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明珠

周兴华撰写

沙漠绿洲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路商贸通道。丝绸之路东起洛阳、长安(今西安),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跨越葱岭,经中亚部分地区达地中海东岸。

中卫以西河西走廊至西域的东西方古道最早见载于《山海经·西次三经》等先秦典籍,后世称之为沙漠绿洲丝绸之路。中卫位于河西走廊的东端,是沙漠绿洲丝绸之路河西道的东大门。古代从洛阳、长安到河西走廊的东西方交通大道称之为沙漠绿洲丝绸之路东段,该段又有南道、中道、北道的说法。沙漠绿洲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经过宁夏中卫见诸许多古代文献记载,秦、汉、唐、宋至明清以来史不绝书,现存丝绸之路古道遗址保存较好。

宋“西夏地形图”标注中卫原是古灵州

近年,在中卫市新发现了几段古道遗址,与古代文献记载的经过古灵州的沙漠绿洲丝绸之路的地理方位完全吻合。新发现的古道遗址位于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至甘塘地区,长三四十公里,断续可见,是一条宽畅的车马大道。古道遗址因世代车辆碾压、人畜践踏,路面僵硬泛白,杂草稀少,道路明显,车辙犹存。沿途古代石器、陶片、瓷片、钱币等遗物多有发现。这条古道西北连接通往武威的丝绸之路,东南连接从古灵州(位于今中卫沙坡头区的汉灵州县)渡过黄河通往固原、西安的丝绸之路。古道沿途建置有一连串的烽火墩,与河西走廊汉、明长城、烽燧相望。地方古文献记载的丝绸之路驿站亦位于古道沿途,遗址尚存,皆为中卫古丝绸之路做了很好的诠释。

中卫在丝绸之路上占有重要地位,史迹辉煌,因此历史上就有“金张掖,银武威,聚宝盆是中卫”的歌谣流传。

秦始皇时代中卫属北地郡,是秦王朝的西北边防重地。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袭扰不断,秦始皇派大将蒙恬修筑长城史有记载。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帝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史书记载及实地考察发现,中卫南长滩、北长滩山间遗留长城就是秦长城。秦长城在中卫大地已屹立两千余年。

宁夏河西长城始筑于汉武帝时代,属汉长城的一部分。宁夏河西长城现存遗迹位于黄河外中卫、中宁北山、贺兰山一线。它西自今甘肃省景泰县入中卫境,东向经中卫县迎水镇营盘水村红湾墩,沿腾格里沙漠南缘、卫宁北山、贺兰山出宁夏境,长约350公里。根据明代以前的文献记载,这道长城始筑于汉武帝时代。

自秦汉以来,历史上多个王朝不断修筑长城,使绵延万里的长城一直巍峨耸立,成为世界一大奇迹。如今,走在中卫大地上,可以看到秦汉长城遗迹,也可以看到明长城遗存、汉蒙互市的买卖城……

中卫是沙漠绿洲丝绸之路的车马国道,历史上汉武帝出巡北地、河东,是从长安出发,经回中道、萧关道,直达今宁夏中卫黄河南岸,再东转代郡至河东。唐代诗人骆宾王在这里留下了《宿温城望军营》的诗作;王维吟出《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绝句……中卫这片土地,因历史而厚重,因历史而灿烂。

美利渠口石坝分水为黄河上游第一道无坝引水工程,开凿年代久远,汉代即已存在。其石坝分水原理与四川都江堰分水原理相同,堪称塞上“都江堰”,是古代黄河文化的奇葩。如今,因沙坡头堤坝建设,河中的分水石堤被淹没,但河中昂然奋蹄的白马,仍诉说着那段灿烂的历史。

长流水丝路古道

秦汉以来,自中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都是在先秦已经探寻开通的东西方古道上的拓展延伸。中卫以西的河西走廊至西域的东西方古道最早见载于《山海经·西次三经》等先秦典籍,后世称之为沙漠绿洲丝绸之路。

