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宋元楹联

宋代联宗推苏轼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擅诗、书、画、文、联,特别是词,清新豪放,气势雄浑,对后世影响很大。为人风流倜傥,多才多艺,名士多与交游,留下许多对联佳话。

戒骄续联

苏轼年幼时,秉性聪慧,在其父洵、母程夫人的良好教养下,博学强识,10岁时曾自豪地在书斋门前撰题一联云: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此联贴出不久,从外地来了一位游学老叟,从袖里抽出一卷篆文古籍,并不以长者自居,而是谦恭地向小童求教。

苏轼接书在手,从头翻阅,不但不能理解书中文意,而且是从未会面的文字。这一下使苏轼醒悟过来,马上提笔当着老叟的面,在门联上加续四个大字,改为七字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老叟见苏轼能自觉戒骄,高兴地抚摸着他的头道:“孺子可教也。”遂欣然离去,并将书赠给苏轼。原来那卷书是篆体古文《尚书》,此后苏轼益发勤奋好学。

二联题书斋

苏轼续联的佳话传扬之后,父母甚为嘉许,家教督导更严。颖悟的苏轼,又自题一联于书斋:

旧书不厌百回读

佳客来时一座倾

表明他百读不厌和好客的胸襟。之后,苏迨,苏过相继出生,自己也上了年纪,复又意味深长地在书斋题述一联:

万卷藏书宜子弟

三田聚宝直生涯

苏轼随拾皆妙联

嘉祐年间,一日苏轼与黄庭坚漫游凤池寺。凤池寺旁有几株两人合抱的大松树,枝叶如华盖。苏、黄观罢凤池寺暮秋风景,乘兴对坐松荫之下围棋。哪知松鼠在树上吃松子,时不时掉落松子壳到棋盘上,庭坚即兴出一上联: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轼抬头四望,见对岸河畔柳荫下一渔翁正在垂钓,触景生联,顺口对道:

柳边垂钩,柳絮常伴钩丝长。

二人对罢,棋局也成和局,遂又联袂来到渔翁垂钓的江边。晚霞辉映波中,恰似金光荡漾,庭坚高兴出句道:

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尾句的“满江红”,既是说的眼前景物,又是当时词人常用的词牌名,颖悟的苏轼,不用多加思索,便应声对道:

朔雪飞空,农夫齐唱普天乐。

轼以冬景对秋景,用词牌“普天乐”对“满江红”,既通畅又符合情景,对仗工稳贴切。

游罢归来,两人在府邸对酌,苏轼乘着酒兴语庭坚曰:“世间之物,未有无对者。”并以唐太宗赞魏征的话及唐德宗贬卢杞的话为例:

我见魏征常媚妩

人言卢杞是奸邪

联缀起来即成对。在苏轼看来,随拾皆妙联。

魏征其貌不扬,却敢于犯颜直谏,太宗深知其忠,即使其貌不扬,仍觉其媚妩可爱。

卢杞为唐德宗时宰相,善词令,外陋内险,专权自恣,朝政大乱,天下之人无不深恶痛绝,骂杞是奸邪。

联嘲张三影

苏轼通判杭州,到任以后,有一次特意访问退居乡间的著名词人张先。时张先年逾八十,家中还养有歌妓伴侍,轼见老翁如此情景,临别时戏赠一联嘲之:

诗人老去莺莺在

公于归来燕燕忙

此联引用了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元代发展成戏曲《西厢记》)的故事,暗喻张先为拈花惹蝶的秀才张珙。

张先是浙江吴兴人,天圣进士,其词多描写士大夫诗酒生活及男女之情,语言工巧。在他的同中曾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三个名句,故当时词林诸名士,赠给他“张三影”的雅号。由于他一生风流韵事很多,苏轼才赠联嘲戏他。

“十干一叶”挑瑕疵

北宋王琪年轻时,聪慧多才,但很自负。一次到竹园游玩,见翠竹满园,枝叶青秀,和风吹拂,竹影摇曳,其是有趣,因而偶发灵感,吟出一联:

叶垂千口剑

干耸万条枪

吟毕,一再吟哦,自觉写景状物,妙语天成,得意地拿给朋友看,还在朋友面前自豪地说:“谁能挑剔一字者,当奉十金相酬。”朋友当然大加赞赏,认为字字如珠,无可挑剔。

恰好这天苏轼来串门,王琪想在苏轼面前炫耀一番,便拿出对联,故作谦逊地请苏轼指教。

苏轼一眼看完,坦率地说:“好是好,只是十干一叶啊!”

