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7年第1辑/总第5辑)
- 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
- 8992字
- 2021-04-29 18:08:51
“一带一路”研究
“一带一路”与发展新理念[1]
张蕴岭
【内容提要】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三个大的方向,北线方向主要是通过俄罗斯连接欧洲;中线方向连接中亚、西亚到欧洲;南线方向走东南亚,连接海上丝绸之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传统的南中国海、印度洋,西接非洲;另一个方向则是南太平洋地区。到现在为止,“一带一路”的轮廓和它的整体推动规划基本上明确了,已经有上万个在建的和提出的项目,统合在“一带一路”之下进行规划。建设“一带一路”需要有新思维,最理想的状态是把整个大陆连接起来,改变近代以来的状态,复兴古丝绸之路,重建辉煌。为此,需要进行理念创新,包括以新思维推动中国的发展,推行新型发展合作。强调“一带一路”是一项“百年工程”,具有重大的历史性意义。“一带一路”建设不光是中国在推动,它正越来越变成一个世界性的合作思想。
【关键词】“一带一路” 新型发展思维 新型发展合作
【作者简介】张蕴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关系学部主任。
“一带一路”的话题经常出现在媒体上,大家讨论很多。2017年5月,中国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对于“一带一路”问题,大家进一步开展讨论,凝聚共识,提出如何推动建设的意见,此后,“一带一路”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实质性建设阶段。
一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背景
为什么要提出“一带一路”? 大体讲有两个背景,一个是国内背景,一个是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就是中国经济需要转型升级。转型升级,需要新思路。我国现在各种对外交往很多,我们已经有很多对外合作、对外交往的平台,特别是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外的关系越来越多,提的建议、合作的项目也越来越多,需要通过统合的设计、统合的安排,统合推动我们原来已有的和将要推出的项目。国际背景主要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原来推动机制弱化,需要构建新的机制。“一带一路”从改善沿线地区国家综合发展环境出发,从内在发展的角度构建新的增长动能,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也为我们发挥特殊的作用提供平台。
习主席于2013年9月、10月分别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在印尼提出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法并不是全新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就提出来重建丝绸之路,也有很多的相关建设;进入21世纪,提出深化丝绸之路建设,也搞了很多项目,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新意,是(将)它作为一个大的区域范畴来对待。海上丝绸之路的项目也不完全是新的,我们改革开放以后就是利用海上的大通道,使沿海城市、沿海地区经过海路走向世界。这次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新的考虑:海上不再只是一个大通道,还要推动全面发展。两项倡议在2013年年底提出,2014年准备了一年的时间,2015年3月,由三个政策部门共同发布文件,将两个倡议组合成一个大的倡议,这就是“一带一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确定为国家战略。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推出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2015年3月的愿景与行动文件对“一带一路”的背景、基本原则、共建方式、中国的作用给出了全面的释义,并提出了预期行动计划。2016年3月,“一带一路”被列入“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和任务;2017年5月,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旨在与其他国家一起深化共识,落实建设议程。
“一带一路”不是凭空而起,原来就有基础,已经有上万个在建的和规划的项目,现在是把它们都统合在“一带一路”之下进行推进。应该说,到现在为止,“一带一路”的轮廓和它的整体推动规划基本上明确了。
从地缘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三个大的方向,这三个方向并不是三条具体的道路。北线方向主要是通过俄罗斯连接欧洲;中线方向连接中亚、西亚到欧洲;南线方向走东南亚,连接海上丝绸之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传统的南中国海-印度洋-非洲方向,另一个则是南太平洋地区。这样,陆上海上共同构成一个大的地缘空间和发展带。
二 “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
