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形势

(一)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实现了由弱到强、由小变大的历史性巨变

西藏自治区成立之初,堆龙德庆县刚刚经历了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和三年调整时期,民主改革进一步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农牧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县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期,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差,至1965年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仅为612.49万元。1966~1978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工农业生产虽略有增长,但速度受到很大限制,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由1965年的612.49万元增加到1978年的741.49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堆龙德庆县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无论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大幅度提高,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拉萨市乃至全区的影响也明显提高,至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6.92亿元,占全市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位列全市第二。1965~2014年堆龙德庆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2.94%。如今,堆龙德庆县一天创造的财富量,相当于1965年全年工农业生产总值。经济实力的增强不仅表现在经济的总量上,更表现在地方的财力上。1965年,堆龙德庆县财政收入仅有33万元,到2014年已达5.3亿元,增长1605倍,财政自给率为39.57%。堆龙德庆县财政状况的不断改善,是经济持续增长、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的结果。全县可用财力的明显增强,为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实现了向较高层次跨越的标志性转变

堆龙德庆县经济总量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着显著变化。1965年,堆龙德庆县经济发展第一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产业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起步。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县域经济结构已经从传统农牧业占据统治地位转变为以农牧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依托,三次产业均衡发展。至2014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75∶19,产业结构实现了向较高层次的跨越。

1.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业内部结构逐渐优化

5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和自治区对农牧业的大力支持和农业科技进步使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2014年,全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达到1.28亿元,粮食产量由1965年的1012.43千克上升到2014年的2530千克,50年间增长1.5倍。肉类总产量达到410万千克,比1967年增长32倍;奶产量达到600万千克,比1967年增长9倍。近年来,堆龙德庆县严格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的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发展净土健康产业,农牧业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较好地带动了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提高,2014年达到12011.67元,与1959年相比增长177倍。农牧业龙头企业达到11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共58家,相关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并获得“全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县”殊荣。

2.新型工业化向前推进,支柱产业逐年壮大

堆龙德庆县把做大做强工业规模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依托自身优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突出重点,主抓大项目,积极引进区内外资金、技术,加大对重点工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企业,工业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截至2015年,堆龙德庆县工业企业达到74家,规模以上企业占全县企业总数的20%。主要分布在县城和工业园区内,呈集中性分布;形成了以采矿业、民族手工业、高原特色产业、绿色食(饮)品加工、建筑建材、藏医药研发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工业体系。至2014年堆龙德庆县完成工业生产总值19.19亿元。

3.旅游带动成效明显,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堆龙德庆县不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着力抓好全县旅游整体形象的推介,促进了全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全县近年旅游接待量的增加,带动了城乡交通、商贸、餐饮、住宿、娱乐、通信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全县涉及旅游企业共45家,包括牦牛王、蓝雪工贸、圣香海螺等知名企业,宾馆、招待所达到27家,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大型林卡6家、生态餐厅1家、四星级宾馆1家。2014年,全县接待游客69.12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2203.03万元。

(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各项保障日趋完善

堆龙德庆县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教育方面,农牧民子女“三包”政策全覆盖,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得到整体提升。文化方面,构建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农家、寺庙书屋71个,乡级综合文化站6个,促进民间艺术发展,推进文化进学校、进农牧区、进机关、进军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体制外争取北京援藏资金2000万元,实施建设了县文化活动中心项目。社会保障方面,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成果得到巩固,低保户、五保户、失地农民等生活保障兑现率达100%。医疗卫生方面,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进,推行“先诊疗、后结算”工作机制,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覆盖面达到100%。就业方面,积极开展“四业工程”,加强农牧民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自2003年以来,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7.63亿元;通过大力度投入,新增公路里程323.319公里,实现34个行政村通水泥路目标。改善灌溉面积4.11万亩,解决6110人、13731头(只)牲畜饮水困难,全县水、电、路、通信、电视广播等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显著改善,极大增强了发展后劲。特别是在市政建设方面,先后实施了东嘎西路建设、广场建设、部分上下水管道建设、供暖等工程项目,建成了西藏第一个拥有“三纵三横”市政道路体系的县区,积极推进城市综合体开发,县区功能更加完善,吃、住、行、购物更加便利,为东嘎新区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