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金箍加身,师徒一心

强扭的瓜甜不甜不知道,但一定可以解渴。

大部分人的能力与脾气成正比,孙悟空也不例外,他的这次赌气离开,早已在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的预料之中,如来准备的金箍终于派上用场,孙悟空前脚刚走,观音菩萨就装扮成一个上了年纪的大妈,站在路边等候唐三藏的到来。

唐三藏虽然情商极低,但智商超高,用脚趾头都能想到眼前的这个老妈子就是观音假扮的,但看破不说破,既然领导喜欢躲猫猫捉迷藏,做下属的就尽量配合表演。

该配合你演出的我视而不见,别逼一个最了解你的人,即兴表演,唐三藏的这次表演,淋漓极致,堪称典范。

观音知道自己演技拙劣,不过既然演了,那就演到底,交给唐三藏一个金箍和一篇定心真言咒语,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紧箍咒,金箍用来套路孙悟空戴在头上,如果孙悟空不听话,就可以念紧箍咒,借此约束他的暴躁猴脾气。

原文是这样描述的:“老母道:“东边不远,就是我家,想必往我家去了。我那里还有一篇咒儿,唤做定心真言,又名做紧箍儿咒。你可暗暗的念熟,牢记心头,再莫泄漏一人知道。我去赶上他,叫他还来跟你,你却将此衣帽与他穿戴。他若不服你使唤,你就默念此咒,他再不敢行凶,也再不敢去了。”三藏闻言,低头拜谢。那老母化一道金光,回东而去。三藏情知是观音菩萨授此真言,急忙撮土焚香,望东恳恳礼拜。”

观音再三叮嘱唐三藏把定心真言背下来,自己则腾云驾雾去追孙悟空,你还别说,唐三藏虽然干啥啥不行,但背课文第一名,上万字的绕口佛经那是信手拈来,更何况区区几百字的定心真言,他坐在路边,把金箍咒语来来回回朗读记忆背诵,一会儿功夫就烂熟于心,甚至可以倒背如流。

原文是这样描述的:“却坐于路旁,诵习那定心真言。来回念了几遍,念得烂熟,牢记心胸不题。”

师徒就像夫妻,床头吵架床尾和,唐三藏后悔了,孙悟空也后悔了,孙悟空负气离开并非其本意,堂堂的齐天大圣被一个凡人如此“按在地上摩擦”,虽然这个凡人是他师傅,但他还是一如既往的生气了,受气不生气就不配叫孙悟空。

师傅教育徒弟,向来天经地义,孙悟空明白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孙悟空是极好面子的,他的假装离开只是面子在作怪,想要找个台阶下而已,奈何走的太快,唐三藏还没来得及挽留他,他就消失不见踪影,怪就怪这筋斗云车速太快,毕竟百公里加速不到一秒,放在现在,就是布加迪威龙都望而却步。

观音菩萨作为唐三藏这边的和事老,孙悟空的和事老呢,当然是我们的老朋友东海龙王,孙悟空没有第一时间回自己的革命根据地花果山,反而是去东海龙宫,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孙悟空不是真心不想去取经的(观音不会放过他,如来也不会放过他)。

对于师徒吵架这件事,和事老观音和和事老东海龙王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一个选择武力镇压,一个选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哎,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叫咱东海龙王惹不起这齐天大圣呢,得知了孙悟空来龙宫做客的原因,龙王也就顺着杆子往上爬,借用“张良圯桥三进履”的故事劝说孙悟空。

张良圯桥三进履类似于刘备三顾茅庐,不论是求学还是求才,都需要把心态放低,不可有倨傲怠慢之心,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要脸皮厚,自古脸皮厚者得天下,这是经过历史考证的,刘邦和项羽就是典型的例子,刘邦脸皮有多厚呢,项羽威胁煮了刘邦父亲吃掉,刘邦要分一杯羹,被楚兵追的屁股尿流,刘邦亲手把自己亲生女儿推下车,这样马车就能跑的更快一些。反观项羽,只能用八个字形容:妇人之仁,匹夫之勇。兵败垓下,属下都劝他渡乌江东山再起,奈何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一代霸王成为绝唱。

后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对此惋惜不已,唐代诗人杜牧在《题乌江亭》中写了“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表达了自己的惋惜之情,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也写过“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脸皮厚这个东西,永不过时,其中把厚黑发扬光大的,要数李宗吾先生,他的传世圣作《厚黑学》可谓是把脸皮厚的精髓都阐述出来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古人是如何靠厚黑吃遍天的。

有了龙王这么厚实的一个台阶,孙悟空二话不多回去找师傅去了。

原文是这样描述的:“悟空闻言,沉吟半晌不语。龙王道:“大圣自当裁处,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悟空道:“莫多话,老孙还去保他便了。””

回去的路上,孙悟空好巧不巧遇到来寻他的观音菩萨,看到观音,孙悟空很慌,福缘心至下,一句话就把事情的来由解释清楚了,顺便还拍了个小小的马屁,感谢观音之前的提点之恩。

孙悟空认罪态度如此之好,搞得观音菩萨一时没反应过来,早已准备好的“暴打猴头”等一系列凌厉手段都没法施展,只得再次叮嘱孙悟空要好好保护师傅取经,切莫再犯这等行径。

原文是这样描述的:“正走,却遇着南海菩萨。菩萨道:“孙悟空,你怎么不受教诲,不保唐僧,来此处何干?”慌得个行者在云端里施礼道:“向蒙菩萨善言,果有唐朝僧到,揭了压帖,救了我命,跟他做了徒弟。他却怪我凶顽,我才闪了他一闪,如今就去保他也。”菩萨道:“赶早去,莫错过了念头。””

