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国落后农村公益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落后农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落后农村文化建设,出台一系列促进落后农村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党的十六大以来,落后农村公益文化设施与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果,农村公益文化设施建设与服务网络得到较大改善。截至2016年底,落后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计算机13.6台,比上年增加1.6台 ①;落后农村通信设施进一步改善,“2016年,所在自然村通电话、所在自然村通宽带、所在自然村通接收有线电视信号的农户比重分别为99.9%、77.4%和93.4%,比上年分别提高0.2、7.4、3.0个百分点。”②我国落后农村移动电话及计算机拥有量持续增加。截至2016年底,我国落后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26.1部,比上年增加15.6部。①

第一节 我国落后农村公益文化设施建设的经济发展环境因素

我国落后农村大都位于相对集中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986年以来,国家先后三次确定和调整扶贫开发县级扶持单位。1986年确定331个国家级贫困县。1994年,为了组织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国家级贫困县增加到592个。2001年,配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出台,取消了沿海发达地区的所有国家级贫困县,增加了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县数量,但总数仍为592个,同时将国家级贫困县改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藏作为集中连片贫困区域全部享受重点县待遇。”②2011年12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新《纲要》)新闻发布会,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新《纲要》第十条明确指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是扶贫攻坚主战场。”③近年来,我国落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各种综合因素的困扰,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较,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比较落后。

一、贫困面广量大

近年来,我国落后农村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相较于2010年的相关指标(参见表1-1),该区域农村脱贫攻坚成绩显著。截至2019年底,全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67元,实际增长8.0%,实际增速比全国农村快1.8个百分点。④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同全国其他区域比较,我国落后农村覆盖的区域面积仍然较大,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育程度较低。截至2016年底,“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覆盖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80个县9823个乡镇,2015年行政区划面积40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行政区划总面积的42%,户籍人口数24287万,占全国总人口17.7%。”①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2019年,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43元 ②,占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1.4%,是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7.2%;从消费看,“2016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7273元,仅相当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71.8%和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42.5%”③。

表1-1 2010年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数据

注: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1》,相关数据经整理和计算后呈现。

二、贫困人口数量较大

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的扎实推进,我国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按照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2010年价格水平每人每年2300元)测算,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数量由2012年的9899万下降到2019年的551万(见图1),但落后农村贫困人口占的比重仍然较大。

图1 不同贫困标准下的中国贫困人口变化趋势(千万)

截至2019年底,落后农村贫困人口仍然是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超过10%的1113个贫困村,大部分分布在落后农村区域。

表1-2 2013—2017年全国农村减贫情况

数据来源:参考《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年。

图2 中国官方贫困标准下每年贫困人口减少数量(百万)

依照集中落后片区划分,如下表 ①。

三、自然条件恶劣

从自然条件来看,全国落后农村多数均地理位置偏远、环境复杂、生态脆弱、生活条件恶劣。“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内蒙古高原的部分地区、几个大沙漠边缘地区,都是土地贫瘠、干旱缺水;南方的一些石漠化地区,土层稀薄,水肥渗漏严重;受高山大川的阻隔,在大部分山区,农户居住分散,许多贫困户住在半山腰,经常面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威胁”①。有的旱涝灾害严重,泥石流、雨雪冰冻等灾害频发,有的水土流失、石漠化现象严重等。因此,我国落后农村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率较高,落后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严重不足。

四、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我国落后农村的交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农村道路有待硬化,红绿灯、斑马线等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的设置不符合道路交通安全要求,交通安全管理水平滞后。水利设施薄弱,重大水利设施的投入不足,控制性枢纽、中小河流和江河重要支流治理不够,抗旱水源、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有待完善,落后地区饮水安全的保障能力不足。电力设施较差,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安装成本高、难度大,物流发展相对滞后。

五、产业发展滞后

我国落后农村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边远山区、民族聚居区、革命老区等区域。②落后农村通常具有较为丰富的水、煤炭、油气等资源。由于多种原因,这些地区丰富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没有充分利用好,具有特色的能源项目、大型能源产业均有待开发。另外,有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滞后,比如,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独特产业发展不够。

