到我们尽了我们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形象立在我们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故事】

颛孙师诚实记教诲

颛孙师,字子张,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他为人稳重、做事细心,学习也很用功,而且在学习期间就有将来要从政的想法,因此向孔子提出了“一个人怎样才能在天下通行无阻”的问题。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忠诚信实,说话尊重事实,不夸大、不缩小,而且言行一致,办事认真,为人谦躬敦厚,那么他就是来到不开化的部落里也会畅行无阻;如果一个人言行不一,为人虚伪奸诈,那么就是在他自己的家乡里做事,他也会寸步难行的。”

孔子接着说:“而这个‘忠诚信实’要怎么样才能一刻也不离开你呢?当你站着的时候,你就应当感到这几个字就在您的眼前;而你坐在车上的时候,就如这几个字写在车前的横木上一样。如果能做到这些,天下各地还不任你通行吗?”

颛孙师很受启发,觉得老师的话讲得非常深刻,想要把它记下来,然而身边又没有竹简。

他急中生智,把扎袍子的腰带解下来在地上展平,用篆书在上面工工整整地记下了老师的教导。

刘宽对人仁慈宽厚

仁慈宽厚是一种高尚的道德人格,在生活中,通过宽厚的道德人格来打动别人,最容易达到人我沟通的目的。东汉时期名臣刘宽,就是一个仁慈宽厚的人。刘宽,是一个君子,能用忍抑制愤怒与自己的欲望,因以宽厚待人而闻名。

有一天,刘宽驾着一辆牛车外出游览,牛车慢慢地向前走着。

突然,一个冒冒失失的人跑过来,拉住了刘宽的牛车说:“难怪我的牛不见了,到处找都没找到,原来是你把我的牛用来拉车了。”

刘宽对这突如其来的事,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心想,这么多年来我都是坐这头牛拉的车,这牛怎么是他的呢?任凭刘宽怎么向那人解释,那人只是一口咬定这头牛是他的。刘宽一想,别人丢了牛,又急着要用,与他争也无用,便只好暂时让那人把牛牵走,自己步行回家。

没过多久,那个丢牛人找回了自己的牛,便把刘宽的牛送了回来,并跪下叩头向刘宽道歉说:“真对不起,误会了你,随你怎么处罚我都行。”

刘宽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体谅地说:“同一类动物有相似的,有时候难免弄错。现在你很辛苦地把牛给我送回来了,我还要谢谢你呢!”

被人误解而不争辩,让清者自清,平者自平,刘宽的容忍气度之大让人感叹。人们都佩服称赞他这种不与人计较的宽厚德量。

刘宽让牛的故事,被后来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刘宋史学家范晔写进了《后汉书》。汉桓帝刘志时,征召刘宽授官尚书令,又升为南阳太守,推举掌理三郡。

刘宽办理政事,恪尽职守。政务有了功绩,推让给下属。有时出现了灾异,他就引咎自责。

刘宽宽心仁厚,对人多行宽恕。他认为,假如以刑罚来整治属下和百姓,就会造成他们只求逃避刑罚而没有了羞耻之心。刘宽对有了过错的属下官吏,只用蒲草做的鞭子施刑处罚,只是为表示羞辱,终归不对之施加严刑。

刘宽每次巡视属县,都只是住在乡间客舍中,看见老年人就与他们谈农事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勉励他们孝顺父母,善事兄长,以教诲加以鼓励。由于刘宽施行德政,人们被他的道德和行为所感化,风俗人心一天天地改善。

汉灵帝刘宏时,刘宽升为太尉,成为管理军事的长官。汉灵帝喜欢学艺,每次引见刘宽,经常令其讲经。

刘宽别无嗜好,就爱喝点酒。有一次为汉灵帝讲经时,他醉了趴在桌子上。汉灵帝问他是否酒醉,他抬头应答:“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此番言论令汉灵帝颇为感动。

