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南汉喃文献与东亚汉字整理研究
- 何华珍 (越)阮俊强主编
- 2491字
- 2021-04-23 18:26:20
三
根据越南汉喃小学类文献的内容、功能以及研究价值,可以分为音韵、文字、训诂、字典、蒙学、双语辞书等类别。在《越南汉喃小学类文献集成》以及数据库的基础上,按照类别进行专题研究。研究内容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1.越南古辞书的渊源研究,尤其是与明清的《字汇》《康熙字典》等中国传统字书的关系。越南作为东亚汉字文化圈最受汉字文化影响的国家,却尚未发现具有独创性质的大型字典。诸如《字典节录》《村居便览》《难字解音》《嗣德圣制字学解义歌》等文献均具有“字典”的性质,内容却是摘抄《字汇》《正字通》《康熙字典》等中国字书,或是摘录中国古典文献而成。越南为什么没有原创性的大型字书?这些摘抄类字典摘抄的标准为何?摘抄的基础上有没有创新?这些文献中是否保存了中国已经失传的文献,是否具有一定的文献学价值?这些问题与越南地区的语言文字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2.越南汉字“字样学”研究。首先,可以对越南的汉字规范进行研究。以越南“字样学”类文献为材料,对越南汉字规范标准以及正字的变迁进行研究。通过比较两国“字样学”类文献,如越南的《字学训蒙》《字学求精歌》《字学四言诗》与中国的《干禄字书》《洪武正韵》《康熙字典》《字学举隅》,可以了解越南汉字正字法的特点,及其与中国汉字正字法的关系。同时,这些“字书”保存了大量俗字,其中一些在越南汉字文献中尚未发现用例,对于越南汉字异体字的研究也有价值。其次,可以探讨汉字规范与汉字蒙学教育的关系。越南“字样学”类字书多以歌谣的方式解释汉字,在区分字形正俗的同时主要应用于汉字启蒙教学。从形式来看,此类文献应用性强,对于汉字初学者来说通俗易懂易学;从内容来看,此类文献与汉字教学、用字规范密切相关,身兼两用,这个特点值得深入研究。此外,“字样学”类文献收字的来源、选择的标准以及注解依据等问题也需要深入考察。
3.越南音韵类文献研究。越南音韵类文献众多,除《翻切字韵法》《诗韵辑要》《钦定辑韵摘要》《诗韵集成》以外,还有《国音新字》《三教一原解音》等。从内容来看,越南音韵类文献多为中国相关典籍的重抄重印本,或是在中国韵书基础上的再创造。首先,比较这些音韵类文献以何种中国韵书为本,有哪些不同,以此探讨越南社会使用汉语语音对音韵类文献的影响。其次,汉诗是在越南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越南音韵类文献主要是为汉诗创作服务的,以此可以探讨音韵类文献的社会功能。最后,音韵类文献以汉字为载体,而记音则是其主要功能,可以利用汉字职用学的理论,考察此类文献中汉字的职能。
4.越南训诂类辞书以及“音义”研究。除《三千字历代文注》《道教源流》《万法指南》《诸经日诵集要》《大方便佛报恩经注义》外,还有《新编传奇漫录》《征妇吟》等诗文集类作品中也保存了大量训诂材料。越南训诂类文献材料主要引自中国古典文献,引用内容丰富。通过整理这些文献,首先可以了解中国文献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两国间的书籍交流情况等。有的文献在国内已经失传或尚未被学界所知晓,对于文献研究有重要意义。“训诂”类辞书以训释词语为主,通过中越词汇的对比,可以发现哪些词是越南所特有的,这些词又是如何产生的。在此基础上,探讨研究越南的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与特点。“音义”类文献主要以“佛经”音义为主,多是中国书籍的重抄重印本或多种文献的汇集。它保存了大量的训诂材料,可以为训诂研究与语言研究提供丰富的材料。其次,从佛教文献的角度,可以研究中越两国佛教之间的源流关系,探讨中越两国佛教文化的交流。
5.越南的“三五千”类文献研究。越南“三五千”类文献主要作为蒙学教材广泛应用于越南社会。从内容来看,“三五千”类文献以汉字为字头,用喃字、国语字进行注解,一方面此类文献包含了汉字与喃字、国语字之间音和义的问题。据此可以研究汉字与喃字以及国语字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考察越南文字使用情况,研究汉字在日常用字中的地位问题。从功能来看,“三五千”类文献既是越南蒙学教材,又具有汉字规范的属性,这点与“字样学”类字书性质颇为类似,可以进行两方面的研究。从其形式来看,此类文献的编纂体例、结构形式、教学目的等方面,可与中国传统蒙学教材相比较,探讨二者的关系,并总结越南蒙学教材的特点。
6.越南的双语辞书类文献研究。越南双语辞书类文献丰富,真实地记录汉语词汇在越南的样貌以及越南对汉字词汇的创造。一方面通过考察越南语对汉语的选择和接受,研究汉语对越南语的影响,重新审视汉语汉字的特点。一方面通过越南语对汉字、词汇的影响,可以研究越南语、喃字的特点。从汉语辞书发展史来说,越南双语辞书是汉语辞书发展史的域外延伸与变异,也是研究越南辞书发展史的重要材料。此类辞书类目的设置、词目的分合都侧面反映了中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于研究越南汉字传播发展史、越南汉字文化生态学、越南汉语词汇、比较文字学、语言接触,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7.越南“杂字”与敦煌、宋元以来“杂字”文献比较研究。越南小学类文献贮存了大量“杂字”类文献,散落在各类越南汉喃文献中。通过辑录、整理,与敦煌“杂字”以及宋元以来的“杂字”从收字、用韵、形式、内容等方面比较研究,总结汉字在越南的传播和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陈荆和:《嗣德圣制字学解义歌译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1。
[2]何华珍、阮俊强:《东亚汉籍与越南汉喃古辞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3]黄氏午:《指南玉音解义》,文学出版社,2016。
[4]吕明姮:《考究汉越双语辞典:大南国语》,国家大学出版社,2013。
[5]李无未:《近代越南汉喃“小学”“蒙学”课本及其东亚汉语教育史价值》,《东疆学刊》2017年第3期。
[6]郑阿财:《从敦煌文献看日用字书在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容受——以越南〈指南玉音解义〉为中心》,《中国俗文化研究》2015年第1期。
[1] 本文为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越南汉字资源整理及相关专题研究”(17ZDA308)阶段性成果之一。
[2] 作者简介:何华珍,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宇,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王泉,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