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每一天都有迹可寻的手账指南
- Babe
- 4531字
- 2024-11-02 03:55:34
02 高效管理学习体系
学习动力:三大方法帮你找到学习动力
如果让我说出关于自我蜕变的终极密钥,答案只有一个:学习。持续学习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个人的成长中,还体现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中。远观历史,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和成长,就是因为人类具有学习能力。因为懂得主动坚持学习,无论社会怎样变革,都能够在自己的人生赛道上越跑越远。
许多人在年少时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踏入社会后又需要面对琐碎的工作,对学习渐渐失去了耐心和兴趣;每天不是疲于奔命,就是安逸地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过着温水煮青蛙的日子,害怕挑战新的知识。
遇见手账以后,我发现这个世界还有太多不曾接触过的知识,想要去探索。所以,在成长的路上,我给自己提出了两个小小的要求。
一是希望自己可以永葆对知识的好奇心,保持不断的成长性;二是认真保持自律,因为自律即自由。
哈佛前校长鲁登斯坦说:“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不断地、随时随地地、快速高效地学习。”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如今的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过去,一个人80%的知识是在学校学习阶段获得的,剩下的20%则是来自工作阶段的经验积累。但现在完全相反,在学校这个象牙塔中学习到的知识,或许只占据我们全部学习生涯中的20%,而80%的知识则需要我们在漫长的一生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获得。由此可以很明确地看到,那种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就能受用终身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想要在当今这个世界生存下去,学习能力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快速持续地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是让我们持续自我提升的超能力。除此之外,学习力的本质是竞争力。不管是在校园中,还是在职场中,如果我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学到新知识,获得新信息,就是我们独一无二的竞争力。
我以前认为“学习力”是一种接近天赋的东西,从小时候到长大后的学习表现,大致能够显示出自己的学习力水平到底如何。我便自然而然地认为,如果小时候学习不太好,成年以后就更加没有办法学好了,但其实是自己的思维受限了。
等我真正理解了“学习力”这个能力模型后,才发现自己的潜力非常大。许多事情只要你愿意去学习,遵循一定的方法,一定能够让你的人生变得与众不同。
关于“学习力”一词,最早是由美国教授福瑞斯特(Jay Forreste)于1965年提出的。当前国内外研究对“学习力”的定义,大多指向一个人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新力的总和,同时它也是人们获取知识、分享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但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发现“学习创造力”,也就是再创造知识的能力,在一两年内想要大幅度提升是比较难的,这需要贯穿我们的整个人生进行试验和探索。
如果希望在一两年内就能够培养出自己的“学习力”,可以主要针对前三个要素——即“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进行刻意练习。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力是否强大,取决于一个人对于知识及信息的高效提取、整合、转化、运用的能力。具备了以上几种能力,就相当于具备了解决问题所需的核心素质。
简单地说,如果一个人拥有比较强的学习力,其实不只是指学习成绩,还是这个人的学习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
学习力的三要素是怎么被定义的呢?
① 学习动力,是指个人自觉的内在驱动力,主要包括个人的学习需要、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
② 学习毅力,即个人的学习意志,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确定目标,并勇敢克服困难的状态。
③ 学习能力,是指对知识的获取、整合加工,以及将知识付诸实践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这三个要素的关系是:学习动力是基础,学习毅力是保障,学习能力是方法。学习力是这三个要素的交集。只有同时具备了三个要素,才能拥有真正的学习力。
学习动力是最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很多人不是学不会,只是因为不想学,没有意愿学习,也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想要找到自己的学习动力,就意味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同时还要学会赋予这件事情重要的意义,以及学会检测自己的内在驱动力。
理解了“学习力”模型,如果发现自己的学习力总是上不去,就需要在这三个要素里面找到问题和原因。如果发现自己比较缺乏学习动力,这时候可以用以下三个“锦囊”来帮助你重新找到学习动力。
1.保持开放性心态
心智模式(Mental Model)是苏格兰心理学家肯尼思·克雷克(Kenneth Craik)在1943年首次提出的。心智模式又叫心智模型,是指深植我们心中的关于我们自己、他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和已有知识的局限。简单来说,心智模式会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心中,它能让我们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解读,产生不同的情绪。
心智模式有两种思维:
① 成长型思维:拥有这类思维的人,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在挑战中不断地提高。面对问题和困难时都愿意积极挑战,会把过往的失败当作成功的垫脚石,并且带着开放的心态去解决问题。
