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发展报告(2020)
- 刘波主编
- 8字
- 2021-04-23 19:28:34
专栏二 经贸会展篇
北京地区跨国公司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聂倩 董艳玲[1]
摘要:随着北京经济结构和投资环境的持续优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研发中心等优质企业和高端功能机构来北京投资落户。本文通过梳理北京地区跨国公司的发展现状,发现北京地区跨国公司呈现投资增长速度放缓、投资转向高精尖产业以及跨国公司实现双向开放的运营特征,之后从发展动力、发展条件、发展效应三个方面总结了未来北京地区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北京 跨国公司 总部经济
北京作为我国金融决策中心、监管中心和最大的资金清算中心,集聚了全国一半以上的独角兽企业、4000多家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拥有世界500强总部企业数量连续六年居全球城市首位。2019年,普华永道和北京市商务局联合发布的《2019北京外商投资发展报告》显示,对标伦敦、纽约、巴黎、东京、香港和上海,北京的国际影响力、成长力和支撑力正不断提升,北京在GDP增长率、世界500强企业数量、跨国公司及总部企业数量三个方面领先其他对标城市。
一 北京地区跨国公司发展的总体状况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北京市开放型经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9年,北京市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万余家,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达547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2亿美元。其中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在北京设立研发中心、各级代表处、事务所、地区总部等。
(一)北京CBD成为跨国公司投资首选地
随着北京创新战略中心地位进一步提升,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选择落户北京。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80家,其中,位于朝阳区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124家,年均增长33%,占全市近七成。朝阳区的CBD功能区是北京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聚集了北京市70%以上的超甲级写字楼,拥有北京市90%的国际金融机构、50%的跨国地区总部,成为北京市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是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在京投资的首选地。随着北京CBD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功能区总部企业已达到850家,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多达88家,约占北京市的50%。北京CBD已吸引佳能中国、德勤北京公司、丰田金融服务(中国)等70余家重点企业落户,还在对接摩根士丹利、三星中国北京分公司的落户事宜。2019年北京CBD外资企业税收近450亿元,占功能区税收总额的比例超过40%;外资企业总数超过1万家,其中新注册外资企业超过600家。[2]
目前,已吸引大量跨国公司投资落户的北京CBD仍在不断提升吸引力,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提升CBD区域的发展品位、质量和能级,旨在打造国际一流的CBD。北京CBD制定了《北京商务中心区高精尖产业指导目录》(2019版),形成高精尖招商引资目录,指导写字楼招商,研究制订市场化招商方案,成立市场化招商公司并进入实施阶段。同时,北京CBD进一步打造楼宇品牌,推广楼宇标准,正式启动CBD楼宇联盟,打造专业性强、影响力高的行业协会。北京CBD通过营商环境和服务机制的不断优化,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在此投资落户。
(二)总部经济优势持续吸引跨国公司涌入
总部经济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经济辐射力,是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9年,北京市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80家,其中有超过1/3来自世界500强企业。北京拥有世界500强总部企业数量连续六年居全球城市首位。作为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城市,北京高度重视企业总部特别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聚集,近年来相继出台了多项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建设世界高端企业总部之都奠定了坚实基础。2018年,北京开始实施总部经济优化提升行动计划,充分发挥首都的科技和人才优势,支持引导科技、文化等创新型总部企业发展,推动总部经济从规模效应向质量效益转变;健全总部经济促进体系,研究推出知识产权保护、重点总部企业服务等方面的专项配套措施;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北京,培育本土跨国企业;推出新一版总部企业名单,建立健全总部经济监测和评价体系。北京依托总部经济优势聚集了4000余家总部企业,持续吸引跨国公司涌入。
随着各类高端企业总部资源的加快聚集,北京总部经济发展也呈现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CBD、金融街、中关村海淀园、丰台总部基地等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迅速发展,对北京经济增长的贡献达40%左右,并在国际上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外,丰台总部基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科技城等具有较强发展特色的总部聚集区也在不断成长,并且彰显巨大的发展潜力。从这些典型总部聚集区的发展定位看,彼此之间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既避免了城市内部对高端总部资源的恶性竞争,又形成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增强了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吸引力。
(三)优化营商环境为跨国公司提供便利
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31位,连续第二年位列营商环境改善幅度全球排名前十。北京作为样本城市得分78.2分,较上年提升4.6分,相当于世界排名第28位;北京在开办企业等5个指标上都跨入全球前30名;中国在办理建筑许可方面上升88位,北京提高15.75分,排名跨越式上升100位。跨国公司纷纷来京增资扩能的背后是北京营商环境的大幅改善和优化。近两年来,北京在跨境贸易、通关效率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为频繁进出国门的跨国企业提供便利。亦庄是北京跨国公司的集聚地,也是营商环境改善的前沿。北京奔驰长期进口大量生产用成套设备及汽车零部件,平均年进口约4万个标准集装箱,约占北京地区的1/4。北京亦庄创新性地采用“六位一体”的监管服务模式:原本需在口岸查验区集中查验、检疫的进口集装箱货物,可直接到企业内部进行查验、检疫,企业无须排队调箱,查验完毕后货物也可直接上线生产。这样一来,物流时间平均缩短3~5天,节省物流成本约1000万元,提高了近10亿元资金的周转效率。[3]