王琪一听,马上醒悟:千万条,叶千片,十比一,大失比例。于是羞愧地撕掉这副对联,拜苏轼为师。

心胸旷达题春联

苏轼被贬谪后,为维持生计,他在黄州东坡之上(今湖北黄岗县)开荒种地,掘井筑室,躬耕自慰,自号东坡居士。其友王文甫寓居武昌东湖,苏轼常渡江到文甫家作客,相谈数日不厌。一日,时近年关,轼又到文甫家,见王正在写春联,轼戏夺其笔,书一门联曰:

门大要容千骑入

堂深不觉百男欢

联语是从正面抒写,含有勉励友人和自勉的深意。乘骑而能入,已经显示门庭之大,但这样还不够,而要“门大千骑人”,这是何等广阔的胸怀,“百男欢”而不觉,足见堂府之深。寓意是:为人要心胸阔大,要有包容五湖四海的气度。苏轼本是信手拈来,但却富有理趣。

赠联诫秦观

苏轼到汝州贬所后,秦观特来看望。

秦观是苏门最宠爱的学士,但苏轼对秦观的吟风弄月,缺乏社会现实内容的词风,不敢苟同,老早就想直言相诫,却没有适当的机会,今乘其来访之机,特赠秦观一联:

山抹微云秦学士

露花倒影柳屯田

“山抹微云”语出秦观《满庭芳》。“露花倒影”是柳永《破阵子》中语,苏轼以其人之句而评价其人,趣巧之至。

秦观见苏轼如此诚挚相诫,自觉心愧。

七年贬谪庆自全

元丰七年,苏轼得到司马光的荐举,诰命以礼部郎中召回,迁起居舍人,次年除翰林学士。他为了纪念那段谪居生活,自撰一联庆曰:

七年远谪,不意自全;

万里生还,适为天幸。

此联是集《汉书》中句,工巧成联,其中饱蕴悲酸,正是七年贬谪经历的回顾与写照。

游西湖偶题绝对

一次,苏轼偕弟苏辙同游西湖,登上游船,驶入湖心。苏轼命侍女朝云摆筵,同弟及随僚畅饮。哪知朝云过船舱时失手将锡酒壶坠落湖中,苏轼见而叹惜道: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苏辙等人闻联皆不能对,轼本人也冥思良久,无词续联,一时成为无偶绝对。

后来南宋理学家朱熹,一次到福建路过南坪镇,在一家古董商店买得一只小巧玲珑的景泰蓝瓶子,十分欢喜。偶然忆及苏轼游西湖的绝对,配出下联:

过南坪,买蓝瓶,蓝瓶得南坪,难评蓝瓶。

从此绝对有了配偶,再不单身了。

苏轼等在舟中宴罢,舍舟登上孤山,齐坐在岁寒岩上观览西湖全景。临去时,苏轼题联于石:

爵比郭令公,历中书二十四考;

寿同广成子,住崆峒万八千年。

后人将此联刻于岁寒岩,成为西湖现存楹联最为古老珍奇的一副。

郭令公指唐代大将郭子仪,进太尉中书令。《旧唐书·郭子仪传》云:“校中书令考二十有四”。广成子上古异人,以长寿闻名。

黄鹤楼苏轼题联

一次,苏轼进京奏事完毕,回杭州任所时,专门绕道武昌拜访朋友,乘机游览黄鹤楼,观看了全楼前人的题咏,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叹多少诗人雅土,留得几行锦绣文字,而今皆作荒丘古人。一时文思喷涌,挥笔在墙上题写道: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多少古今骚人墨客在黄鹤楼上赋愁抱憾,但黄鹤楼上下依然爽气西来,大江东去。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不因人而改变。苏学士以倒海翻江的气魄,一扫前人窠臼,尽显其雄伟气魄。