古代自长安到河西走廊的东西方交通大道由周秦大道沿泾水河谷经回中道、高平道、萧关道、灵州道北渡黄河进入河西道。河西道从中卫黄河北岸开始,自东向西为祁连山脉与北山(卫宁北山、骆驼山、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南、北夹峙,这两列山脉中间系狭长的沙漠绿洲地带,是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现代学者从自然地貌上称之为河西走廊。

宁夏中卫位于河西走廊的东端,是沙漠绿洲丝绸之路河西道的东大门。通常将古代从长安到河西走廊的东西方交通大道称之为沙漠绿洲丝绸之路东段,该段又有南道、中道、北道的说法。沙漠绿洲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经过宁夏中卫见诸许多古代文献记载,秦、汉、唐、宋至明清以来史不绝书,现存丝绸之路古道遗址保存较好。

文献记载,秦始皇称帝后第一次出巡陇西、北地,是从咸阳出发,经回中道,翻越陇山,进入宁夏西南的固原和甘肃东部。《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陇西,今陇右;北地,今宁州也)。出鸡头山。《括地志》云:“鸡头山在成州上禄县东北二十里,在京西南九百六十里。郦元云盖大陇山异名也。《后汉书·隗嚣传》云‘王莽塞鸡头’,即此也。”按:原州平高县西百里亦有笄头山,在京西北八百里,黄帝鸡山之所。过回中(应劭曰:“回中在安定高平。”孟康曰:“回中在北地。”《括地志》云:“回中宫在岐州雍县西四十里。”言始皇欲西巡陇西之北,从咸阳向西北出宁州,西南行至成州,出鸡头山,东还,过岐州回中宫。)秦始皇西巡陇西、北地,沿泾水道(过回中)翻越六盘山(出鸡头山,即大陇山),经固原(高平道)至陇西、北地。今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属秦始皇出巡陇西之地,丝绸之路回中道宁夏段在秦始皇时代即车马通行的国道。

长流水丝路古道

汉武帝出巡北地、河东,是从长安出发,经回中道、萧关道,直达今宁夏中卫黄河南岸,再东转代郡至河东。《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四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历独鹿、鸣泽,自代而还,幸河东。”“独鹿”即独鹿山,据《元和郡县图志》“灵州条”载:“长乐山,旧名达乐山,亦曰铎落山,以山下有铎落泉水,故名。旧吐谷浑部落所居,今吐蕃置兵守之。”《太平寰宇记》“灵州条”载:“废鸣沙县:长乐山,按《十道记》云安乐州在灵武南稍东一百八十里,近长乐山。下北山,一名铎乐山,以山下有铎泉水,故以为名。旧吐谷浑部落所居。”《宋史·郑文宝传》载:“威州在清远军西北八十里,乐山之西。”《嘉靖宁夏新志》“韦州条”载:“蠡山,在城西二十余里……旧不知何名。”由上可知,长乐山、达乐山、铎落山、乐山、蠡(《唐韵古音》落戈切,音同“骡”)山实为一山,同音异写,均指今宁夏同心县之罗山。罗山汉代写作“独鹿山”,后世讹为铎落山、长乐山、达乐山、乐山、蠡山诸名。所以,“独鹿山”即“铎落山”。“鸣泽”即今宁夏卫宁平原“鸣沙河”南的湖泊沼泽。黄河中卫沙坡头段古称“鸣沙河”,沙坡头古称“鸣沙山”,中卫黄河两岸的湖泊沼泽古称“鸣泽”。