刘宽身为太尉,虽然权力很大,但仍然宽恕为怀,以仁立德。有一次,他家请客,叫仆人到市上买酒。大家坐着等了很久,也没见把酒买回来,连客人们都等得不耐烦了。过了很久,只见仆人喝得酩酊大醉跌跌撞撞地回来了。有个客人忍不住骂道:“混账东西,太不像话了。”

仆人十分狼狈地走了。过了一会儿,刘宽不放心仆人,就派人去看他,并对左右的人说:“他也是人啊,骂他‘混账东西’,太侮辱人了,我怕他受不了寻短见。”

刘宽素来仁慈宽厚,对家里人及其侍女也是如此,即使仓促之中,也从来不曾疾言厉色。有一次,刘宽的夫人故意想惹他发一次脾气,就在他穿好朝服,准备上朝的时候,叫侍女捧一碗鸡汤给他喝,端到他面前时故意失手,把鸡汤倒翻在他的朝服上,泼得他朝服尽是肉汤和油污。

侍女赶快揩擦后,低头站在一旁,准备挨主人的骂。

刘宽神色不改,他不但不生气,反而关切地问到:“你的手烫着了吗?”

侍女很受感动。刘宽的夫人在一旁看到了,更敬佩丈夫的涵养。

刘宽温和的性情,宽宏的气度,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都称他是“长者”。

诸葛亮以德服孟获

笃实宽厚美德所养育的人格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使一个冥顽的人因受到感化而改变。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曾经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化教育了孟获,最后收到了最佳效果。

诸葛亮,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理论家。蜀汉丞相。谥号“忠武侯”。

诸葛亮聪明绝顶,神机妙算,打了无数次胜仗,这些成功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他的仁义和诚信。尤其是在对待孟获叛乱的问题上,更是展现出了感人的道德涵养和胸怀气量。

那是在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遗诏,准备北伐兴汉之际,南方边境却又突然传来西南蛮王孟获带兵侵犯的消息。诸葛亮权衡利弊,决定先平定西南。

在当时,云南尚未开发,地形复杂,瘴气和传染病流行。诸葛亮深知这不是一场打赢就算的战役,南蛮如果不服输,蜀军战胜回朝后,可能会变本加厉,将成大患。因此,更需要从长计议。

主意已定,诸葛亮于是率55万大军,从蜀地出发,翻山越岭,来到云南山区。西南蛮王孟获知道诸葛亮来了,马上命三洞元帅带兵与诸葛亮交战。

诸葛亮首战就以智取胜,最后将蛮兵与洞主都绑到了帐前。诸葛亮亲赐酒食、衣服,还叮嘱他们回去后安居乐业,别再造反。

孟获闻知大怒,决定率兵进攻。但是,孟获大军的动向早在诸葛亮掌握之中。孟获中计溃军后,无论逃到哪,都跑不出诸葛亮设好的埋伏圈。最后,孟获被逼到窄径上,弃马而逃,又中了诸葛亮的埋伏被活捉。

孟获被押到诸葛亮帐前,很不服气。诸葛亮看他不服气,便说:“你不服气,那我就放你回去吧!”于是就放了他。

蜀汉的将领们很不理解丞相的做法,大家都说:“抓到蛮王,南方就平定了,为何又纵虎归山?”

诸葛亮笑着跟大家说:“我要抓孟获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得让他心服口服,南方才能真正安定。”

孟获回去整兵待发。但很多蛮兵蛮将都受过诸葛亮不杀之恩,再加上原来是受孟获所逼,才起兵造反,因此希望停止战乱。于是,他们活捉了孟获,去投靠蜀汉。

孟获第二次被抓到,诸葛亮又问:“你上次说,如果再抓到你,你才服气。现在你服不服?”

孟获并没有想到是诸葛亮的仁义收服了人心,只认为是自己的下属背叛。他气呼呼地大叫:“这次是我的手下背叛我,并不是你抓到我,要我怎么服气!”

诸葛亮微微一笑,说道:“既然这样,那就再把你放了吧!”

