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毕摩往事4

10

前面已经提到,阿爷有了向大队支书罗大嘴妥协的打算。过了一久,当罗大嘴又托人捎话时,阿爷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收了罗大嘴家大娃子罗拐拐做徒弟,住进大队医疗站,正式当了赤脚医生。

大队医疗站就在头人家过去的老宅里,中间用垛木一隔,一边是大队部,另一边是医疗站。

坐诊后,几乎没有什么病人来,这很符合大风山的实际。众所周知,我们彝家人世世代代与山为伴,与世隔绝,在残酷的环境中讨生活,日积月累代代相传,大家都积累了一些民间治小病的方法。只有病情大了,重了,撑不住了,才想得起请毕摩驱鬼祛病。所以,偶尔来的几个,不是风湿病,就是妇科病,都是过去的老病人。也有中毒的跌打损伤的身上长了恶疮的,但少之又少。瞧病时,阿爷方法奇特,不开处方,针对病症,随手抓上一付药,然后又递上一小包舂成的面面药,告诉病人,两种药要一起煨。也有第一次来瞧病的年轻人问这是为什么,阿爷就招招手,对着他的耳朵悄声说:面面药沾了祖灵之气,灵验得很呢。病人哦哦哦应着,恍然大悟的样子。

阿爷瞧病不开处方,其实是开不来处方。阿爷认识的汉字很少,这还是解放初期扫盲时扫的。用彝文来开,除了自己,又没人看得懂。但罗大嘴说了,这是正规的人民医疗站,不开处方哪行?于是阿爷一边抓药一边用汉话高声说道:金花子一小撮,白石蛋蛋两个,牛舌头刺根根一小把,野青苔一大撮,克玛菜也是一大撮,干姜姜四五片,甜草草少许,加上面面药3号一包……

在阿爷的喊叫声里,罗拐拐奋笔疾书。但罗拐拐也是半罐水,只是小学毕业,有些字写不来,只好用些符号代替,事后由小学校的普老师用红墨水笔将字补上。

一年过去了,涉及中药的汉字罗拐拐已经熟悉,但医术上还是一知半解,仍然不得要领。罗拐拐急了,眼看着一包包做了不同记号的面面药从阿爷的抽屉里送出去却不知为何物,恨意渐渐产生,暗骂阿爷老顽固,对徒弟还要留一手。但表面上,还是毕恭毕敬,勤脚利手。

娃子急,当阿爹的更急。年头节下,徒弟自然要请师傅吃饭。酒至半酣,罗大嘴喝得面红耳赤,一边吸闷烟筒一边问:大娃子还听话不?阿爷摇晃着头,不胜酒力的样子,大了舌头含混不清说:听……听话,支……支书的娃子,怎……怎么会不……不听话呢?

既然如此,该教娃子秘方了。罗大嘴说着,用衣袖擦了擦烟筒咀,递给阿爷。

还……还早呢……阿爷接过烟筒,咕嘟咕嘟一阵猛吸,任凭罗大嘴左说又激将,就是不接喳。

就这样稀哩糊涂又过了一年。一年里,任凭罗大嘴软磨硬缠,阿爷还是那句话:早着呢,急哪样嘛……突然有一天,病人吃了阿爷的药中毒死了。死了人,还是个贫农,这事就闹大了。来了好些公家人。公安同志也来了,说是典型的阶段报复,蓄意杀人,是隐藏在大风山的定时炸弹,其目的,就是想为死去的老毕摩报仇。于是不容分说就捆了阿爷,开了现场批斗会,然后就押送到县里去了。过了一久,送来了宣判,是无期徒刑。就这样,阿爷离开了大风山。起先,还有人议论,私下里还有一些传闻。过了几年,就慢慢消失在人们的闲谈里,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关于传闻,有必要在这里罗嗦一下。

