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一A一B”中A、B情况分析

“一A一B”中的“AB”成词有三种情况:其一,A、B同是单音节词或语素,但在现代汉语中结合紧密或已演变成双音节词;其二,A、B一个是单音节词,一个是语素,但可组合成词;其三,“AB”本身已是双音节的合成词,只是拆分开来进入“一A一B”格式中。

“一A一B”按照其中A、B是否可以组合成词,A、B是否可以颠倒位置,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2.1 “一A一B”中A、B不成词

A、B不可组合成词,共计9例:

一步一鬼 一成一旅 一打一拉 一根一板

一喷一醒 一替一句 一字一板 一字一泪

一字一珠

A、B不成词的情况较少,仅占本文所列举“一A一B”式成语的8.57%。这样一组成语,语义往往与单音节词或语素A、B无关,而是在“一A一B”这种格式中整体被重新赋予新的意义,其中往往含有隐喻或借喻、借代的成分。例如:

(1)如人死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王充《论衡·论死》)

(2)民国以来的失败军阀,只要有一成一旅的余众,不上几时,便又恢复势力,再成军阀。(《民国演义》)

(3)死时赋《绝命词》四章,其中一首写得一字一泪:“最苦衰年尚训蒙,病深含泪作冬烘。夜台渺渺魂归处,差胜人间叹路穷。”读之使人黯然。[《读者》(合订本)]

(4)这位朴素的农村小伙几乎是一字一泪地为我们讲述了他的母亲哺育他成长的故事。[《读者》(合订本)]

上述例句中的“一步一鬼”表面上是指每走一步一个鬼跟着,但深层语义确是“形容疑心生暗鬼,自相惊扰”。“一成一旅”中的“成”古时指方圆十里的地方,“旅”则是古时以兵士五百人为一旅,整体语义却是形容地盘狭小,势力单薄。这两个成语现在已经很少应用。至今仍通用的“一字一泪”,其意在形容文字写得凄楚感人,但使用的范围不再只限于“写”,还扩展到“说”,如例(4),这样的使用在BCC语料库的100条检索结果中占到60%。

2.2 “一A一B”中A、B可成词

A、B可以组合成词,共计96例。

①A、B可以颠倒位置,使“一A一B”成为“一B一A”,但无论“AB”还是“BA”,皆成词:

一鞍一马 一马一鞍 一弛一张 一张一弛

一德一心 一心一德 一毫一丝 一丝一毫

一壑一丘 一丘一壑 一颦一笑 一笑一颦

一觞一咏 一咏一觞 一夕一朝 一朝一夕

一游一豫 一豫一游

②A、B不可颠倒位置,成为“一B一A”:

一班一辈 一板一眼 一悲一喜 一彼一此

一步一趋 一草一木 一长一短 一倡一和

一唱一和 一重一掩 一酬一酢 一吹一唱

一搭一档 一箪一瓢 一旦一夕 一刀一枪

一递一接 一递一声 一点一滴 一分一毫

一干一方 一鼓一板 一还一报 一晦一明

一家一当 一家一火 一家一计 一举一动

一口一声 一夔一契 一拉一推 一来一往

一厘一毫 一鳞一甲 一鳞一爪 一龙一蛇

一龙一猪 一模一样 一年一度 一瓶一钵

一起一落 一琴一鹤 一日一夕 一身一计

一生一代 一生一世 一时一刻 一式一样

一手一脚 一手一足 一死一生 一天一地

一五一十 一物一主 一心一腹 一心一计

一心一力 一心一路 一心一意 一薰一莸

一言一动 一言一泪 一言一行 一言一语

一吟一咏 一饮一啄 一迎一合 一缘一会

一早一晚 一针一线 一枝一节 一枝一栖

一肢一节 一字一句 一坐一起 一治一乱

一节一行 一臧一否

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据优势地位,有些A、B是成词语素,最初组合成双音词时结合得并不紧密,因而“AB”“BA”皆可成词,同样的现象也反映在“一”字成语中,即“一A一B”“一B一A”语义相同,仅A、B颠倒位置而已。例如:

(5)我们妇道家一鞍一马,到是站得脚头定的,怎么肯把话与他人说,惹后世耻笑![《今古奇观》(上)]

(6)就是一个蠢然无知、奇形怪状之人,我也只知一马一鞍,心无二念,任他子建般才、潘安般貌,也一毫动我不得!(《野叟曝言》)

(7)但我用功,实在脚踏实地,不敢有一丝一毫欺骗别人。(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8)微风吹拂过两人的脸庞,却无法将两人的衣袍吹起一毫一丝。(盛世一头驴《再度飞升》)

此时无论A、B是否颠倒位置,“AB”“BA”语义是否一致,“一A一B”“一B一A”语义完全或大致相同。如上述例句中“鞍马”“马鞍”分别指“马和马具;人骑的马;骑马的人;一种体育器材”“放在骡马背上供人骑坐的器具”,两者语义有差,但“一鞍一马”“一马一鞍”都比喻一夫一妻,在句中的应用没有区别。又如“丝毫”“毫丝”皆指“极小或很少”,语义完全相同,“一丝一毫”“一毫一丝”都是“一星半点,极少”的意思。

A、B不可颠倒位置的情况将于第三部分重点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