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意义
- 学生道德素质教育
- 《“四特”教育系列丛书》编委会编著
- 3363字
- 2021-05-27 16:02:55
第一节 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与升级理论指导
道德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和阶段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共同育人。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的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一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长期自我修养的过程,才能养成和提高。道德素质养成教育在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形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含义和过程
所谓“养成”,指的是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系统地接受道德教育,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使道德内化为道德主体的自觉意识,自觉的习惯,自动的要求,形成一种有形的道德自律,使道德行为成为智慧的载体。
道德素质培育过程就是德育教育过程。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主要矛盾。如果把这对矛盾关系处理好了,其他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在教育过程中,对这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不可以平等对等的。因为相比而言,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教育者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一般是处于被动地位。因为教育者就是管理者,学生就是受教育者,是被管理者。学生的思想道德知识获得的渠道主要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只有通过管理与教育才能养成。所以说,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德育工作的成败。我们的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目的是要更加突出受教育者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主动接受和配合,教育的结果必然是失败。只有充分认识和摆正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应处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起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取得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自我教育是一个人道德素质形成与提高的内在因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也就在于通过诱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个体道德完善过程只有通过自我教育、自我修养才能达到目的。任何教育者,都不可能代替受教育者完成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经历的阶段是在“依从”的基础上“认同”,然后再“内化”从“他律”走向“自律”,达到道德素质养成之目的。
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道德素质培育过程具有突出实践性和修养性。在实践和修养过程中,强调引导学生通过“知”、“行”统一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修养,对完成德育工作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优秀人才的意义和作用是非常深远和重大的。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求知与修养相结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文化传统。没有好的品德,也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也就难以大有作为,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
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相结合的辩证过程。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向受教育者反复强调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意义,引导他们结合自己成长的实际,身体力行,坚持不懈的践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只有主动自觉地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养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有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习惯,健康的生活,顺利地成长,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也只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受教育者才能逐步用正确的是非标准去分析问题,学会和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运用它主观能动地去认识社会、人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并能把自身的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推而广之,产生一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随着社会的前进和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逐渐内化为大多数人一种自觉的智慧实践,把对人类的殷殷关怀推广到人类自身、社会与自然乃至太空,真正建立起一个富有人情和人性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重视道德的力量,道德素质的力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道德以及道德养成在塑造人的心灵秩序和人格结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道德素质的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道德认知教育
经常开展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活动,逐渐提高道德水平。加强道德认知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有关的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应本着科学、认真的态度建立起一个系统、科学、有效的现代德育课程体系,搞好德育教材建设,保证德育教育,内容目标化、系统化、有序化;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没有合格优秀的教师,教育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开展课内外教育活动,保证有序进行。注重运用和发挥其他的学科产生的道德内容的教育成果,向德育课堂要质量,使道德认知通过有益的教学活动变成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应向教育者强调指出的是道德认知教育内容和方式的确定要与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道德发展水平相适应,平时要注重开发和调动他们的心理潜能,以便更好的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延展性,从而实现德育效果内化为大学生的个性品质,良好的道德习惯。
教育者应鼓励受教育者对现实道德原则以及一些相关的问题进行准确的道德评价,引导他们实事求是地看待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着眼于社会的发展主流,使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道德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另外教育者在设计教育程序和教育内容、方法时应充分考虑其他学科和一些学校开展的全员活动中包含有道德认识教育成分在德育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有效的调整道德养成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有序的关系,避免重复无效教育,使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自觉地增强道德认识能力,提高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认识能力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
(2)增强道德自我完善意识
培养学生在道德认知教育活动中增强道德自我完善意识,在实践中提高道德责任感。一方面开展各种各样有益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立、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提高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体验主人翁的自豪感。这样就能比较有效的促进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崇高品质和人格的渴求;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通过学习和活动自主寻找自身道德品质的恶源,帮助他们确立有效克服自身缺点的方式和方法,从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角度,应充分信任学生们,让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不能事事必躬,包办代替。
增强道德责任感是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的基础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责任感是调节着个人与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道德责任感具有超越功利动机的先天目的性,使履行道德责任感的行为具有神圣高尚的价值。所以,必须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责任的自律性,以此来体现行为主体的自由选择和高尚意识。也就是说,当现实生活中人们陷入道德与不道德,正义与非正义的两种境地时,就需要我们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选择更高一层次的道德责任,如牺牲局部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保存集体利益等,以此增强对集体、对民族、对国家的道德责任感,推进整个社会文明进程。
(3)坚持教育和管理两手抓
必须坚持教育和管理两手抓,要把道德规范转变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把他律变成自律。学生就必须在“内化”和“外化”两个方面下功夫。“内化”就是通过学习、教育,解决道德的思想认识问题。“外化”就是通过养成、管理,解决道德的行为实践问题。管理者不仅要着眼于学生本身道德素质的养成,而且要着眼于建立一个有一定免疫力的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为学生道德素质养成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加强教育渗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教育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一整套的教育和管理机制,如教育培养机制、舆论导向机制、风习熏陶机制、行政奖惩机制、法律强制机制等,形成一个良性教育互动系统。
在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通过这条主线,应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德育养成环境,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有效地进行协调,形成一股合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作为“三位一体”的连续教育,这是现代德育发展的一种必然,也是道德素质养成教育实现的一条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