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罗山是宁夏中部的高大山脉,其保护区位于同心县和红寺堡区的行政界限内,东临毛乌素沙地,西接腾格里沙漠。地理坐标为北纬37°11′~ 37°25′,东经 106°04′~ 106°24′。罗山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2年7月1日,2002年7月设立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呈南北走向,保护区南北长36 km,东西宽18 km,总面积 337.1 km2,其中核心区96.45 km2,缓冲区87.87 km2,试验区152.78 km2,海拔 1560 ~ 2624.5 m。

罗山地貌单元处于鄂尔多斯高原西部与黄土高原北部的衔接地带,受加里东期罗山、蜗牛山褶曲带与陇西旋卷结构的影响,其南北向复式背斜构造,构成以山地为主的地貌特征。因形似“螺”,称为蠡山或螺山。罗山由大、小罗山两个山体构成,大罗山平均海拔2000 m,南北长约16 km,东西宽7.5 km,面积550 km2,主峰“好汉疙瘩”海拔2624.5 m,相对高度1065 m;小罗山位于大罗山之南,主峰海拔高2201 m,相对高度641 m,西北至东南向长20 km,东北至西南向宽8 km。整个罗山坡度呈西陡东缓的特点;由于水蚀和风蚀的作用,山形比较陡峭,侵蚀沟地形变化比较复杂。

西坡基岩上覆盖第四系上更新统马兰组的风成黄土,孔隙度大,垂直节理发育,质地均一,无层理,冲沟发育,侵蚀严重,局部地区有寒武系地层的岩石出露。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高达6%,土地类型多作旱地加以利用。东坡主要为第三系上更新统洪积层,岩性由碎石、砂砾、含砾粉砂组成,厚度大,土质贫瘠,地表覆盖典型的荒漠草原植被。海拔1900 m以上的山坡、山顶主要为裸露的基岩,以奥陶系的砂岩、板岩和石灰岩为主,由于水蚀和风蚀的作用,山形比较陡峭。

保护区属中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全年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气温年、日差较大,降水量少而集中且年际变化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年均温 8.8 ℃,昼夜平均温差 10.2 ℃,年均降水量 261.8 mm,年均蒸发量2460 mm,年均相对湿度 49%,全年主风向以东西风为主,年均风速3.0 m/s。

保护区内地带性土壤由灰钙土、灰褐土、粗骨土三个土类组成。灰钙土是罗山地带性土壤中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经调查,保护区灰钙土由普通灰钙土、淡灰钙土、侵蚀灰钙土三个亚类组成。其中普通灰钙土主要为山地灰钙土,其成土母质为岩石风化物或坡麓堆积物,主要分布于大罗山的下部及小罗山,海拔1600 ~ 2200 m,坡度一般小于25°。由于受地表径流的冲刷,质地较粗,土层较薄,多为沙壤土并有砾石相夹杂,多与粗骨土组成复合层;淡灰钙土为普通淡灰钙土,主要分布在罗山地区的原新庄集乡及韦州镇,多在洪积扇地形的中上部及缓坡丘陵地带,土质多偏沙;侵蚀灰钙土分布在韦州镇及原新庄集乡20°以上丘陵坡地上,由于受地表径流冲刷,大部分地区钙积层已被侵蚀。灰褐土主要分布在大罗山海拔在2000 ~ 2600 m,坡度35 ~ 45°的山坡地上,土层厚度大于50 cm,是在半干旱森林植被地下形成的土壤,地表有3 ~ 5 cm厚的枯枝落叶层,成土母质主要为板岩和页岩风化物,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粗骨土分布在坡度大于30°的阳坡上,由于侵蚀严重,土层很薄,地表及表土层夹有大量砾石和岩石碎片。

罗山保护区地理位置特殊,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是宁夏草原与荒漠生态系统的分界线,生态系统脆弱,也是宁夏三大天然林区和三大水源涵养林区之一。因此,罗山是干旱风沙区水源涵养林及其自然综合生态体。保护区内主要以森林、森林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等典型自然景观为主;保护对象是以青海云杉、油松为建群种的山地针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北段大罗山有大面积的针叶林,物种较为丰富;南段小罗山主要以灌丛和草原为主,植被单一,物种较少。另外,受山地气候垂直变化的影响,植被类型也相应地产生垂直分异,自下而上依次出现荒漠草原、浅山灌丛、针叶林、山地草甸。