孟获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诸葛亮一眼就识破了他,于是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之兵,使孟优带来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这时,孟获以为弟弟孟优已经取得了蜀军的信任,就按计划前来劫营,却不料自投罗网,又一次被擒获。

这回孟获仍是不甘心,诸葛亮便第三次放了他。

孟获回到大营,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待机而发。一天,忽有探子来报:“诸葛亮正独自在阵前察看地形。”

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鳖。

诸葛亮知道,孟获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气,就又一次放了他。

孟获带兵回到营中。第二天,他营中一员大将来和孟获喝酒。这员大将以前也跟着孟获数次被擒被放,心里十分感激诸葛亮。为了报诸葛亮之恩,他就将孟获灌醉,然后把他押到汉营。

孟获5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内贼陷害。诸葛亮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来战。

这次,孟获回去后不敢大意,他去投奔了一个叫木鹿大王的洞主。木鹿大王的营地极为偏僻,诸葛亮带兵前往,一路历尽艰险,加上蛮兵使用了训练后的野兽入战,使汉兵败下阵来。

在这之后,汉军又碰上了哑泉,人饮其水不能言语,使情况变得更为不妙。诸葛亮根据以前掌握的知识,再加上当地土著的指点,用安乐泉水化解了毒性,最后安全回到大营。

诸葛亮回营后,根据蛮兵训练后的野兽形象画出图纸,命人照着造出了大于真兽几倍的假兽,然后再度发兵攻打木鹿大王。当蜀军再次与木鹿大王交战时,木鹿大王的人马见了假兽,个个胆战心惊,吓得不战自退了。而孟获又被蜀军擒获。

这次孟获心里虽仍有不服,但再没理由开口了,诸葛亮看出他的心思,第六次放了他。

孟获被释后又去投奔了南中附近的乌戈国。乌戈国拥有一支英勇善战的藤甲兵,所装备的藤甲刀枪不入。诸葛亮对此却早有所备,他采用火攻之法,最后大败藤甲兵。孟获第七次被擒。

这一次,诸葛亮命人将孟获带到别的营帐,款待酒食,让他压压惊。孟获闷着头独自喝酒,心里七上八下。没多久,进来一个人告诉他说:“我们丞相不好意思再见到你,命我放你回去,再招人马来一决胜负。”

孟获听了,要求去见诸葛亮。来人一看,果然不出丞相所料,他真的是有悔改之意了,就把他带到诸葛亮那里。孟获见到诸葛亮,流着眼泪说:“七擒七纵,自古以来从未有过。我虽然是个蛮人,也还不到完全没羞耻心。”

诸葛亮见他已心悦诚服,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

孟获等听后不禁深受感动,说道:“现在,我对丞相是彻底服气了。我向丞相保证:南人永远不再反叛!”

孟获归附蜀汉,南方之乱平定了。从此以后,诸葛亮不必再为南方边境担心而专心对付魏国去了。

诸葛亮以智慧和宽大的胸怀,七擒七纵,以德服人,收服了南蛮王的心,让孟获输得心服口服,从而平定了蜀汉的边境大患,赢得了长久的和平。

蒋琬豁达宽宏大量

豁达的心胸也是笃实宽厚美德的体现。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继承者蒋琬,为人处世豁达大度,待人处事宽厚仁慈,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蒋琬,青年时期才华卓著,在当地便很有名气,以州书佐随刘备入蜀后,提拔为广都县长官。

在当时,蒋琬对县官之职殊感屈才,便众事不理,终日醉酒。一次,刘备出巡广都,发现蒋琬正烂醉如泥,无法前来迎接,便勃然大怒,欲加以严厉处罚。

诸葛亮劝说:“蒋公琰乃社稷之器,非百里才也。他志在安民,不尚修饰,愿主公察之。”

