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补正三则

张立[1]

摘要:《四库全书总目》关于《贞观公私画史》《履斋遗集》《铁庵集》的提要存在一些讹误,本文结合相关史料对这三条提要进行考辨补正。笔者认为《贞观公私画史》的书名应为《贞观公私画录》,《履斋遗集》中《和吕居仁侍郎东莱先生韵》确为吴潜所作,《铁庵集》中王迈应作王逸。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 《贞观公私画史》 《履斋遗集》 《铁庵集》 补正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领导小组2014年课题“魏晋文献辑佚研究——以《献帝春秋》为例”(项目编号:16NDJC315YBM)

《四库全书总目》中关于《贞观公私画史》《履斋遗集》《铁庵集》的提要有不确之处,本文试就这三条提要进行补正,辨析讹误,厘清史实。

一 《贞观公私画史》一卷

《四库全书总目·贞观公私画史》:“案《唐书·艺文志》有裴孝源《画品录》一卷,注曰‘中书舍人’,与此序合……考张彦远《名画录》引孝源《画录》最多,皆此书所无,盖孝源别有一书……又序称止于贞观十三年,而此本所列皆隋代收藏官本,其画壁亦终于杨契丹,均不可解。”[2]

按:四库本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以下简称“裴书”)自序云:“起于髙贵乡公,终于大唐贞观十三年(639),秘府及佛寺并私家所蓄其二百九十八卷,屋壁四十七所,目为《贞观公私画录》。”[3]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七》“画录类”先后列“《画品录》一卷,唐裴孝源撰”“《贞观公私画录》一卷,裴孝源撰”[4],实为二书甚明。盖四库馆臣未检《通志》,偶然失考。且《通志》著录作“《贞观公私画录》”,不云“画史”,不仅与裴氏自序一致,也与《遂初堂书目》[5]、《宋史·艺文志》[6]著录以及《图画见闻志》[7]、《益州名画录》[8]、《攻媿集》[9]所征引相吻合,足纠《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书名之失。裴书约从明代起作“《贞观公私画史》”(如《国史经籍志》[10]《澹生堂藏书目》[11]),谢巍先生推断四库底本为明《王氏书画苑》本[12],甚是。

裴书云:“右二卷蘧师珍画,梁朝官本。”“右七卷袁蒨画并是梁朝官本,有太清年月号。”“右三卷史文敬画,梁朝官本。”并非如馆臣所言“所列皆隋代收藏官本”。且馆臣不悟裴书既题为“公私画录”,序内又明言书画来源于“秘府及佛寺并私家所蓄”,其中必包括私家藏画无疑,例如:“右三卷陈公恩画,一卷是隋朝官本。”此三卷之中,隋官本仅占其一,其余两卷盖即私家所藏。

馆臣称有“不可解”之处,大概认为序中既云“终于大唐贞观十三年”,何以书内不涉唐时画作而仅止于隋代画家杨契丹?其实裴序所言贞观十三年非谓画作创作时间,而指其搜集、访见名画时间止于是岁。又裴书云:“右十一卷皆甚精奇,隋朝以来私家搜访所得。”推及全书,所谓“隋朝以来”的时间断限,正是贞观十三年(639)。此外,裴书不涉及初唐画家,也与取舍标准有关。裴序明言,书中所录为“魏晋以来前贤遗迹所存”,重在古画。而唐以前古画精品大都流入隋朝内府,《隋书·经籍志》:“又聚魏已来古迹名画,于殿后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古迹。西曰宝迹台,藏古画。”[13]这批书画在隋亡后损失巨大,“其所存者,十不一二”[14],之后大都由唐宫递藏,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云:“国初内库只有三百卷,并隋朝以前相承、御府所宝。”[15]裴孝源时任中书舍人,得窥秘府,故书中所录画作大半为隋朝官本。

王世襄先生认为“裴孝源之《贞观公私画史》,次序凌乱,尽失旧观”[16],李裕民先生亦“疑今传本内容已有脱误”[17],皆为有识之见。今再续补一证。裴书列举四十七所寺庙壁画,其中有“隋敬爱寺:孙尚子画,在洛阳。隋天女寺:展子虔画,在洛阳”。此二寺《唐会要》云:“天女寺:敦业坊[18]。贞观九年置为景福寺,武太后改为天女寺。敬爱寺:怀仁坊[19]。显庆二年(657),孝敬在春宫,为高宗、武太后立之,以敬爱寺为名。制度与西明寺同。天授二年(691)改为佛授记寺,其后又改为敬爱寺。”[20]众所周知,《唐会要》对于隋唐之际的寺庙沿革记述甚详,如:“慈恩寺:晋昌坊。隋无漏废寺。贞观二十二年(648)十二月二十四日,高宗在春宫,为文德皇后立为寺,故以慈恩为名。青龙寺:新昌坊。本隋废灵感寺。龙朔二年(662),新城公主奏立为观音寺,景云二年(711)改名。”[21]由《唐会要》不言“天女寺”“敬爱寺”本为隋朝旧寺可知,此二寺实乃唐代新立。寺庙壁画托名于前代名家,所在多有,姑置勿论。惟裴序末署:“时贞观十三年八月望日序中书舍人裴孝源。”此时天女寺尚名景福寺,且建成仅四年,而敬爱寺则待十九年后方建立,裴氏作书时焉能预知此二寺名?此处显然经过后人增改。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东都寺观画壁》:“天女寺:裴云有展画,今不见。”“敬爱寺:据裴孝源《画录》云有孙尚子画。彦远按:敬爱寺是中宗皇帝为髙宗、武后置,孙尚子是隋朝画手,裴君所记为谬矣。”[22]则中唐所见之本已然如此。要之,今本《贞观公私画录》不失为唐人书画艺术类作品中难得旧籍,但流传既久,存在脱讹、删改之处。故征引此书时,内容宜先经考辨,不可遽然信从。

