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郑和下西洋

三宝太监郑和,原来姓马,小名叫三宝,我国云南昆阳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并且艰苦跋涉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圣过。郑和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跟着明成祖朱棣走南闯北,他聪明伶俐,深得朱棣喜爱。后来,郑和接受明成祖的特殊使命——出使西洋。当时,“西洋”指现在的文莱以西,印度洋沿岸各国。

公元1405年6月15日,郑和告别了祖国,率领他的船队,从苏州刘家港浩浩荡荡出发了。郑和的这支舰队非常庞大,在当时是极罕见的。这支舰队首先驶往占城。

这年深秋的一天,位于热带的占城国(今越南南部)首都天气晴朗,一片欢腾。百姓们结群出城,来到海边。男男女女,一个个把头发扎在脑后,用崭新的花布缠着。身上穿着崭新短布衫,腰上系着各色腰巾,像过节日一样。音乐家们擂起了大鼓,吹起了椰笛,声音响亮,袅袅动听。小伙子和姑娘们翩翩起舞,兴高采烈。占城国的国王也出宫了。他骑着驯服的大象,戴着铸有三座山的金冠,身披锦花手巾,两腿和两臂上都戴着黄金的镯子,足穿玳瑁做的皮靴,腰束八宝方带,看上去十分高贵威武。官员们骑着骏马,紧跟在国王后边。500名士兵在前后卫护。他们一手拿着雪亮的钢刀,一手拿着皮制的盾牌,身背弓箭。雄赳赳,气昂昂。看来,占城国今天准备迎接贵宾。

原来,他们今天准备迎接中国明政府派出的友好使团。以郑和为首的远洋,船队今天就要来到占城国了。

占城是一个古老的国家,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2世纪我国东汉的时候就建国了。它的位置在印度支那半岛的东南沿海一带。当时的印度支那半岛东部沿海有两个国家:北部是越南国,首都在升龙(今河内);南部就是占城国,首都也叫占城。占城国的全称是“占婆补罗”。“补罗”是梵语“城”的意思,所以,“占婆补罗”简称“占城”。

“来了!来了!有好几十条船呢!”占城百姓们高声叫了起来。船队越来越近了。这支船队的确庞大,前后总共有62艘大船。最大的船,长四十四丈(100米以上),阔十八丈,可容1000人。中等的船,长三十七丈,阔十五丈。每条船都张着12面风帆。据说,全船队共有27000多人,除了水手,还有通事(翻译)、技师、医师、炊事员和护船的士兵等等。船队浩浩荡荡地抵达了海岸,水手们抛好锚,铺上跳板,两位明朝官员带着随从人员上岸了。他们快步走到占城国国王面前,自报姓名说:

“大明国使节郑和拜见国王!”

“大明国副使王景弘拜见国王!”

占城国王亲自下象相迎,高兴地叫他们免礼,并请他们向明朝皇帝问好。郑和和王景弘代表明朝皇帝,向占城国王赠送了礼物;占城国王吩咐随从人员拿出许多象牙、犀牛角和奇南香,赏赐给郑和他们。百姓们唱歌跳舞,为两国的友好热烈庆贺。

占城国王请客人们入城。郑和他们看见,城墙高大厚实,分成外郭和内城两个部分。进了内城,只见王宫的建筑极为壮观。大殿、寝宫都用砖瓦砌成,并且饰有各种木雕,有的雕成飞禽,有的雕成猛兽,庄严而又美观。国王请客人们在大殿上饮酒。占城国的饮酒习惯很别致。每五至十人围坐在一起,中间放着一个大酒坛,用三四尺长的细竹竿插入坛内,在座的人轮流吸竹引酒入口。酒味浓郁可口,但都有糟味,非常奇特。宾主共叙友情,直至月落乌啼,东方发白,才尽兴而散。原来,占城国的风俗是中午起床,要到半夜以后才睡觉;每逢月圆之日,总要饮酒歌舞一番。这大概是生活在热带的缘故吧。