汉简《驿置道里簿》记载的从长安到姑臧(今甘肃武威)的这条古道,在汉唐《铙歌》《鼓吹曲》中曾有传唱。古乐府歌颂汉武帝曰:“上之回,所中益,夏将至,行将北,以承甘泉宫。寒暑德,游石关,望诸国,月氏臣,匈奴服。令从百官疾驰驱,千秋万岁乐无极。” 颜师古注说:“应劭曰:‘回中在安定高平,有险阻,萧关在其北,通治至长安也。’盖自回中通道以出萧关。” 唐卢照邻《回中曲》唱道:“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五营屯北地,万乘出西河。”回中道北接高平道,是从长安通西域的必经之路。萧关自古就是“灵武咽喉,西凉襟带”。汉萧关在今宁夏固原长城附近的清水河道上,唐萧关在今宁夏海原县清水河道高崖乡石峡口附近。西河指今宁夏黄河段,西凉即姑臧。卢照邻诗中的 “万乘出西河”是说浩浩荡荡的车马大队从今中卫渡过黄河,向西沿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古丝绸之路进入河西走廊,通往西域。从中卫渡过黄河,经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玉门关的这条丝绸古道,史称河西道。汉唐《铙歌》《鼓吹曲》叙写的长安—回中—高平—萧关—古灵州—出西河,这正是秦、汉、唐时期即已开通的“回中道”“高平道”“萧关道”“灵州道”“河西道”,这是从中原长安、洛阳等地通往西域的丝绸古道。

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凉州牧窦融率5000多乘辎重,从凉州东进,在中卫渡河南下,沿清水河道与刘秀会师于高平,消灭了隗嚣割据势力。西汉末年,天水成纪(今甘肃陇西秦安县)人隗嚣割据陇右,称霸一方。《后汉书·光武帝纪》载:东汉建武 “八年夏,车驾西征隗嚣,融率五郡太守及羌虏小月氏等步骑数万,辎重五千余辆,与大军会高平第一……遂共进军,嚣众大溃,城邑皆降”。汉光武帝刘秀率大军征伐隗嚣,命令凉州牧窦融率五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金城)太守与自己先会师高平,然后共同讨伐隗嚣。窦融遵照刘秀命令,统率河西五郡数万大军及5000多乘辎重,从凉州出发东进,在古灵州渡过黄河(指黄河古渡,在今中卫黄河段,见《汉书·地理志》、旧本《范文正公文集》所载西夏地形图),沿着萧关道与刘秀会师于高平,然后联兵进军陇右,消灭了隗嚣割据势力(《后汉书·窦融传》)。当时,陇西本属隗嚣割据之地,天水附近的16县均被隗嚣占领,窦融所率5000多乘辎重不可能从兰州、靖远渡过黄河,经陇西,翻越六盘山到固原与刘秀会师,他只能从今甘肃武威经过今宁夏中卫黄河古渡直达固原与刘秀会师。对窦融统率数万大军及5000多乘辎重从今中卫黄河段渡过黄河沿清水河道与刘秀会师于高平的进军道路,南北朝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说得很清楚:“河水又东北径于黑城北,又东北,高平川水注之。(郦道元注释)即若水也。水出高平大垄(陇)山若水谷。建武八年,世祖征隗嚣,汉从高平第一城若水谷入,即是谷也。东北流,径高平县故城东。汉武帝元鼎三年置,安定郡治也。” 高平川水即若水,今称清水河,中卫俗称山河,自南向北流经固原、海原、同心,至中卫市沙坡头区宣和镇东注入黄河,全长320公里。显而易见,汉代数万大军及5000多乘辎重从今甘肃武威经过今宁夏中卫黄河古渡沿清水河道直达固原的道路,毫无疑问是一条非常宽阔的车马古道,这条车马古道就是沙漠绿洲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宁夏段。

《后汉书·段颎传》载:汉桓帝采纳了段颎“骑五千,步万人,车三千辆,三冬二夏,足以破定”先零羌的建议,于“建宁元年(168年)春,颎将兵万余人,赍十五日粮,从彭阳直指高平,与先零诸种战于逢义山……斩首八千余级……且斗且引,及于灵武谷,颎乃披甲先登,士卒无敢后者,羌遂大败,弃兵而走,追之三日三夜,士卒重茧,既到泾阳,余寇四千悉散入汉阳山谷间”。段颎统率15000多骑兵、步兵及3000多乘车辆,先从彭阳北上高平,沿清水河道从今黄河中卫段北渡黄河进军灵武谷攻打先零羌;又南渡黄河,再沿清水河道追击先零羌至泾阳。对段颎往返于泾阳、高平、清水河道、古灵州、灵武谷追击先零羌的行军道路,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亦有明确记载:“段颎为护羌校尉,于安定、高平、若水讨先零,斩首八千级于是水之上。” “是水”指若水,即今宁夏清水河道。段颎统率15000多骑兵、步兵及3000辆兵车从长安出发,转战于泾阳—彭阳—高平—清水河道—古灵州—灵武谷一线,说明沿泾水、清水河一线的泾水道(回中道)、高平道、萧关道、灵州道、河西道都是车马驰驱之路,是中原长安、洛阳等地通往西域的丝绸古道。