二 《履斋遗集》四卷

《四库提要·履斋遗集》:“宋吴潜撰……是集为明末宣城梅鼎祚所编。凡诗一卷、诗余一卷、杂文二卷。盖裒辑而成,非其原本。如诗余中有《和吕居仁侍郎》一首,居仁即吕本中字,吕好问之子也,为江西派中旧人,在南北宋之间。宝佑四年,潜论鄂渚被兵事称年将七十,则其生当在孝宗之末,何由见本中而和之?则捃拾残剩,不免滥入他人之作。”[23]

按:陆心源《仪顾堂题跋》卷一二《履斋遗集跋》云:“明梅鼎祚始辑为此集……集中有《和吕居仁侍郞东莱先生韵》一首,又有《京口凤皇池和张芦川春水连天韵》一首,皆和古人之作,如东坡和陶之类。不然,居仁、芦川皆北宋人,履斋安得而与为倡和耶?”[24]陆氏此辨即为《四库提要》而发,然其所驳恐不能服馆臣之心。馆臣宁不知“和陶体”?况陆氏举证本有罅漏,吕居仁(1084—1145)、张芦川(1091—1161)俱生活于两宋之交,馆臣称吕居仁“在南北宋之间”,所言得当,陆氏以不误为误。馆臣由词题发疑,并无不妥。然以为梅鼎祚误收“他人之作”,所谓“他人”,究系何人?陆心源称“《和吕居仁侍郞东莱先生韵》”为“和陶体”,则吕氏原词,究系何词?双方均未深考。后人辑本误收他人篇什,并不鲜见,馆臣虽能就此发疑,而不检词作出处,其疏略固不能为之讳。

其实《满江红·和吕居仁侍郎东莱先生韵》确为吴潜所作,该词在现存文献中始见于宋刊本《开庆四明志》卷一一,但不标词题。该词前一首为吴潜《满江红·己未赓李制参直翁俾寿之词》,后一首为吴潜《满江红·和刘右司长翁俾寿之词》,前后不仅同词牌,而且同为和词,不难推知,该词亦当为和韵性质。尽管《开庆四明志》于此阕《满江红》不标词题,但《履斋遗集》中《和吕居仁侍郞东莱先生韵》之题不宜轻易否定。经对比可知,吴潜此词韵脚全步吕本中《满江红》(东里先生)一阕[25],故《履斋遗集》所标词题当有所本。陆心源“和陶体”之说于此可获确证。

《开庆四明志》一书对吴潜研究甚为重要,《四库提要》卷六八已有详言:“其自序称续志之作,所以志大使丞相履斋先生吴公三年治鄞之政绩……故所述多吴潜在官事实……是因一人而别修一郡之志。名为舆图,实则家传,于著作之体殊乖……至潜所著文集世久无传,后人掇拾丛残,编为遗稿,亦殊伤阙略。此志载潜吟稿二卷,共古今体诗二百九首。诗余二卷,共词一百三十首,皆世所未睹,虽其词不必尽工,而名臣著作藉以获存,固亦足资援据。”文内所言“后人掇拾丛残,编为遗稿”指的正是明梅鼎祚辑本《履斋遗集》。由此可见,《四库提要》杂出众手,撰者之间又各有分工,罕通声气,虽经纪昀润色,但前后有失照应处仍不少,此正官修目录书之一弊。

三 《铁庵集》三十七卷

《四库提要·铁庵集》:“《宋季三朝政要》载理宗端平三年大琮为右正言,上疏极论济王之冤。侍御史蒋岘劾其鼓扇异端,与王逸、刘克庄同日去国。盖亦謇谔敢言之士,故其奏疏多能疏通畅达,切中时弊,经义亦颇有可观。”[26]

