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行重行行(1983-1996)(合编本)
- 费孝通
- 2265字
- 2021-05-21 15:09:04
五
从连云港我们南下到盐城。盐城这块地方是多少年来黄河和淮河下游沉沙淤积而成的。由于东临大海,所以自古就是产盐之区,汉代即在这里设置盐官。现在盐城市的行政区域里除市区外还有7个县。在灌溉总渠以北的三县:阜宁、响水、滨海和淮阴市的灌南、涟水两县,历来被认为是苏北的苦地方,直到灌溉总渠修成后,才有所改善。这里的农民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劳动搞了大量农田基本建设,推广科学种田,特别是三中全会后贯彻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大改变了面貌。我们这次“探路”没有在这里停留,所以不多说了。灌溉总渠以南盐城市境还可以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的陆地形成得较早,传说宋代范仲淹在这里做官的时代,筑了一条防海潮的堤,称范公堤,就是现在通榆公路的路基。在这条公路上的上岗镇传说是早年人们在此避海啸的沙岗。在盐城市附近确有许多冈字作地名的如大冈、上冈、冈中、龙冈等集镇。这就表明这条线之东,土地成陆的时期较近,大约只有1000多年。这段时期里涨出了通榆公路以东近50公里宽的沿海地区,黄河和长江冲入东海的沙上还在继续淤积在江苏沿海,现在已有广大的滩涂,潮水落时一望无际。著名的东沙离海岸远达50—60公里。估计东海滩涂如果加以人工围治,在江苏部分就可以有800多万亩良田。
我这次并没有去海滨观察,但是课题组有两位同志事先在东台县调查了该县中心港口滩涂附近的弶港镇,所以我们了解了一些情况和值得展望的前景。
先说盐城东部,这地方很早就产盐,这里出产的盐称作淮盐。盐是人民生活必需品,所以历代封建王朝就定为独占的官卖商品。这里的盐民所产的盐全部要低价缴公。再由盐官委托盐商运销全国,称为官盐。承包运销的称盐商。盐城是基层收购中心,扬州是盐商麇集的码头。纸醉金迷,腰缠十万贯,才下得了扬州去做一场繁华美梦。沿海的盐民却受着残酷的封建剥削,靠出卖体力劳动过日子。所以盐民居住的地区经济是十分落后的。
清末,南通出了一个恩科状元张謇,当地人称“三先生”。他是个“实业救国”的实践家,着意谋划在家乡兴办工业,从国外引进了机器纺织的技术,在南通开厂经营。为了培植纺织厂的原料,他看中了苏北这块沿海的沙地,从南通起直到盐城,推广植棉。这件事被称为“废灶兴垦”,即把原来的盐场改成棉田。从经济上说是从简单的采掘收集进入了开荒种植,把生产力提高一大步。在这片沿海地区上所生长的棉花,就被收购来做他在南通经营的纺织厂的原料。当帝国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无力顾及东亚的空隙,苏南的无锡、常州、南通兴起了现代的纺织工业,为长江三角洲打下了民族资本企业的基础,而这些纺织厂的原料主要来自苏北沿海地区,所以这个地区原是苏北主要的产棉区。
这个产棉区的盛衰倚赖于长江三角洲民族资本纺织工业的盛衰。30年代中叶纺织工业比较有起色,所以这地区也比较繁荣。但是抗日战争开始后,苏北成了我们新四军的抗战前线,在拉锯战中许多集镇和农村被敌人破坏。这个地区的经济一蹶不振。
解放后,这个产棉地区虽则有了一定的恢复,但是接着在极左路线的政策下,发展缓慢,直到三中全会后才出现新面貌。根据我们课题组在港镇的调查,我们了解到这个镇附近的新东乡是1979年开始由内地移民开垦建成的,经过五年,现在已有8100人,那就是说,群众对开垦滩涂有很大的积极性,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盐城市现有714.9万人,只有921万亩耕地,每个农业人口只分得到一亩四分耕地,称得上人多地少。而弶港镇附近东台县境内却有20多万亩等待开发的荒地,至今新东乡只利用了5.5万亩,人均耕地近7亩。人均收入1981年是309元,1982年是347元,1983年已到475元,高于盐城各县的平均水平。所以滩涂确实具有吸引人的能力。
弶港的调查提出了移民开发滩涂的远景。在弶港附近东台县境内目前至少还有15万亩荒地可供开垦。即以新东乡人均7亩计算,大约可以移入2万多人。据初步估计苏北有400—500公里长的海岸线,800多万亩的滩涂荒地,如果由国家投资每亩约300元,地方出劳力,进行开发滩涂的基础工程建设,群众可以进去开荒,仍以上述标准来计算,至少可容100多万移民。
江苏现有人口6000万,到2000年估计将增加600多万。这是现在必须心中有数的严重问题。如果能在今后15年里鼓励群众积极移民开辟这片滩涂,除了农业人口可容100万人外,每15公里建立一个5000人的小集镇,沿海滩涂以30个小集镇、每镇5000人计算,大约可容15万人。这对减轻江苏今后15年内的人口压力将起重要的作用。当然,我们并没有把可以由国家作为重点建设投资,采取规模较大的围滩工程来开辟的苏北海岸外的东沙(从地图上看南北20公里,东西有40公里,在退潮时出现的沙滩)打算在内。而且如果满足于与江苏其他地区相等的生活水平,每人2亩土地已经足够,现有可供开发的滩涂可容纳的人口就可以增加一倍半,可达到300万人,占了15年内新增人口的1/2,如果东沙可以开辟,江苏新增人口的就业问题完全可以解决。
要使滩涂成为解决江苏人口压力的重要出路,除了鼓励和加速移民去开垦外,主要是引进乡镇工业,在沿海建立小集镇,使基层行政单位有财力为移民提供土产,生活上必需的社会措施。我们在弶港看到在原有的渔业基础上发展了食品工业,就推动了附近农民的多种经营,增加了收入。集镇上有了乡镇工业的支持,可以集资改造道路,建造文娱场所。有了乡镇工业也就会办起商店,跟着有了邮政、电话等通信设施,便利了居民。开垦滩涂的居民亦工亦农,安居乐业,又会从他们的故乡吸引来更多的移民,把原来荒废的土地开垦成欣欣向荣的果园和良田。我们对这方面的调查还刚开始,为了进一步开发滩涂有必要总结像弶港一类创业的经验,并发现一些开发滩涂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是一项应当引起大家注意的新兴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