传闻说,阿爷千不该万不该,就是不该收支书的娃子做徒弟。既然收了,就不该死守着什么秘方不传给徒弟。结果怎么样,明知道支书就是冲着秘方才送娃子来的,还不知道提防,遭了暗算,也是自己找的。有的说,要是阿爷还当着毕摩,能掐会算,肯定知道支书的阴谋,就不至于吃这种闷鼻子亏了,真是可惜了呀,这么好的草太医!有的传闻还活灵活现,编得有鼻子有眼,说支书罗大嘴看阿爷没有传授秘方的意思,怀恨在心,就指使大娃子暗中做手脚,悄悄用肥皂压了抽屉上的钥匙模,到县城配了一把,开了抽屉,将面面药互相调了包,结果就出了人命……伴随着这些传闻,一年不到,支书罗大嘴喝酒过量醉死在酒桌上,这就让传闻更加具有说服力了。大家说,毕摩就是毕摩,惹不得。惹着了,是会遭报应的。

至此,有关阿爷的传说暂时成了空白,我也不好乱编,只好忽略不计。

11

等到阿爷回到大风山,已是八十年代末期了。

回来时的阿爷须发皆白,满面皱纹,老态龙钟。汉话讲得很流利,彝话却有点生疏了。四山八寨的老人们念着旧情,顺路时还想得起来看他。及至见了阿爷,印象中的形象已经没有半点,噫唏之余还有点失望,说真是岁月催人老,变得都认不出来了。

阿奶已经过世好几年。阿爷没了依靠,和阿爹又不对头,就自己生活,平时靠冬梅冬菊两姨妈接济。但阿爷喜欢我,也许我是独苗苗的缘故。当时我正在县城读初中,一年两个假期,就和阿爷住一起,学学彝文,听听往事。但在外面,阿爷却变了人似的,成了一个只会闷声闷气盘田种地的农民,昔日的风采已经荡然无存,成为历史。

需要说明的是,按照判决,阿爷应该把牢底坐穿,但现在却释放回来了。其中缘由,阿爷的说法是这样的:

劳改期间,阿爷已经认命。白天下田干活,晚上睡觉,这和其他的犯人没有什么两样。突然有一天,阿爷病了,病得很重,感觉是活不成了,整天昏昏沉沉胡思乱想说胡话。

昏睡中,阿爷看到了自己的毕摩父亲和毕徒阿哥。毕摩父亲说,早就想来收儿子的冤魂,无奈法力尚浅,进入不了这个叫监狱的地方。今天之所以能来,完全是祖灵的帮助……阿爷听着,感动得泪眼涟涟,想表示几句,嘴却不听使唤。于是只好听毕摩父亲继续说道:走吧走吧,回归祖灵吧,阳间已经不需要毕摩,你留下也是多余……恍恍惚惚中,阿爷已经起身。正待要走,头人家的吆羊老倌却远远地出现了。只见他手一挥,一杆奇长的鞭子就伸到了面前,挡住了去路。只听他冷冷地说道:我教你的秘方和古歌还没传下去呢,就想走……醒来后的阿爷奇迹般地康复了。既然康复了,说明祖灵不要他死。于是阿爷决定遵照神灵的指示行事,献出秘方,献出古歌。经过一番周折,上面相信了阿爷的话。阿爷被押到了当地医院,收了两个很权威的医生做徒弟。至于古歌,上面好象不感兴趣,也没派人来学。阿爷是劳改犯,也不敢多问,这事就耽搁了下来……

12

阿爷成为歌王,已经是1997年的事了。

起因是州文化馆的杨老师到我们大风山进行音乐采风。游村串寨跑了几天后,听说阿爷会唱古歌,感觉新鲜,认为机会难得,就带着铺盖,找到阿爷,与阿爷同吃同住同劳动,很认真地体验生活进行采访。

正值大风山的夏季,雨水充沛,气候湿热,各种各样的山菌子受了召唤似的纷纷破土而出。这样的日子里,空气中充满着山菌子的清香,也充满着外地人收购菌子的吆喝声,招惹得包括阿爷在内的彝家人满山满箐奔波个不停。很多时候,晨雾还没散尽,阿爷和杨老师就在山上开始找菌子了。这时候,寂静的大山除了菌子的清香,就多了一道古朴苍凉如歌似述的古老歌声。捡菌子的人知道,那是毕摩在歌唱,唱给州里的人听。心中好羡慕,就想,毕摩就是毕摩,成了劳改犯,看着气瘪瘪的,说神气一下子就神气起来了,就象变戏法似的,让人搞不懂。