刘备尊重诸葛亮的意见,只给以免职,不再加责。

诸葛亮在刘禅即位后,成立丞相府,受先主刘备之托辅佐。他提拔蒋琬先后任东曹椽、参军、丞相府长吏兼抚军将军等职,成为诸葛亮的重要助手。此后,诸葛亮一直与他保持频繁的书信往来,评论当时人才,兼及政局时势。

诸葛亮南征和北伐曹魏,留蒋琬统管丞相府事宜。蒋琬不负所托,坐镇成都,筹集粮食,组织运输,补充兵源,总是足食足兵。诸葛亮常常对人说:

蒋公琰忠心耿耿,雅量宽和,应当是和我共同辅佐帝王大业的人。

后来,诸葛亮病逝在北伐前线五丈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秘密上书给后主刘禅:“如果我去世了,以后的军国大事可以托付给蒋琬。”

刘禅遵照诸葛亮之嘱,先后任命蒋琬为尚书令、益州刺使、大将军、封安阳亭侯。

诸葛亮去世,蜀国上下一片悲哀。当时外有强敌魏军压境,内有杨仪与魏延不和,朝廷笼罩着惶恐不安的气氛,独蒋琬与众不同。蒋琬面对人心惶惶的危难局面,泰山崩如前而面不改色,镇静自若,从容自如,料理一切。

他既不带荣登台辅的喜色,也没有让哀戚形于面容,言行举止,一如平常,只在心里默默掂量肩上的重担。这种气魄和定力,渐渐消除了蜀汉人民的不安和观望情绪,使蒋琬赢得了众人的敬服。

蒋琬在接任诸葛亮丞相之职后,在与同僚和部属的相处过程中,从不计个人恩怨,不以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断是非,表现出难得的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

蒋琬曾经提拔杨戏为东曹掾,甚为看重。杨戏生性疏略,蒋琬与他谈话,他经常不作回答。于是,有人别有用心地对蒋琬说:“你与杨戏说话,他却不作回答,这样不尊重上司,不是太过分了吗?”

蒋琬对杨戏始终没有一丝一毫的成见,他严肃地回答:“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当面顺从而背后非议,这是古人所不为的。杨戏要称赞我,这又不是他的本意,要反驳我,又会表明我的错误,所以沉默不语。这正是他为人坦诚的表现。”

更为显著的例子是蒋琬不怀成见地对待杨敏。农官杨敏曾经直率地说:“蒋某人做事糊涂,实在不如前人。”这一大胆的言论很快被报告上去,主管官吏要求审讯杨敏,蒋琬表示反对。

蒋琬说:“我确实不如前人,这是实情,不必追究。”

主管官吏说:“就算是不去追究,那也该责问他所指的是哪些糊涂表现。”

蒋琬说:“如果去追究哪些地方不如前人,这本身就做了不合情理的事。做事不合情理,也就是糊涂了,还何必再去追问呢?”

不过,这件事还没有了结。后来杨敏因事入狱,有人担心蒋琬乘机报复,这样一来杨敏必死无疑。但是胸怀磊落的蒋琬并无芥蒂,毫无个人的亲疏恩怨,杨敏得以免除生命之忧。

通过这些事,同僚、部属都十分敬重他,称赞蒋琬豁达大度,不计私怨。因此,他的威望也越来越高。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意思是说他宽宏大量,大人有大量。

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蒋琬确实具有常人所没有的度量。他以静治国,注意选拔人才,用人之长,兼之志存高远,胸襟开阔,不计较眼前的得失、个人的荣辱,因此使蜀汉在失去了诸葛亮之后维持了稳定的政治局面。不失为一个继诸葛亮之后作风稳健的政治家。

勇猛将帅薛仁贵

薛仁贵自幼家贫,但是习文练武,刻苦努力,天生膂力过人。由于生于乱世之中,没有什么发展,只有在家务农。30多岁的时候,他在颇有见识的妻子柳氏的劝告下,应征参军。

刚当小兵不久,薛仁贵就凭借自己的勇猛立功了。

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于洛阳出发征讨高句丽。在辽东安地战场上,有一次唐朝将领刘君邛被敌军团团围困,无法脱身,无人能救。在此危难时刻,薛仁贵单枪匹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丽一将领人头,将其头悬挂于马上,敌人观之胆寒,于是退却,刘君邛被救。