佛印出联难苏轼

苏轼在杭州任所,听说金山寺的佛印和尚有五车才华,特与苏辙上山拜访。

佛印邀苏轼苏辙踏雪赏梅,刚走到寺后花亭,佛印即手指梅株说: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轼见梅旁有一丛绿竹,在雪风中翻舞,顺口对道:

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宾主相视一笑,都赞赏对方才思。

游惠山喜题摩崖

惠山在无锡市西部,古称华山、历山、西神山,唐以后方称惠山。山有九峰,蜿蜒起伏,状若游龙,故又称九龙山。一次苏轼游惠山走到摩崖处,俯仰观望,兴来得句,喜题一联于摩崖:石路萦回九龙脊

水光翻动五湖天

“萦回”与“翻动”有强烈的动感。后来的游人看到摩崖的题联,认为苏轼写景写出了神韵与气势。

痛挽朝云

朝云原是苏轼的侍婢,后苏的继室妻子病故,即纳朝云为妾,不久后病逝。苏轼的三个儿子皆赖朝云一手抚养长大,这时苏轼已年届花甲,两妻一妾相继逝去,加以屡遭贬谪,心情十分悲凉。即撰一联,挽朝云曰: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上联首句“不合时宜”源于一段故事。传说一次,苏轼摸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当时有的说装的满腹学问,有的说是装的诗书,有的说装的是才华,独有侍妾朝云别具灼见,说满腹装的是“不合时宜的牢骚”。苏轼叹曰:“知我者,朝云也。”“暮雨”对“朝云”,甚工。

贬途题联真武庙

苏轼曾被贬官到海南岛的儋州。途经广州时,也许烦愁难浇,顺便到广州的真武庙去进香,祈求平安。

庙主闻东坡将到,欣然出迎。苏轼是最爱与和尚打交道的,在杭州时结识了佛印。今到真武庙,又得庙主青睐,交谈甚洽。临别时,庙主求题一联留念,轼挥笔立就: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真武”是道教徒信奉的神主,古代净乐国的王太子,有腾云驾雾的高强本领。一次,太子途经中国东海时,恰遇天神,赐给太子一柄宝剑,如虎添冀,后来太子到湖北武当山修炼道术,经过42年的苦修苦练,终于得道成仙。他的道术与武艺曾威震南北,道教徒尊称之为“真武君”。

苏轼的题联,以凝炼的语言描绘了真武君的神通,而联尾迭用文言虚词:“焉耳矣”,“云乎哉”,表现出上下联不同的含义与语气。清代楹联名家梁章钜曾评此联说:“非凡手所能。”

苏小妹联苑传奇

苏小妹是苏洵第三女,比苏辙大5岁,实为苏轼之姐。据《戒庵漫笔》载称,在苏轼入仕途之前即亡故。但后讹传为秦观之妻。苏轼之姐,成为文学艺术中的传奇人物,在联苑中留传下许多富有浪漫色彩的联话,最具风趣,可读性很强。

娱心园联压表兄

程之才是四川眉山人,苏轼姑母之子,也是当时久负盛名的文士。当他15岁时,程父仿照苏州园林的建筑艺术,在眉山建起一座精致的花园,题名“娱心园”。

走进娱心园的拱门,便是假山,山上建有小巧玲珑的碧楼,楼后两峰对峙,陡如刀削,中露一线天光,名为“一线天”。假山之下,彩亭玉立,分水环流,新植绿树,稀疏成荫,大有峨嵋胜景姿态。假山两旁,程之才遵父命题联于两侧:

银河送来双江水

峨嵋献出数峰青

绕过假山是半顷莲塘,新荷初露水面,塘周所植垂柳,袅娜迎风,一阁临塘,取名“观鱼阁”。此阁经建筑师精心设计,朱柱碧瓦,画栋雕梁,回廊曲折,巧夺天工。如果凭栏眺望,峨山秀岭,逶迤相连;近观则翠柳环塘,游鱼可数。程之才面对其景,为观鱼阁题一联云:

面山如观峨嵋月

临水喜见观鱼阁

花园中央,还建有“点石斋”,取点石成金之意。斋中布置着名贵盆景,有黄山迎客、泰山登高,金顶观日等。斋内有石桌石凳,桌上刻有棋盘,两边又刻了程之才题联:

一石点出重重趣

百景咏成字字诗

15岁的程之才,为新建的花园叙景题联,大都赞之为神才妙品。可是当苏小妹偕轼辙二弟,应姑父之约游观新建的“娱心园”时,对建筑造形艺术的精湛、能工巧匠的高超手艺、园亭塘阁的布局,姐弟们同声赞美,叹为观止。唯独对表兄的三副题联,很不中意。

当15岁的程之才陪同14岁的表妹和11岁的大表弟、6岁的小表弟游娱心园时,苏小妹与大弟苏轼全不顾表兄脸面,指手画脚地专挑毛病,羞得程之才无地自容,心想:看你们的吧!

四人徐徐来到假山旁,苏轼提出新构的上联:

峨山飞来奇峰异秀

小妹接弟口而应道:

眉州新添妙谱清音

姐弟道罢,站在一旁的苏辙乐得连声跳跃说:“这飞来二字太神了,静景一下子变成活景了!而大姐的下联,更令人仿佛听见了峨嵋山清音阁的和尚在念经文,清音绕耳哩!”

四人边走边谈边看,不觉走到观鱼阁,苏轼睹景又说出新联:

面山喜观百幅锦

小妹稍作推敲,对出下联:

临水漫赏千出戏

弟的出联和姐的应对,意境高妙,别具韵味,使程之才甘拜下风。最后四人来到点石斋,文思豪放的苏轼,快吟一联道:

九州名山荟一堂,事在人为;

小妹面对石桌棋盘,循声即答:

一棋兵法卫八疆,功成身退。

这最后一联,富含哲理、超尘拔俗、掷地有声,凡在场的人,闻之无不叫绝。

父子女口占冷香

苏府本是书香门第,闲情异趣颇多。一夕,老父苏洵兴致勃勃,将小妹、轼、辙叫来,坐到庭院花前月下,叫他们对句。苏洵拈出“冷、香”二字作句脚,看谁联句最优。姐弟在老父面前恭候侍立,不便抢先,请父亲先作示范。苏洵沉思一会儿,吟出一联:

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间过来香

苏轼听了父亲的联句,觉得缺乏新意,直白了一些,但口头还是恭维地对父亲说:“对得好!对得好!”道罢,也以石、花入联,脚押“冷香”:

拂石坐来衣带冷

踏花归去马蹄香

小妹听了大弟的联句,甚觉文采飞扬,构思新奇,超越父联,但仍感不够上乘。由于正在凝思构想,未对父弟的联句多作品评。而苏轼误以为大姐被难倒,便调皮地一股劲催促快对。正当催对之时,忽然传来杜鹃啼声,婉转清脆;又见花丛彩蝶飞舞,振翅翩翩。小妹灵感触发,顿获佳句:

月下杜鹃喉舌冷

花前蝴蝶梦魂香

小妹来自灵感的得句,使皓首穷经的老父和才华横溢的苏轼都甘居下风。

后来苏轼特别欣赏这副对联,逢人便夸说这副对联,认为是无可挑剔的佳构杰作。苏门众学士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称小妹“冷香”一联,有倒啖甘蔗妙味,一时传誉苏门,无不叫绝。

殊不知一次传到王安石耳里,提出质疑说:“月下的杜鹃,假如是闭着嘴的,风吹不进喉舌,怎么会‘喉舌冷’呢?再说那花前的蝴蝶,还在飞舞,并没熟睡,又哪能‘梦魂香’呢。照这样严格推敲起来,岂不是欠通吗,有什么可炫耀的哩?!”

大家一听,恍然大悟,果然不通,便请教王安石应如何修改。

王安石说只需更易两个字就成杰作了:

啼月杜鹃喉舌冷

眠花蝴蝶梦魂香

大家闻改,鼓掌叫妙。岂知一字之易,顿生光泽,大异其趣。

三苏得知改联后,不得不信服地叹道:“方知天下之大,奇才之多也!”