朝阳区建立了重点企业“服务包”常态化工作机制,通过聚焦重点企业需求,组织了与重点“服务包”企业的面对面座谈,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朝阳区除了策划和组织“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解读会”“优化营商环境专场音乐会”等活动,还为区域总部企业搭建沟通平台并提供优质服务,组织区内总部企业参加“9+N”系列政策解读会和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解读会等活动,积极开展区域优化营商环境宣传工作,为企业在京发展提供优质服务。[4]此外,朝阳区为了吸引更多高端人才,以电子城北区为核心,打造具有辐射带动效应的国际创新研发核心区域。电子城北区正在深化区域规划研究,并加快推进国际人才公寓、国际医院、国际学校、未来论坛永久会址“三国际一未来”四大功能性项目,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中心职能,全方位营造适合国际高层次人才创新发展、生态宜居的类海外环境,在全球范围吸引国际顶尖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企业家等高精尖技术创新人才及团队到园区创新创业。
二 当前北京地区跨国公司的运营特征
近两年,北京地区跨国公司呈现投资增长速度放缓、投资转向高精尖产业以及实现双向开放的运营特点。
(一)投资增长速度放缓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17年开始北京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呈现下降趋势,2018年北京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3亿美元,同比下降28.8%,2019年北京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2亿美元,同比下降17.9%,降幅较上年减少了约11个百分点。其中,2018年北京朝阳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9.7亿美元,同比下降32.4%。可见,跨国公司在北京地区的投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投资意愿趋于稳定。面对消费者的高质量需求,跨国公司正在调整战略,投资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扩张转变。而在投资整体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北京海淀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9亿美元,是同期朝阳区的近两倍,同比增长218%。这主要源于海淀区中关村的飞跃发展,截至2019年,中关村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超过11万件,创制标准9500多项,分别是2012年的5倍和3倍;2018年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4957.8亿元,占全国近1/3,近七成辐射到京外地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2万家,上市公司349家,天使、创投发生金额与投资案例均占全国1/3以上。[5]
(二)投资转向高精尖产业
跨国公司投资领域从生产制造向研究开发和营销服务扩展,外资由过去的主要投向加工工业、一般制造业,转向投资高精尖产业。一批在京外资企业依托自身技术、产品、服务和营销渠道等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北京城市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在智能交通、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加强合作,实现城市和企业共赢发展。“互联网+”、生物科技、电子商务等高精尖产业成为外商投资新热点;对外直接投资从以采矿业、制造业领域为主,拓展到租赁和商务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文化、高新技术等新兴服务领域出口优势明显。2018年,北京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3,十大高精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25万亿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贡献率超六成。
目前,朝阳区聚集了大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研发机构,包括特斯拉、惠普、雷诺、斯伦贝谢等知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及苹果中国研发、默沙东、特斯拉、戴姆勒、霍尼韦尔、沙特阿美、西门子、阿里巴巴等国际知名企业的研发创新机构。[6]位于朝阳区的跨国公司主要集中在研发、管理、财务、营销等领域和环节。其中,电子城西区是国际电子通信总部及研发中心的聚集地,聚集了施耐德、爱立信、安捷伦科技等世界500强企业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以及爱慕公司、叶氏集团、东方国信等一批高科技民营企业总部。
(三)跨国公司实现双向开放
“十三五”规划指出:“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北京地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放,实现了跨国公司发展双向投资,既促进了跨国公司在北京地区的发展,又增强了本土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跨国公司的双向开放使得北京地区的开放型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北京全年货物进出口额2.87万亿元,进出口额增速高出全国2.0个百分点,出口额增速高出全国1.1个百分点、进口额增速高出全国3.7个百分点。“双自主”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持续增强,2019年北京“双自主”企业出口占比达到23.4%,较上年底提高1.3个百分点,全年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1.12万亿元,保持在全国前列。
在双向投资领域,2019年北京市对外直接投资72.6亿美元,增长3.1%,信息软件业新增投资额占全市对外投资的近一半,北京实际利用外资142亿美元,剔除不可比因素增长4.3%。2019年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重点领域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市的83.9%,较上年提高22.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国首家独立法人形式的直销银行、全国首家外资控股飞机维修合资公司、全球三大评级机构等在京落户,有效促进了北京服务业开放与创新发展。
三 北京地区跨国公司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北京正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从“简流程、优服务、降成本、强监管”四个方面打造“国际一流、优无止境”的营商环境,通过强化央地协同、区域协同,形成外资发展、人才发展与区域发展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这里从发展动力、发展条件、发展效应三个方面分析未来北京地区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