至德元载(756年)安史之乱,太子李亨平叛,北上朔方搬兵。他从长安出发,经乌氏驿(平凉郡南)、平凉郡,行至丰安南(今中卫黄河南岸),正想北渡黄河保丰安(中卫古城),因“忽大风飞沙”,才“回军趋灵武(今灵武境)”即位。 唐肃宗北上朔方搬兵,走的正是汉简《驿置道里簿》记载的“回中道”“萧关道”“灵州道”这条丝绸古道(《旧唐书·肃宗本纪》)。

五代时期,从长安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抵达高平后,再北上萧关道,过萧关后继续北上,从今中卫黄河渡口渡过黄河前往西域。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年),派遣供奉官张匡业出使于阗。使团成员彰武节度判官平(误为“高”)居诲记述:“自灵州过黄河(今中卫黄河古渡),行三十里,始涉沙入党项界,曰细腰沙、神点沙(今中卫沙坡头)。至三公沙,宿月支都督帐。自此沙行四百余里,至黑堡沙,沙尤广,遂登沙岭……渡白亭河(今武威市民勤县石羊河)至凉州,自凉州西行五百里至甘州……又行二日至安军州,遂至于阗”。 后晋都开封,彰武节度驻延州,于阗即今新疆和田一带。从《平居诲使于阗记》可知,张匡业等从今河南省开封市、陕西省延安市出使新疆和田一带,也要“自灵州过黄河”到武威,沿河西走廊丝绸之路抵达西域,这足以证明沙漠绿洲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中卫黄河古渡西至武威(《新五代史》附录《平居诲使于阗记》)。

北宋佛教徒王继业等300僧人自甘肃武都地区前往印度取经,亦从灵州道渡黄河,经今中卫沿丝绸之路西入河西走廊前往印度。宋代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天寿院的王继业等300僧人,从今甘肃武都地区出发,前往印度取经。宋范成大《吴船录》载:“业姓王氏,耀州人。隶东京天寿院。乾德二年(964年),诏沙门三百人,入天竺求舍利及贝多叶书,业预遣中。至开宝九年(976年)始归寺……业自阶州出塞西行,由灵武、西凉、甘、肃、瓜、沙等州入伊吴、高昌、焉耆、于阗、疏勒、大石诸国,度雪岭至布路州国(今克什米尔地区)。”王继业等本在陇南(阶州,今甘肃武都),其地北与天水接壤,西北与宕昌搭界,从阶州西北出陇西经兰州即可至武威、张掖以西。但王继业等300僧人从武都地区出发,却选择北上天水,沿泾水至固原,过固原后还要继续沿清水河北上高平道、萧关道,由灵州道北渡黄河入凉州道(中卫至武威)前往印度取经,这说明灵州道是汉唐以来众所周知的丝绸国道。

北宋佛教徒行勤等157人自今河南省开封市前往印度取经,从古灵州渡黄河,沿着经过中卫的丝绸国道西入河西走廊前往印度。据伦敦博物馆所藏写本敦煌遗书《西天路竟》记载,北宋乾德四年(966年)行勤等157人前往天竺取经,同行的僧人在西行中明确记载:“东京至灵州四千里地” “灵州西行二十日至甘州,是汗王。又西行五日至肃州。又西行一日至玉门关……又南行一年七个月至南天竹(竺)国。”从《西天路竟》记载看出,北宋时期的僧人团队从中原开封前往古印度取经,所走路线是从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出发,经中卫地区,甘州、肃州,出古玉门关,抵达南天竺国(古印度)。所以,伦敦博物馆收藏的敦煌遗书《西天路竟》记载“东京至灵州四千里”,从灵州西行二十日至甘州,再至肃州、玉门关以西各地,终达南天竺国(古印度)的路线,这是汉唐以来从中国中原地区通往西域、中亚、非洲及欧洲的沙漠绿洲丝绸之路的主干国道(车马大道)。

