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贫穷少年早当家

养成勤奋习惯

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

——洛克菲勒

1839年7月8日,在纽约州里奇福德镇的一个农场里,一个男婴呱呱落地,来到了这个生活杂乱的家庭。

这个男婴被他的父亲取名为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谁也没想到,他就是日后享誉世界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人们都称洛克菲勒的父亲威廉·埃弗里·洛克菲勒为“大比尔”。他是个风流倜傥、放浪不羁的男人。他虽然拥有土地,却不喜欢务农。富有冒险精神和生意眼光的“大比尔”把土地租给别人耕种,自己做起推销盐、皮毛、马匹和小首饰等杂货的小生意。

后来,“大比尔”又凭着看过两本医书的底子,当上了江湖医生,走南闯北,到处兜售药品。是否治好了病人,没人知道,可是钞票却赚了不少。他偶尔回一次家,总是揣着大把的美元,还从中抽出一两张一元的新票子送给儿子当礼物。

约翰·洛克菲勒有两个姐姐,其中一个是洛克菲勒的母亲阿莱扎·戴维森·洛克菲勒所生;另一个是家中的管家南希·布朗所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父亲:威廉·埃弗里·洛克菲勒。

原来,“大比尔”在与阿莱扎之外,还与家里的女管家私通并生了一个孩子,而且这种私通关系至少维持了5年。在洛克菲勒出生后不久,南希·布朗的第二个女儿也出生了。

南希在生完第二个女儿后,或者是因为地位问题,或者是觉得“大比尔”根本无法指望,经常与“大比尔”大吵大闹,后来干脆另嫁他人。10多年后,42岁的“大比尔”本性不改,私下里与17岁的玛格丽特私通并结了婚,过起重婚者的生活。

南希离开后,洛克菲勒的妈妈阿莱扎的生活并没有好转。其实阿莱扎从一开始就没有怨恨过南希。

一方面缘于她坚定的宗教信仰,她不会怨恨任何人,也不应该怨恨任何人;另一方面,她的父亲一开始就反对她嫁给威廉·埃弗里·洛克菲勒,因为他认为“大比尔”接近阿莱扎就是要从自己这里圈钱,更不相信这个不靠谱的女婿能够给阿莱扎带来幸福。时间似乎越来越证明父亲的判断是对的。而这些,都让刚强的阿莱扎不能后悔。

阿莱扎依然相信“大比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收住性子,尽到一个父亲应尽的职责,否则她也不会在“大比尔”动辄长时间外出后,自己料理家中的50亩地。要知道,就算阿莱扎生长在农村,料理50亩地也是一项超负荷的工作。

阿莱扎第一次与“大比尔”见面,芳心就被高大英俊的他俘虏了。虽然“大比尔”经常不在家,但是只要他一回来,就会滔滔不绝地讲述各地见闻,既幽默又风趣,加上每次回家时都准时到商店结清赊账款,所以阿莱扎还是对“大比尔”难以舍弃。直至当阿莱扎知道“大比尔”与别人结婚后,才对丈夫没有什么指望与依靠了。

而“大比尔”在失踪期间却过得很快乐,他做木材生意赚了大钱,同时还投资收费道路。但是随着纽约州和宾州开始在道路上增设铁轨,摩拉维亚镇也开始修建这种铁路,“大比尔”因此遭到破产。

贫穷的生活,加之父亲经常在外,那么洛克菲勒究竟依靠什么成长的呢?答案是母亲和信仰宗教。

洛克菲勒的母亲阿莱扎是一位十分虔诚的基督教徒。她性格坚强,勤劳节俭,从不发脾气,也不大声说话,总是平静地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可是孩子们在她严厉的目光下,却对她敬畏有加。这种不言自威的特点完全被洛克菲勒继承下来了。

洛克菲勒后来把自己的慈善事业归功于母亲的无私奉献精神的影响。他很小就明白上帝希望信徒去挣钱,然后再把钱捐赠出去,这将是个永不停止的良性循环。

因为洛克菲勒从小就不断受到各种清教格言警句的熏陶,所以他以此作为个人的行为准则。他的许多清教徒观念尽管在下一代人看来似乎已经过时,却恰恰是他少年时的宗教常识。

“我从一开始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干活攒钱,”洛克菲勒说,“光明磊落地挣钱,然后尽我所能地给予。这一向被我视为一种宗教义务。在我还是个孩子时,牧师就教我这样做了!”

从7岁起,洛克菲勒基本上就承担了常年不在家的父亲的工作,既要帮母亲做家务,还要照顾弟弟妹妹,带领他们去参加浸信会活动。与许多孩子相比,洛克菲勒不仅早熟,而且明白生活的艰难。

清晨4时,天边刚透出一缕晨曦,就传来母亲的呼唤:“约翰!赶紧起床吧!”

