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行重行行(1983-1996)(合编本)
- 费孝通
- 1229字
- 2021-05-21 15:09:09
六、居民小镇
从观塘参观回来,我又想到了一个问题:这些工厂里的职工的生活是怎么解决的呢?内地大企业的厂长们,有关职工的吃、喝、拉、撒,结婚生育,老病火化,样样都得管,而且这些费用都得出在工厂账上。他们手上的政治账、社会账、经济账都得算,就是企业效益账算不清。真是厂厂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样的厂长我看香港的企业家是干不来的。可是我们也要问问:香港的厂长不管职工生活,由谁去管呢?
香港的企业情况当然不尽相同,这些蜂窝厂家在安排职工生活上却和我们的乡镇企业有点接近。当然城市里的工人究竟和乡村里的工人不同。单讲住所,乡村人家一般都有祖传的房屋,修修补补,添添造造,有屋可住。香港居民大多数是从外地来的,自己有房子的是少数,在工厂当职工的有房子的更少。如果工厂不管,那就会出现如解放前上海杨树浦那样的“贫民窟”,就是用木板挡墙、洋铁皮盖顶那种窝棚了。
香港原来也有不少类似杨树浦那样的区域,但是现在几乎看不到木板窝棚了。市民的居住问题近十年来受到社会重视,已作为市政建设的重点项目。解决办法是公私并举,建筑高层楼群的居民小村。许多大厦是由公家投资建造,以成本价格售给符合某些规定条件的中下收入的家庭。同时,鼓励私人投资建筑新村,以稍高价格出售。从1978年以来,出售44000个住宅单位,其中有37%是公家出售的廉价房屋。这些公建房屋的购买或租赁者只限于月收入在6500港元(去年提高了1000港元)以下的家庭。租金约占家庭收入的7%到8%。售价从10万到30万港元不等,但可分期付款。私人投资建造的房屋任何人都可购买或租赁,价格较高,租金约占家庭收入的20%。收入较低的家庭可享受优惠,由政府免费提供土地。香港这些措施值得内地各大城市参考。
我有位亲戚住在美孚新邨。这是最早的一个由私人投资建立的这类居民小镇。这个新邨的兴建者是美孚油行的老板。他原来在九龙西部沿海有个油库。九龙市面扩张,油库势必迁移。他就把这块土地用来建筑新邨,那是在70年代初期。每年增建,分八期完成,现已有99幢,每幢20层,共容纳10万人。这种新邨规划合理,布局得当,每幢大楼的基层都是为生活服务的设施,诸如菜场、商店、菜馆、银行、邮局等等,还有专用的公共会场、电影院、娱乐场、小学、中学和业余学校,以及停车场——凡是生活上需要的一切服务行业在这里应有尽有。为了使居民有良好的居住环境,高楼之间的空地布置得如公园一般,老年人可以在此散步、练功,孩子们可以在此游戏,年轻人有公共长椅可以休息看书,或谈情说爱。公家又通地下车道,便利新邨居民的交通。这种新邨的指导思想,旨在使居民感到这是他们自己的家园,生活方便、舒适。他们有了这种归属感,在别人问起他们住址,以某某新邨作答时,脸上便会有光彩。这样居民也会爱护自己的居住环境,公共场所都搞得十分清洁。这给我很深的印象。
像美孚新邨这样的居民小镇已在香港推广,有些已经建成,而且比美孚新邨更新、更舒适。到90年代这样的居民小镇计划增加到7个,容纳居民300万人。我想这是香港人民的创造,在全世界上做得也是出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