苏小妹出句受讥

一次,佛印念经半日,感到十分疲烦,便出寺访问苏轼。听说和尚来了,苏轼赶紧出门迎接。

佛印被迎到书斋之后,开始同苏轼大谈佛理佛法。小妹在窗前听了,对这夸夸其谈的和尚很不喜欢,就用纸条写上半副联句,叫侍女送给苏轼。苏轼看过之后,顺手递给佛印,原来小妹写的是: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小妹巧用合字手法:“人曾”合而为“僧”,“人弗”合而成“佛”,意义非常明显,就是说人可以做和尚,但绝不会成佛,妄谈什么佛理佛法。

佛印当时受讥,当然不会轻饶小妹,挖空心思,终得还招: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佛印照搬合字手法,一招还一招,对小妹挖苦更甚。小妹从来是不服输的,可是是自己先出句嘲讽对方的,只能无可奈何地自认晦气。

小妹嵌字胜苏黄

称誉北宋诗坛的黄庭坚,经常同苏轼研究诗韵格律,讨论起来,没完没了。这天两人探讨到楹联艺术上来了,小妹在旁用纸条写上两句八字:

轻风细柳

淡月梅花

叫弟弟和黄庭坚各加一字嵌入联腰,比试才思。苏黄审视了联意,欣然相应。苏轼捷足先登,选取“摇、映”两字嵌入联腰:轻风摇细柳

淡月映梅花

接着黄庭坚嵌以“舞、隐”二字成联:

轻风舞细柳

淡月隐梅花

小妹对以上二联均不够满意,独运神思,选取“扶、失”二字嵌入:

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扶、失”两字,更为传神,苏黄不能不叹服。

刘少逸敏对罗王

北宋年间,初露头角的文坛新秀刘少逸,10岁时就吟得好诗,尤其擅长属对。时人誉为难得的“新秀俊才”。

刘11岁那年,老师特地带他去拜谒著名诗人王禹偁、罗思纯,并将他的最近习作,包括诗、文、联对,集为一卷,作为见面礼物奉呈。罗、王二人翻阅了文稿,大加赞赏,一致认为此子早慧、有才气,想通过当面对联进行测试,以辨真伪。罗思纯便先出了个五字短句:

无风烟焰直

刘少逸接口立答:

有月竹阴寒

罗又出句:

日移竹影侵棋局

少逸即答:

风送花香入酒色

王禹偁坐在一旁,连赞奇妙,也随口吟出:

风雨江城暮

少逸对:

波涛海寺秋

罗王两人轮番出句,刘少逸应答如流,而且对句工巧贴切,令两大诗人交口称奇!

欧阳修幼年妙对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吉州人,天圣进土,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古文运动领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幼年家贫,经常协助父母到外面谋求生计。有一天因误了回城时间,没奈何只得向守城官说好话请求开城门。守城官见欧阳修是个天真活泼的少年,有意逗他说:“出个对子,对着了就开城门,对不上就不开,让你在城墙外露宿一晚。”城官随口道出上联:

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关人过关;

欧阳修听后,笑嘻嘻答道:

出对易,对对难,请出对者先对。

下联对出,欧阳修就催城宫开门,谁知城官迟迟不开,说你还未对对嘛!欧阳修忙说我已对了,又重述了一遍,城官才恍然大恬,惊叹其敏,即将城门升起放行。

王安石双喜临门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

庆历年间,他赴京赶考,在京城街上,看见一家门楼上悬挂一只走马灯,灯上还写着半边字迹清秀的上联: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王安石看后不禁失声叫好。原来这半边上联是马员外的独生女儿为选郎君所出,已悬半年,没人对上。王安石急于赶考,没工夫去应对。当科场考毕,回到马员外府门楼前,挥笔在走马灯背面,配上气魄雄浑的下联: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马员外见王安石才华出众,仪表堂堂,便招为乘龙快婿。结婚之日,拜过天地爹娘,进洞房的时候,新娘马小姐对王安石说:“王郎才学超群,这次科试定能中榜,这是大登科;如今对出我的下联,结成连理,这是小登科。”话刚讲完,忽然门外人欢马叫,有人前来报喜说:“王大人官星高照,金榜题名,进士第一,明日请赴琼林宴!”

