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取个吉利

70年代东亚冒出来的几只“经济老虎”都具有香港那种头重脚轻的特点。我们不能因为它们一时的繁荣就看不到它们的脆弱本质。我们“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本来是重视根基,比较稳妥的。问题出在把农业看得太狭了,只搞“以粮为纲”,排斥了第一产业的其他部分,成了“独脚”。第二产业又重重轻轻,把主力放到了收效期长的大型重工业方面,加上缺乏经营大企业的经验,不算经济账,搞得不但无利可图,还要年年补贴,成了国家的包袱。更严重的是贬低了第三产业的地位,不仅不去发展,还要打击。幸存者奄奄一息,恢复都很困难。结果头脚两弊,一时赶不上头重脚轻的几只小“老虎”了。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按照“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才不兴”公式办事,就能纠正贯彻“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方针中出的偏差,再把发展第三产业加上去,也就可以头脚并重,稳步前进了。香港这只小“龙虎”之所以能头重脚轻地发展起来,是靠了有人供给它粮食、原料,还有人买它的工业产品,整个经济过程中它只抓中段,也可以说最肥的一段。原料供应和产品市场,全仗经济规律来保证,使得卖者肯卖,买者肯买。说得更透彻些就是用高价买进原料,低价卖出产品,取得了市场优势。要做到这一点,非靠掌握中间这一段不行,就是要有低价的劳力,能抓住消费市场,还要善于经营,发挥各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能不承认香港的企业家和劳动人民是努力和灵活的,而且事实上也是做出了成绩的。问题仍在于这种头重脚轻的模式是否能耐久。我曾看过一本名叫《油断》的小说。描写日本如果一旦断了石油的供应,会出现怎样可怕的情况。这虽然是一篇科学幻想故事,但却说明了在原料和能源不能自给的国度和地区发展起来的工业是脆弱的。我们当然不希望会发生像小说里所说的那种景象,但是即使不发生那种非常事件,市场这一头还是潜伏着危机。这几年资本主义世界虽然没有出现严重的不景气和经济危机,尽管有些乐观的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已找到克服经济危机的灵丹妙药,但是我还是不大相信,至少得承认资本主义市场波动很大,而且这种波动又是经常的。一旦有事,香港就会首当其冲。70年代初石油危机发生时,如果不是祖国及时支持,香港就有点吃不消了。

实际上香港的企业家有如在严厉的婆婆手下当媳妇,心里明白,尽管巧也度不过无米的日子。他们战战兢兢一分一厘地计较,哪能像内地有些爷儿们那样大手大脚地花国家的钱。香港决不是地面上撒着钞票尽人去拣的“天堂”。到了香港才能真正尝得到优胜劣败的滋味。在这个竞争场上的失败者,只有怪自己没用,怪不得别人,而这种失败者有的是,只是不见报纸,不传人口罢了。我就有个早年的同学,多次到港都打听不出他的消息。这次才偶然从别人嘴里知道他的下落。他正是市场失意人,到台湾传教去了。风尘中被淘汰的人物岂只是这位老同学一人!

香港人心里最明白旦夕祸福的意义。你到处得小心,时刻得留神,不要无意中漏出那些不吉利的字眼来讨没趣。比如宴会上连“干杯”都犯忌,袋里干瘪了不是坏了么?内蒙古草原出一种发菜,广东口音念起来是“发财”,因此香港人很喜欢这种菜。在香港市场价钱可高了,内蒙古人就竞相采摘。总之,香港人什么都要讨个吉利。据说如果有歹徒持刀向你要钱,你赶紧给他100元一张的红钞票,就能免于见血。这类事例说不完,只要问任何一个香港人,他都能说出一大堆。

讨个吉利,严格说来不是属迷信一类,更和宗教有别,它是一种提心吊胆的心理反映。人们怎么会搞得神经这样敏锐,把命运看得这样不能主动,一切都得碰运气的呢?我想根源就是这头重脚轻的经济模式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