洛克菲勒一边揉着眼睛,一边赶紧穿衣服。他拿起一只铁桶,来到昏暗的谷仓,站在奶牛刚刚爬起的地方来温暖他的双脚。

他熟练地挤着牛奶,奶牛友好地对他“哞哞”叫着,像是对他道“早安!”挤完奶,他亲热地用手抚摸着牛的脊背,放好铁桶,又拿起工具,跟着母亲去侍弄菜园。

这是一块马铃薯田,长得十分茂盛的深绿色枝叶挂着露珠,不一会儿就把洛克菲勒的裤脚弄湿了。清凉的晨风又“呼呼”地刮过来,弄得洛克菲勒身上阵阵发冷,禁不住打起了喷嚏。

“约翰!赶快回家吧!该去上学了。”母亲直起腰,擦着头上的汗,呼喊着。

“还来得及,再干一会儿吧!”洛克菲勒心疼母亲,总想尽量多帮助她干些活儿。

“威廉!你去打扫一下院子。”洛克菲勒对弟弟下命令。

“哥哥,我饿了!”最小的弟弟富兰克林叫着。

吃饭的时间到了。洛克菲勒赶紧把面包、牛奶放到桌上。“孩子们!开饭了!”

他像家长似的喊着。弟、妹们对这位长兄总是言听计从。

过早地承担责任,养成了洛克菲勒自信、果断、不怕吃苦的特点,也练就了坚强的毅力。这也为他成人之后的经商,奠定了不怕磨难的基础。

最难的是,因为父亲经常不在家,经济上很拮据。洛克菲勒不得不帮助母亲精打细算,想方设法节省家里的开支。他们还经常到食品店赊购食品,等着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归家的父亲去付账。

在一般孩子眼中,钱肯定是个神奇的东西。可是小小年纪的洛克菲勒却已经懂得如何挣钱、如何存钱和如何使用钱,如此精打细算实在是一件难得的事情。

已经7岁的洛克菲勒偶然在灌木丛里发现了一个野火鸡窝,一只羽毛艳丽、脸儿红红的大火鸡正趴在窝里孵蛋。洛克菲勒瞪着好奇的眼睛,默默地在心里盘算着:“要是把孵出来的火鸡抱回家养起来,等它们长大了卖出去,一定能赚到不少钱哩!”

于是洛克菲勒每天都要到树林里,偷偷探望自己的新朋友——那只大火鸡。大鸡妈妈终于摇摇摆摆地走出鸡窝,一边“咕咕”叫着,一边在泥土里觅食,后面跟着10多只小火鸡。洛克菲勒高兴得心都要跳出来了!

洛克菲勒悄悄地走过去,抱起几只小火鸡,然后一口气跑回了家。他把自家仓房的一角当作小火鸡的家,天天找来小虫子和奶酪来喂养它们,兴致勃勃地看着小火鸡渐渐长大。

到了感恩节,小火鸡都长大了。洛克菲勒把它们装在筐里,到附近的农家挨门挨户地推销。农妇们看到这些火鸡确实又大又便宜,都争抢着购买。洛克菲勒摸着鼓起的腰包,高兴得在地上竖起了“蜻蜓”。他的存钱盒里镍币和银币多了起来,又都变成一张张绿色的钞票。

尽管赚了钱,但是母亲却又气又恼,狠狠地揍了洛克菲勒一顿。可是“大比尔”却引以为豪,夸赞了儿子一番。

当洛克菲勒看到邻居的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地里吃力地挖土豆时,便走过去问道:“您是不是需要我的帮助呢?”

老人高兴地雇用了他。他挖了3天土豆,每天得到0.32美元的工钱。他一分没花,全拿到家里储存在一个木盒里。

在一个漆黑的深夜,“大比尔”突然回到家里。他走进儿子的房间,对儿子说:“把你的木盒拿给我看看。”这是“大比尔”最喜欢做的事,他每次都看到,木盒里存的钱在增加。他知道,儿子从不乱花一分钱。

可是这一次木盒里的钱却一下子少了许多,“大比尔”立刻板起面孔,厉声问道:“怎么只有这一点?钱都哪儿去了?”

洛克菲勒目光平和,默不做声。

“大比尔”则要发作,洛克菲勒却笑着说:“我把存起的50元钱都借给附近的农民了。利息是7.5%。到了明年,我就能拿到3.75元的利息了。”停了一会儿,他又平静地说:“我要让金钱当我的奴隶,我可不能当金钱的奴隶!”

“大比尔”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看到年仅12岁的儿子懂得放贷款赚钱,还说出那样深刻的话,他的火气顿时烟消云散。他满意地用大手抚摸着儿子的头,不停地称赞。

洛克菲勒又开口了:“爸爸,我在咱家地里干活,您该给我工钱。明天我把账本拿给您看,每小时您就给0.37元吧!不过,这样出卖劳动力很不合算。”

对这个要求,“大比尔”并不感到奇怪,反而认为合情合理,因为“大比尔”对他的孩子们早就实行“按劳付酬”的“政策”了。看到儿子如此精明,他打心眼里感到放心和高兴,心想:“这小子将来说不定会有出息呢!”

小小的年纪就成了家里顶梁柱的洛克菲勒,他的雄心壮志也令人惊叹不已。

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洛克菲勒刚刚砍柴回来,小伙伴们来找他。“约翰!我们出去玩吧!”

“好吧!我正想歇歇呢!”洛克菲勒回答道。

于是小伙伴们一同在萨斯奎汉河边散步,兴高采烈地说着一些趣事,可是洛克菲勒却好像充耳不闻。他盯着一位路过的富商模样的人,忽然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气说:“等我长大了,我要有10万美元。我会有的——总会有那一天的。”

小伙伴们惊讶地瞪大了眼睛,看着这个做着发财梦的人。10万美元在那个时候可不是小数字,当时有10000美元就可以称为富人了,10万美元可以买下几百亩的土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