(一)创新驱动成为跨国公司发展新动力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企业技术的不断积累已经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推动力。跨国公司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纷纷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利用技术优势控制市场和资源,并抢占价值链两端。一些跨国公司能够不断地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在多个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与其始终引领科技创新密不可分。为应对挑战,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也在不断强化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应用,同时努力拓展国际市场和发展空间。跨国公司通过设立海外R&D机构、与其他跨国公司联合研发等方式,利用各国科技资源,实现全球范围内技术要素的优化配置。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应用,单纯的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用户的需求,以产品、服务和信息流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创新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的重视。北京已经跨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高精尖产业发展氛围日渐浓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质量发展动力强劲。据测算,2018年北京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3,十大高精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25万亿元,医药健康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867.6亿元,同比增长14.3%;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223.9亿元;备受瞩目的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更是达到1500亿元。[7]在产业创新平台上,截至2019年,北京市已创建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1家市级产业创新中心、28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9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1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1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38家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6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10家北京高精尖产业设计中心,[8]这将为北京地区跨国公司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跨国公司配套服务进一步完善
完善的总部服务体系和良好的制度环境,是一个城市吸引各类高端企业总部聚集的必要条件。北京将加快建设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着力加强服务环境建设,构建专业化的现代服务体系,营造规范有序、公平高效的制度环境,打造全球最优企业总部家园。这需要北京加强总部经济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围绕高端企业总部的服务需求,加快专业化生产服务体系和高品质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北京对高端总部的吸引力。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体系是吸引高端企业总部聚集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总部聚集又能够产生大量的金融、信息服务、中介咨询、广告会展、教育培训等专业服务需求,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目前北京配套设施已相对成熟,但与世界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今后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加快星级酒店、会议、休闲购物、停车场等商务配套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等服务设施建设,提升首都配套服务设施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同时完善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投资性公司的协调服务,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在设立和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金融服务环境方面,根据跨国公司总部的金融需求和资金流动、管理的特点,进行相应的金融政策创新,对公司总部的内部资金管理、跨境资金管理、外汇管理、资本运作和投融资管理等特点进行研究,以不断优化适合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展的金融环境。
(三)总部经济推动区域共赢发展
北京将释放企业总部聚集效应,增强首都经济圈的经济辐射力,推动区域共赢发展。北京周边地区发展基础薄弱,会阻碍北京建设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因此,北京应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功能合作,创新跨区域合作模式,探索建立高效务实的区域协调机制。一方面,鼓励在京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在天津、河北等周边区域布局一些重点产业项目,如生产制造基地、配套服务基地等,通过“总部—制造基地”模式,适时适度地将生产制造等部分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环节向外转移。通过借鉴“首钢搬迁”模式,针对重大总部经济合作项目,北京将与合作城市开展“一企一策”协商,对企业生产基地外迁后的土地供给、利益分配、政策落实等问题进行统筹协调。
另一方面,北京将探索共建园区模式,通过与其他城市跨区域共建一批规模化、特色化制造基地,鼓励跨国企业将总部留在北京,将制造环节落户共建基地,充分利用北京周边地区土地空间和生产成本优势,采取合作共建、自主建设等形式在环首都区域设立中试基地、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等,从而形成区域间利益共享机制。北京地区在辐射带动首都经济圈发展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增强对跨国公司总部及研发中心的吸引力。
[1] 聂倩,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董艳玲,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2] 《北京CBD持续提升国际化程度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88家》,中国新闻网,2019年10月30日。
[3] 《感受北京营商之变》,《北京日报》2019年10月29日。
[4] 《北京朝阳:总部经济支撑区域新增长》,《中国经济时报》2018年11月8日。
[5] 《北京晒出科技创新“大数据”》,《北京日报》2019年8月26日。
[6] 《北京朝阳:总部经济支撑区域新增长》,《中国经济时报》2018年11月8日。
[7] 《北京晒出科技创新“大数据”》,《北京日报》2019年8月26日。
[8] 《科技创新:北京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北京日报》2019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