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使薛仁贵名扬军中。回到中原以后,薛仁贵被委以重任,统领宫廷禁卫军,被派驻在玄武门。

做宫廷禁卫军统领虽不是职位特别高的官,但那是守卫皇帝的安全工作,是很重要的职位。薛仁贵农民出身,没有任何家庭背景和人际关系,可以被皇帝这样信任,足可见其忠义与实力,同时也能看出这个职位的意义非凡。

654年闰五月初三夜,天降大雨,山洪暴发。水冲至玄武门,保护皇帝的人大多都已逃命去了。薛仁贵很愤怒,说:“天下哪有见到天子有难就逃跑的禁军!”然后,他冒死登上门框,向皇宫大声呼喊,以救唐高宗。

洪水过后,唐高宗李治感谢薛仁贵的救命之恩,对他说:“幸亏爱卿高声呼喊,朕才避免被淹死。别人见死不救,你却临危不惧,现在我才知道这世上有忠臣!”

根据记载,这次山洪附近死了几千人。幸好薛仁贵在。唐高宗非常感谢薛仁贵,以至于日后多次提起这事,这件功劳也许大家认为不是什么开疆扩土的大功,但皇帝认为薛仁贵功劳很大,毕竟是救了自己一命。从此,薛仁贵的人生上了一个新台阶。

唐朝将领多数都是人到中年才允许统领军队。守了10多年玄武门的薛仁贵已经44岁了,终于在658年可以统帅军队了。

也就在这一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征讨高句丽,以薛仁贵为其副将。从此,开始了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军事指挥官生涯。

在征讨高句丽的战斗中,薛仁贵立下了赫赫战功。在贵端城之战,薛仁贵在开战不久就击败了高句丽军,斩首3000余级。

在横山之战,薛仁贵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合力大战高句丽大将温沙门。当时,薛仁贵手持弓箭,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所射者无不应弦倒地。

在石城之战,开始时高丽军杀唐军10余人,无人敢当。薛仁贵见状大怒,单骑突入,直取敌将。那个敌将慑于薛仁贵勇武,还没来不及放箭,就被薛仁贵生擒了。

在黑山之战,薛仁贵与辛文陵攻击契丹军,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将士。此战后,薛仁贵因功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

661年,一向与唐友好的回纥首领婆闰死,继位的比粟转而与唐为敌。唐高宗诏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击九姓回纥。

临行前,唐高宗特在内殿赐宴,席间唐高宗让薛仁贵试射铠甲。薛仁贵应命,取弓箭望甲射去,只听弓弦响过,箭已穿五甲而过。唐高宗大吃一惊,当即命人取坚甲赏赐薛仁贵。

郑仁泰、薛仁贵率军赴天山后,回纥九姓拥众10余万相拒,并令骁勇骑士数十人前来挑战。薛仁贵临阵发3箭射死3人,其余骑士慑于薛仁贵神威都下马请降。薛仁贵乘势挥军掩杀,九姓回纥大败,所降全部坑杀。

接着,薛仁贵又越过碛北追击残敌,擒其首领兄弟3人。

薛仁贵收兵后,军中传唱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从此,回纥九姓衰败,不再为边患。

666年,高句丽莫离支渊盖金死,其子于泉男生继位,但为其弟泉男健驱逐,特遣使者向唐求救。唐高宗派庞同善、高品前去慰纳,为泉男健所拒,于是,唐高宗命薛仁贵率军援送庞同善、高品。

行至新城,庞同善为高句丽军袭击。薛仁贵得知后,率军及时赶到,击斩敌首数百级,解救了庞同善。庞同善、高品进至金山,又被高句丽军袭击,薛仁贵闻讯后,率军将高句丽军截为两段奋击,斩首5000余级,并乘胜攻占高句丽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相会。