成吉思汗率领的大部队从漠北征伐西夏,走的还是“河西道”“灵州道”“萧关道”。1226年,成吉思汗养好了伤,沿着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攻入了西夏国境。据《元史·太祖本纪》记载,成吉思汗的军队经黑水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甘州、肃州、西凉府、搠罗、河罗(宋皋兰县东境,即今甘肃景泰地区)等地。随后,成吉思汗的军队又翻越了沙陀(今中卫沙坡头),抵达了西夏应理州境内的黄河九渡(西夏时期今中卫市黄河两岸的郭家渡、应理渡等九个渡口),再次夺取了应理(今中卫)等县。蒙古军队从中卫黄河九渡渡河以后,继续攻占黄河南岸、东岸的西夏城寨(《元史·太祖本纪》)。

从《平居诲使于阗记》《吴船录》《西天路竟》记载看,张匡业、王继业、行勤都是带领大队人马从河南开封等中原地区前往西域、印度出使或取经的。他们从今河南开封、甘肃武都出发,抵达固原后继续北上,沿萧关道、灵州道从古灵州渡过黄河,再沿着途经中卫的河西道进入武威以西,他们抵达固原后并没有经石门关(须弥山谷)向西北经海原县,抵黄河东岸的靖远,过黄河达景泰县,抵武威。以上出使西域或到印度取经的大型团队行程证明,沙漠绿洲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主干国道是从长安、开封等中原地区出发,自南向北经固原到古灵州渡过黄河进入河西道穿越宁夏全境。

由固原向北经石门关(须弥山谷)折向西北经海原、靖远县过黄河抵武威的道路,现今学界一些人称之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实际上,此道开通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支线之一。从甘肃靖远县过黄河抵武威,除季节性的冰桥渡外,开河后的舟船渡口主要有鹯阴口、索桥、乌兰津等。鹯阴口见于曹魏时:凉州卢水胡反,武威危急,张既“遂渡河。贼七千余骑逆拒军于鹯阴口,既扬声军由鹯阴,乃潜由且次出至武威”(《三国志·魏书》)。鹯阴口后演变为索桥渡,亦称迭烈逊渡,位于靖远县水泉镇黄湾中村黄河渡口处,舟船渡口建置于宋夏时期,兴废无常。清康熙《靖远县志》载:“大、小口子,即昔初建索桥地,明隆庆初到船渡,以通往来”“明初设立巡检司防守,建置船只,索桥通凉庄路”。对索桥渡,清《秦边纪略》“靖远卫条”载:“索桥,黄河之津处也,名桥而实无之……索桥不过鼓棹浮舟,往来津渡而已……桥非大道,盖宁夏、固原往河西之捷径耳。然西安商旅亦有不由兰州往河西,而取道靖虏以渡索桥者,路捷三日也。” 乌兰津位于靖远县双龙乡北城滩黄河渡口处,最早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称其为阳武下峡:晋义熙三年(407年),赫连勃勃击南凉,入枝阳,驱掠而还。秃发傉檀引兵追之,勃勃于阳武下峡凿凌埋车以塞路,逆击傉檀,大破之(《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南北朝称为乌兰津,《北齐书·可朱浑元传》载:可朱浑元“乃率所部发自渭州,西北渡乌兰津”。唐代称会宁关渡:“在会宁关有渡船50只”(敦煌遗书《水部式·鸣沙石室书》)。宋、元、明称孛罗口、北卜渡,清以来称大庙渡。