六、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落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时,全国落后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最高的为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其次为燕山—太行山片区和滇西边境片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最低的则为乌蒙山片区和大别山区;经济结构方面,吕梁山区、罗霄山区和秦巴山区较为合理,大别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边境片区最差;收入状况方面,大别山区、秦巴山区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六盘山区、乌蒙山区和武陵山区的收入水平最低,不过各片区间总体收入差距不大;基本教育方面,六盘山区最高,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乌蒙山片区最低;科教支持方面,滇西边境片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的得分较高,而大别山区和乌蒙山区得分最低,片区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社会保障方面,乌蒙山片区得分最低,其次是武陵山片区,二者与其他片区的差距较大;基础设施方面,各片区差异更为明显,得分较高的罗霄山片区、燕山—太行山区与得分较低的滇西边境片区、乌蒙山片区、秦巴山片区的差距较大;生态条件方面,除六盘山片区、吕梁山片区以外,其他片区的生态条件整体较好;生态负荷方面,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生态压力最大,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压力最小。”①

总之,我国落后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制约该区域发展,各级政府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落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着力解决制约落后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发展的瓶颈问题,从根本上改变落后农村发展的困境。

第二节 我国落后农村文化贫困基因

我国落后农村群众最为深层的贫困是文化贫困,文化贫困必然导致贫困人口形成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农村群众长期生活在困难状态,就会习惯性地本能地创造并接受了一种贫困的生活方式,形成一种贫困状态下的价值观。

一、落后农村群众文化贫困的传递性

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是指某人群共同体“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①。文化是人类以其拥有的能力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并在此工程中谋求社会生活的过程,文化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媒介物”。通过“文化手段”,实现人们对各种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内化,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念。所以,一定社会的文化一旦形成和发展,就会产生顽强的辐射力和渗透力,直接影响该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程度。对一个民族来说,一定的生产模式决定了该民族的生活模式,而一定的生活模式又造就了他们的文化模式,一旦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形成,它就反过来影响甚至制约和规范这个民族的生产模式与生活模式。一定意义上,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本民族在特定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模式下形成的适应系统,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最佳适应选择。在这种适应选择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人最容易保留下来的是从老祖宗那里接受下来的传统的生活方式。正是这种被牢固地保留下来的传统生活方式,形成了不易改变的价值体系。从文化学的意义上说,落后农村群众的贫困文化也是在长期的贫困状态下形成的价值系统。一方面,落后农村群众文化的贫困固化了他们的基本特点和人格。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的局限性,逐渐减少了穷人与其他群体之间的互动频率,增加了穷人之间的互动频率。这样,在穷人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相对隔离的社会交往圈,造就了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新文化现象。我们认为,这种在贫困环境中形成的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文化现象就是贫困文化。贫困文化通过落后农村群体“圈内”交往而不断得到“同类”的认同,并且逐步被“制度化”。因此,这种贫困文化使落后农村群众尽力维持着贫困的生活,塑造着在贫困中长大的年轻人的基本特点和人格,并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使得他们难以在既定环境下摆脱贫困。另一方面,贫困文化一旦被固化,其文化“基因”规定了它很难从其内部生长出一种“非贫困”的文化“基因”,于是,落后农村群众便形成了“贫困文化”的依赖症,在一定意义上,这种“贫困文化”的依赖症扼杀了落后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原动力”。

二、落后农村群众的文化贫困是最深层的贫困

贫困文化必然导致贫困阶层形成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文化贫困是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们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风俗、思维、态度和价值观等。落后农村群众的贫困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贫困,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上的贫困,是他们所拥有的价值观、行为范式的不适应。“贫困文化”一旦形成,“便会通过社会化的过程代代相传,使整个社会处于对‘贫困文化’的依赖性,从而阻碍社会的演化”①。当然,尽管这里所说的“文化”并没有全方位反映贫困群众的贫困文化现象,但它给我们提出了深层次的启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适应的结果,它具有体系性、结构性和相对的稳定性,社会文化的任何结构性变迁都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互动系统。”②认识到这点,对落后农村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在落后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仅仅从物质方面扶贫,而不从精神方面和文化方面扶贫,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要从贫困文化的视角,有针对性地提出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措施与方法,从现象到本质解决落后农村群众贫困文化问题,促进落后农村社会文化的根本变革。

三、落后农村群众的文化贫困是他们文化价值观的“贫困”

