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 学生公德素质教育
- 《“四特”教育系列丛书》编委会编著
- 3416字
- 2021-05-24 17:23:26
第一节 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指导
德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三者关系相辅相成,对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起导向和促进作用。
德,指人的品质。从政治角度来说,德意味着一个人的政治觉悟、阶级觉悟、思想觉悟以及政治品质;从社会学角度看,德育则意味着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风貌、风格、品行等;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为人处世的表现;在心理学上,可解释为人的意志、兴趣、爱好、情感、情操等。
那什么是德育呢?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其内涵包括:思想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的教育;政治教育,即对政治方向和态度的教育;道德品质的教育,即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教育。
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规定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进行以“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一般政治常识教育,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祖国,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使学生初步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它应达到的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文明行为;具有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德育目标的实现要紧紧围绕德育课开展,也要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予以渗透贯彻。
从实践中不难看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思想品德及政治课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任课教师应以大纲为依据,运用教材联系学生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以指导他们的行为。
而其他各科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也具有重要作用。
任课教师要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进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要根据各科教学大纲中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其中,语文教学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学习与思想道德教育于教学过程中,发挥各种因素的感染,陶冶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习惯。
在历史教学中具体生动形象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通过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具体生动的国情教育;自然常识课要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尊重和相信科学的精神和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音乐、美术教学要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党和祖国的感情;体育教学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和坚强意志,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劳动教学要把传授学生劳动知识技能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起来,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吃苦耐劳的精神,珍惜劳动成果的感情和对工作的责任心并养成劳动习惯。
现以语文学科教学为例具体谈一下德育的渗透。
众所周知,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而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遵循的第一条原则就是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简称“文道统一”。
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是一条根本原则,它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征和本质。这条原则揭示了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养因素和教育因素、智育与德育、教学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关系。
语文教学活动包含着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教学因素,即教养因素和教育因素。语文教学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进行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语文工具,这就是教养因素。这个因素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基础工具性。但由于语文连结着人类社会精神,文化思想意识,是人类表达思想,进行社会交际交流思想的特殊工具,因此,要切实有效地进行语文训练,不能脱离他本身具有的思想教育因素。思想教育渗透在教材中,贯穿在训练内容中,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德育因素。教养和教育的因素处在同一教学过程中,难以割裂,而且也不应该割裂,这就是语文训练与思想训练相统一的客观规律。
语文具有现实的社会性,它连接着社会,与其他学科共同具有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样的人才必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而且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造的精神。语文教学的思想离不开这样的目标,必须努力实现这样的目标。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因素。叶圣陶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中指出:“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要含有思想教育的意义。”
从语文教学的目的上来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包含着相依相存的两个方面,他们互为前提,互为因果,互为表里。思想教育作为目的,离不开语文训练;而语文训练作为目的也同样离不开思想教育,这两个目的,是一个统一体。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是一条历史规律,古今中外概莫例外。
从语文教学的内容来看,现行《大纲》在“教材内容”中规定:“语文要选取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还要求教材要思想内容好,人选的作品,要符合教学目的中提出的思想教育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事现代化建设的献身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选取古代作品,要体现批判继承的原则,入选的外国作品,要有进步的思想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可以选少量并带有消极因素而艺术性较高的名篇。教材的选用兼顾思想性、艺术性、文和质。这就是贯彻了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精神,确保语文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目的。
例如在中学阶段,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通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的文章,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和《绿》,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冬天》等。
(2)通过充满爱国主义的诗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做》,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
(3)通过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历程的文章,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如:《老山界》、《金色的鱼钩》、《草地晚餐》等。
(4)通过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意志。如:《梅岭三章》,《方志敏》等篇。
(5)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如《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向沙漠进军》等篇。
(6)通过充满集体主义的思想作品,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团结互助的思想。如《分马》、《梁生宝买稻种》等篇。中小学学生在各科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可以避免单纯德育课中,有时只能条条框框的弊病,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在各科教学中要很好地渗透德育教育。
今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新形势,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认识和看待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各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并存的情况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及其主导地位,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科技文化的情况下,如何认识国情,对待中国文化传统以及现代革命传统,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种种矛盾、问题的情况下,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良好的品德,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培养新的观念、态度、素质,这些问题都是新时期教育工作中要考虑的问题。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心愿。现今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学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中期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是否能实现。所以,必须以培养合格的新世纪人才的战略眼光认识德育工作,并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教学中务必注重实效,联系实际,因势利导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