对于从平凉、隆德或经海原县向西北翻越六盘山从陇西榆中、靖远渡黄河的“中道”“北道”,明人的介绍符合实际情况。《明会要》卷七五载:“(宣德)七年五月,复开平凉府开城县迭烈孙道路。先是,陕西参政杨善言:‘西安诸府州,岁运粮饷赴甘州、凉州、山丹、永昌诸卫,皆经平凉府隆德县六盘山蝎蜥岭。山涧陡绝,人力艰难。开城县旧有路,经迭烈孙黄河,平坦径直,抵甘州诸卫,近五百余里。洪武中,官置渡船,平凉拔军造济,人以为便,既乃罢之。今请如旧开通,以利民。’从之。”由上可知,经隆德从榆中渡河的六盘山蝎蜥岭史称“鸟道”,位于靖远县黄河段的各渡口开通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距张骞通西域时代较晚。从西安到武威的路程看,通过靖远县乌兰津、索桥的道路是一条捷径,但此道远离黄河绿洲,干旱荒凉,人烟稀少,补给困难,路况艰难,时通时断,商贸车辆行驶不易。

多年来周兴华一直不懈地探索着丝路古道,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和一些文物爱好者对沙漠绿洲丝绸之路进行田野考察。近年,在中卫市新发现了几段古道遗址,与古代文献记载的经过中卫的沙漠绿洲丝绸之路的地理方位完全吻合。

新发现的古道遗址位于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镇至甘塘地区,长三四十公里,断续可见,是一条宽畅的车马大道。第一段位于迎水镇孟家湾骆驼峰子山北坡下,第二段位于长流水笈笈湖口,第三段位于长流水沟北岸,第四段位于上茶房庙至一碗泉,第五段位于老营盘水、双墩梁。五段古道遗址互相连接,呈东西走向,长数十公里,宽约4米。古道遗址因世代车辆碾压,人畜践踏,路面僵硬泛白,杂草稀少,道路明显,车辙犹存,沿途古代石器、陶片、瓷片、钱币等遗物多有所见。

从新发现的古道遗址看,古人为保障道路畅通,因地制宜,采取了多种修路技术。如骆驼峰子山下北坡古道现存遗址长约千米,宽约4米,路面明显,车辙清楚。这条古道与笈笈湖口古道相接之处,自古以来被一条自北向南的流水山沟切断。古人为了接通山水沟两边的古道,就在山水沟上放置天然大石板,以便人畜及车辆通过,古代称该路为石桥路,当地80岁左右的老人至今记忆犹新。20世纪50年代修包兰铁路时,才将石桥拆毁,修筑为铁路通过的涵洞。笈笈湖口古道,一面是山水沟,一面是山坡。古人为了加宽路面,在个别地方将山坡劈削,使之成路;为防止降雨从山坡流下冲塌山水沟边的路基,便在山水沟边垒砌天然大石块作护坡,防止路基崩塌。该段现遗存有铺垫、垒砌天然大石块的路面多处,其中最长的一处古道宽约4米,长约50米。上述古道上铺垫、垒砌的天然大石块因世代行旅车辆碾压,人畜践踏,风雨剥蚀,表层破碎,色泽古旧,垒砌石块的缝隙中地衣、苔藓遍布,其年代之久远由此可知。

新发现的这条古道西北连接通往武威的丝绸之路,东南连接从古灵州渡过黄河通往固原、西安的丝绸之路。古道沿途建有烽火墩,如孟家湾墩、头道墩、二道墩、三道墩、土墩子、双墩子等,与河西走廊汉、明长城烽燧相望。地方古文献记载的丝绸之路驿站亦位于古道沿途,遗址尚存,如沙坡头驿、下茶房庙驿、长流水驿、上茶房庙驿、一碗泉驿、甘塘驿、营盘驿等。

宁夏中卫新发现的丝绸之路古道遗址证明,汉代以来从陕西西安、河南开封等中原地区经过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沙漠绿洲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一般是从今西安、洛阳、开封等地出发,沿回中道(泾水道)北上,经甘肃平凉进入六盘山高平道,从高平沿萧关道、古灵州道渡过黄河(今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黄河古渡),然后向西进入河西道(经过今宁夏中卫、甘肃景泰至武威以西的河西走廊丝绸之路),这是先秦以来从长安、开封等中原地区通往西域、中亚、非洲及欧洲的沙漠绿洲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主干国道(车马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