郑和他们在占城逗留了10余天才离开。离行前,占城国王特地写了一封信给明朝皇帝,托郑和带去。郑和一看,占城的纸与中国的大大不同。原来,他们的纸是用羊皮做的,把羊皮捶薄熏黑,再用细竹削尖为笔,蘸上白灰写字。郑和对占城国王表示感谢,带了书信辞别而去。

船队又在大洋中行驶了20个日日夜夜,到达了爪哇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国是个大国,地广人稠,兵甲防卫力量很强;城里店铺林立,商业繁盛。爪哇国王对郑和一行十分欢迎,热烈的场面也很感人。最使郑和一行感到惊讶的是,那里有许多中国人,他们大都是从广东和福建漳州等地迁移到那里去的。这些人到了爪哇,和当地百姓和睦相处,其中不少成了爪哇的百姓,入了当地盛行的伊斯兰教。因为郑和本人也是一位伊斯兰教虔诚的穆斯林,所以在爪哇更感亲切。

郑和一行在爪哇进行了一系列友好的贸易。当地人喜欢中国的瓷器和蚕丝;而郑和他们喜欢爪哇的珍珠、宝石和麝香。双方买卖公平,各得其利。

船队离开爪哇以后,又航行到了满刺加(今马六甲)、暹逻(今泰国)、锡兰(今斯里兰卡)以及今印度等地。回来时,原来船上装满的中国金银、钱币、瓷器、铜铁器、丝绸等物,已经换上了胡椒、药材等物。直到第三年春天,郑和他们才回到中国。

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7次出使西洋,去过印度洋沿岸30多个国家。最远一次到了忽鲁谟斯(今伊朗)、木骨都束(今东非洲的索马里)和麻林地(今东非洲的肯尼亚)等地;第七次出洋时,还特地到伊斯兰圣地麦加去朝觐。他把中国人民的情谊和丰富的物产,带给了亚非各国广大人民,同时把亚非人民的情谊和各地的物产,带回到了中国,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亚非许多国家的人民都怀念着三宝太监郑和,东南亚许多地方还保留着不少有关他的遗迹。在爪哇(印度尼西亚)有三宝垅、三宝公庙,在暹逻(泰国)有三宝庙和三宝塔。在锡兰(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的博物馆内,还珍藏着郑和在那里立的石碑。

当时,中国人对东洋、西洋的划分,是以南海为界的。南海以东为“东洋”,南海以西为“西洋”。郑和所到的地方大都在南海以西,所以人们称他的航行为“郑和下西洋”。

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出使异邦,这在当时并不容易。当时没有十分先进的航海技术和丰富的航海经验,狂风和暗礁威胁着船队的安全。此外,海盗和一些见钱眼红的国王也经常想谋害郑和,抢劫财物。在郑和出使西洋的时候,就曾经三次用兵打仗。

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途经斯里兰卡时,遇到了一桩险情。该国国王看到郑和携带的大批财物,顿起邪念。他让王子把郑和骗到京城,强行勒索财物,并暗暗地派军兵去抢劫船队。郑和发觉之后,企图返回船队,但归路已被国王的军队截断了。在这种万分紧急的情况下郑和带领他手下的2000多人杀回了王宫,俘虏了国王和他的妻子。郑和回到京城之后,把他们献给了明成祖。后来,明成祖实行宽大政策,又把他们放了回去。

永乐十三年,郑和第四次出使西洋。当他回航路过苏门答腊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时,发生了一次激烈的战斗。一天晚上,一个叫苏干刺的家伙率领几万人前来袭击郑和的船队。这个人本来也是一个王子,因为争夺王位失败,就跑到一座山上占山为王。这次,他见郑和的船队带着这么多的金银财宝,就红了眼,企图发一笔横财。在苏门答腊军队的配合下,郑和打败了苏干刺的军队,并且活捉了苏干刺。

郑和三次用兵都不是为了侵略别人,而是为了反抗坏人的侵袭。郑和及其率领的船队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从中国穿过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直达非洲的这条航线,是郑和他们最早开辟的,比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发现欧洲经非洲好望角到印度的航线,还要早半个多世纪。郑和他们这种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是世界航运史上的一大创举,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航海事业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