古丝绸之路在陆上海上都是连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大通道。现在说建丝绸之路,是利用古丝绸之路体现的一种精神,即和平、友好、互利,文化上的多元并存与互鉴。取丝绸之路的名字也是要发扬这种精神,以这样的精神指导建设。在近代,西方列强、日本崛起,中国衰落,割断了中国与外部的传统联系线,侵略、征服、殖民、掠夺替代了传统的相处之道。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变,与外部世界的距离变远了,古代的对外联系通道基本上断绝了。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重构对外关系,这是“一带一路”的大背景。我们看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与外部的关系发生了转变。我们与外部的关系改善了,与外部的利益加强了,但与外部的联系并不通达,经济关系也主要是贸易,需要深化。
在中国的周边,“走出去”还是很难的,到俄罗斯只有一条老的大铁路,而隔开中国与俄罗斯的河上都没有桥,俄罗斯原来也不愿中国建设大桥;在西北方向,中亚独立后,只修了一条路,往阿富汗也没有路,只有一个山口;往南亚,也没有真正的大通道,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就是要打通障碍,印度不太愿意;通东南亚,只有一条中越的老铁路,后来建了一条昆曼公路……所以,虽然中国发展起来了,但与外部的陆地连接走不通。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主要利用的是海路,但作为一个陆海复合型国家,陆地与这么多国家相邻,却通达不了,太需要改善了。
过去,丝绸之路是踩出来的,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无所谓谁是起点,有些是我们踩的,有些是外来者踩的。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陆地需要通达,这是最便捷的,比海路便捷。连通道都没有,如何成为地区大国、世界大国? “一带一路”倡议就是把中国与外部更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合作使邻国发展起来,重建与外部世界的友好交往、合作的辉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主要为了生存而采取防备战略,改革开放以后对外经贸主要利用海上,为此建立了14个经济开发特区。同时1984年,也建了14个沿边境开放区,没有像沿海地区一样很快发展起来,主要原因是与外部的交往受到基础设施的限制。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当前我们的海上通了,但陆路还走不通。与中国连接的大陆有重要的地缘优势,它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作为一个崛起大国,中国需要想些办法,把整个欧亚大陆连接起来。“一带一路”就是要实现这个梦想。
三 “一带一路”的创新理念
从中国的发展来说,“一带一路”就是要以创新的办法创建新动能。中国的经济转型不能延续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传统路径。中国承接了发达经济体的产业转移,但中国这么大的加工业能力,要转出去谁来承接?都转出去国内就业问题如何解决?因此,我们需要开辟新途径,以创新发展拓展市场和投资。
后危机的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传统发达国家复苏路径失效。2008年的危机后,经济未能像过去一样快速恢复,因此需要创建新的动力。同时,在全球新的开放的背景下,需要实现内外均衡发展、均衡受益。当前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背后也有真实的原因,这就是,开放中的问题,如地区发展不平衡、就业流失得不到转换、贫富差距拉大等。中国也有这类问题。因此,实现均衡,光靠开放是不行的,需要改善综合发展环境,需要创建内在发展机制。“一带一路”要放在这几个框架下考虑。
总的来说,“一带一路”体现了中国的创新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以新理念推动中国的发展
中国经济需要提升,企业要“走出去”,要以新方式来推动,因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情况不一样。
首先,中国需要继续深化和扩大开放,拓展“走出去”空间。我们过去的开放主要有两个重点,一个是中国自身内部的开放,另一个是开拓外部市场、利用外部资源。现在仅仅依靠这些是不行了,会让许多国家感受到压力。中国是加工型国家,有劳动力和资金优势,世界各地都有我们的加工产品,但其他国家也需要生产。我们周边大多是不太发达的国家,越不发达,与中国的贸易逆差就越大,这是不可持续的。周边国家没有竞争力,只能购买中国的产品,这是无法持续的。美国的贸易逆差可以通过印美元解决,但这些中国周边国家都得挣取外汇来偿还。因此,就需要拓展发展空间,想新的办法,以周边为重点,实现陆海地缘的互联互通,构建开放的大地缘经贸网络,让这些国家也能发展起来,这样,中国与它们的关系就不单纯是贸易关系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我们几乎成为所有的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但仔细分析,大多数国家对我们有逆差,这肯定不行。因此,要把周边国家规划成发展区,需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开展产能合作,推动区域内国家的发展,这样,我国的机会也就多了。
其次,提升和拓展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打开同外部的连接,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纠正东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目前尽管有国家层面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但人不愿意去,物流到不了,产业落不了地,走不出去。举例来说,新疆产棉花,上海的纺织制造业本可以挪到新疆去,电力、劳动力都更便宜,但因为对外贸易走不通,生产的纺织品还得运到上海出口,这些产业在新疆就落不了地。因此,通过打开西部对外扩展空间,与它们连接起来,建成整体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就不一样了。比如,广西原来只是中国的边缘地区,但有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广西就成了中国-东盟的连接中心,南宁借助这个优势发展很快。同样,新疆的霍尔果斯如能成为“一带一路”的中心,二三十年后就可能成为中等城市,人才、资源、投资都向那里流动,不再是边缘地区。
