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笔谈资料价值初探

3.1 史料价值

越南与各国的笔谈文献可以补阙部分越南的历史,尤其是各部正史未充分记载的国际关系部分。例如,范慎遹当正使、阮述当副使所率领的阮朝使节团,建议清朝对法国与越南战局进行干涉,但是清朝没有提供越南帮助。正史只简要地记载:“朗国公的新条约有此款:‘中国清朝也不得对越南干预’,就靠这个理由,以便对越南放弃责任。阮翻派驻广东省时,使得广东总督也怕法人生气,(阮翻)屡次请求谒见,(总督)都找理由推辞。”(《大南实录》)反观阮述的《往津日记》至少有25次记载越南使团与清朝政权代表之间的笔谈,其中清楚反映了当时清朝的消极态度。阮述与马大使多次交换意见以便上呈李鸿章中堂。然后为了解李中堂的“指导”意见,阮、马二人又再进行多次笔谈。

《海外纪事》《安南供役纪事》《海南杂著》《昼永编》等文献提供了很多关于越南国情、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史料。此外,这些文献中的笔谈内容,也补充了很多有价值的史料。例如,越南的渔人也会汉字,证据是他们“用手写着两个字‘安南’,让蔡廷兰知道自己往何方漂泊而去”。研究越南与韩国关系的学者,对于越南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当惊讶。而令其更为惊讶的是,一个妇人竟会汉字并有权力赦免漂流至越南的朝鲜人。

《昼永编》中有一段:“(朝鲜人)被送到穿黑衣、戴马尾做的帽子的官员面前。此人坐在椅子并写下问答。这员官说(大意):‘我们太子以前被你们朝鲜人杀了,所以现在(我们)要把你们杀掉以报仇。’当这些济州人看见那些汉字时都大哭。突然,一个穿着丝绸、身配许多饰物的妇人出现。那是权门贵族妇女,周身散发出奇异的香味。拿过笔,她写着:‘你们不要哭,我们本来不杀害人,你们可以在这里留住,要不就可以离去。’”同时,也从这笔谈内容,得知有个安南太子于1687年被朝鲜人杀害的史料,各部正史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只提到1612年朝鲜人杀害、抢夺越南商人的事件[38])。

越南与外国笔谈的资料,不但给越南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同时也给各个相关国家提供了史料。凭着笔谈,当时一些外国人对越南的自然和社会人文环境更加了解,或者表达他们对于越南的见识。越南笔谈资料还指出了日本人为了公事常来上海、三位日本沙门来中国学习禅道、一个英国人来中国三十三年并在中国担任官员等。通过唱和诗文,可以更充分地了解各个官员的身份和性格,而这些在正史中均未提及。例如,广东省人梁串“在正史中没有记载,从李文馥和汝伯士送他的诗句中,我们知道他是海南人。李文馥称赞他‘学才有本领,诗好若工巧’”。[39]这段记载给广东省地方志或者中国人物志提供了必要的史料。

此外,越南与各国笔谈的文献还指出,遇难的外国船只几乎都漂往广南岘港海滩。然后阮朝护送这些遇难者(中国人)回国的船,也多从广南岘港出发。这些笔谈资料给广南岘港(有悠久历史的港市会安)地方志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

3.2 文学价值

首先,这些笔谈史料对越南邦交文学、出使诗文有很大的贡献,丰富了这类文学的内容、体类、艺术形式等。邦交文学、出使诗文在越南文学史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出史诗》论说:“在出使诗中最动人的诗篇就属歌颂爱国、民族自豪的诗句。其爱国心自开国时已成为我民族的骄傲、战斗武器和做人的道理等等。”[40]

创作、唱和酬酢不只“当场”表现了各国使臣的直接邦交、情感交流,而且这些留下来的作品更丰富了越南诗文。并且,这些唱和酬酢笔谈令中国文人、学者对越南使臣的文学造诣不得不刮目相看,纷纷赞曰“使用典故纯熟典雅”“用韵熟悉”等。

越南人与外国人在国外笔谈的作品,不但丰富了越南汉字诗文的内容,而且成为越南汉文文学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些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供后人研究当时具国际性的越南文学家、文学主流及文学背景。

3.3 思想学术价值

大部分参加笔谈的人都是知识分子,他们有学术和思想交流的需要。当得知蔡廷兰被皇上称为“这人文学出身”时,省官在“闲事时”常召他来“一起笔谈”。朱舜水曾给一个低职位的年轻官吏讲授易学义理:“河图洛书,各方位,各地方,先天后天,都有清楚地记载,不余不少”,“上下四边,左右先后,多少配合,都有九数,四九六六,花柳满成”[41]

某次,朱舜水与一个官员笔谈,官员问古文义理,曰:“‘植橘柚于玄朔,蒂华藕于修陵’二句问义。”朱笔答:“橘植于南方,其性畏寒,过淮则化而为枳。华藕者芙蕖也,即今之荷花。若栽于高冈之上,岂能荣茂?二语总言托非其所。”官员又问:“‘折若木而闭蒙汜’及‘鸢飞戾天’。”朱舜水仔细解释后,官员高兴地称赞并写下:“安南解释甚朴略。”朱答曰:“朴略不妨,只恐全然不是耳。”[42]

接着,朱舜水与当地人之间的笔谈另有以下的记载:

黎云:“此公极好学,家有多书。”

余问云:“尊府古书多否?”

答曰:“少少足备观览。”

余问:“《通鉴纲目》、《前后汉》、《廿一史》、《史记》、《文献通考》、《纪事本末》、《潜确类书》、《焚书》、《藏书》及《古文奇赏》、《鸿藻》等书。”

云答:“俱有,惟鸿藻无有。”

余言:“安南无书,远人离家十三年,不见书史,生疏极矣。如此甚好,改日斗胆借二部来看,以消岑寂。”[43]

以上证明了当时(广南岘港)会安人家中多有藏书并广泛地阅读,同时也间接证明这里的渔人,在1687年时能使用汉字与遇祸的朝鲜人笔谈。

通过笔谈交流,越南使臣、知识分子对邻邦和世界的一些情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科学、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也更加了解。

由于富有求新精神,某次英国副将麦士维能于18日拜见阮述并笔谈之后,阮述即于20日再主动召见麦士维能,希望借笔谈商讨通商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