俗话说,谁先低头谁道歉,相互有了台阶下,师徒之间又是一副师慈徒孝,其乐融融的景象。

当然,这只是表象,此次服软丝毫不影响孙悟空下次“叛变”,奈何徒高一尺,师高一丈,此时的唐三藏,铁了心的要把观音菩萨的任务贯彻到底,趁孙悟空警戒心彻底放松之际,诱骗他带上金箍,为了消除徒弟的戒心,唐三藏还欲擒故纵,跟孙悟空说如果不太合适,就不用穿了。

都说出家人不打诳语,如今和尚要是骗起人来,与普通人相比,有过之而不不及。

孙悟空是个二愣子,丝毫没有察觉唐三藏的话外之音,毫不犹豫就戴上了金箍,他心想:师傅怎么可能害徒弟呢?再说,和尚肉都不吃,怎么会骗人呢?

原文是这样描述的:“行者去解开包袱,在那包裹中间见有几个粗面烧饼,拿出来递与师父。又见那光艳艳的一领绵布直裰,一顶嵌金花帽,行者道:“这衣帽是东土带来的?”三藏就顺口儿答应道:“是我小时穿戴的。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礼,就会行礼。”行者道:“好师父,把与我穿戴了罢。”三藏道:“只怕长短不一,你若穿得,就穿了罢。”行者遂脱下旧白布直裰,将绵布直裰穿上,也就是比量着身体裁的一般,把帽儿戴上。”

唐三藏看孙悟空上当了,干粮也不吃了,保险起见,先在心里默默念了一遍紧箍咒,万一观音菩萨的咒语不灵,以这泼猴的性子,自己肯定没好果子吃,果然,孙悟空头痛欲裂,生不如死。

想不到效果如此好,唐三藏也不管孙悟空受得了受不了,一时兴起忍不住又念了几遍,直到孙悟空痛的满地打滚,把伪装在金箍上的帽子都给抓破了,看到孙悟空如此痛苦,唐三藏终于停了下来,十分满意,美滋滋的,心想总算报了刚才孙悟空不辞而别的“一箭之仇”。

原文是这样描述的:“三藏见他戴上帽子,就不吃干粮,却默默的念那紧箍咒一遍。行者叫道:“头痛!头痛!”那师父不住的又念了几遍,把个行者痛得打滚,抓破了嵌金的花帽。”

唐三藏停下来不念紧箍咒,并不是因为出家人慈悲为怀,也不是因为他念累了想喝口水润润嗓子,以唐三藏前十几年整日吃斋念佛的基础,这区区几百字的紧箍咒,他就是念上一天一夜都不带喘气的,唐三藏停下来,无非是担心孙悟空力气太大,万一把金箍弄断了就麻烦了,虽说可以把黑锅丢给观音菩萨背,但毕竟自己是具体的参与者,脱困的孙悟空肯定饶不了自己。

不念肯定就不痛了,孙悟空哪里甘心被金箍套住,趁这喘息之机,从耳朵里掏出金箍棒就朝头上的金箍撬去,唐三藏见此又慌了,万一这金箍不小心被孙悟空撬出来了,如何是好?于是又开口念咒,把孙悟空折磨的死去活来。

原文是这样描述的:“三藏又恐怕扯断金箍,住了口不念。不念时,他就不痛了。伸手去头上摸摸,似一条金线儿模样,紧紧的勒在上面,取不下,揪不断,已此生了根了。他就耳里取出针儿来,插入箍里,往外乱捎。三藏又恐怕他捎断了,口中又念起来,他依旧生痛,痛得竖蜻蜓,翻筋斗,耳红面赤,眼胀身麻。”

为什么要说孙悟空是个二愣子呢,唐三藏都念了这么多遍了,他才明白过来,原来这一切都是唐三藏搞得鬼,于是虚与委蛇,假装臣服,暗地里却找机会准备一棍子把这可恶的臭和尚敲个脑袋开花,唐三藏眼疾手快,见孙悟空想要“弑师”,又是一顿乱念,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孙悟空再次投降,得知这个金箍是观音菩萨给的,咒语是观音教的,彻底失去了反抗之心,只能“死心塌地”一路护送唐三藏西行。

原文是这样描述的:“三藏道:“你今番可听我教诲了?”行者道:“听教了!”“你再可无礼了?”行者道:“不敢了!”他口里虽然答应,心上还怀不善,把那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望唐僧就欲下手,慌得长老口中又念了两三遍,这猴子跌倒在地,丢了铁棒,不能举手,只教:“师父!我晓得了!再莫念!再莫念!”三藏道:“你怎么欺心,就敢打我?”行者道:“我不曾敢打,我问师父,你这法儿是谁教你的?”三藏道:“是适间一个老母传授我的。”行者大怒道:“不消讲了!这个老母,坐定是那个观世音!他怎么那等害我!等我上南海打他去!”三藏道:“此法既是他授与我,他必然先晓得了。你若寻他,他念起来,你却不是死了?”行者见说得有理,真个不敢动身,只得回心,跪下哀告。”

没有雷霆手段,怎敢菩萨心肠,不得不说,神仙平日里看起来道骨仙风,满嘴的道德仁义,真要发起狠来,就是妖怪都自叹不如,可怜的齐天大圣,就这样被玩弄于股掌之中,不知是他的幸运,还是他的悲哀。

行文至此,哀痛之情溢于言表,《西游记》中唯一具有反抗精神的孙悟空就这样向统治势力屈服了,屈服就像吸毒,只有零次和无数次,他再也不是那个“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只剩下一个老老实实护送唐三藏西天取经的孙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