最后,中国经济转型需要想新的办法。而产业转移是制造业发展达到一定地步,到国外开分支机构,中国的加工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是跨国公司到中国来推动发展的,除了华为、海尔等少数企业外,我们这样的公司很少,竞争力下降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产业不具备通过产业转移来提升的条件。但我国的设备制造业水平高,在建桥修路、高铁、高速公路、发电厂等设备制造、工程承包方面,我们有竞争优势。因此,通过合作发展的方式,拉动中国的设备出口,可以更好地“走出去”。同时,推动设备出口,也为我们的投资提供了基础环境,比如,在中亚修公路、电路,发展新产业,需要水泥、电力,那里的很多水泥厂、火电厂都是中国公司建设的,这些都是设备出口的竞争优势带来的平台。所以我们要由开拓市场变为开拓要素投入,使资金、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能够被调动起来。
(二)推动新型发展合作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推动新型发展合作。这一理念出现的大背景是世界经济复苏非常慢。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通过开放,加入世界经济体系,利用开放优势,实现快速发展。但如果仔细分析,这些国家的发展都是点式发展,或者说是“飞地经济”。从经济学角度看,参与国际分工可以获得利益,但从本国发展的角度看却并非如此。一旦发达国家的需求降低,发展中国家加工、出口的拉动力变小,经济就将出问题。目前,发达国家经济结构性转型,内部需求总体拉动还找不到新的动力。美国前十几年就是靠信贷扩张,结果导致了次贷危机。今后再靠信贷扩张拉动经济很难。
近三十年来,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它们发展潜力大,提供了世界经济的主要增量。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处于平庸阶段,发展中国家传统的加工出口因此受限,世界经济就处于低增长时期。要让发展中国家发展,需要改善综合发展环境,其中,首先是改善基础设施。例如东盟建了50年,但内部贸易增长缓慢,现在才占贸易总量的20%多,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低,但更主要的问题是各国之间没有连接起来,公路网、铁路网等没有建立起来,需要建设路网。中国改革开放最好的经验就是基础设施,村村通路,四通八达,但东盟缺乏这样的资金。尽管东盟最早提出互联互通,但集聚的资金很少,需要外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是构建基础设施网络,这样就为中国与东盟深化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带一路”相关合作包括两大领域。一是支持和参与相关国家内部规划的建设项目,国家本身规划了但缺乏建设资金,通过加入“一带一路”,得到各种资源支持,比如,雅万高铁(雅加达-万隆)就属于这一类,中国企业参与建设。设施建设关键是资金投入,企业往往不愿意进入,因为成本回收慢,通过“一带一路”的推动,有政府的担保,实行PPP模式,创造一个综合环境,企业愿意进入。资本可以到位,建设可以进行。二是规划与建设跨国的铁路网和区域性产业链,须通过“一带一路”。中国要想自己推动建一条高铁,从中国通往欧洲,没有其他国家的合作是建不起来的,更不用说建立互联互通的铁路网,因此,需要一个跨大区域的合作平台。各国参与的跨区网络构建,需要大手笔融资,需要政府签订便利化运输协议等。
“一带一路”大力推动新发展合作机制的构建,扩大发展融资渠道,构建新机制。我们现在有亚投行、新开发银行(金砖国家)、丝路基金,以后还会有更多。建设亚投行,欧洲人“慧眼识珠”,积极参与,因为它们在亚投行看到了商机,将来随着“一带一路”的完善,可能会有更多新的国际融资机制。“一带一路”有助于改善世界发展的不平衡,为世界经济创造新动力。正如中国政府发布的愿景与行动文件所指出的,“一带一路”的一头是有活力的东亚,一头是发达的欧洲,中间是广大的中亚、西亚地区。中国与欧洲合作,找到了共同建设亚欧地区的利益汇合点。有了路,有了人,有了资源流入,发展指日可待。
所以,推动新型发展合作方式,就是综合改变相关国家的发展环境,而不是仅走开放发展的道路。人们对发展合作的讨论由来已久。著名的《勃兰特报告》就提出了发展不平衡问题,要求发达国家把积累的财富拿出一部分,支持不发达国家的发展。但来自发达国家的发展援助没有增加,美国还把援助政治化,提出了把“良政”与援助挂钩的原则。“良政”肯定需要,但不能强制性干预发展中国家的内政,更不能强加西方的民主等价值观。
“一带一路”提出了新的思路,共商、共建、共享,与当地发展规划接轨,推进新融资合作机构建设,改善当地的综合发展环境等,旨在建立开放、合作、发展的平台,这会对世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三)体现新型大国观
