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

增强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创新

一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论及文化建设时鲜明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强调今后一段时间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成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两个“关键词”。

在2016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它源于深厚绵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立足于充满改革创新精神的当代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既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时代课题,也关系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自信的直观反映是一个民族的自豪感,具体则表现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正如约瑟夫·奈所指出的,“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他们来达到你想达到的目的的能力,是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无形的精神力量。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2013年12月参观梦工厂时曾直言不讳:“娱乐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部分,而且正是这个部分让我们显得特别。”如今,以“薯片”、“芯片”和“大片”为代表的美国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而这正是文化软实力所迸发的巨大能量。

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虽然有强大的文化根基和强劲的文化发展势头,但目前还只是一个文化大国而不是一个文化强国,我们文化软实力的表现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仍然不相称。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过于重视经济的发展和崇尚科技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导致经济与文化“两张皮”。这种长期重经济、弱文化的做法影响了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因此,这个时代呼唤文化自信,更需要践行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有坚定的文化自信。近年来,我国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注重人文的因素,文化与科技日益融合发展,一些科技企业的文化自觉甚至要高于文化企业本身。比如万达、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它们的触角不仅伸向了影视、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等各种文化产业领域,更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文化业务,展现了中国企业应有的文化自信。

二 文化自信须突出“中国情怀”与“世界视野”

文化自信是相对“他者”而言的,如果没有“参照物”,谈文化自信就如空中楼阁,就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口号。中国人总是不断地叩问自己:我们为什么不自信?这种不自信虽然有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历史因素,但从当下观察,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文化没有真正“走出去”,没有显示出足够影响世界的力量。当“Made in China”遍布全球时,我们也曾为此感到骄傲,但是一部好莱坞的电影却让国民对西方国家心生向往。可以说,中国出口电视机却不出口电视节目的“文化赤字”现状仍然存在,不解决这个根本问题,“中国情怀”就难以在世界安放。

文化的最高境界是价值观的传递。如何传递中国声音,打造具有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话语体系,是当前全球化和数字化背景下摆在我国面前的重要任务。无论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铺展,还是“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倡议,中国内政外交中的文化底色越来越凸显,也越来越重要。如同《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的作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所指出的,“文化战争每天都在发生”,“一笔巨大的文化交易背后都隐藏着政治”。

树立文化自信既要保持“大国风范”,也要有“开放格局”;既要立足国内,也要保持与世界接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体现出一种高度自信的开放型文化观。“中国情怀”不是故步自封,一味地孤芳自赏,眼里只有孔子、功夫、汉字和京剧;“世界视野”也不是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要是“国粹”都往外送。我们要时刻反思究竟哪些文化“走出去”才能够真正帮助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否则走出去的多,走进心里的少;送出去的多,主动吸收的少;总量很多,留下深刻印象的少。甚至像“二人转”遭美国华人抵制的笑柄还会出现。我们缺少的不是形式,而是缺少真正能把价值观潜移默化、使之在世界流行的精品。

三 建设文化强国须坚持走文化创新之路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文化建设也要走创新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并将创新置于首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在发展理念上的集中体现和概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内涵的丰富和提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文化创新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题中之义,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推动文化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各省份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例如北京的海淀区、上海的浦东区、杭州的滨江区、广州的天河区、深圳的南山区等都已发展成为国内颇具创新特色的文化科技强区,对外展示出一张张崭新的区域文化名片。

广东省早在2009年就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目标,近年来不断坚持创新发展,无论是理论启示还是实践经验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广州、深圳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城市,逐渐走出了一条敢闯敢试、富有特色的文化创新之路。对于未来,我们在树立文化自信时理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始终以现代意识激活传统文化活力。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命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我们既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又要用时代精神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例如,面对精美绝伦的中华艺术瑰宝,深圳雅昌集团就探索出了独特的“印刷+互联网+IT技术服务”商业模式。我想其最宝贵的不是那一面长50米、高30米的全球最大艺术书墙和揽尽世界各种荣誉,而是用现代科技手段激活了的庞大的艺术精品数据库,以及用产品和服务征服全球所发出的“中国声音”。

第二,始终以文化科技融合催生新兴数字创意业态。2016年12月,数字创意产业被确定为我国“十三五”期间五大新支柱产业之一。可以预见,未来五到十年我们会迎来下一个数字业态创新的引爆点,科技对文化创新的支撑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用了39个字部署今后的文化产业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深圳华强集团是国内最早提出“文化+科技”发展理念的企业,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文化科技型企业的“典范”。而“文化+科技”不仅是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更是广东乃至全国文化创新的宝贵经验。此外,如广州的励丰科技、奥飞动漫、原创动力,深圳的腾讯、环球数码、A8音乐、大疆创新等都是文化科技融合实践的行业佼佼者。

第三,始终以跨界融合思维推动文化传播升级。跨界是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表现为跨产业、跨门类、跨地域、跨要素和跨文化等多重跨界。文化传播不能拘泥于政治宣传和道德说教,而要更新思维,以跨界融合和喜闻乐见的流行样式去抓住年青一代。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一经播出就吸引了大量90后观众,过去文物修复师面临传承难题,如今却因为一部纪录片吸引了几万名年轻人报名。由深圳历经六年精心打造、创意演绎的大型儒家文化合唱交响乐《人文颂》,就巧借西方交响乐的形式与表现手法,诠释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海内外观众广泛赞誉。这些都是通过跨界思维创新文化传播方式的成功例证。

总之,增强文化自信,就是要以文化创新来推动创新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通过弘扬创新文化,激发创新激情,增强创新活力,培育创新队伍,讲好每一个中国故事,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

(原载《中国文化报》2017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