按:《宋季三朝政要》载与方大琮同遭劾者有王逸、刘克庄。此处人名有误,“王逸”当作“王迈”。《宋史·潘牥传》:“会殿中侍御史蒋岘劾方大琮、刘克庄、王迈前倡异论……”[27]《宋史·徐鹿卿传》:“会右史方大琮、编修刘克庄、正字王迈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劾之,太学诸生作《四贤诗》。”[28]《四部丛刊》影旧钞本刘克庄《后村集》卷一三三《答洪帅侍郎》:“嘉熙丁酉,台官蒋岘劾方大琮、刘某、王迈、潘昉四人在端平初妄论纪,乞坐以无将不道之刑。先皇圣度如天悉从末减大琮罢右史,某夺袁州,迈失漳倅,昉免官而已。”可为其证。王迈有《臞轩集》十六卷,系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四库全书》已著录。《四库提要》叙王迈生平甚详,并云:“其于济王竑事,反复规劝,更见拳拳忠爱之心。”《铁庵集》与《臞轩集》同收于《总目》卷一六三,而殿本《提要》亦未订正“王逸”人名之误,足见馆臣之疏失。

余嘉锡先生《四库提要辨证》:“案今《学津讨源》本、《守山阁》本《宋季三朝政要》……其端平三年条下,并无大琮为右正言上疏论济王冤事,徧考前后,亦无及此者。……岂据《福建通志》及《政要》融会言之,未及分晰耶?……《提要》盖未见克庄所撰墓志,故仅据《三朝政要》言之耳。《齐东野语》卷十四《巴陵本末篇》节录大琮为右正言时所上疏,凡六百余字,较墓志所载为尤详,文繁不备引。”

余嘉锡先生认为《齐东野语》“节录大琮为右正言时所上疏,凡六百余字,较墓志所载为尤详”,但就史源而言,恐有未安。余先生所见《铁庵集》盖四库本,此本仅三十七卷,并非足本。今存明正德刊《宋宝章阁直学士忠惠公铁庵方公文集》,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三一云:“此刻乃四十五卷,较《提要》多八卷,尤堪珍贵。”对比正德本与四库本,仅卷一《谏院奏议》四库本便失载达五篇之多,故应以前者为准。《齐东野语》所录“丙申岁,正言方大琮奏疏”,实乃节录自《铁庵集》卷一《端平三年七月分第一札》,原文四千多字,端平三年正值丙申,干支亦相合。故《提要》所云“端平三年大琮为右正言,上疏极论济王之冤”,馆臣虽误记为出自《宋季三朝政要》,然确有所本。余嘉锡先生仅据刘克庄《铁庵方阁学墓志铭》与《齐东野语·巴陵本末》中节录之文,而未一检《铁庵集》足本中全文,特偶然失考耳。

Three Corrections on Siku Quanshu Zongmu

Zhang Li

Abstract:There are some mistakes in the summary of Zhenguan Gongsi Huashi,Lvzhai Yiji and Tie’an Ji in Siku Quanshu Zongmu. This article combines relevant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examine and correct these three summaries. Such as Zhenguan Gongsi Huashi should be Zhenguan Gongsi Hualu;Lvzhai Yiji is indeed made by Wu Qian,Wang Mai in Tie’an Ji should be Wang Yi,and so on.

Keywords:Siku Quanshu Zongmu;Zhenguan Gongsi Huashi;Lvzhai Yiji;Tie’an Ji;Corrections

About the Author:Zhang Li(1981- ),Ph.D.,Lecturer in Zhejiang College of Construction. Research interests and specialties: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Magnum opuses:The Research on the Document of Yangzhou,etc. Email:379978183@qq.com.


[1] 张立(1981— ),博士,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与古代文化,代表作有《扬州文献考论》。电子邮箱:379978183@qq.com。

[2] (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第953页。

[3] (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2册,商务印书馆,1986,第19—20页。

[4] (宋)郑樵:《通志·艺文略七》,中华书局,1987,志809中。

[5] (宋)尤袤:《遂初堂书目》,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5,第23页。

[6] (元)脱脱:《宋史·艺文志六》卷二百五,中华书局,1977,第5289页。

[7]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载《画史丛书》册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第1页。

[8] (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卷上,载《画史丛书》册四,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第10页。

[9] (宋)楼钥:《攻媿集》卷七十五,载《四部丛刊》续编,上海书店,1989。

[10]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载《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第231页。

[11] (明)祁承熯:《澹生堂藏书目》,载《续修四库全书》第91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684页。

[12] 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第52页。

[13] (唐)魏征等:《隋书·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第908页。

[14] (唐)魏征等:《隋书·经籍志》,第908页。

[15]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载《画史丛书》册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第4页。

[16] 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114页。

[17] 李裕民:《四库提要订误》(增订本),中华书局,2005,第204页。

[18] 参见杨鸿年《隋唐两京坊里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第305、241页。

[19] 参见杨鸿年《隋唐两京坊里谱》,第449—450页。

[20] (宋)王溥:《唐会要》卷四八《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993页。

[21] (宋)王溥:《唐会要》卷四八《寺》,第990页。

[22]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载《画史丛书》册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第50页。

[23] (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三,第1398页。

[24] (唐)陆心源:《仪顾堂题跋》卷一二,载《续修四库全书》第9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144页。

[25] 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88,第 938页。

[26] (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三,第1397页。

[27]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第12671页。

[28] (元)脱脱:《宋史》,第126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