② 固定型思维: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习惯于给自己设限,不太愿意探索外界,并有一定的畏难心理。时常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外界,总是会被外界的批评和表扬所影响。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首次提出成长型思维模式与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概念。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更容易取得非凡成就。”她认为,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做事时会更关注自己是否处于发展的状态,而不是结果。这类人会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在挑战中逐渐地提高,奇妙的是,这种思维方式大大增加了他们成功的可能性;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习惯把思维局限在一个狭窄的范围,认为智商等能力与水平是天生的,不愿意去做与自身能力有差距的事。由此一来,也就造就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走向。
我们要学会保持开放性心态,从故步自封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向“发展自我”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发展。不同的思维模式,会影响我们的学习潜力,更重要的是,会影响我们的信心。
保持开放性心态,意味着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尤其要直面别人的一些建设性的批评意见。有时候一些负面评论更容易让人成长,但保持开放性心态不是说我们要全盘接受别人的意见,我们不可以一直活在别人的言语里。所以,一定要学会辨别哪些是有效的建议,哪些是无效的意见,掌握好听取建议的度。
2.赋予事情重大的意义
赋予事情重大的意义,是指在准备做事情的时候就将未来的好处具体化。
小学时代我的学习动力很强,因为爸妈时常会跟我说:“如果在考试中获得了理想的成绩,你就能够得到想要的礼物。”为了能够得到这些具体化的好处,我铆足了劲学习,对那个阶段的我来说,这些好处是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的。
大学毕业后,我在学校的附近与研友合租了一间卧室,每天到图书馆学习的时间都会超过13个小时,就这样坚持了半年有余。这是因为我为“考上这所学校”赋予了非常重大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打开梦想的大门,改变我未来的人生走向。为了实现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目标,对我来说每天坚持学习就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而不觉得是苦哈哈的坚持。虽然最后只差了几分没考上,但我也深感这段时光没有被辜负。它确确实实地改变了我对学习的看法,我从中看到了自己为梦想努力的模样,慢慢地我也不再妄自菲薄了。
这个方法简单却很有效,尤其对于在一定时间内需要完成一件看似比较难,但努努力又能够完成的事情特别有帮助,可以让我在这段时间内保持满满的学习动力。
3.内在驱动力表格
如果我们要将一件事情长期地做下去,就不能只是依靠外在的激励,而需要转向发展自己的内在驱动力。
《驱动力》一书的作者丹尼尔·平克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内在的驱动力,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的。”内在驱动力可以通过在这三个方面的持续锻炼来习得,分别是:自主性、精通程度、目的性。
① 自主性
自己能够决定每天的学习时间、内容及强度等。
学习内在驱动力强的人,常常在学习中能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还会把自己当成一个在知识海洋里探索的探险家,对未来要学习的知识充满好奇心。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学习,有着比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被外界的干扰打乱节奏。
② 精通程度
我们的大脑非常喜欢精通某种事情的感觉。
越是做得好的事,我们就越喜欢做。反过来想,有些时候我们不喜欢做一件事情,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件事情不是我们擅长的。内在驱动力较强的人,总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并且会认真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实现这个结果。在投入精力的过程中,还会产生一种心流的状态,一点点进步直至接近精通的所有过程,都能够让自己感到越来越兴奋。
③ 目的性
目的性是我们做一件事情最直接的出发点。
内在驱动力较强的人,会将目的性放在实现人生价值上,而非只是外在的物质实现上。如果一开始的目的性较弱,也可以先从最直接的能够让自己有“即时获得感”的目的出发,让自己尝试坚持一段时间。
为了追踪自己的内在驱动力,我给自己制作了这样一张内在驱动力表格,在开始学习时,我就在手账上简单地制作了这个表格,以便更好地跟踪自己的学习情况。
表格横列由三个因素组成,分别是:自主性、精通程度和目的性。
纵列由三个阶段组成,分别是:开始学习时、学习过程中和学习临近结束时。
在画好整个表格以后,就可以分别依据自己所在的不同阶段进行客观评分,但不需要过于精准。每一个因素的总分是10分,只需要你依据对自己目前所掌握的水平进行打分即可。比如,在刚开始学习的阶段,目的性可能会稍微强一点儿,自主性和精通程度可能会相对弱一些,所以分数也会相对弱一些。
评分的目的是,用最直接的数字量化自己目前内在驱动力的水平,一定要先知道自己在什么样的位置,如此才能够更好地找到路径往前走。如果分数低于总分30分的一半,就说明这三个要素都要进行提升;如果发现哪个分数比较低,就要在那个要素中针对性地寻找一些原因且不断地找寻方法进行提高。所以,需要在总分后面加上一个“原因”分析,这样才能够真正明白为什么这个评分会比较低,那个评分会相对高一些,找出病因,才能够对症下药。比如,在精通程度上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来达到;在自主性中可以做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实验几周;在目的性方面可以找到要学习这门学科最直接的动力,并不断强化它。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提升个人的内在驱动力。
在学习雅思的过程中,我也在内在驱动力表格上做了记录:
一般是在开始学习之前,就要在手账本上画好这个内在驱动力的表格。在第一阶段时会先打一次分,按照对自己的大致了解进行评分即可。我发现在刚开始学习时,给自己的评分是低于15分的,而且自主性和精通程度这两个要素分数偏低,所以我就明确地知道自己要在这两个要素上下功夫。但因为总分太低,所以也需要全方位进行调整,让自己的内在驱动力不断提升。
因为当时给自己的复习时间是90天,所以每过30天我就对这些要素再次进行评估。比如说,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了提升效率的方法和适合自己学习的时间段,所以自主性不断地提高;每天学习5~8小时,我的精通程度也慢慢变强了;而且当我开始掌握学习这门学科的诀窍时,就会自发地喜欢它。
最后是在冲刺的第三阶段。
这个阶段再进行一次自我评分,会比上一个阶段掌握得更好些,或许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能够对这门学科驾轻就熟了。当然,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有时候也有可能在这个阶段,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坚持下去,导致又退步了。那就可以针对自己的情况,再追加一个阶段,直到能够让内在驱动力提升到较强的地步,这样才能够像拥有小马达一样拥有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