价值观是人们对自身以及周围世界的总的和根本的看法,是人们的人生追求、理想和信念系统,是人们的深层次精神状态的反映。长期生活在困难状态中的农村群众,习惯性地本能地创造并接受了一种贫困的生活方式,长此以往便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贫困文化,形成一种贫困状态下的价值观。贫困文化的核心就是安于贫困现状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落后农村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不够。这主要是以下原因引起的:一方面,落后地区发展生产更多依赖经验。另一方面,落后农村群众由于经济贫困难以供小孩上学。还有就是,即便是极少数小孩能上大学,考上的学校绝大部分是职业技术学院,导致一些农村群众认为,教育更多地给他们带来的是经济负担。甚至在一些边远地区落后农村群众中出现了“读书无用论”。二是自己的命运不由自己掌控。由于落后农村群众长期生活在封闭、艰难的生活环境中,一些年龄较大的人饱受贫困的折磨,深感无法与贫困的现实抗争,逐渐形成了“听天由命”的宿命意识。他们的这种思想观念和意识从骨子里面把贫困看作是命运的注定或上天的安排,缺乏脱贫的原动力,缺少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开拓创新精神,失去了改变其贫困状况的精神支撑。三是小农意识较为浓厚。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和贫困落后的乡村,年长的农民们习惯于过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对孩子的家庭训导过多地仍然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农耕文化观念及传统的行为规范。过多地注重在自然经济的轨道上转圈子,长此以往使他们头脑简单、思想僵化。四是乡土观念较重。落后农村年长的群众长期生活在封闭的自然环境中,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较慢,一定意义上限定和制约了他们与外界的广泛交流,因此这部分农村群众都有着十分浓厚的乡土观念,表现在他们一旦离开了家园,就有“想家”“过不惯”的现象。同时,对现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方式有着一种本能的隔阂或不适应,他们总是认为,“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这种“乡土情结”,严重制约甚至阻断了他们与现代文明的交流。五是奉行多子多福。一方面,落后农村群众的收入主要依靠打工和农业劳动,男性劳动力是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由于“无后不孝”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的老年人程度不同地还存在着“多子多福”“人多力量大”、养儿“防老”或传宗接代的思想意识,有些农村群众宁可超计划生育被罚款,也要等到生男孩为止,结果陷入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怪圈中不能自拔。有些农村群众仍然坚持“人多势大”的传统观念,认为只要有人,就有一切。六是行为上的非理性。落后农村的年轻人热衷喝酒、赌博。有些地方的年轻农民在春节等重要节日或遇到婚丧嫁娶时习惯于喝酒行令,造成浪费现象严重,甚至导致村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有些地方的年轻农民在农闲时节三五成群打麻将(变相的赌博),个别人因为输钱滋生偷盗行为,以至于引起违法犯罪现象。有些地方年轻农民娶媳妇要花20多万元,一些地方的彩礼超出了农民家庭的承受能力,因婚姻致贫现象时有发生。七是消极的依赖心理。一方面,绝大部分落后农村群众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形成了靠天吃饭的意识。另一方面,我国几十年来的救济式扶贫政策,让落后农村群众形成了“依靠政府”的思想。他们一有困难就找政府,坐吃救济,坐等扶贫,养成了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八是落后愚昧。落后愚昧必然产生迷信。由于现代文明教育的缺失,以及社会整体的规范引导不够,导致了落后农村村民乃至一些城市市民大搞封建迷信活动。在一些贫困边远地区,传统社会保留下来的迷信活动、宗教活动比较盛行,甚至有些村民迷信算命,迷信活动成了许多人的精神寄托。

①② 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68、69

①②③ 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68

④ 国家统计局:2019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67元[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 2020-01-23

①③ 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51

② 国家统计局:2019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67元[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2020-01-23

① 丁建军.中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程度比较研究——基于综合发展指数计算的视角[J].地理科学,2014(12)

① 孙久文,唐泽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新方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改革和发展委员会地区经济司,2017-01-17

② 邢成举,葛志军.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宏观状况、理论基础与现实选择——基于中国农村贫困监测及相关成果的分析与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13(5)

① 丁建军.中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程度比较研究——基于综合发展指数计算的视角[J].地理科学,2014(12)

①〔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① Oscar Lewis.The Culture of Poverty, George Gmelch&Walter P.Zenner, edited URBAN LIFE:Readingsin Urban Anthropology, New York,5t.Martin'Press,263~272

② 刘朝晖.反贫困、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发展: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N].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