阿爷的古歌独一无二,歌词是古彝文,青年人听不懂,老年人似懂非懂,但大家还是爱听,因为旋律太好听了,不懂有不懂的想象和享受。阿爷的古歌唱得忽高忽低,能飘上天,在天上滑翔,在云彩里翻滚,然后一下子跌落云端,随着轻风软绵绵落地,化为山的震颤,溪的流淌,夜的静谧,虫的耳语……以为就要曲尽歌歇,却不料,一声长腔,慢慢悠悠一叹三咏地扶鹞直上,高入云天……伴随着阿爷的歌声,阿爷的火塘不再寂寞。有杨老师在录音,有阿爷的老阿哥老阿姐们在倾听。长夜漫漫,塘火熊熊,边喝小酒边吟唱的阿爷红光满面乐在其中,昔日的自信,昔日的风采,又回到了阿爷的身上。

杨老师走时,阿爷把几年来断断续续用彝文抄写的三大本古歌歌词拿出来交给他。杨老师如获至宝,握着阿爷的手动情地说:这是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重要得很呢!你放心,我一定会找人把它翻译出来,出成书,让大家都知道。

因为杨老师的缘故,过了不久,州电视台的一大群人扛着机器来了,要采访报道阿爷,说可能的话,还要做成一个彝调古歌专题片。听了这话,乡村干部都很高兴,嘱咐阿爷好好配合,有啥子困难尽管提,乡上村上会尽量解决。

阿爷想,这是天大的好事嘛,还叫啥子困难呢?于是摇摇头,赶紧说没有没有。

拍摄时,先是听阿爷唱,有人记录。然后按他们选定的曲目顺序试唱。正式拍摄时,还组织了寨子的群众配合给阿爷当听众。

听说自己也要上电视,大家既兴奋又紧张,过大节似的笑脸如花。女人们穿得花枝招展象过赛装节,男人们穿戴齐整就象去相亲。在这种气氛的感染下,村长也很高兴,吩咐社长说,去拉两支壮羊宰了,再买点酒,让大伙高兴高兴,就算是过一回古歌节吧!至于钱,不会少你的。

只一会儿功夫,公房的场院里就架起了几口大锅。随着炊烟升起,整个寨子就闻到了羊肉的香气。

在编导的指挥下,阿爷坐在火塘边对着忠实的听众从远古唱来:哦咿……听我来讲古,古时望天哟不见天,古时踩地么地不有,云雾茫茫在眼前,分不清天呀分不清地,成不了世道咋个办?若勒来造天,若麦来造地……阿爷唱得很投入,表演也到位。拍摄的同志说OK!想不到民间还藏有这样的奇人,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拍摄结束后,阿爷风光了好一阵子。酒也比过去喝得多了,并且一刻也离不开大烟筒。面对阿爷的得意,我的心底却产生了一丝不安。不管你信不信,每次看到阿爷,我都会闻到一股死亡的气息正悄悄向阿爷的身体靠拢。我相信我的直觉,我预感的问题终将会发生。因为我毕竟是毕摩的后代。

问题发生的时候,却有点意外。

先是阿爷看到自己出现在电视里,还象模象样地唱古歌,便咧着缺了牙的嘴巴边抿小酒边傻笑。看到一半时,眼有点花,感觉电视里白茫茫一片。刚想眨一下眼,电视又清楚了,却是吆羊老倌在鲜花盛开的山坡上一边吆羊一边唱歌。伴随着歌声,自己的毕摩父亲和毕徒阿哥骑马走在山路上,见了他,笑眯眯地招手说:来吧来吧来吧……听到呼唤,阿爷来不及多想,身不由己就走了过去……就在阿爷魂灵离去的瞬间,阿爷的肉身嘭咚一声就突然栽倒了,以后就再也没有起来。代替他留在人间的,是正在播着的彝调古歌电视专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