唐高宗闻之战报,特下诏慰勉薛仁贵。接着,薛仁贵又率军进攻高句丽重镇扶余城。这时,部将都以兵少,劝他不要轻进。

薛仁贵说:“兵在善用而不在多,于是率军出征。”

在扶余城战役中,薛仁贵身先士卒,共杀敌万余人,攻拔扶余城,一时声威大震。扶余川40余城,也纷纷望风降附。

这时,唐朝政府又派李绩为大总管进攻高句丽。薛仁贵也沿海继进,与李绩合兵于平壤城。最后,高句丽降伏。

攻降高句丽以后,唐高宗命薛仁贵与刘仁轨率兵2万人留守平壤,并且授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兼安东都护。薛仁贵受命以后,便移治平壤新城。

薛仁贵在任安东都护期间,抚爱孤幼,存养老人,惩治盗贼,擢拔贤良,褒扬节义之士,高句丽士民安居乐业。

就在薛仁贵治理平壤新城期间,吐蕃渐趋强盛,击灭了慕容鲜卑建立的吐谷浑,又侵略唐西域地区。为此,唐高宗调任薛仁贵为逻婆道行军大总管,并以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将,率军10余万人,征讨吐蕃。

薛仁贵奉命西行,军至大金川,即今青海省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

在是否进军乌海的问题上,薛仁贵对阿史那·道真说:“乌海地势险要,瘴气弥天,是我等远来之军的死地,可谓充满凶险的一条路。但是,假如我们神速进军,就一定能成功,迟疑不决就必然失败。我建议留守一些部队守住大本营。我们现在所处的地势宽阔平坦,可以于险要处设置几个悬笼,笼内装上辎重,留万人把守。我带军日夜兼程,奇军奔袭吐蕃,必可获胜。”

阿史那·道真同意了薛仁贵的建议。他们让副将郭待封带队留守,临行前,薛仁贵又嘱咐郭待封千万不可轻举妄动,只等前线消息,做好接应工作。薛仁贵安排好后,率部前往乌海。到了河口一带,与吐蕃守军数万人遭遇。薛仁贵率军一阵冲杀,将吐蕃守军斩获殆尽。薛仁贵收其牛羊万余头,浩浩荡荡,向西而去,直逼乌海城。与此同时,他派千余骑兵回大本营接运辎重。然而,不想这时郭待封已被吐蕃击败。薛仁贵因无辎重接济,向大本营方向退军。

吐蕃军闻讯,调集40万大军前来进攻,唐军抵敌不住,大败。但吐蕃并不穷逼,以唐军不深入为条件与唐议和,薛仁贵不得已应允,然后率败军东归。

这是薛仁贵仅有的一次败绩。但此战也使吐蕃认识到,唐军远师奔袭的速度快得惊人,因此不敢再于西域地区任意所为。

681年,东突厥不断侵扰唐北境,已经69岁高龄的薛仁贵带病冒雪率军进击,以安定北边。

在云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大同一带,薛仁贵和突厥的阿史德元珍作战。

突厥人问唐兵:“唐朝的将军是谁?”

唐兵说:“薛仁贵。”

突厥人不信,说:“我们听说薛仁贵将军已经死了,怎么还能活过来?别骗人了!”

薛仁贵听说后,走上前来脱下头盔,让突厥人看看清楚。

薛仁贵威名太大了,以前曾经打败过九姓突厥,杀过许多人,突厥人提起他都怕,现在看见了活的薛仁贵,立即下马跪拜,把部队撤了回去。

薛仁贵心想,这次来就是为了严惩你们侵扰唐境的,岂能因为受了几拜就退兵!于是,他立即率兵追击。云州之战,薛仁贵又打了一个大胜仗,斩首1万多,俘虏3万多,还缴获了许多牛马。

在此战过后的683年,战功显赫的薛仁贵因病于雁门关去世。云州之战,竟然成了薛仁贵人生最后一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