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及对策
- 把握好教学心理(“四特”教育系列丛书)
- 《“四特”教育系列丛书》编委会编著
- 1220字
- 2021-05-28 14:39: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环境趋向复杂,大量社会问题集中地反映在儿童、青少年身上。据有关部门调查证实,小学生中1/4左右存在心理障碍,儿童、青少年尤其是正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中小学生,是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
有些专家指出:青少年是自杀率最高的人群,我们不能单纯指责他们“心理承受力太差”,而应该冷静地分析一下,造成和助长中小学生心理疾病的环境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高期待已成为我国年轻父母的主要心理情结。孩子考试成绩理想,全家欢乐,考试成绩不理想,全家悲哀。据上海市的一项调查表明:100%的家长认为最高兴的事是孩子学习成绩好,最不高兴的事是孩子学习成绩差。于是早教和课外辅导之风越刮越烈。
小小年纪的孩子,整日被逼着参加各类辅导班,家长也跟着在各类辅导班之间疲于奔命。其实,家长们早以陷入了早期教育和课外教育的误区:越早越好,越多越好。胎教、早教确实对一个人的成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过分强调了则适得其反。
医学专家指出:人的智力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过早地灌输,即使有效果,也往往是暂时的,并不能保证孩子将来有卓越的才能。专家们为此还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过早地向孩子灌输非自然的东西,就像海绵吸满了水不能再吸一样,孩子有可能会厌学。正确的早期教育应该是对孩子智力运动的训练,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情绪的培养。而过多的教育,也会使孩子学而不精,学而不专,无味地加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许多家长面对升学、高考的压力,也出现了轻“素质”重应试的现象,剥夺了孩子所有的“自由间”。许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它的都不重要”,不重视培养孩子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合作和共同生活的能力,在学校开始提倡素质教育,不排名次的时候,有些家长甚至担心这样做会降低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家长们习惯于激励孩子们刻苦学习,却忽视了培养他们客观冷静的处事能力,乐于助人的优良品格等许多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单一目标的高期望,致使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沉重,性格越来越不健全,心灵也越越来越疲惫不堪。其实,父母对孩子抱有期望也决不是什么坏事。合理的期望会使孩子受到鼓励,并且孩子的抱负水平与父母期望的高低也有关系。
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对策
父母的期望和鼓励要符合孩子的能力和性格,所提出的目标是孩子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而不应该是完全脱离实际的空想。否则,就会使孩子感到这种期望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父母通过某种形式,把自己的期望注入到孩子的思想中去,使之不知不觉地变成孩子自己的愿望。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如:学习了小数后,可以让学生用小数表示自己买东西的价钱。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你见过周围那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养成留心观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于是,才有学生主动研究彩票里的学问,把概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