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因位于青海湖之东而得名。地处华夏民族摇篮——黄河上游及其重要支流湟水之间,北枕祁连,南滨黄河,西抱西宁,东望兰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就有“金城屏障”“海藏咽喉”之称。同时,海东也是青海省开发最早、历史文化最为悠久的地区。

海东市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有汉族和回、藏、土、撒拉、蒙古族等36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海东作为青藏高原的门户,历史上既是青藏高原与中原、西域等地政治、经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和节点,也是不同区域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海东各族群众团结和睦,相互依存,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2013年以来,海东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定不移走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特色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是自2016年开展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活动以来,海东市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民族工作新形势、新特点,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提出的“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的重大战略部署,立足本市实际,加强党的建设,以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活动,着力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强化宗教管理等方面入手,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家庭、进乡镇(街道)、进村庄(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寺院、进军营、进市场、进拉面店“十进”工作,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河湟大地奏响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华美乐章,打造了“河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长廊”,树立了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样板。

为了进一步推进海东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上新台阶,成功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2019年2月,海东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委托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对海东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行全面评估。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接受委托后,高度重视此项评估工作,成立了以院党组书记、院长陈玮教授为负责人的评估组。陈玮院长亲率课题组数次赴海东市开展调研活动。评估组采取座谈、典型调查、田野调查、个案访谈、实地走访查看、收集文献资料等多种调查方式,对海东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活动进行了全面扎实的实地调研,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评估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评估报告撰写阶段,评估组按照任务分工及时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并多次集体讨论,数易其稿,在海东市的大力配合下,圆满完成了评估工作。

本书是海东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评估报告的成果转化。全书在体例结构上分为1个总报告和11个分报告,内容上包括了对海东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总体评价、“十进”活动成效分别评价和特色亮点工程评述。目的在于通过全面梳理海东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成功做法和特色亮点,总结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经验启示,从而为我国其他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提供“海东经验”和“海东智慧”,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繁荣发展。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一些错讹、遗漏之处,敬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著者

2019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