中国宣示自己要做新型大国,进行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新型大国不同于传统的大国,中国倡导“一带一路”不是要扩张,不是强制当地改变,不是独占当地市场,而是与当事国共谋、共商、共建,实现利益共享。共享,英文是“share benefit”,就是分享成果,分享没有比例的问题,而是强调大家都能从中受益。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不仅仅是建设海上通道、推动沿海经济带发展,同时还包括推进建设新型海洋合作秩序。传统的海洋秩序就是海洋霸权下的秩序,大国称霸海洋。“海上丝绸之路”倡导的,首先是海上航行自由,中国需要航行自由,但只有航行自由不够,还要有海上的安全与合作,这在反恐等问题上已经越来越深地反映出来,海上救助、反恐、反海盗这些问题,只能是大家来做。“海上丝绸之路”的海上安全合作,有别于追求海洋霸权的大国战略,推动的是海洋合作安全的新秩序建设。印度等一些国家质疑“海上丝绸之路”,认为中国追求海洋霸权,试图冲破或者霸占印度洋。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中国能霸占印度洋吗?霸占了有什么好处?中国所推动建设的是共同合作发展的海上大通道,即不光是通道,还要合作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一个重点是共建港口网络,把大港连起来。我们经常发现,没有港口网络,一船货运到非洲,回来的时候因为没有物流网络,往往空船回来。有了物流网络,就可以更有效地往返。另一个重点是港口产业园和港口经济区。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地区,不仅仅是一个港,还要在那里发展,建立园区,拉动那一片发展起来,并且不断扩展。例如在希腊,在巴基斯坦,中国与他们合作建的是港口经济区,而不是简单的运输港口,这样才可以使当地发展起来。海洋新秩序与港口发展相结合,体现了中国特色新型大国外交,通过“一带一路”做建设性大国,改变大国必霸、必战的铁律。对于中国在现行国际体系中的作用,我曾经比喻说,中国是“建庙、修庙、不拆庙”,“庙”是机制,不够用,就建一些,“庙”破了修一修,但不拆除现有的。亚投行、新开发银行等,都是新“庙”。中国不是通过扩张霸占的办法,而是通过共同合作、提供新发展动能的办法,在海上建立新型的开放发展合作的海洋新秩序的办法来为地区和世界做出新的贡献。
四 “一带一路”的认同与前景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产生了一种新的认同,对这一政策的理解逐步丰富。现在大家都认同,“一带一路”发展起来,对世界是有好处的。根据预测,到2050年,世界80%的增长将来自这个地区。中国最高时对世界经济增量的贡献达40%多,现在是30%多,“一带一路”沿线将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区。
世界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中国倡议“一带一路”,比如,新加坡的一家报纸就发表文章认为,“一带一路”是长远考虑,是中国战略的重新定位。何谓“重新定位”?中国西部不发展,中国的整体发展就不均衡,国家就不稳定。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构建欧亚经济带,为西部开辟对外大通道和发展区,让西部地区融入大区域经济带中,成为连通中国与外部的地缘中心,就不一样了。我们看到,四川、山西、新疆等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很积极。成都已经开通了前往欧洲的铁路班车,结果出乎意料。过去,四川的货物出口欧洲,要走上海或者湛江两个大港,耗费时间很长,要两个月,铁路班车开通以后,从成都到欧洲只需要11天,一下解决了外部通道问题。新疆的霍尔果斯一下子由边缘小镇成为中亚-西亚-欧洲的连接中心。英国的一家报纸从另一个角度指出,“一带一路”是中国在世界的重新定位。显然,他们的视角更大,看到中国要在世界的发展中从加入到发挥引领作用,英文的引领是“leading role”,不是领导,而是引领大家一起干。我的一位韩国朋友告诉我,“一带一路”会让东方思想回归。何谓“回归”?自工业化以来,世界由西方主导,西方的思维方式、关系架构等,居于中心地位,其中,冲突、强制、主导的思想和方式成为定式。中国推出的“一带一路”则完全不同,出发点是共商、共建、共享,基于合作共赢,契合东方的“和合”传统思想,又体现了中国的和平发展当代思想,在实践中体现,得到认可,影响在扩大。我在访问伊朗的时候,与当地的教授座谈,他们提出,中国能给世界提供另一种选择,对伊朗有益,对世界有益。何谓“另一种选择”?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学者提出“历史的终结”,即世界上只有一种制度最好,这样,世界的良性选择只有西方制度一种,选择它就是好的,不选择它就是不好的。中国的制度与西方不同,如果中国引领的方式成功了,就证明世界不仅有西方模式,其他的模式也能成功,也应该受到世界的尊重。中国倡导世界的多样性,多样性就是不仅有一种制度,“和而不同”,但不同不必然对抗,世界应由一元主导和独霸向多元、和谐、共存的世界新秩序发展。
“一带一路”的作用首先是地理优势的重建,我们可以畅想一下未来。例如,一船货物从上海运到阿姆斯特丹现在需要一个月,如果高铁网建成,上海到阿姆斯特丹只需要最多两天的时间,陆地网络成为最快捷高效的交通方式,将从根本上改变工业化以来构建的海上地缘主导方式。工业革命以来,谁靠近海谁就有优势,西班牙、葡萄牙因为有船,就能优先发展起来,成为“世界大国”,而陆地国家就落后了。将来,通过“一带一路”的战略重构,将大不一样。
“一带一路”要实现“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样,各国将实现共同发展,实现多样并存下的开放交流,互容互鉴。这不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蓝图吗!当然,这是一个理想的世界,实现的过程会很长,因此,我说“一带一路”建设是“百年工程”。工业化以来的两百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用一百多年的时间能实现这些目标,那也很不得了。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不要太急,在项目上可以急一些,但在总体目标上不能太急,因为这是一个大的转变,“风物长宜放眼量”。
地缘重构不是全新的理念。20世纪90年代初,马哈蒂尔就提出过建设欧亚大陆桥。为什么?设想一下,马来西亚的货物从海路运到中欧至少需要两个半月的时间,如果有欧亚大陆桥,几天的时间就能到达。这种地缘重构既有经济含义,还有很大的政治含义、安全含义、思想含义,值得深入研究。