王安石在这新婚燕尔.金榜题名的双喜日子里,乐不可支,欣然挥笔在朱红纸上写了斗大的喜字贴在门前,以志双喜临门,接着又赋诗助兴曰:

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

洞房花烛题金榜,小登遇上大登科。

从此以后,结婚人家贴双喜字的风俗便广泛流传下来。所以我国至今布置结婚庭堂或洞房时,往门额上都贴上“喜”字,以示吉祥如意。

相传王安石任相时,外放的苏轼进京奏事。两人都是诗文大家,但识见各异,谈论多争执。王安石十分爱苏之才,但苏极力反对王的变法主张。王安石怕伤和气,有时便转换话题,不论政治而探讨诗联,王安石曾一连出了四个上联,虽然没有让苏轼应对,只是探讨诗联而发,但苏轼知道是难他来的。

首先王安石对苏轼说:“今年可巧闰八月,有两个中秋节,而明年又恰好是隔年春,岂不是正月与腊月各有一个立春节今,真是难逢的巧合,有感于斯,故得一上联: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苏轼闻联,茫然无出。王安石见苏轼脸有难色,怕他扫兴生气,便起身邀苏轼出门闲步漫游。苏轼与王安石并肩行走,老是一言不发,沉思对句,忽然走到一处名叫“七里山塘”的塘边,王安石是常到此散步的,告诉苏轼说:

七里山螗,行到半塘三里半;

苏轼听出话中之音,知道又是巧用除法运算组联,七里的二分之一当然是三里半了。对这道难题,苏轼又无词可对,益发默不作声。

王安石见苏轼仍无对句,不便相强,继续前行,不觉来到铁瓮城故址。原城中有金山、玉山、银山,山上建有佛寺,所以人们称此处为“宝地”。王安石又吟出一句,将铁瓮城的情况讲绐苏轼听: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过了铁瓮城故址,走入曲径通幽的一处峡谷,茂林修竹,有如世外桃源。王安石游兴极高,见景生情,忽然又吟出:

拓地远尘嚣,适吾居矣,喜园林日永,景物常新,好领取柳底莺声,松间鹤影;

王安石一时高兴,吟出如诗如画的上联,显现出他悠闲自得、情趣盎然的心境。

当二人徐步闲逛,走过峡谷山林,忽见路旁一所村舍,房屋倾斜欲倒。王安石为引发苏轼游兴,对着那危房向苏轼开玩笑说:

此墙东坡斜矣

苏轼这才大笑对曰:

是置安石过也

上下联都互嵌真名,语意双关取笑,足见文人谑趣。

苏轼本一代词宗文魁,竟为王安石四联难住,不禁惭愧抱憾。

王安石难苏轼的四联绝对,引起许多文人的苦思,终于为后来人一一对上了。

却说过了若干年代,有个不传名姓的文人在度花甲诞辰时,偶然触发灵感,妙想天开,神奇地续出王安石难苏轼的第一联: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六旬花甲再周年,世上重逢甲子。

另一文人到九溪蛮洞游览时,也是一时触发灵感,又对出了第二联: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到了当代,广东海丰县的余立初老师,别出奇思,又配就了第三联: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华厦国中,孔孟墨子皆圣人。

又一文人在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古文时,灵思触发,居然续成千古绝唱的第四联:

拓地远尘嚣,适吾居矣,喜园林日永,景物常新,好领取柳底莺声,松间鹤影;

升堂多俊杰,把手欣然,想文采风流,琴棋继兴,忽虚掉梅花时序,荔子光明。

王安石难苏轼的四副绝对,后人还是先后续成对了,尽管有的对边还欠工整,总比悬空待偶的好,当然并不排除后人还会对出更好的下联。

李清照巧联难夫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章丘人。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是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是我国南宋时代杰出的才女、女词人。一生除与丈夫致力于金石书画搜集整理外,还写下大量丽词清诗,也留传下不少联话。

一次,她同丈夫在整理金石之余,相互闲聊,忽然想到柳永的《破阵子》词,便对赵明诚说:“偶得上联,君试对之”,其联曰:

露花倒影柳三变

这上联是依据柳水《破阵子》首句:“露花倒影”来构对的。赵明诚凝思良久,终不能对,一下给夫人难住了。明诚无法,只得求夫人自续下联。才情横溢的李清照忽然想到“殿试张九成”的一段佳话,立得下联:

桂予飘香张九成

下联典出“宋绍兴二年三月甲寅,高宗赵构策试进士于讲殿,以张九成为第一。”张在对策中有句云:“澄江泻练,夜桂飘香,陛下享此乐时,必曰:‘西风凄劲,两宫得无忧乎’?”