“一带一路”是一项“百年工程”,要看到它的历史性意义。“一带一路”不光是中国在做,正越来越变成一个世界性的合作思想。在联合国决议中,阿富汗的重建也要联系上“一带一路”,为什么?因为这个方式好。“一带一路”在联合国层次上讨论,得到认可,就成了全球性的思维方式和理念。当然,要做好这件事并不容易,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可能很多项目做了半截做不下去了,跨国性的网络建设,需要持续推进。这么多国家,认识也不一致,怀疑者也有,可以选择志同道合者先行,可行的先做起来。我们看到,迄今,合作共建协议签订得最痛快的是中东欧16国,因为它们与中国没有争端,共建能带来实际的好处,也不担心中国垄断。共建“海上丝绸之路”,东盟应是起点,但是进展慢,整体合作规划难产,因为有争端。在此情况下,可以用各个合作项目来推进,也不一定非要冠以“一带一路”的名称,如果对方不愿意,就不挂这个名称,目的是实现合作共建。
总之,“一带一路”提供了一个理念、一种方式、一个平台、一个前景,具体建设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在建设上,没有谁规定具体应该怎么做,需要创造,需要开拓,需要一步步往前走。有志者事竟成,做成这件大事需要持续努力。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New Ideas for Development
Zhang Yunling
Abstract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has three major routes that extend in three directions.Its northern route connects East Asia with the Europe through Russia.Its middle route also extends to the Europe,through Central and West Asia.Whereas its southern route meanders to the Maritime Silk Road via the Southeast Asia.On the other hand,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has two major directions.One direction is pointed westward to Africa through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Indian Ocean,while the other direction is oriented towards the South Pacific region.Now the contour and the overall blueprin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 have been clearly defined,and tens of thousands of projects are being constructed within in framework of BRI's grand design.The most desired long-term design is to make the whole continent well connected and integrated.In this way,the areas once linked by ancient silk road may be transformed from their underdeveloped state that evolved all the way from early modern history,and the glamorous honor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 may be recreated.Therefore,it is proposed that a new strategic mentality should be created for the BRI construction.More specifically,it is proposed that new ideas shall be adopted to propel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relevant regions,such as new type of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and new type of big power relations.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BRI is a “hundred-year-project” containing historical implications.The BRI idea is developing from a Chinese plan into a worldwide initiative for cooperation.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New Type of Mentality for Development;New Type of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uthor Zhang Yunling,Member of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f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Member of the Academic Senat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ASS) and Director of the Academic Committe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CASS.
[1]本文依据作者2017年3月29日在“复旦大学中国周边外交研究论坛”的演讲《“一带一路”与发展新理念》整理而成,整理稿经过作者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