下联以张的文句构联,用人名“张九成”对“柳三变”,特别是以“九”对“三”,以“成”对“变”,对仗工巧,是联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黄庭坚江州失对

北宋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年方弱冠就广游名山大川,博览群书,访古寻胜,增添识见。一次游览江州府,他同当地诗朋文友雅聚于烟水亭,见一个香客坐在亭旁吸水烟(铜水烟袋),不断吐出缕缕烟雾。被这情景激发灵感,其中一位诗人忽然吟出一联:

烟水亭,吸水烟,烟从水起;

众不能对,当时黄庭坚想到他游过的“浪井”,原是汉时大将灌婴所掘,即刻对出下联:

风浪井,搏浪风,风从浪兴。

众人连声赞妙,黄自己也十分得意。接着他们一行来到思贤桥前,黄庭坚对同行的人们说:“我有一联征对,请诸位赐教。”说毕吟出:

思贤桥,桥上思贤,德高刺史名留世!

众书生听了,张目痴望,仍然默默无言,黄庭坚见众不能应对,即以眼前的琵琶亭为题,又自对下联:

琵琶亭,亭下琵琶,情多司马泪沾襟!

诗友们听了佩服得五体投地,对少年黄庭坚益发敬重,喜与交游。

又一次,黄庭坚同书生们游观三国吴都督周瑜夫人小乔的梳妆台楼,其中一个秀才欺黄庭坚年轻阅历浅,有意向他发难,指着梳妆台楼,讲述一段旧闻:“几年前,这里住着一姓王的书生,新婚夜,新娘学苏小妹难新郎的板眼,以小乔梳妆台楼为题,出个上联叫新郎对,对不出,不准上床。新郎苦索冥思,一夜无句,竟因羞愧悬梁自缢。”这则出联真奇:

梳妆楼头,痴眼依依,痴情依依,有心取媚君子君不恋;

黄庭坚当时忽地抬头望见那蜿蜒的延支山,对景动灵,马上接口对了出来:

延支山上,落木萧萧,落花萧萧,无缘省识春风春难留。

黄庭坚自比春风,春风得意,将江州的书生秀士比作“无缘省识春风”的败叶残花,显示出风华茂龄的豪情毅志,情不自禁地产生了目空一切的骄气,自恃才敌群英,天下无难对,飘飘然不可一世!

正当黄庭坚陶醉于自负的欣悦感之中的时候,驾船的小水手跑来对黄庭坚说:“相公,是否乘原船回去,船就要起锚了。”黄于是随水手上船,恰好又来了两个客商乘船,风帆扯起,帆扬风顺,舟行似箭。

小水手曾在烟水亭听过黄庭坚同秀士们品对的妙语巧词,他也不怕方家见笑,竟对黄庭坚说:“相公如不嫌弃,小子有一联请教。”黄庭坚正当意盛气豪之际,不把水手放在眼里,说道:“你有啥对,尽管说吧!”水手有板有眼地说道: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帆,下九江,还有十里;

黄庭坚听了,起初不以为意地笑笑,认为俚俗之言,不屑动脑。可是当他要构句时猛然醒悟,十个数字已按序点完,尚有何数可对呢?灵窍一时停住,久思不得,留下这半副绝对。黄庭坚当时羞出一身冷汗,所有的傲骨骄态,被小水手当头一棒击退了,才知天下事是无法全知全通的,求知是无止境的。

直到八百多年后的1959年,广东佛山一位装修工人,因需要稀有木材“九里香”制作机具,便托人到十里外的林区购买,只花两天时间就买来了珍贵木材“九里香”。这位装修工人欣喜地述说了往事:他在1943年也曾托人到农村寻找“九里香”,花了一年时间才买到手,两天与一年的差距之大,令他感到新社会办事效率之速,责任性之强,与旧社会对比起来,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机具厂的李某得知这一情况后,有感于衷,终于用十位数的倒列,将黄庭坚却步的绝对对了出来,岂非奇偶?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